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五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 (2)

1. 二百二十四、熛瘡候

小兒為風熱毒氣所傷,客於皮膚,生熛漿,而潰成瘡,名為熛瘡也。

2. 二百二十五、瘰癧候

小兒身生熱瘡,必生瘰癧。其狀作結核,在皮肉間,三兩個相連累也。是風邪搏於血氣,焮結所生也。

3. 二百二十六、惡核候

惡核者,是風熱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核,生頸邊。又遇風寒所折,遂不消不潰,名為惡核也。

4. 二百二十七、漆瘡候

人無問男女大小,有稟性不耐漆者,見漆及新漆器,便著漆毒,令頭面身體腫起,隱胗色赤,生瘡癢痛是也。

5. 二百二十八、癰瘡候

六腑不和,寒氣客於皮膚,寒搏於血,則壅遏不通,稽留於經絡之間,結腫頭成癰。其狀,腫上皮薄而澤是也。熱氣乘之,熱勝於寒,則肉血腐敗,化為膿。膿潰之後,其瘡不瘥,故曰癰瘡。

白話文:

當人體內部六腑失調時,寒氣就會侵入皮膚,寒氣侵犯血液,導致血液不通暢,積聚在經絡中,形成腫塊並化膿。腫塊的特徵是,皮膚表面薄而光澤。如果熱氣乘虛而入,熱氣勝過寒氣,肉和血就會腐敗,化為膿液。膿液流出後,傷口依然無法癒合,這就是所謂的癰瘡。

6. 二百二十九、腸癰候

腸癰之狀,小腹微強而痛是也。由寒熱氣搏於腸間,血氣痞結所生也。

7. 二百三十、癤候

腫結長一寸至二寸,名之為癤。亦如癰熱痛,久則膿潰,捻膿血盡便瘥。亦是風寒之氣客於皮膚,血氣壅結所成。凡癰癤,捻膿血不盡,而瘡口便合,其惡汁在裡,雖瘥,終能更發,變成漏也。

白話文:

腫塊長約一至二寸,稱為癤。症狀與癰相似,有熱痛,時間久了會化膿潰爛。將膿血徹底擠出後,癤就會痊癒。這是因為風寒之氣入侵皮膚,導致血氣瘀結所致。所有癰癤,如果沒有將膿血全部擠出,而瘡口就閉合,其惡液就會殘留體內。即使痊癒了,也可能再次發作,形成瘻管。

8. 二百三十一、疽候

五臟不調則生疽,亦是寒客於皮膚,折於血氣,血氣痞澀不通,結聚所成。大體與癰相似,所可為異,其上如牛領之皮而硬是也。癰則浮淺,疽則深也。至於變敗膿潰,重於癰也,傷骨爛筋,遂至於死。

白話文:

五臟功能紊亂就會產生疽病,也是因為寒邪入侵皮膚,堵塞血氣,血氣運行不暢,瘀積凝結成疽。疽病的總體症狀和癰相似,但可以區分的地方是,它的表面像牛頸的皮膚一樣堅硬。癰屬於比較表淺的皮膚感染,而疽則比較深層。如果疽病惡化化膿潰爛,嚴重程度會比癰更重,甚至會損傷骨頭和腐爛筋腱,最終導致死亡。

9. 二百三十二、疽瘡候

此疽瘡者,非癰疽也,是瘑之類,世謂之瘑疽。多發於指節腳脛間,相對生,作細㾦瘰子,幣幣而細孔,瘡里有蟲癢痛,搔之有黃汁出,隨瘥隨發也。

白話文:

這種疽瘡不是一般的癰疽,而是屬於瘑瘡一類,通常被稱為瘑疽。它經常發作在手指關節、腳踝和大腿之間,會產生面對面生長、細小結節的症狀,這種結節會跳動且有細小的孔洞。疽瘡裡面有蟲子作祟,會導致搔癢和疼痛。如果抓撓,會流出黃色的汁液。瘑疽會時好時發。

10. 二百三十三、瘻候

寒熱邪氣,客於經絡,使血氣痞澀。初生作細瘰癧,或如梅李核大,或如葥干,或圓或長,長者至五六分,不過一寸。或一或兩三相連,時發寒熱,仍膿血不止,謂之漏也。皆是五臟六腑之氣不和,致血氣不足,而受寒熱邪氣。然瘻者,有鼠瘻、螻蛄瘻、蚯蚓瘻、蠐螬等瘻,以其於當病名處說之也。

白話文:

寒氣和熱氣這種邪氣,侵入經絡,使氣血滯塞不通。初期形成細小的瘰癧,有的像梅核或李核那麼大,有的像葥幹,形狀或圓或長,長的可以達到五六分,但不會超過一寸。有的單獨出現,有的兩個或三個連在一起,時常發作寒熱,膿血總是流不止,這種情況稱為「漏」。這些都是由於五臟六腑之氣不調和,導致氣血不足,而受到了寒熱邪氣的侵襲。但是,瘻又有鼠瘻、螻蛄瘻、蚯蚓瘻、蠐螬等不同種類,這是按照具體病狀來命名的。

11. 二百三十四、瘑候

瘑者,風濕搏於血氣所成。多著手足節腕間,幣幣然,搔之癢痛,浸淫生長,呼謂之瘑。以其瘡有細蟲,如瘑蟲故也。

白話文:

瘑是一種由風寒濕邪與血液相結合而形成的皮膚病。多發於手腳的關節部位,初起時有輕微的發癢和刺痛,逐漸蔓延擴大,稱之為瘑。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這種瘡中有細小的蟲子,就像疥瘡中的蟲子一樣。

12. 二百三十五、疥候

疥瘡,多生手足指間,染漸生至於身體,癢有膿汁。按《九蟲論》云:蟯蟲多所變化,亦變作疥。其瘡里有細蟲,甚難見。小兒多因乳養之人病疥,而染著小兒也。

白話文:

疥瘡,多長在手腳指縫間,蔓延開來就會長到身上,會癢並化膿。根據《九蟲論》記載:蟯蟲變化多端,也可以變成疥瘡。疥瘡裡面有細小的蟲子,很難看見。小兒多因為養育者有疥瘡,所以傳染給孩子。

13. 二百三十六、癬候

癬病,由風邪與血氣相搏於皮膚之間不散,變生隱軫。軫上如粟粒大,作匡郭,或邪或圓,浸淫長大,癢痛,搔之有汁,名之為癬。

白話文:

癬病,是風邪與血氣在皮膚之間相互搏擊而不能散開,轉變成隱藏的腫瘤。腫瘤上面有粟米粒大小,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狀,逐漸擴大,會發癢疼痛,搔抓後會有汁液流出,這就是癬病。

小兒面上癬,皮如甲錯起,乾燥,謂之乳癬。言兒飲乳,乳汁漬汙兒面,變生此。仍以乳汁洗之便瘥。

14. 二百三十七、赤疵候

小兒有血氣不和,肌肉變生赤色,染漸長大無定,或如錢大,或闊三數寸是也。

15. 二百三十八、臍瘡候

臍瘡,由初生斷臍,洗浴不即拭燥,濕氣在臍中,因解脫遇風,風濕相搏,故臍瘡久不瘥也。臍瘡不瘥,風氣入傷經脈,則變為癇也。

白話文:

臍瘡是由於剛出生時剪斷臍帶後,沒有馬上擦乾,導致濕氣殘留在臍部,加上解開衣服時接觸到風,風濕交加,所以臍瘡會拖延不癒。如果臍瘡不癒,風邪侵入經脈,就會轉變為癲癇。

16. 二百三十九、蟲胞候

小兒初生,頭即患瘡,乃至遍身,其瘡有蟲,故因名蟲胞也。

17. 二百四十、口瘡候

小兒口瘡,由血氣盛,兼將養過溫,心有客熱,熏上焦,令口生瘡也。

18. 二百四十一、鵝口候

小兒初生,口裡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瘡,如鵝口裡,世謂之鵝口。此由在胎時,受穀氣盛,心脾熱氣熏發於口故也。

白話文:

小嬰兒剛出生時,嘴巴裡會出現白色屑狀物,甚至舌頭上也會長瘡,就像鵝嘴裡的樣子,所以俗稱「鵝口」。這是因為在母親子宮裡時,受到穀氣旺盛的影響,導致心脾熱氣上蒸到嘴巴所致。

19. 二百四十二、燕口生瘡候

此由脾胃有客熱,熱氣熏發於口,兩吻生瘡。其瘡白色,如燕子之吻,故名為燕口瘡也。

20. 二百四十三、口下黃肥瘡候

小兒有涎唾多者,其汁流溢,浸漬於頤,生瘡,黃汁出,浸淫肥爛。挾熱者,瘡汁則多也。

21. 二百四十四、舌上瘡候

心候於舌。若心臟有熱,則舌上生瘡也。

22. 二百四十五、舌腫候

心候舌,脾之絡脈出舌下。心脾俱熱,氣發於口,故舌腫也。

23. 二百四十六、噤候

小兒初生,口裡忽結聚,生於舌上,如黍粟大,令兒不能取乳,名之曰噤。此由在胎時,熱入兒臟,心氣偏受熱故也。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口中突然長出硬塊,長在舌頭上,像小米那麼大,讓嬰兒無法吸吮乳汁,這種現象稱為「噤」。這是因為嬰兒在母體中,熱氣進入嬰兒臟腑,導致心氣受到熱氣的影響所致。

24. 二百四十七、凍爛瘡候

小兒冬月,為寒氣傷於肌膚,搏於血氣,血氣壅澀,因即生瘡。其瘡亦焮腫而難瘥,乃至皮肉爛,謂之為凍爛瘡也。

白話文:

到了冬天,小孩子因為寒氣侵入皮膚,傷及氣血,導致血氣不通暢,因此會產生瘡。這種瘡會腫脹發炎且難以癒合,甚至皮肉腐爛,這便叫做「凍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