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1. 卷之五十
2. 小兒雜病諸候六(凡五十一論)
3. 二百五、三蟲候
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也,為三蟲,猶是九蟲之數也。長蟲,蛔蟲也,長一尺,動則吐清水而心痛,貫心即死。赤蟲,狀如生肉,動則腸鳴。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也,居胴腸間,多則為痔,劇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瘻、瘑、疥、齲蟲,無所不為。
此既九蟲之內三者,而今則別立名,當以其三種偏發動成病,故謂之三蟲也。
白話文:
所謂的三蟲,指的是長蟲、赤蟲和蟯蟲,雖然只有三種,但其實也是九種蟲的其中一部分。長蟲就是蛔蟲,大約一尺長,如果牠在體內活動,就會讓人吐清水並且感到心痛,要是蛔蟲鑽到心臟就會致命。赤蟲看起來像生肉,牠在體內活動時,會讓人腸鳴。蟯蟲則是非常細小的蟲,形狀像菜蟲,牠們寄生在腸道裡,如果數量過多就會導致痔瘡,嚴重的話還會變成癩病。蟯蟲也可能因為人身上有傷口而寄生,進而產生各種癰、疽、癬、瘻、瘑、疥瘡、蛀牙等問題,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這三種蟲雖然是九蟲當中的一部分,但現在特別把它們獨立出來命名,是因為這三種蟲特別容易引起疾病,所以才稱為三蟲。
4. 二百六、蛔蟲候
蛔蟲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腑臟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貫傷心者則死。
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而弦,今反脈洪而大,則是蛔蟲也。
白話文:
蛔蟲,是人體內九種寄生蟲的其中一種。蛔蟲長度約一尺,也有長度五六寸的。蛔蟲活動的原因,有時候是因為腸胃虛弱而蠕動,有時候是因為吃了太多甜膩肥厚的食物而蠕動。蛔蟲活動時,會導致肚子疼痛,疼痛會時而發作、時而緩解,有時候會聚集在一起,有時候會上下移動,疼痛會有間歇,嚴重時也會引起心痛。患者的口中會喜歡吐出唾液或清水,如果蛔蟲侵害到心臟,就會導致死亡。
診斷時,如果肚子痛,正常的脈象應該是沉弱且帶有弦的感覺,但如果脈象反而呈現洪大,就代表是體內有蛔蟲了。
5. 二百七、蟯蟲候
蟯蟲者,九蟲內之一蟲也。形甚細小,如今之瘑蟲狀。亦因腑臟虛弱而致發動,甚者則成痔、瘻、瘑、疥也。
白話文:
蟯蟲是九種寄生蟲的其中一種。牠們的形狀非常細小,就像現在所說的疥蟲一樣。會產生蟯蟲也是因為內臟虛弱所導致,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痔瘡、瘻管、瘑瘡、疥瘡等疾病。
6. 二百八、寸白蟲候
寸白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腑臟虛弱而能發動。或云飲白酒,以桑樹枝貫串牛肉炙食,並食生粟所作。或云食生魚後,即飲乳酪,亦令生之。其發動則損人精氣,腰腳疼弱。
又云:此蟲生長一尺,則令人死也。
白話文:
寸白蟲是人體九種寄生蟲的其中一種。牠長約一寸,顏色是白色,形狀扁平且小。這種蟲會因為人體內臟虛弱而活動起來。有人說是喝了白酒,又用桑樹枝串著牛肉烤來吃,加上吃了生小米所導致。也有人說是吃了生魚後,又喝乳酪而產生的。這種蟲一旦活動起來,就會損耗人的精氣,使人腰腿痠痛無力。
還有人說:這種蟲長到一尺長的時候,就會導致人死亡。
7. 二百九、脫肛候
脫肛者,肛門脫出也。肛門,大腸之候,小兒患肛門脫出,多因痢大腸虛冷,兼用躽氣,故肛門脫出,謂之脫肛也。
白話文:
脫肛,指的是肛門脫出。肛門是屬於大腸的部位,小孩子發生肛門脫出的情況,大多是因為拉肚子導致大腸虛弱寒冷,又加上用力排便時的氣力(躽氣),所以造成肛門脫出,這就稱為脫肛。
8. 二百十、病㿉候
㿉者,陰核氣結腫大也。小兒患此者,多因啼怒躽氣不止,動於陰氣,陰氣而擊,結聚不散所成也。
白話文:
「病㿉」指的是陰囊因為氣結而腫大的狀況。小孩子會罹患這種病,大多是因為哭鬧生氣時,用力過度、氣不順暢,導致氣往下衝擊陰部,使氣聚結無法消散所造成的。
9. 二百十一、差㿉候
差㿉者,陰核偏腫大,亦由啼怒躽氣,擊於下所致。其偏腫者,氣偏乘虛而行,故偏結腫也。
白話文:
「差㿉」指的是陰囊一邊腫大,也是因為哭鬧生氣、身體扭動時,氣往下衝擊所導致。之所以會一邊腫大,是因為氣偏向虛弱的那邊運行,所以才會在那一邊結聚腫起來。
10. 二百十二、狐臭候
人有血氣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氣,謂之狐臭。而此氣能染易著於人。小兒多是乳養之人先有此病,染著小兒。
白話文:
人如果體內氣血不調和,腋下就會散發像狐狸般的氣味,這就稱為狐臭。而且這種氣味還會傳染給其他人。小孩通常是因為照顧他的哺乳者先有狐臭,然後傳染給小孩。
11. 二百十三、四五歲不能語候
人之五臟有五聲,心之音為言。小兒四五歲不能言者,由在胎之時,其母卒有驚怖,內動於兒臟,邪氣乘其心,令心氣不和,至四五歲不能言語也。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各有其對應的聲音,而心臟所發出的聲音就是言語。小孩子到了四、五歲還不會說話,是因為在母親懷孕時,母親突然受到驚嚇,驚嚇的氣影響到胎兒的內臟,邪氣趁機侵入心臟,導致心氣不順,所以到了四、五歲還不能說話。
12. 二百十四、氣癭候
氣癭之狀,頸下皮寬,內結突起,膇膇然,亦漸長大,氣結所成也。小兒啼未止,因以乳飲之,令氣息喘逆,不得消散,故結聚成癭也。
白話文:
氣癭的樣子,是脖子下方皮膚鬆弛寬大,內部有結塊突起,腫脹的樣子,也會慢慢長大,這是因為氣結造成的。小孩子哭鬧不停時,就用乳汁餵他,導致氣息喘不過氣來,無法消散,所以氣就積聚結成癭。
13. 二百十五、胸脅滿痛候
看養小兒,有失節度,而為寒冷所傷,寒氣入腹內,乘虛停積,後因乳哺冷熱不調,觸冒宿寒,與氣相擊不散,在於胸脅之間,故令滿痛也。
白話文:
照顧小孩時,如果沒有注意節制,讓小孩受到寒冷侵襲,寒氣進入腹部,趁虛積聚。之後又因為餵奶時忽冷忽熱,觸發了原先體內的寒氣,新舊寒氣互相衝擊無法消散,停留在胸部和肋骨之間,所以導致胸部和肋骨脹滿疼痛。
14. 二百十六、服湯藥中毒候
小兒有𤵜患,服湯藥,其腸胃脆嫩,不勝藥氣,便致煩毒也,故謂之中毒。
白話文:
小孩子有疾病,服用湯藥,因為他們的腸胃很脆弱嬌嫩,承受不住藥物的藥性,就導致身體不適產生毒性反應,所以稱之為中毒。
15. 二百十七、蠼螋毒繞腰痛候
蠼螋蟲,長一寸許,身有毛如毫毛,長五六分,腳多而甚細,多處屋壁之間。云其遊走遇人,則尿人影,隨所尿著影處,人身即應之生瘡。世病之者,多著腰。瘡初生之狀,匝匝起,初結㾦瘰,小者如黍粟,大者如麻豆,漸染生長闊大,繞腰,生膿汁成瘡也。
白話文:
蠼螋這種蟲子,大約一寸左右長,身上有像細毛一樣的毛,大約五六分長,腳很多而且很細,常常出現在房屋牆壁之間。據說牠們爬行時,如果遇到人,就會對人的影子撒尿,被尿液灑到的影子所對應的人體部位,就會長出瘡。世人得這種病,大多是長在腰部。剛開始長瘡的時候,會一圈一圈地冒出來,最初是結成小小的疙瘩,小的像小米,大的像麻豆,然後慢慢擴散生長,範圍變大,繞著腰部一圈,並且化膿變成瘡。
16. 二百十八、疣目候
人有附皮肉生、與肉色無異,如麥豆大,謂之疣子,即疣目也。亦有三數個相聚生者。割破里狀如筋而強,亦微有血,而亦復生。此多由風邪客於皮膚,血氣變化所生。故亦有藥治之瘥者,亦有法術治之瘥者,而多生於手足也。
白話文:
人的皮膚上長出肉狀物,顏色和皮膚差不多,像麥子或豆子那麼大,這就叫做疣子,也就是俗稱的疣目。也有三、四個聚集在一起長的。把它割破,裡面像筋一樣堅韌,會稍微出血,但之後又會再長出來。這種情況多半是風邪侵入皮膚,導致氣血變化而產生的。所以有些可以用藥治好,有些可以用法術治好,而這些疣大多長在手腳上。
17. 二百十九、頭瘡候
腑臟有熱,熱氣上衝於頭,而復有風濕乘之,濕熱相搏,折血氣而變生瘡也。
白話文:
內臟有熱,熱氣往上衝到頭部,又加上有風邪和濕氣侵入,濕熱互相搏擊,導致氣血運行受阻,變而產生頭瘡。
18. 二百二十、頭多蝨生瘡候
蝨者,按《九蟲論》云:蟯蟲多所變化,亦變為蝨。而小兒頭櫛沐不時,則蝨生。滋長偏多,齧頭,遂至生瘡。瘡處蝨聚也,謂之蝨窠。然人體性自有偏多蝨者。
白話文:
頭上長很多蝨子,甚至導致生瘡的狀況,這是因為《九蟲論》說,蟯蟲會變化成各種蟲子,其中也包括蝨子。小孩子如果頭部沒有經常梳洗,就會長蝨子。當蝨子大量繁殖,就會啃咬頭皮,導致長瘡。長瘡的地方通常會聚集很多蝨子,我們稱之為「蝨窩」。然而,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容易長蝨子。
19. 二百二十一、白禿候
白禿之候,頭上白點斑剝,初似癬,而上有白皮屑,久則生痂㿥成瘡,遂至遍頭。洗刮除其痂,頭皮瘡孔如筋頭大,里有膿汁出,不痛而有微癢,時其里有蟲,甚細微難見。《九蟲論》亦云:是蟯蟲動作而成此瘡,乃至自小及長大不瘥,頭髮禿落。故謂之白禿也。
白話文:
白禿的症狀,是頭上出現白色點狀、斑駁脫落的樣子,剛開始看起來像癬,而且上面有白色皮屑,時間久了就會結痂,最後變成瘡,甚至蔓延到整個頭部。如果把痂皮刮除,頭皮上的瘡孔會像筋頭那麼大,裡面有膿汁流出來,雖然不會痛但會有點癢,有時裡面會有蟲,非常細小難以看見。《九蟲論》也說:這種瘡是蟯蟲活動造成的,甚至從小到大都不會好,頭髮也會掉光,所以才叫做白禿。
20. 二百二十二、頭面身體諸瘡候
腑臟熱甚,熱氣衝發皮膚,而外有風濕折之,與血氣相搏,則生瘡。其狀,初赤起㾦瘰,後乃生膿汁,隨瘥隨發。或生身體,或出頭面,或身體頭面皆有也。
白話文:
體內臟腑的熱氣太過旺盛,熱氣向上衝發到皮膚表面,如果又受到外來的風邪濕邪侵擾,與體內的血氣相互搏擊,就會產生瘡瘍。剛開始時,會出現紅色的突起,像小腫塊一樣,之後就會化膿流出膿液,常常是剛好又發作。這些瘡瘍可能長在身體上,也可能長在頭部或臉部,甚至有可能身體和頭臉都有。
21. 二百二十三、惡瘡候
夫人身體生瘡,皆是臟熱沖外,外有風濕相搏所生。而風濕之氣,有挾熱毒者,其瘡則痛癢腫焮,久不瘥,故名惡瘡也。
白話文:
人身上長瘡,都是因為體內臟腑有熱,往外衝發,加上外在的風邪和濕氣互相侵襲所造成的。而風濕之氣,有些夾帶著熱毒,這種瘡就會疼痛、搔癢、紅腫發熱,而且很久都不會好,所以稱為惡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