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 (2)

1. 四十五、黃疸病候

黃疸之病,由脾胃氣實,而外有溫氣乘之,變生熱。脾與胃合,候肌肉,俱象土,其色黃。胃為水穀之海,熱搏水穀氣,蘊積成黃。蒸發於外,身疼膊背強,大小便澀,皮膚、面目、齒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是也。小便宣利者,易治;若心腹滿,小便澀者,多難治也。不渴者易治,渴者難治。脈沉細而腹滿者,死也。

白話文:

黃疸這種病,是因為脾胃的氣太過旺盛,又受到外來的溫熱之氣侵襲,轉變成熱邪所導致。脾和胃是相關聯的,它們主導著肌肉的狀況,都屬於土,所以顏色是黃色。胃是水穀消化的大海,熱邪與水穀之氣相互搏擊,積蓄下來就形成了黃疸。熱邪往外蒸發,就會出現身體疼痛、肩背僵硬、大小便不順暢、皮膚、臉色、牙齒和指甲都呈現黃色,小便顏色像屋簷上的灰塵一樣,沾染到的東西都會變黃。小便能夠順利排出的,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出現心腹脹滿,小便不順暢的,就比較難治療。不覺得口渴的,比較容易治療;覺得口渴的,就比較難治療。如果脈象沉細,同時腹部脹滿的,就會有生命危險。

2. 四十六、胎疸候

小兒在胎,其母臟氣有熱,熏蒸於胎,到生下小兒體皆黃,謂之胎疸也。

白話文:

小孩還在母親肚子裡時,如果母親體內臟腑有熱,熱氣會蒸發到胎兒身上,等到小孩生下來後,全身皮膚都會呈現黃色,這就叫做胎疸。

3. 四十七、瘧病候

瘧病者,由夏傷於暑,客於皮膚,至秋因勞動血氣,腠理虛而邪乘之,動前暑熱,正邪相擊,陰陽交爭,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更盛更虛,故發寒熱;陰陽相離,則寒熱俱歇。若邪動氣至,交爭復發,故瘧休作有時。

其發時節漸晏者,此由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日晏。其發早者,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內,上注於伏沖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內,其氣既上,故其病發更早。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發也。

小兒未能觸冒於暑,而亦病瘧者,是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者也。

白話文:

瘧疾這種病,是因為夏天受到暑氣侵襲,暑邪停留在皮膚表面,到了秋天因為勞動過度,導致身體的氣血虛弱,皮膚的毛孔也變得鬆散,使得邪氣趁虛而入,引動之前潛伏的暑熱,正氣和邪氣互相衝擊,陰氣和陽氣也因此相互爭鬥,陽氣旺盛時就發熱,陰氣旺盛時就發冷。陰陽二氣時強時弱,所以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陰陽二氣逐漸分開,寒熱症狀就會停止。如果邪氣又開始活動,氣機再次紊亂,正邪之氣又會交戰,就會再次發病,所以瘧疾發作會呈現有規律的間歇性。

如果發病時間逐漸延後,是因為邪氣侵入了風府穴,沿著脊柱向下移動。衛氣每天都會在風府穴匯集,而且每天都向下移動一節,所以發病時間會越來越晚。如果發病時間提早,是因為衛氣從風府穴開始,每天向下移動一節,二十一天後會到達尾椎骨,二十二日就會進入脊椎內部,向上注入伏沖脈,氣機沿著伏沖脈向上運行九天,然後從缺盆穴出來。因為氣機向上運行,所以發病時間會越來越早。

如果隔一天才發病一次,是因為邪氣深入到五臟,橫向連繫到募穴和膏肓,邪氣侵入的途徑比較遠,氣機也比較深沉,運行速度比較慢,所以無法每天發作,而是會累積一段時間才會發病。

小孩子如果沒有接觸到暑氣,卻也得了瘧疾,是因為哺乳的母親抱著孩子時,沒有注意防風,讓孩子受風寒引起的。

4. 四十八、瘧後餘熱候

夫風邪所傷,是客於皮膚,而痰飲漬於臟腑,致令血氣不和,陰陽交爭。若真氣勝,則邪氣退。邪氣未盡,故發瘧也。邪氣雖退,氣血上虛,邪氣干於真氣,臟腑壅痞,熱氣未散,故餘熱往來也。

白話文:

因為受到風邪侵襲,風邪停留在皮膚表面,同時痰飲積存在內臟,導致身體的氣血不和,陰陽失衡。如果身體的正氣強盛,邪氣就會消退。但如果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就會引發瘧疾。雖然邪氣已經減弱,但是身體的氣血還很虛弱,邪氣又會干擾正氣,使得內臟阻塞不暢,熱氣沒有完全散去,所以會出現瘧疾後餘熱反覆的情況。

5. 四十九、患瘧後脅內結硬候

瘧是夏傷於暑,熱客於皮膚,至秋復為風邪所折,陰陽交爭,故發寒熱。其病正發,寒熱交爭之時,熱氣乘臟,臟則燥而渴,渴而引飲,飲停成癖,結於脅下,故瘥後脅內結硬也。

白話文:

瘧疾是因為夏天受到暑氣侵襲,熱邪停留在皮膚,到了秋天又受到風邪侵擾,導致體內陰陽之氣互相爭鬥,所以會發冷發熱。當瘧疾發作時,正值寒熱交替之際,熱氣會侵入內臟,導致內臟乾燥而口渴,口渴就會想喝水,喝進去的水停留在體內形成積聚,結在脅下,因此瘧疾痊癒後脅肋內會結成硬塊。

6. 五十、瘧後內熱渴引飲候

瘧病者,是夏傷於暑,熱客於皮膚,至秋復為風邪所折,陰陽交爭,故發寒熱成瘧。凡瘧發欲解則汗,汗則津液減耗。又熱乘於臟,臟虛燥。其瘧瘥之後,腑臟未和,津液未復,故內猶熱渴而引飲也。若引飲不止,小便澀者,則變成癖也。

白話文:

瘧疾這種病,是因為夏天受到暑氣的傷害,熱邪停留在皮膚,到了秋天又被風邪侵襲,導致體內陰陽之氣互相抗爭,所以會發冷發熱形成瘧疾。一般來說,瘧疾發作後要痊癒就會出汗,出汗就會消耗掉體內的津液。而且熱邪也會侵入臟腑,導致臟腑虛弱乾燥。瘧疾痊癒之後,腑臟的功能還沒恢復正常,津液也還沒恢復,所以體內仍然會覺得熱、口渴而想喝水。如果一直喝水卻還是口渴,而且小便不順暢,就會變成積聚在體內的病症了。

7. 五十一、寒熱往來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腑臟,致令血氣不和,陰陽更相乘克,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之氣,為邪所乘,邪與正相干,陰陽交爭,時發時止,則寒熱往來也。

白話文:

風邪侵入皮膚,進而使痰飲積存在臟腑,導致氣血不調和,陰陽互相制約。陽氣旺盛就發熱,陰氣旺盛就發冷。陰陽之氣被外邪侵擾,邪氣與正氣互相干擾,陰陽之氣互相爭鬥,因此會時而發冷,時而發熱,這就是寒熱往來。

8. 五十二、寒熱往來五臟煩滿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腑臟,致令血氣不和,陰陽交爭,故寒熱往來。而熱乘五臟,氣積不泄,故寒熱往來而五臟煩滿。

白話文:

風邪從體表侵入,往內侵犯導致痰飲積存在臟腑之中,使得體內氣血不調和,陰陽互相抗衡,所以產生忽冷忽熱的現象。而熱邪侵犯五臟,氣機鬱積無法疏泄,因此造成忽冷忽熱的同時,五臟也感到煩躁脹滿。

9. 五十三、寒熱往來腹痛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腑臟,血氣不和,則陰陽交爭,故寒熱往來。而臟虛本挾宿寒,邪入於臟,與寒相搏,而擊於臟氣,故寒熱往來而腹痛也。

白話文:

風邪從外侵入皮膚,往內深入導致痰飲積聚在內臟,使得身體的氣血不調和,陰陽之氣互相爭鬥,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如果本身內臟就虛弱,又帶有舊有的寒氣,邪氣侵入內臟後,會與原有的寒氣互相搏擊,衝擊內臟的氣,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同時伴隨腹痛的症狀。

10. 五十四、寒熱結實候

外為風邪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腑臟,使血氣不和,陰陽交爭,則發寒熱。而臟氣本實,復為寒熱所乘,則積氣在內,使人胸脅心腹煩熱而滿,大便苦難,小便亦澀,是為寒熱結實。

白話文:

身體外表是風邪侵入皮膚,內部則是痰飲積聚在臟腑,導致身體的血氣不順暢,陰陽之氣互相衝突,就會產生發冷發熱的症狀。如果原本臟腑之氣就比較強盛,又被寒熱之邪侵襲,就會使邪氣積聚在體內,讓人感到胸部、脅肋、心腹煩躁發熱且脹滿,大便乾燥難解,小便也不順暢,這種情況就稱為寒熱結實。

11. 五十五、寒熱往來食不消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有痰飲漬於腑臟,使血氣不和,陰陽交爭,則寒熱往來。其脾胃之氣,宿挾虛冷,表雖寒熱,而內冷發動。故食不消也。

白話文:

風邪侵襲皮膚,體內又有痰飲積聚在臟腑,導致氣血不調和,陰陽互相抗爭,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如果脾胃之氣本來就虛弱寒冷,即使表面出現忽冷忽熱,內部的寒冷也會發作,所以會導致消化不良。

12. 五十六、寒熱往來能食不生肌肉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腑臟,使血氣不和,陰陽交爭,故發寒熱往來。胃氣挾熱,熱則消穀,谷消則引食,陰陽交爭,為血氣不和;血氣不和,則不能充養身體。故寒熱往來,雖能食而不生肌肉也。

白話文:

風邪侵入皮膚,進一步導致痰飲積存在臟腑,使得體內氣血不調,陰陽之氣互相爭鬥,因此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由於胃氣夾雜著熱邪,熱邪會加速食物的消化,食物消化得快就會容易感到飢餓而想吃東西。但因為體內陰陽之氣互相爭鬥,造成氣血不和,氣血不和就無法充分滋養身體,所以才會出現忽冷忽熱,即使吃得下東西,身體仍然無法長出肌肉的情況。

13. 五十七、胃中有熱候

小兒血氣俱盛者,則腑皆實,故胃中生熱。其狀:大便則黃,四肢壯,翕然體熱者是也。

白話文:

小孩如果血氣旺盛,那他的內臟功能都會很強盛,所以胃裡面容易產生熱。這種情況的表現是:大便會呈現黃色,四肢會很強壯,而且會感覺到身體微微發熱。

14. 五十八、熱煩候

小兒臟腑實,血氣盛者,表裡俱熱,則苦煩躁不安,皮膚壯熱也。

白話文:

如果小孩的內臟功能強健,氣血旺盛,那麼身體內外都會有熱象,就會感到煩躁不安,皮膚也會發燙。

15. 五十九、熱渴候

小兒血氣盛者,則腑臟生熱,熱則臟燥,故令渴。

白話文:

小孩子如果血氣旺盛,就會導致體內臟腑產生熱,產生熱就會使臟腑乾燥,所以會口渴。

16. 六十、中客忤候

小兒中客忤者,是小兒神氣軟弱,忽有非常之物,或未經識見之人觸之,與鬼神氣相忤而發病,謂之客忤也,亦名中客,又名中人。其狀:吐下青黃白色,水穀解離,腹痛反倒夭矯,面變易五色。其狀似癇,但眼不上搖耳,其脈弦急數者是也。若失時不治,久則難治。若乳母飲酒過度,醉及房勞喘後乳者,最劇,能殺兒也。

白話文:

小孩子會出現「中客忤」的情況,是因為小孩子的神經氣血比較虛弱,突然接觸到不尋常的東西,或是沒見過的人,與鬼神之氣相衝突而發病,這就叫做「客忤」,也叫做「中客」或「中人」。症狀是:會吐出青色、黃色或白色的東西,拉肚子,食物和水分無法消化吸收,肚子痛到身體反弓,臉色變來變去。看起來像癲癇,但眼睛不會向上翻。脈象會呈現弦、急、數等現象。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時間久了就難以治癒。如果哺乳的母親飲酒過量、喝醉酒、或是性行為後氣喘吁吁地餵奶,情況會更加嚴重,可能會導致嬰兒死亡。

17. 六十一、為鬼所持候

小兒神氣軟弱,精爽微羸,而神魂被鬼所持錄。其狀:不覺有餘疾,直爾萎黃,多大啼喚,口氣常臭是也。

白話文:

小孩子的精神氣力虛弱,看起來精氣神不足,以致於心神被鬼怪所控制。這種情況的症狀是:沒有其他明顯的疾病,卻會不明原因地臉色蠟黃、身體虛弱,常常大聲哭鬧,而且口氣總是臭臭的。

18. 六十二、卒死候

小兒卒死者,是三虛而遇賊風,故無病倉卒而死也。三虛者,乘年之衰一也,逢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有人因此三虛,復為賊風所傷,使陰氣偏竭於內,陽氣阻隔於外,而壅閉,陰陽不通,故暴絕而死也。若腑臟未竭,良久乃蘇;亦有兼挾鬼神氣者,皆有頃邪退乃生也。

凡中客忤及中惡卒死,而邪氣不盡,停滯心腹,久乃發動,多發成注也。

白話文:

小孩子突然暴斃,是因為身體有三個虛弱的因素,又碰上強烈的風邪侵襲,才會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突然死亡。所謂的三虛,第一是指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逐漸衰弱,第二是指月亮陰晴圓缺時的空虛之時,第三是指沒有順應時令的平和之氣。有些人因為這三種虛弱,又被風邪所傷,導致體內陰氣過度耗竭,陽氣被阻擋在體外,造成氣機壅塞,陰陽不通,因此突然斷氣死亡。如果身體的臟腑還沒有完全衰竭,或許過一段時間還能甦醒;也有一些情況是同時受到鬼神邪氣影響,這些情況只要邪氣消退就能活過來。

凡是中邪或受到惡氣侵襲而突然死亡的,如果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停留在心腹之中,時間久了就會再次發作,大多會發展成嚴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