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 (4)

1. 二十二、殃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染疫癘之氣致死,其餘殃不息,流注子孫親族,得病證狀,與死者相似,故名為殃注。

白話文:

所謂的「注」,意思是停住、滯留的意思,指的是這個疾病會持續纏身、停留在體內,並且會傳染給其他人,甚至導致死亡。當有人因為感染瘟疫之氣而死亡後,這個災禍並不會停止,而是會繼續流傳給子孫或親族,他們所得到的病症,會和死者很相似,所以稱之為「殃注」。

2. 二十三、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因吉凶坐席飲啖,而有外邪惡毒之氣,隨食飲入五臟,沉滯在內,流注於外,使人肢體沉重,心腹絞痛,乍瘥乍發。以其因食得之,故謂之食注。

白話文:

所謂「注」,意思是指疾病會停滯不前。這類疾病會連續不斷,停留在體內,並且會傳染給身邊的人。有些人因為參加喜慶或喪事的宴席,飲食時不小心接觸到外來的邪氣或毒氣,這些邪氣毒氣會隨著吃喝進入五臟,然後沉積停留在體內,再流竄到身體外部,導致肢體沉重、心腹絞痛,病情時好時壞。因為這種疾病是因飲食而得,所以稱之為「食注」。

3. 二十四、水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腎虛受邪,不能通傳水液故也。腎與膀胱合,俱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氣下通於陰,若腎氣平和,則能通傳水液,若虛則不能通傳。

脾與胃合,俱主土,胃為水穀之海,脾候身之肌肉,土性本剋水,今腎不能通傳,則水氣盛溢,致令脾胃翻弱,不能剋水,故水氣流散四肢,內潰五臟,令人身體虛腫,腹內鼓脹,淹滯積久,乍瘥乍甚,故謂之水注。

白話文:

所謂的「注」就是停住的意思,意思是指這種病會持續連綿、停滯不前,甚至死亡後還會傳染給旁邊的人。這是因為人體腎虛而受到邪氣侵擾,導致腎臟無法正常運送體內的水液所造成的。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都主管體內的水液,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腎氣會向下通達陰部,如果腎氣平和,就能夠正常運送水液,如果腎氣虛弱,就無法正常運送。

脾臟和胃互為表裡,都主管消化功能,胃是容納水穀的場所,脾臟負責身體的肌肉,從五行來說,土本來是剋水的,現在因為腎臟無法正常運送水液,導致水氣過盛,使得脾胃功能虛弱,無法制約水,因此水氣就流竄到四肢,向內侵犯五臟,造成身體虛腫、腹部脹大,積滯久了,病情時好時壞,所以稱之為「水注」。

4. 二十五、骨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凡人血氣虛,為風邪所傷,初始客在皮膚,後重遇氣血勞損,骨髓空虛,遂流注停滯,令人氣血減耗,肌肉消盡,骨髓間時吸吸而熱,或濈濈而汗,柴瘦骨立,故謂之骨注。

白話文:

所謂「注」,就是停留的意思,指的是這種疾病會持續停滯不前,甚至會傳染給身邊的人。一般來說,人是因為氣血虛弱,受到風邪侵襲,一開始病邪只是停留在皮膚表面,後來又遇到氣血勞損的情況,導致骨髓空虛,病邪就會流竄停滯在骨髓,讓人氣血更加衰弱,肌肉也逐漸消瘦,骨髓之間會時不時感到發熱,或是汗流不止,最後變得非常消瘦,只剩下骨頭,所以稱作「骨注」。

5. 二十六、血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血氣虛,為邪所乘故也。心主血脈,心為五臟之主,血虛受邪,心氣亦不足。其狀:邪氣與血並心,心守虛,恍惚不定。邪並於血,則經脈之內,淫奕沉重,往來休作有時,連注不瘥,故謂之血注。

白話文:

所謂的「注」,意思是指停留、停滯,也就是說這種病會持續連綿、停留在體內,而且死後還會傳染給旁邊的人。這是因為人體氣血虛弱,才會被邪氣侵入的緣故。心臟主管血液循環,心臟是五臟的主宰,當氣血虛弱受到邪氣侵擾時,心氣也會跟著不足。這種病的症狀是:邪氣與血液一同侵入心臟,心臟因為虛弱而難以防守,導致神情恍惚、心神不定。邪氣和血液結合在一起,就會在經脈內流竄、感到沉重,並且會時好時壞,反覆發作,病情連綿不斷、難以痊癒,所以才稱為「血注」。

6. 二十七、濕痹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凡有人風寒濕三氣合至,而為痹也。濕痹者,是濕氣多也,名為濕痹。濕痹之狀,四肢或緩或急,骨節疼痛。邪氣往來,連注不瘥,休作無度,故為濕痹注。

白話文:

所謂的「注」,意思是停留、居住的意思,用來形容這種病會連續停滯,而且嚴重到會傳染給旁邊的人。大凡是因為人同時受到風、寒、濕三種邪氣侵襲,才會形成痹病。而濕痹,則是體內濕氣過多所導致的,所以稱為濕痹。濕痹的症狀,是四肢有時鬆弛無力,有時又緊繃,骨頭關節會疼痛。病邪會反覆來去,不斷停留在體內而難以痊癒,時好時壞,沒有規律,所以稱為濕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