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 (1)

1. 三十、時氣病候

時氣病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如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其氣傷人,為病亦頭痛、壯熱,大體與傷寒相似,無問長幼,其病形證略同。言此時通行此氣,故名時氣。世亦呼為天行。

白話文:

時氣疫病,是指一年四季中,突然出現不合時宜的天氣,例如春天本應和暖卻轉為寒冷,夏天本應炎熱卻轉為涼爽,秋天本應涼爽卻轉為炎熱,冬天本應寒冷卻轉為溫暖。這種天氣對人體造成傷害,導致疾病。症狀主要為頭痛、發熱,與傷寒類似,不論年齡大小,症狀表現大致相同。由於這種疾病發生時,特定天氣盛行,故稱為時氣。民間也稱為天行。

2. 三十一、天行病發黃候

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謂之天行。大體似傷寒,亦頭痛壯熱。其熱入於脾胃,停滯則發黃也。脾與胃合,俱象土,其色黃,而候於肌肉。熱氣蘊積,其色蒸發於外,故發黃也。

白話文:

在一年四季之中,時常會出現不適時節的氣候,讓人受傷。這種情況稱為「天行」。它在症狀上與傷寒相似,也會出現頭痛和發熱。這種熱氣進入脾胃,停留在其中就會引起黃疸。脾與胃相配,都屬土行,其顏色發黃,主治肌肉。熱氣積聚,其顏色會蒸發到體外,所以會出現黃疸。

3. 三十二、時氣腹滿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狀似傷寒,亦頭痛壯熱也。而腹滿者,是熱入腹,與臟氣相搏,氣痞澀在內,故令腹滿。若毒而滿者,毒氣乘心,煩懊者死。

白話文:

受時令外季節氣影響的疾病,是突如其來的非時節氣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其症狀類似於傷寒,表現為頭痛發熱。如果出現腹脹,是熱氣進入腹中,與內臟之氣交爭,導致氣體鬱結不暢,所以腹部感到飽脹。如果中毒腹脹,毒氣侵入心肺,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則有可能致命。

4. 三十三、時氣病結熱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狀似傷寒,亦頭痛壯熱。熱入腹內,與腑臟之氣相結,謂之結熱。熱則大小腸痞澀,大小便難而苦煩熱是也。

白話文:

天氣異常引起的疾病,在四季之中,偶爾有反常的氣候傷害人體,其症狀類似傷寒,也會頭痛發燒。熱氣進入腹中,與五臟六腑之氣結合,稱為結熱。結熱會導致大小腸不通暢,大小便困難,並伴有煩躁和發熱的症狀。

5. 三十四、敗時氣病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狀似傷寒,亦頭痛壯熱。若施治早晚失時,投藥不與病相會,致令病連滯不已,乍瘥乍劇,或寒或熱,敗壞之證,無常是也。

白話文:

季節性的疾病,是因為在四季之間,突然出現不符合時節的氣候傷害了人,其症狀類似傷寒,也會頭痛發燒。如果治療時間不當,用藥與病情不對應,就會導致疾病連續不斷,時好時壞,忽冷忽熱,病情惡化的徵兆,常常是沒有規律的。

6. 三十五、時氣病兼瘧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狀似傷寒,亦頭痛壯熱。而又兼瘧者,是日數未滿,本常壯熱,而邪不退,或乘於陰,或乘於陽。其乘於陽,陽爭則熱;其乘於陰,陰爭則寒。陰陽之氣為邪所並,互相乘加,故發寒熱成瘧也。

白話文:

季節性疾病是由不時令的氣候突然傷害人體而引發的,症狀類似傷寒,也會出現頭痛、發熱。如果同時伴有瘧疾,表示體內的邪氣尚未退去,這邪氣可能侵犯了陰氣或陽氣。侵犯陽氣時,陽氣與邪氣相爭,會導致發熱;侵犯陰氣時,陰氣與邪氣相爭,會導致發寒。陰陽之氣被邪氣同時侵犯,相互加劇,就會發作寒熱交替的瘧疾。

7. 三十六、時氣病得吐下後猶熱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似傷寒,亦頭痛壯熱。而得吐下之後,壯熱猶不歇者,是腸胃宿虛,而又吐利,則為重虛,其熱乘虛而入里,則表裡俱熱,停滯不歇,故雖吐下而猶熱也。

白話文:

時氣疾病,是四季之中,突然出現不正常的氣候傷害人體,其症狀類似傷寒,也會頭痛發燒。如果嘔吐或腹瀉之後,發燒仍無法退卻,這是因為腸胃本來就虛弱,再嘔吐或腹瀉,就會變成更虛弱,虛熱趁虛進入體內,使得表裡都發熱,滯留不散,所以即使嘔吐或腹瀉,發燒仍然會持續。

8. 三十七、時氣病後不嗜食麵青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客於肌膚,與血氣相搏,故頭痛壯熱。熱歇之後,不嗜食而面青者,是胃內餘熱未盡,氣滿,故不嗜食也。諸陽之氣,俱上榮於面,陽虛未復,本帶風邪,風邪挾冷,冷搏於血氣,故令面青也。

白話文:

時令的疾病,是在四時之間,突然有不同季節的氣候傷害人體,停留在人體的皮膚表面,與血氣發生衝突,因此出現頭痛和發燒。發燒之後,不愛吃東西而且臉色發青的人,是胃中餘熱未消,氣滿,所以不愛吃東西。人體陽氣全部上升而榮養臉部,陽氣虛弱尚未恢復,本來夾帶風邪,風邪夾帶寒氣,寒氣攻擊血氣,所以導致臉色發青。

9. 三十八、時氣病發復候

時氣之病發復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客於肌膚,搏於血氣,蘊積則變壯熱頭痛。熱退之後,氣血未和,腑臟熱勢未盡,或起早勞動,或飲食不節,故其病重發,謂之復也。然發覆多重於初病者,血氣已虛,重傷故也。

白話文:

季節性疾病再次發作,是因為在四季交替時,突然遇到不合時宜的氣候傷害人體,這些不良氣候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中,與血液和氣息搏鬥,滯留體內就會轉化為高燒和頭痛。

發燒退去後,氣血還沒恢復平衡,內臟和器官的熱氣還沒完全消退,如果早起勞動或飲食不節制,就會導致疾病復發。這種復發通常比最初發病時更嚴重,因為這時氣血已經虛弱,再次受到嚴重傷害。

10. 三十九、溫病候

溫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暖,其氣傷人即發,亦使人頭痛壯熱,謂之冬溫病。凡邪之傷人,皆由觸冒,所以感之。小兒雖不能觸冒,其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邪冷熱之氣,所以感病也。

白話文:

溫病:這是因為冬天寒冷,人被寒風侵襲,寒氣進入肌肉,當時沒有立即發病,等到春天氣候回暖時才會發作,表現為頭痛、發熱,這就是溫病。

冬溫病:冬天原本應該是寒冷的,但天氣卻反常地變暖,這種反常的氣候就會傷人,讓人出現頭痛、發熱的症狀,這就是冬溫病。

凡是病邪侵襲人體,都是因為接觸了風邪,所以才會感染疾病。小孩子雖然不會自己接觸風邪,但是他們的乳母在抱持或解脫他們時,如果不注意避開風邪、寒冷或炎熱的氣候,也會讓他們感染疾病。

11. 四十、溫病下利候

溫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成病,得暖氣而發,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溫,其氣傷人,即發成病,使人頭痛壯熱,謂之冬溫病也。其下利者,是腸胃宿虛,而感於溫熱之病,熱氣入於腸胃,與水穀相搏,腸虛則泄,故下利也。

白話文:

溫病,是指在寒冷的冬天,人們受到寒氣侵襲,寒氣進入肌肉,當時沒有立即發病,到了春天,隨著天氣轉暖而發病,出現頭痛、發燒等症狀,稱為溫病。

此外,冬天本應寒冷,但天氣卻異常溫暖,這種反常的氣候也會傷人,導致頭痛、發燒等症狀,稱為冬溫病。

如果溫病患者出現腹瀉,則是因為腸胃虛弱,受到溫熱之病的影響,熱氣進入腸胃,與食物相爭,腸胃虛弱,無法承受,導致腹瀉。

12. 四十一、溫病鼻衄候

溫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溫,其氣傷人,即發成病,謂之冬溫病,並皆頭痛壯熱。其鼻衄者,熱乘於氣,而入血也。肺候身之皮毛,主於氣,開竅於鼻。溫病則邪先客皮膚,而搏於氣,結聚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則流散,發從鼻出者,為衄也。

白話文:

溫病是指在寒冷的冬天,有人不小心受寒,寒氣侵入肌肉,當時沒有馬上發病,等到春天回暖時才會發作,症狀為頭痛、發高燒,稱為溫病。

另外,在冬天應當寒冷,但反而變溫暖,這種天氣會傷人,立刻會發病,稱為冬溫病,症狀也同樣是頭痛、發高燒。

如果還有流鼻血的症狀,是因為熱氣影響到氣,進而進入血液。肺負責人體的皮膚和體毛,主管氣,與鼻子相通。溫病時,邪氣會先侵襲皮膚,與氣相搏,形成熱氣,熱氣作用在血液上,血液受熱就會流動擴散,從鼻子流出來,就是鼻衄。

凡候熱病鼻欲衄,其數發汗,汗不出,或初染病已來都不汗,而鼻燥喘息,鼻氣有聲,如此者,必衄也。小兒衄,止至一升數合,熱因得歇;若至一斗數升,則死矣。

白話文:

每當發熱的病人鼻孔有想流鼻血的徵兆,那就需要多次發汗治療,但如果發不出來汗,或者剛生病人就不出汗,而且鼻孔很乾燥、呼吸急促,鼻息有明顯聲響,出現這些症狀的人,必定會流鼻血。小兒流鼻血,如果止於一升多左右,熱症就會緩解;如果流到一斗多,那麼就會有生命危險。

13. 四十二、溫病結胸候

溫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溫,其氣傷人,即發成病,謂之冬溫病,並皆頭痛壯熱。凡溫熱之病,四五日之後,熱入里,內熱腹滿者,宜下之。若熱未入里,而下之早者,裡虛氣逆,熱結胸上,則胸痞滿短氣,謂之結胸也。

白話文:

溫病是冬天寒冷的時候,有人不小心著涼了,寒氣進入肌肉,當時沒有馬上發作。到了春天氣溫回暖後,寒氣發作,表現為頭痛發熱,這就是溫病。另外,冬天應該寒冷,但是氣候反常變溫,這種氣候也會使人致病,當即發病,稱為冬溫病,症狀也是頭痛發熱。所有溫熱病,發病後四五天,熱氣會深入身體內部,出現內熱腹脹,這個時候應該用下法治療。如果熱氣還沒進入身體內部,過早使用下法,會導致身體虛弱,氣機逆亂,熱氣聚集在胸腔,出現胸悶氣短,這就是結胸。

14. 四十三、患斑毒病候

斑毒之病,是熱氣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熱挾毒,蘊積於胃,毒氣熏發於肌肉。狀如蚊蚤所齧,赤斑起,周匝遍體。此病或是傷寒,或時氣,或溫病,皆由熱不時歇,故熱入胃,變成毒,乃發斑也。凡發赤斑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

白話文:

斑疹病是熱邪進入胃中引起的,胃主管肌肉,熱邪挾帶毒氣,聚集在胃裡,毒氣燻蒸到肌肉。症狀就像蚊蟲叮咬,出現紅色的斑點,遍佈全身。這種病可能是因為傷寒、時令疫氣、溫熱病等原因引起的,都是因為熱邪持續侵襲,導致熱邪侵入胃中,轉化為毒邪,纔出現在皮膚上的斑疹。凡是出現紅斑的人,十個裡有九個會活下來,出現黑斑的人,十個裡只有一個能活下來。

15. 四十四、黃病候

黃病者,是熱入脾胃,熱氣蘊積,與穀氣相搏,蒸發於外,故皮膚悉黃,眼亦黃。脾與胃合,俱象土,候肌肉,其色黃,故脾胃內熱積蒸發,令肌膚黃。此或是傷寒,或時行,或溫病,皆由熱不時解,所以入胃也。

凡發黃而下利、心腹滿者,死。診其脈沉細者,死。

白話文:

黃疸病是指熱氣進入脾胃,熱氣積聚,與食物中的能量發生衝突,蒸發到體外,因此皮膚和眼睛都變成黃色。脾胃相合,都像土一樣,負責肌肉,而土的顏色是黃色的,因此脾胃內部熱氣積聚蒸發,就會導致肌肉和皮膚發黃。這種情況可能是由傷寒、流行病或溫病引起的,都是因為熱氣沒有及時消散,所以進入了胃中。

又有百日半歲小兒,非關傷寒、溫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胃熱,慎不可灸也。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數與除熱粉散,粉之自歇,不得妄與湯藥及灸也。

白話文:

有些百天大或半歲左右的嬰兒,雖然沒有傷寒或溫病,但是身體會出現輕微黃疸,這也是因為胃中火氣旺盛所致。注意不能使用灸法治療,否則會加重熱症。這是因為過度保暖和護理所導致的,只需讓他們穿著較輕薄的衣服,並多次使用退熱散劑灑在身上,這種黃疸就能自然消除。不要隨便服用中藥或進行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