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五 (3)
卷之四十五 (3)
1. 十六、傷寒兼驚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兼驚者,是熱乘心,心主血脈,小兒血氣軟弱,心神易動,為熱所乘,故發驚。驚不止,則變驚癇也。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血氣相搏,導致皮膚的毛孔閉塞,氣無法順暢宣洩,鬱積而產生熱,所以會出現頭痛、身體疼痛和高燒的症狀。如果同時出現驚厥,那是因為熱邪侵擾心臟,心臟主管血液循環,而小孩子的血氣比較虛弱,心神容易受到干擾,所以熱邪侵犯心臟就會引發驚厥。如果驚厥持續不止,就會演變成驚癇。
2. 十七、傷寒大小便不通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大小便不通,是寒搏於氣而生熱,熱流入大小腸,故澀結不通。凡大小便不通,則內熱不歇,或乾嘔,或言語。而氣還逆上,則心腹脹滿也。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血氣相搏,導致皮膚的毛孔緊閉,無法正常宣洩,熱氣因此累積在體內,所以會出現頭痛、身體疼痛、並且發高燒的症狀。至於大小便不通,是因為寒氣與體內的氣相搏而產生熱,熱氣流入大小腸,使得腸道乾澀、阻塞而不通暢。凡是大小便不通,體內的熱氣就無法消散,可能會有噁心想吐、或是胡言亂語的情況。而體內的氣如果還往上逆行,就會導致心腹脹滿。
3. 十八、傷寒腹滿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腹滿者,是熱入腹,傳於臟,臟氣結聚,故令腹滿。若挾毒者,則腹滿、心煩、懊悶,多死。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血氣相搏,導致皮膚紋理緊閉,氣無法順利宣洩,積聚而產生熱,所以會頭痛、身體疼痛且發高燒。如果出現腹脹,是熱邪進入腹部,傳達到臟腑,臟腑的氣結聚在一起,所以導致腹脹。如果同時有毒邪的話,就會腹脹、心煩、懊惱煩悶,這種情況大多會死亡。
4. 十九、傷寒咽喉痛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壯熱。其咽喉痛者,是心胸熱盛,氣上衝於咽喉,故令痛。若挾毒,則喉痛結腫,水漿不入,毒還入心,煩悶者死。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氣血相搏,導致皮膚毛孔緊閉,氣無法順暢宣洩,積聚鬱悶而產生熱,所以會頭痛、身體疼痛、發高燒。其中咽喉疼痛,是因為心胸部位熱氣太盛,熱氣向上衝到咽喉,所以引起疼痛。如果同時夾帶毒邪,就會喉嚨腫痛,連水都喝不下,毒邪回竄入心臟,出現心煩悶亂的狀況,就會有死亡的危險。
5. 二十、傷寒嗽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氣,傷寒邪氣先客皮膚,隨氣入肺,故令嗽。重者,有膿血也。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氣血相搏,使得皮膚的紋理閉塞緊密,氣無法順暢宣洩,鬱積而產生熱,所以會頭痛、身體疼痛而且發高燒。至於咳嗽,是因為病邪侵入肺部。肺掌管全身的皮膚毛髮和氣的運行,傷寒的病邪先侵入皮膚,接著隨著氣進入肺,所以會導致咳嗽。嚴重的話,還會有膿血出現。
6. 二十一、傷寒後嗽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壯熱、體疼也。瘥後而猶嗽者,是邪氣猶停在肺未盡也。寒之傷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氣,寒搏肺氣,入五臟六腑,故表裡俱熱。熱退之後,肺尚未和,邪猶未盡,邪隨氣入肺,與肺氣相搏,故傷寒後猶病嗽也。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氣血相搏,導致皮膚的毛孔閉塞,氣無法順暢散發,鬱積在體內產生熱,所以會有頭痛、高燒、身體痠痛的症狀。病好之後還咳嗽,是因為邪氣還停留在肺部沒有完全清除。寒氣侵犯人體,最初是侵入皮膚毛髮。皮膚毛髮是肺的外在表現,肺主導氣,寒氣侵入肺氣,進而侵犯五臟六腑,所以身體表裡都會發熱。發熱退了之後,肺部功能還沒有恢復正常,邪氣還沒有完全清除,邪氣隨著呼吸進入肺部,與肺氣相互搏鬥,所以傷寒病好後還會咳嗽。
7. 二十二、傷寒汗出候
傷寒者,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壯熱也。而汗出者,陽虛受邪,邪搏於氣,故發熱;陰氣又虛,邪又乘於陰,陰陽俱虛,不能制其津液,所以傷寒而汗出也。
白話文:
傷寒,指的是寒氣侵入皮膚,與身體的氣血相搏,導致皮膚的紋理閉塞緊密,氣無法順暢發散,積聚而產生熱,所以會頭痛、身體疼痛、發高燒。而會出汗,是因為身體的陽氣虛弱而受到邪氣侵襲,邪氣與體內的氣相搏,所以會發熱;同時陰氣也虛弱,邪氣又趁機侵入陰分,導致陰陽兩虛,無法控制體內的津液,這就是傷寒會出汗的原因。
8. 二十三、傷寒餘熱往來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使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餘熱往來者,是邪氣與正氣交爭。正氣勝,則邪氣卻散,故寒熱俱歇;若邪氣未盡者,時干於正氣,正氣為邪氣所幹,則壅痞還熱,故餘熱往來不已也。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身體的氣血搏鬥,導致皮膚的毛孔閉塞,氣無法順暢宣洩,累積而產生熱,所以會頭痛、身體疼痛而且發高燒。至於傷寒後還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狀況,是因為邪氣和正氣正在互相抗爭。當正氣戰勝時,邪氣就會退散,所以忽冷忽熱的現象就會停止;如果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就會時不時侵擾正氣,正氣被邪氣干擾時,就會造成氣血鬱積,反而又產生熱,所以就會持續出現忽冷忽熱的狀況。
9. 二十四、傷寒已得下後熱不除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不得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若四五日後,熱歸入里,則宜下之。得利後,熱猶不除者,餘熱未盡故。其狀:肉常溫溫而熱也。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氣血搏鬥,導致皮膚的毛孔閉塞,無法正常宣洩,熱氣因此積聚而產生,所以會出現頭痛、身體疼痛以及高燒的症狀。如果病程到了四五天後,熱勢轉入體內,就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瀉下之後,發熱的症狀仍然沒有消除,那是因為體內的餘熱還沒完全散盡的緣故。這時候的表現是:肌肉常常感覺溫溫的,但又帶有熱感。
10. 二十五、傷寒嘔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嘔者,是胃氣虛,熱乘虛入胃,胃得熱則氣逆,故嘔也。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血氣相搏鬥,導致皮膚的毛孔閉塞不通,體內的氣無法順暢運行發散,鬱積而產生熱,所以會出現頭痛、身體疼痛以及高燒的症狀。而會嘔吐,是因為胃氣虛弱,熱邪趁著虛弱侵入胃部,胃部受到熱邪影響,氣機就會向上逆行,所以才會嘔吐。
11. 二十六、傷寒熱渴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渴者,是熱入臟,髒得熱則津液竭燥,故令渴也。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血氣相搏,導致皮膚的毛孔緊閉,氣無法順暢宣洩,鬱積而產生熱,所以會頭痛、身體疼痛,而且發高燒。至於會口渴,是因為熱已經進入內臟,內臟受到熱的影響,體內的津液會耗盡乾涸,所以就會感到口渴。
12. 二十七、傷寒口內生瘡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口生瘡,熱毒氣在臟,上衝胸膈,氣發於口,故生瘡也。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氣血搏鬥,導致皮膚毛孔緊閉,氣無法順利宣洩,積聚而產生熱,所以會頭痛、身體痠痛和發高燒。至於口內長瘡,是因為熱毒之氣在體內,往上衝到胸膈,氣從口中發散出來,所以才會長瘡。
13. 二十八、傷寒鼻衄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得宣泄,蘊積毒氣,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鼻衄,是熱搏於氣,而乘於血也。肺候身之皮毛,其氣開竅於鼻。蘊寒先客皮膚,搏於氣而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而妄行,發從鼻出者,名鼻衄也。
凡候熱病而應衄者,其人壯熱,頻發汗,汗不出,或未及發汗,而鼻燥喘息,鼻氣鳴即衄。凡衄,小兒止一升數合,則熱因之得歇;若一升二升者,死。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血氣相搏,導致皮膚紋理閉塞,氣無法順暢發散,毒氣因此積聚,所以會頭痛、身體疼痛且發高燒。鼻子出血,是因為熱氣衝擊氣,進而影響到血。肺主管身體的皮膚毛髮,它的氣開竅於鼻子。寒氣先侵入皮膚,與氣相搏而產生熱,熱再影響到血,血遇到熱而亂跑,從鼻子流出來,這就叫做鼻衄。
凡是觀察到熱病而將要出現流鼻血的人,這個人一定是發高燒,頻繁發汗卻發不出汗,或是還沒發汗就已經鼻腔乾燥、呼吸急促,鼻腔有鳴聲就可能流鼻血。一般來說,流鼻血,小孩流一升左右的量,熱就會因此消退;如果流到一升或兩升,就會有生命危險。
14. 二十九、傷寒後下利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毒氣,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熱歇後而利者,是熱從表入里故也。表熱雖得解,而裡熱猶停腸胃,與水穀相併,腸胃虛則泄利。其狀,利色黃。若壯熱不止,則變為血利。若重遇冷,則冷熱相加,則變赤白瀉利也。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身體的氣血相搏鬥,導致皮膚的毛孔緊閉,氣無法順利宣洩,毒氣積聚在體內,所以會出現頭痛、身體疼痛和高燒的症狀。如果發燒退了之後反而開始拉肚子,那是因為熱從體表轉入體內所導致的。雖然體表的熱已經解除了,但體內的熱還停留在腸胃,與食物和水混合在一起,腸胃虛弱就會導致拉肚子。這種情況下,拉出來的大便顏色會是黃色的。如果高燒持續不退,就會轉變成拉血便。如果又遇到寒冷,冷熱交加,就會變成紅白色相雜的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