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二十五、大病後不得眠候
大病之後,臟腑尚虛,榮衛未和,故生於冷熱。陰氣虛,衛氣獨行於陽,不入於陰,故不得眠。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
白話文:
大病過後,身體的內臟器官還很虛弱,氣血循環也尚未調和,所以才會產生忽冷忽熱的感覺。這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衛氣獨自運行在陽氣之中,無法進入陰氣,所以才導致失眠。如果失眠時感到心煩意亂,那是因為心火旺盛;如果只是單純的虛弱煩躁而失眠,那是因為膽氣虛寒。
2. 二十六、病後虛腫候
夫病後,經絡既虛,受於風濕,膚腠閉塞,榮衛不利,氣不宣泄,故致虛腫。虛腫不已,津液澀,或變為微水也。
白話文:
生病之後,身體的經絡已經虛弱,又受到風濕的侵襲,導致皮膚的毛孔閉塞,使得體內的營氣和衛氣運行不順暢,氣機無法正常宣洩,因此造成虛腫。虛腫的情況如果持續沒有改善,體內的津液就會變得滯澀,甚至可能轉變成輕微的水腫。
3. 二十七、虛勞脈結候
脈動而暫止,因不能還而復動,是脈結也。虛勞血氣衰少,脈雖乘氣而動,血氣虛則不能連屬,故脈為之結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時會突然停止一下,因為氣血不足而無法立即恢復跳動,然後才又繼續跳動,這就是所謂的「脈結」。虛勞體質的人,因為氣血衰弱不足,脈搏雖然會隨著氣的運行而跳動,但因為氣血虛弱就無法連貫持續,所以脈搏就會出現間歇性的停頓現象。
4. 二十八、虛勞汗候
諸陽主表,在於膚腠之間。若陽氣偏虛,則津液發泄,故為汗。汗多則損於心,心液為汗。
診其脈,寸口弱者,陽氣虛,為多汗脈也。
白話文:
陽氣主要負責體表,作用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如果陽氣偏虛弱,體內的津液就會不受控制地往外發散,因此就產生汗水。汗出過多會損傷心,因為心液會轉化成汗液排出。
診斷時,如果寸口的脈象微弱,代表陽氣虛弱,這就是多汗的脈象。
5. 二十九、虛勞盜汗候
盜汗者,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此由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氣不足,亡津液故也。
診其脈,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皆為盜汗脈也。
白話文:
盜汗指的是在睡眠時身體會流汗的現象。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虛弱所導致。如果長期這樣,會使人變得消瘦乾枯,心氣不足,這是因為身體的津液流失的緣故。
診斷時,男性的脈象如果呈現虛弱細微,都屬於盜汗的脈象。
6. 三十、諸大病後虛不足候
大病者,中風、傷寒、熱勞、溫瘧之類是也。此病之後,血氣減耗,臟腑未和,使之虛乏不足。虛乏不足,則經絡受邪,隨其所犯,變成諸病。
白話文:
大病,像是中風、傷寒、熱病勞損、溫瘧等等。這些病之後,會使身體的氣血減少耗損,臟腑功能尚未恢復協調,導致身體虛弱不足。一旦身體虛弱不足,經絡就容易受到外邪侵犯,隨著受到侵犯的部位不同,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疾病。
7. 三十一、大病後虛汗候
大病之後,復為風邪所乘,則陽氣發泄,故令虛汗。汗多亡陽,則津液竭,令人枯瘦也。
白話文:
大病一場之後,如果又被風邪侵襲,就會導致身體的陽氣向外散發,所以會出現虛汗。如果汗流太多,陽氣會耗損,體內的津液也會枯竭,讓人變得乾瘦。
8. 三十二、風虛汗出候
夫人䐃肉不牢,而無分理,理粗而皮不致者,腠理疏也。此則易生於風,風入於陽,陽虛則汗出也。
若少氣口乾而渴,近衣則身熱如火,臨食則流汗如雨,骨節懈惰,不欲自營,此為漏風,由醉酒當風所致也。
白話文:
這個人肌肉不夠緊實,皮膚紋理不明顯,或是紋理粗糙、皮膚不夠細密,這就是「腠理」疏鬆的緣故。這樣的人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風邪進入體表陽氣的部位,陽氣虛弱就會導致流汗。
如果還出現氣短、口乾想喝水,稍微穿多一點就感到身體發熱像火燒一樣,吃飯時就汗如雨下,全身骨頭關節軟弱無力、不想活動,這種情況就是「漏風」,多半是喝醉酒後吹風造成的。
9. 三十三、虛勞心腹痞滿候
虛勞損傷,血氣皆虛,復為寒邪所乘,腑臟之氣不宣發於外,停積在裡,故令心腹痞滿也。
白話文:
因為身體虛弱勞損,導致氣血都虛弱,又受到寒邪侵襲,使得五臟六腑的氣無法向外宣發,停留在體內積聚,所以造成心胸和腹部痞塞脹滿。
10. 三十四、虛勞心腹痛候
虛勞者,臟氣不足,復為風邪所乘,邪正相干,冷熱擊搏,故心腹俱痛。
白話文:
虛勞是因為身體臟腑的氣血不足,又被風邪侵入,導致邪氣與正氣互相干擾,產生寒熱交錯的現象,所以會出現心腹都疼痛的狀況。
11. 三十五、虛勞嘔逆候
勞傷之人,五臟不安,六腑不調。胃為水穀之海,今既虛弱,為寒冷所侵,不勝於水谷,故氣逆而嘔也。
白話文:
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身體虛弱的人,會出現五臟功能失調,六腑運作不順暢的狀況。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現在既然已經虛弱,又受到寒冷侵襲,無法承受食物的消化負擔,所以才會引起氣逆而嘔吐。
12. 三十六、虛勞咳嗽候
虛勞而咳嗽者,腑臟氣衰,邪傷於肺故也。久不已,令人胸背微痛,或驚悸煩滿,或喘息上氣,或咳逆唾血,此皆臟腑之咳也。然肺主於氣,氣之所行,通榮臟腑,故咳嗽俱入肺也。
白話文:
因為身體虛弱而引起的咳嗽,是因為五臟六腑的氣都衰弱了,外邪侵入肺部所導致的。如果咳嗽久久不好,會讓人感到胸部和背部微微疼痛,或者容易心悸、煩躁和胸悶,或者呼吸急促、喘不過氣,或者咳嗽時會反胃、吐血,這些都是因為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引起的咳嗽。然而,肺主掌呼吸之氣,氣的運行可以通達並滋養五臟六腑,所以各種原因引起的咳嗽最終都會影響到肺。
13. 三十七、虛勞體痛候
勞傷之人,陰陽俱虛,經絡脈澀,血氣不利。若遇風邪與正氣相搏,逢寒則身體痛,值熱則皮膚癢。
診其脈,緊濡相搏,主體節痛。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雙手舒指向上,手掌從面向南,四方回之,屈肘上下盡勢四七,始放手向下垂之,向後雙振,輕散氣二七,上下動兩膊二七。去身內、臂、肋疼悶。漸用之,則永除。
又云:大踑坐,以兩手捉足五指,自極,低頭不息九通。治頸、脊、腰、腳痛,勞疾。
又云:偃臥,展兩足指右向,直兩手身旁,鼻納氣七息。除骨痛。
又云:端坐,伸腰,舉右手,仰其掌,卻左臂,覆左手。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息間,稍頓左手。除兩臂背痛。
又云:胡跪,身向下,頭去地五寸,始舉頭,面向上,將兩手一時抽出,先左手向身前長舒,一手向身後長舒,前後極勢二七。左右亦然。去臂骨脊筋陰陽不和、痛悶㽲痛。
又云:坐一足上,一足橫鋪安膝下押之;一手捺上膝向下,急;一手反向取勢長舒,頭仰向前,共兩手一時取勢,捺搖二七。左右迭互亦然。去髀、胸、項、掖脈血遲澀、攣痛悶疼。雙足互跪安穩,始抽一足向前,極勢,頭面過前兩足指,上下來去三七。左右換足亦然。去臂、腰、背、髀、膝內疼悶不和,五臟六腑氣津調適。
一足屈如向前,使膀胱著膝上,一足舒向後,盡勢,足指急勢,兩手向後,形狀欲似飛仙虛空,頭昂,一時取勢二七,足左右換易一寸,去遍身不和。
又云:長舒兩足,足指努向上;兩手長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頭努脊,一時極勢;滿三通。動足相去一尺,手不移處,手掌向外七通。須臾,動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極勢,三通。去遍身內筋節勞虛、骨髓疼悶。長舒兩足,向身角上,兩手捉兩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氣並在足下,手足一時努縱,極勢,三七。去踹臂腰疼。解谿蹙氣、日日漸損。
白話文:
三十七、虛勞體痛
因為過度勞累而導致身體虛弱的人,通常體內陰陽兩氣都虛弱,經絡和脈絡運行不順暢,氣血循環也不好。如果又遇到風邪侵襲,和體內的正氣互相搏鬥,遇到寒冷就會感到身體疼痛,遇到熱就會覺得皮膚發癢。
診斷時,如果摸到脈象呈現又緊又濡的狀態,表示身體關節疼痛。對於這種情況,可以採用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方法來治療,各有不同的對症方法。現在將補養和疏導的方法記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記載:雙手伸直向上,手掌朝南,向四面方向轉動,彎曲手肘上下盡力,做四次七個循環,然後放下手,讓雙手向下垂,再向後擺動,輕輕散氣,做兩次七個循環,上下活動兩側肩膀,做兩次七個循環。這樣可以消除身體內、手臂、肋骨的疼痛和悶脹感。經常練習,就可以永遠去除這些不適。
又說:大字形坐姿,用兩手抓住雙腳的五根腳趾,盡力向下拉伸,低下頭,不要換氣,做九次。可以治療頸部、脊椎、腰部、腳部的疼痛和勞損疾病。
又說:仰臥,將雙腳腳趾向右伸直,雙手放在身體兩側,用鼻子吸氣七次。可以去除骨頭疼痛。
又說:端正坐好,伸直腰部,舉起右手,讓手掌朝上,將左臂往後擺,手掌朝下。用鼻子吸氣,盡力吸氣七次,在換氣的間隙,稍稍停頓一下左手。可以去除雙臂和背部的疼痛。
又說:雙膝跪地,身體向下彎曲,頭部距離地面五寸,然後抬起頭,面朝上方,同時將雙手伸出,先將左手向身前伸直,再將另一隻手向身後伸直,前後盡力伸展,做兩次七個循環。左右手輪流做。可以去除手臂骨骼、脊椎筋脈陰陽失調導致的疼痛、悶脹和麻痛。
又說:坐在一隻腳上,另一隻腳橫放,放在膝蓋下面壓住;一隻手按壓上面的膝蓋向下用力,另一隻手反向伸展,頭部向上仰,雙手同時用力按壓並搖動,做兩次七個循環。左右交替做。可以去除大腿、胸部、頸部、腋下經脈氣血遲滯、痙攣、疼痛和悶脹感。雙腳輪流跪穩,然後將一隻腳向前伸直,盡力伸展,頭部和面部超過前腳的腳趾,上下來回運動,做三次七個循環。左右腳輪流做。可以去除手臂、腰部、背部、大腿、膝蓋內部的疼痛、悶脹和不適,可以調和五臟六腑的氣和津液。
將一隻腳彎曲向前,讓膀胱的位置靠近膝蓋上方,另一隻腳向後伸直,盡力伸展,腳趾用力,雙手向後,姿勢像是要飛升的仙人,頭部抬起,同時用力伸展,做兩次七個循環,雙腳左右換位一寸,可以去除全身不適。
又說:將雙腳伸直,腳趾向上用力;雙手伸直,手掌相對,手指伸直;抬頭向上看,背部用力,同時盡力伸展,做三次。雙腳移動間隔一尺,手的位置不變,手掌向外,做七次。過一會兒,雙腳移動間隔二尺,手向下按壓地面,盡力伸展,做三次。可以去除全身內部筋骨的勞損、虛弱和骨髓的疼痛、悶脹感。雙腳伸直,向身體兩側張開,雙手抓住雙腳腳趾,輕輕按摩心臟部位,不要太用力,讓心氣集中在腳底,手腳同時用力伸展,盡力伸展,做三次七個循環。可以去除小腿、手臂、腰部的疼痛。可以緩解胸悶、呼吸不暢的狀況,使身體逐漸好轉。
14. 三十八、虛勞寒熱候
勞傷則血氣虛,使陰陽不和,互有勝弱故也。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相乘,故發寒熱。
白話文:
因為過度勞累損傷,導致身體的氣血虛弱,使得體內的陰陽失去平衡,互相之間出現強弱的變化。陽氣偏盛就會發熱,陰氣偏盛就會發冷,陰陽互相影響,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
15. 三十九、虛勞口乾燥候
此由勞損血氣,陰陽斷隔,冷熱不通,上焦生熱,令口乾燥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漱滿二七,咽。愈口乾。若引腎水發醴泉,來至咽喉。醴泉甘美,能除口苦,恆香潔,食甘味和正。久行不已,味如甘露,無有飢渴。
又云: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漱滿二七,咽。治口苦幹燥。
白話文:
這是因為過度勞累損耗了血氣,導致體內陰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使得上半身產生熱,進而造成口乾舌燥。對於這種情況,湯藥、外敷、針灸等治療方法都有各自的正規處方。關於滋補養生和疏導氣血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記載:面向東坐,頭稍微後仰,閉氣五次,然後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漱口十四次(二七為十四),將口水嚥下,這樣可以治癒口乾。如果能引導腎水向上,使其化為甘甜的泉水(醴泉),來到咽喉,這甘美的泉水能消除口苦,使口氣持久清新,且能使味覺正常,吃任何食物都覺得甘甜美味。長期練習,會感覺到口水像甘露一樣,不會感到飢餓口渴。
此外,書中又記載:面向東坐,頭稍微後仰,閉氣五次,然後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漱口十四次,將口水嚥下。這樣可以治療口苦和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