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二十五、大病後不得眠候

大病之後,臟腑尚虛,榮衛未和,故生於冷熱。陰氣虛,衛氣獨行於陽,不入於陰,故不得眠。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

白話文:

大病後,身體臟腑機能尚未恢復,氣血運行失調,所以容易產生冷熱不適的症狀。

陰氣虛弱時,衛氣只運行在陽面,不能進入陰面,所以會失眠。

如果心煩失眠,可能是心臟發熱所致;如果只有虛弱煩躁而失眠,可能是膽寒所致。

2. 二十六、病後虛腫候

夫病後,經絡既虛,受於風濕,膚腠閉塞,榮衛不利,氣不宣泄,故致虛腫。虛腫不已,津液澀,或變為微水也。

白話文:

生病後,經絡虛弱,被風濕邪氣侵襲,皮膚腠理閉塞,氣血運行不暢,氣血不能宣泄,所以導致虛腫。虛腫持續不斷,津液不暢,或者轉變成輕微水腫。

3. 二十七、虛勞脈結候

脈動而暫止,因不能還而復動,是脈結也。虛勞血氣衰少,脈雖乘氣而動,血氣虛則不能連屬,故脈為之結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一段時間後就停止,因為氣血不足無法持續流動,又重新跳動起來,這就是脈結。虛勞導致氣血衰弱,雖然脈搏隨著氣血運作而跳動,但氣血虛弱無法連貫,所以脈搏就呈現結滯的狀態。

4. 二十八、虛勞汗候

諸陽主表,在於膚腠之間。若陽氣偏虛,則津液發泄,故為汗。汗多則損於心,心液為汗。

診其脈,寸口弱者,陽氣虛,為多汗脈也。

白話文:

所有陽氣都主宰著人體的外表,存在於皮膚和肌肉之間。如果陽氣偏虛,就會導致津液外泄,因此會出汗。出汗太多會損傷心臟,因為心臟的津液會變成汗液。

如果診脈時發現寸口脈搏微弱,就代表陽氣虛弱,容易出汗。

5. 二十九、虛勞盜汗候

盜汗者,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此由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氣不足,亡津液故也。

診其脈,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皆為盜汗脈也。

白話文:

盜汗,就是睡覺時身體會流汗。這是因為陽氣虛弱造成的。如果長期不癒,會導致身體消瘦、枯竭,心氣不足,體內的津液流失。

診斷脈象時,男性一般人脈虛弱細微,都是盜汗的脈象。

6. 三十、諸大病後虛不足候

大病者,中風、傷寒、熱勞、溫瘧之類是也。此病之後,血氣減耗,臟腑未和,使之虛乏不足。虛乏不足,則經絡受邪,隨其所犯,變成諸病。

白話文:

大病,例如中風、傷寒、發熱過度、間歇性發熱等,會導致元氣和血氣流失,臟腑失衡,導致虛弱不足。身體虛弱不足時,經絡容易受邪氣侵襲,進而引發各種疾病。

7. 三十一、大病後虛汗候

大病之後,復為風邪所乘,則陽氣發泄,故令虛汗。汗多亡陽,則津液竭,令人枯瘦也。

白話文:

大病之後,如果再被風寒入侵,就會導致陽氣外泄,因此出現盜汗。汗出過多就會損耗陽氣,進而導致津液虧損,讓人變得消瘦。

8. 三十二、風虛汗出候

夫人䐃肉不牢,而無分理,理粗而皮不致者,腠理疏也。此則易生於風,風入於陽,陽虛則汗出也。

若少氣口乾而渴,近衣則身熱如火,臨食則流汗如雨,骨節懈惰,不欲自營,此為漏風,由醉酒當風所致也。

白話文:

這位夫人的身體狀況不太好,肌肉鬆弛無力,而且沒有條理,肌理粗糙,皮膚也不緊致,說明她的腠理疏鬆。這樣的情況很容易受風寒入侵,風寒進入陽氣,陽氣虛弱就會出汗。

如果她還伴隨着氣短、口乾舌燥、口渴,靠近衣服就會覺得身體像火一樣熱,吃飯的時候就會流汗如雨,骨骼關節酸軟無力,也不想活動,這就是漏風,是由於醉酒後吹風造成的。

9. 三十三、虛勞心腹痞滿候

虛勞損傷,血氣皆虛,復為寒邪所乘,腑臟之氣不宣發於外,停積在裡,故令心腹痞滿也。

白話文:

身體虛弱,精氣血都虧損,又受到寒冷的侵襲,導致內臟的氣機無法正常散發出去,反而停留在身體內部,因此就會造成胸口和腹部脹滿不舒服。

10. 三十四、虛勞心腹痛候

虛勞者,臟氣不足,復為風邪所乘,邪正相干,冷熱擊搏,故心腹俱痛。

白話文:

虛勞的人,是因為臟腑功能衰弱,又受到風寒等邪氣入侵,導致正氣與邪氣互相糾纏,寒熱之氣互相衝擊,所以才會出現心腹部疼痛。

11. 三十五、虛勞嘔逆候

勞傷之人,五臟不安,六腑不調。胃為水穀之海,今既虛弱,為寒冷所侵,不勝於水谷,故氣逆而嘔也。

白話文:

勞累過度的人,五臟六腑都會出現不適。胃是容納食物的器官,現在因為虛弱,受到寒冷侵襲,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所以才會出現氣逆而嘔吐的症狀。

12. 三十六、虛勞咳嗽候

虛勞而咳嗽者,腑臟氣衰,邪傷於肺故也。久不已,令人胸背微痛,或驚悸煩滿,或喘息上氣,或咳逆唾血,此皆臟腑之咳也。然肺主於氣,氣之所行,通榮臟腑,故咳嗽俱入肺也。

白話文:

虛弱疲憊且咳嗽的人,是因臟腑氣血衰敗,邪氣侵犯肺部造成的。久治不癒,會出現胸背輕微疼痛,或心悸煩躁胸悶,或氣喘上氣,或咳嗽逆氣吐血,這些都是臟腑引起的咳嗽。然而,肺主導氣,氣的運作,通達臟腑,所以咳嗽都歸於肺部。

13. 三十七、虛勞體痛候

勞傷之人,陰陽俱虛,經絡脈澀,血氣不利。若遇風邪與正氣相搏,逢寒則身體痛,值熱則皮膚癢。

診其脈,緊濡相搏,主體節痛。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勞累過度的人,陰陽都虛弱,經絡脈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遇到風寒時,正氣與風邪交戰,遇到寒冷就全身疼痛,遇到炎熱就皮膚發癢。

診斷脈象,摸起來緊而滑,相互搏動,說明是關節疼痛。治療方法包括湯藥、熨貼、針灸和藥石,都有專門的方劑。補益氣血,宣通經絡,以下列出具體方劑。

《養生方·導引法》云:雙手舒指向上,手掌從面向南,四方回之,屈肘上下盡勢四七,始放手向下垂之,向後雙振,輕散氣二七,上下動兩膊二七。去身內、臂、肋疼悶。漸用之,則永除。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雙手伸開手指向上,手掌朝南,朝四方環繞,屈肘上下盡力重複四七次,然後放手向下垂,向後雙手甩動兩七次,輕輕散發氣息兩七次,雙臂上下運動兩七次。這樣做可以消除身體內部、手臂和肋骨上的疼痛和悶氣。逐漸堅持練習,就能永久消除這些問題。

又云:大踑坐,以兩手捉足五指,自極,低頭不息九通。治頸、脊、腰、腳痛,勞疾。

又云:偃臥,展兩足指右向,直兩手身旁,鼻納氣七息。除骨痛。

又云:端坐,伸腰,舉右手,仰其掌,卻左臂,覆左手。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息間,稍頓左手。除兩臂背痛。

白話文:

還有人說:坐在牀上,雙手抓住腳趾,盡力伸直,頭低下去,重複九次。可以治療脖子、脊椎、腰、腳疼痛,以及勞損引起的疾病。

還有人說:仰臥,伸直雙腳,腳趾朝右,雙手伸直放在身體兩側,鼻子吸氣七次。可以治療骨頭疼痛。

還有人說:端坐,伸直腰部,舉起右手,手掌朝上,左臂向後彎曲,左手覆蓋在右手上。鼻子吸氣到極限,七次,吸氣間隔時,稍微停頓左手。可以治療雙臂後背疼痛。

又云:胡跪,身向下,頭去地五寸,始舉頭,面向上,將兩手一時抽出,先左手向身前長舒,一手向身後長舒,前後極勢二七。左右亦然。去臂骨脊筋陰陽不和、痛悶㽲痛。

白話文:

古文也有記載:胡跪,身體向下俯,頭離地五寸,然後抬頭,面向上,雙手同時抽出,先左手向前長舒,再右手向後長舒,前後共做二十七次。左右手也這樣做。這樣可以通暢臂骨脊筋的陰陽,緩解疼痛和悶塞的疼痛。

又云:坐一足上,一足橫鋪安膝下押之;一手捺上膝向下,急;一手反向取勢長舒,頭仰向前,共兩手一時取勢,捺搖二七。左右迭互亦然。去髀、胸、項、掖脈血遲澀、攣痛悶疼。雙足互跪安穩,始抽一足向前,極勢,頭面過前兩足指,上下來去三七。左右換足亦然。去臂、腰、背、髀、膝內疼悶不和,五臟六腑氣津調適。

白話文:

又有人說:

一種方法是:坐下,將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上,另一隻腳橫著放,膝蓋放在下面壓著;一隻手按在膝蓋上,用力向下按;另一隻手反向取勢,盡力伸展,頭向後仰,兩隻手同時取勢,用力按壓和搖晃 27 次。左右腳交換,方法相同。這可以疏通股部、胸部、頸部和腋下的血脈,緩解這些部位的痠痛和悶痛。

另一種方法是:雙腳跪下,保持穩定,然後抽出一隻腳向前伸到極致,頭部和臉部超過腳尖,上下往復 37 次。左右腳交換,方法相同。這可以疏通手臂、腰部、背部、股部和膝蓋內部的痠痛和不適,調理五臟六腑氣血。

一足屈如向前,使膀胱著膝上,一足舒向後,盡勢,足指急勢,兩手向後,形狀欲似飛仙虛空,頭昂,一時取勢二七,足左右換易一寸,去遍身不和。

白話文:

一隻腳彎曲向前,使小腿貼在大腿上,另一隻腳伸向後方,盡力伸直,腳趾用勁抓地,兩手向後伸,姿勢就像神仙在空中飛翔,頭抬起,同時在兩七的時間內擺出這個姿勢,雙腳左右交換一寸距離,消除全身的不協調感。

又云:長舒兩足,足指努向上;兩手長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頭努脊,一時極勢;滿三通。動足相去一尺,手不移處,手掌向外七通。須臾,動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極勢,三通。去遍身內筋節勞虛、骨髓疼悶。長舒兩足,向身角上,兩手捉兩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氣並在足下,手足一時努縱,極勢,三七。去踹臂腰疼。解谿蹙氣、日日漸損。

白話文:

又說:雙腳伸直,腳趾向上踮起;雙手伸直,手掌相對,手指伸展;仰頭挺胸,一時用力到極致;重複三次。雙腳分開一尺,雙手不動,手掌向外掌心向上,重複七次。過一會兒,雙腳分開兩尺,雙手向下按壓席子,用力到極致,重複三次。能消除全身的筋骨疲勞和骨髓的疼痛。雙腳伸直,向身體兩側,雙手抓住雙腳的腳趾,快速地向心口收緊,不要用力,心氣全部聚集在腳下,手腳同時用力向上蹬,用力到極致,重複三十七次。能消除手臂和腰部的疼痛。疏通經絡,減輕氣滯,身體會逐漸康復。

14. 三十八、虛勞寒熱候

勞傷則血氣虛,使陰陽不和,互有勝弱故也。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相乘,故發寒熱。

白話文:

如果過度勞累,就會導致血氣不足,使得陰陽失衡,互相消長。陽氣過盛就會發熱,陰氣過盛就會發寒,陰陽互相影響,因此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

15. 三十九、虛勞口乾燥候

此由勞損血氣,陰陽斷隔,冷熱不通,上焦生熱,令口乾燥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這是因為勞累損傷了血氣,導致陰陽隔絕,寒熱不通,上焦(頭部和胸部)產生熱氣,因此導致口乾。治療這個問題的湯藥、熨貼、針灸、藥石等,另有專門的方子。補養和宣導的方法,現在就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漱滿二七,咽。愈口乾。若引腎水發醴泉,來至咽喉。醴泉甘美,能除口苦,恆香潔,食甘味和正。久行不已,味如甘露,無有飢渴。

又云: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漱滿二七,咽。治口苦幹燥。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提到:面向東方坐下,仰頭並深呼吸五次,然後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使唾液增加,待唾液充滿口腔後,再分十四次嚥下。這個方法可以治癒口乾的症狀。當引導腎水如同甘甜的泉水一般湧向咽喉時,你會感受到泉水的甘美,它能消除口苦,讓口腔保持持久的清新和潔淨,吃東西時也會覺得味道更加甘甜和純正。如果長期堅持這個方法,口中的味道將如同甘露一般甜美,不再感到飢餓和口渴。

另外還提到:面向東方坐下,仰頭並深呼吸五次,然後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使唾液增加,待唾液充滿口腔後,再分十四次嚥下。這個方法可以治療口苦和口腔乾燥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