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五 (1)

1. 一、養小兒候

經說:年六歲以上為小兒,十八以上為少年,二十以上為壯年,五十以上為老年也。其六歲已還者,經所不載,是以乳下嬰兒病難治者,皆無所承按故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所相傳,始有小兒方焉。逮乎晉宋,推諸蘇家,傳襲有驗,流於人間。

白話文:

白話文譯本:

古醫書上說:六歲以上是兒童,十八歲以上是青年,二十歲以上是壯年,五十歲以上是老年。六歲以下的,醫書上沒有記載,所以嬰兒時期的疾病難以治療,也沒有(相關的)醫學書籍可以參考。中古時期有巫醫,編寫了《顱囟經》來預測小兒的壽命,判斷疾病的死生,世人相傳,才開始有小兒科的醫方。到了晉朝和宋朝,蘇家(蘇恭、蘇澳、蘇頌)繼承發揚,驗證後流傳於民間。

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傷損。皆當以故絮著衣,莫用新綿也。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抱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幃帳之內,重衣溫暖,譬如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任風寒。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時,皮膚還沒有發育完全,不能穿保暖的衣服,否則會導致筋骨鬆軟無力。應該適時讓嬰兒曬太陽,如果都不見陽光,皮膚會變得脆弱,容易受損。應當用舊棉絮做衣服,不要使用新棉花。天氣溫和晴朗無風時,讓母親抱著嬰兒在陽光下玩耍,經常曬太陽,可以讓氣血凝固,肌肉堅實,耐受風寒,不容易生病。如果總是把嬰兒藏在帳篷裡,穿著厚重的保暖衣服,就像陰暗地方的草木,沒有陽光照射,會變得脆弱,經不起風寒。

又當薄衣,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不可以春夏卒減其衣,則令中風寒。從秋習之,以漸稍寒,如此則必耐寒。冬月但當著兩薄襦,一復裳耳,非不忍見其寒,適當佳耳。愛而暖之,適所以害之也。又當消息,無令汗出,汗出則致虛損,便受風寒。晝夜寤寐,皆當慎之。

白話文:

到了天氣開始變涼可以穿薄衣的時候,薄衣的穿著方式應從秋季開始練習,不能在春夏季節突然減少衣物,否則容易受寒。從秋季開始練習穿薄衣,讓身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這樣就能慢慢耐寒。冬季只需穿兩件薄襯衣和一件單衣即可,並不是不能忍受寒冷,而是在這種適當的溫度下,身體會感覺更舒適。過於愛護身體,讓它過於溫暖,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傷害。另外,也要注意穿脫衣物,避免出汗,因為出汗會導致身體虛弱,而且容易受風寒。白天和夜晚的衣物穿著都要注意適時增減。

其飲乳食哺,不能無痰癖,常當節適乳哺。若微不進乳,仍當將護之。凡不能進乳哺,則宜下之,如此則終不致寒熱也。

白話文:

小孩子喝奶吃母乳,難免會產生痰溼積滯。因此,餵奶時要適度適量。如果孩子稍微不想吃奶了,仍然要好好照顧。凡是吃不進奶的時候,都應該給孩子吃一些幫助排泄的藥物,這樣孩子就不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

又,小兒始生,生氣尚盛,無有虛勞,微惡則須下之,所損不足言。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其冬月下之,難將護,然有疾者,不可不下。夏月下之後,腹中常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將護之,數日間。又節哺之,當令多少有常劑。

白話文:

另外,剛出生的孩子,生命力還很旺盛,沒有虛弱的問題。輕微的不適,只要通便一下就行了,虛損的程度可以忽略不計。等到病情加重了,才開始好好護理,這時候效果會好很多。如果不及時通便,就會發展成嚴重的疾病,一旦疾病形成,就難以治療了。冬天通便比較困難,但如果有疾病,還是不能不通便。夏天通便後,腹部常常會有點脹滿,所以要適當控制餵奶量,小心護理,持續幾天。同時,也要控制餵奶的頻率,讓餵奶的量有一定的規律。

兒稍大,食哺亦當稍增。若減少者,此是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當微將藥,勿復哺之,但當乳之,甚者十許日,輕者五六日,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致下利,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則難治。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百病速除矣。

白話文:

孩子稍大一些,飲食奶水也應該略微增加。如果飲食減少,這是由於腹中有輕微不適。此時宜服用少量藥物,不再餵食奶水,僅餵哺母乳即可。嚴重的約需十幾天,輕微的約需五六天,便會恢復正常。

如果孩子完全拒絕奶水,只喝母乳,這表示孩子有發育異常,病情嚴重,需要及時瀉下。如果不及時瀉下,可能會導致寒熱交替、嘔吐抽搐或腹瀉等病症。這些都是因不及時瀉下引起的重病,治療起來很困難。

因此,應在病情較輕時及時治療,防止孩子身體虛弱,有助於迅速治癒各種疾病。

小兒所以少病癇者,其母懷娠,時時勞役,運動骨血,則氣強、胎養盛故也。若待御多,血氣微,胎養弱,則兒軟脆易傷,故多病癇。

白話文:

小孩子之所以較少患癲癇,是因為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經常做勞動或運動,可以讓骨骼和氣血強健,胎兒也能獲得充足的營養。如果懷孕期間沒有好好休息,導致氣血虛弱,胎兒發育不良,那麼生下的孩子就會體質較弱,容易受傷,因此更容易患上癲癇。

兒皆須著帽、項衣,取燥,菊花為枕枕之。兒母乳兒,三時摸兒項風池,若壯熱者,即須熨,使微汗。微汗不瘥,便灸兩風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兩邊各二壯,與風池凡為十壯。一歲兒七壯,兒大者,以意節度,增壯數可至三十壯,唯風池特令多,七歲以上可百壯。

白話文:

所有孩子都必須戴帽子、穿脖圍,以保暖乾燥。枕頭中放菊花。孩子吃母乳時,媽媽要經常摸摸孩子的脖子後方的風池穴。如果發高燒,就需要熱敷,讓孩子微微出汗。如果微微出汗後還沒有減緩,就要灸兩側的風池穴,以及背部的第三、第五、第七、第九椎,每側各灸兩次,再加上風池穴,總共灸十次。一歲的孩子灸七次,孩子長大後,可以根據情況酌情增加灸的次數,最多可以灸三十次。但是風池穴的灸量要特別多,七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灸一百次。

小兒常須慎護風池,諺云:戒養小兒,慎護風池。風池在頸項筋兩轅之邊,有病乃治之。疾微,慎不欲妄針灸,亦不用輒吐下,所以然者,針灸傷經絡,吐下動腑臟故也。但當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臍中膏塗之。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洗,常以新水洗。

白話文:

對於小孩,一定要特別小心保護風池穴。俗話說:「養育小孩,要謹慎保護風池穴。」風池穴位於頸後兩條肌肉的邊緣。如果出現疾病,才需要治療。病情較輕微時,要小心不要隨意針灸或放血,也不要馬上催吐或瀉下。這是因為,針灸會傷及經絡,催吐或瀉下會動搖臟腑。只要用熱水洗澡、撒上散熱粉,或塗上清熱的紅色膏藥,並在肚臍上塗上膏藥就可以了。讓小孩待在涼爽的地方,不要禁止用清水洗澡,經常使用清水洗澡即可。

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江東地溫無此疾。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於小兒。是以田舍小兒,任自然,皆得無橫夭。

白話文:

新生兒沒有疾病的話,切不可胡亂針灸。逆向針灸會導致疼痛,並擾動五臟經脈,進而引發驚厥。河洛地區氣候寒冷,嬰兒容易痙攣。當地習俗是在新生兒出生後三天,逆向針灸以預防痙攣,並針灸雙頰以預防牙關緊閉。牙關緊閉時,舌下血管變細變緊,下頜筋膜僵硬。當地氣候寒冷,所以就用針刺舌頭放血,再針灸雙頰以預防牙關緊閉。江東地區氣候溫暖,沒有這種疾病。古代流傳著逆向針灸的方法,但現在的人不分南北差異,按照古方使用,對嬰兒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鄉下的嬰兒順其自然,都能健康成長。

又云:春夏決定不得下小兒。所以爾者,小兒腑臟之氣軟弱,易虛易實,下則下焦必益虛,上焦生熱,熱則增痰,痰則成病。自非當病,不可下也。

白話文:

此外還說:春天和夏天絕對不能給小兒服用瀉藥。原因在於,小兒的五臟六腑之氣虛弱,容易虛,也容易實。如果服用瀉藥,那麼下焦(膀胱、腎臟等)必定會更加虛弱,而上焦(心、肺等)會產生熱。熱氣會導致痰液增多,痰液多了就會生出病來。除非是得了適應服用瀉藥的病,否則不能服用瀉藥。

2. 二、變蒸候

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白泡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遠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哯,無所苦也。變蒸之時,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亦無所苦。蒸畢,自明瞭矣。

白話文:

小孩子的發育過程中,會出現「變蒸」的現象,這是因為血氣旺盛所致。「變」指上半身發熱,「蒸」指全身發熱。

變蒸的輕重程度不同:

  • 較輕的:身體發熱,略微驚嚇,耳朵和臀部冰冷,上脣冒白泡,眼睛像死魚一樣突出,微微出汗,大約過五到八天就會好轉。
  • 較重的:身體發熱嚴重,脈搏混亂,有時出汗,有時不出汗,不想進食,吃了就吐,沒有明顯的不適。

變蒸期間,眼睛的白色眼球微紅,黑色瞳孔微白,也不會感到不適。等變蒸結束後,孩子的精神狀態就會恢復正常。

先變五日,後蒸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旁邊多人。變蒸或早或晚,依時如法者少也。

白話文:

先用「變」法處理五天,後用「蒸」法處理五天,這樣過了十天左右,熱氣就會消除。在「變」法和「蒸」法處理期間,不希望有人打擾,不要讓太多人在旁邊。用「變」法和「蒸」法的時間,可能提早或延後,按照準確時辰和方法進行的人很少。

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不歇,審計日數,必是為蒸,服黑散發汗;熱不止者,服紫雙丸,小瘥便止,勿復服之。其變蒸之時,遇寒加之,則寒熱交爭,腹痛夭矯,啼不止者,熨之則愈。

白話文:

當疾病初期發作時,如果出現高燒,並且持續發燒好幾天,經過仔細計算發燒天數,確定是得了熱蒸病,這時候應該服用黑散發汗。如果高燒不退,可以服用紫雙丸,症狀稍微減輕後就立即停止服用。當熱蒸病發生時,如果遇到寒冷天氣,寒熱交替,導致腹痛絞痛,啼哭不止,可以通過熱熨來緩解不適。

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髖亦熱,此乃為他病,可為余治;審是變蒸,不得為余治。

其變日數,從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變蒸畢。

白話文:

變化週期:

  • 從出生到第 32 天為一個變化,64 天後再次變化,變化後蒸發。
  • 第 96 天為第三個變化,128 天為第四個變化,變化後蒸發。
  • 第 160 天為第五個變化,192 天為第六個變化,變化後蒸發。
  • 第 224 天為第七個變化,256 天為第八個變化,變化後蒸發。
  • 第 288 天為第九個變化,320 天為第十個變化,變化後蒸發。

累積 320 天後,小規模的變化和蒸發過程完成。

後六十四日大蒸,後六十四日復大蒸,後百二十八日復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畢也。

3. 三、溫壯候

小兒溫壯者,由腑臟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搏於胃氣。足陽明為胃之經,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調,則氣行壅澀,故蘊積體熱,名為溫壯。

白話文:

對於體質強壯的小孩,如果出現溫熱的症狀,通常是因為內臟功能失調,導致體內潛伏着熱氣,或者合併有寒邪,這些病邪都會與胃氣發生衝突。足陽明胃經是胃的經絡,主管身體的肌肉,如果胃部功能不調和,氣血運行就會受阻,於是熱氣積聚在體內,形成溫熱的症狀。

候小兒大便,其糞黃而臭,此腹內有伏熱,宜將服龍膽湯;若糞白而酢臭,則挾宿寒不消,當服紫雙丸。輕者少服藥,令默除之;甚者小增藥,令微利。皆當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和調。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則傷其胃氣,令腹滿。再、三利尚可,過此則傷小兒矣。

白話文:

觀察小孩子的便便,如果便便黃色且有臭味,說明肚子裏有熱氣,需要服用龍膽湯。

如果便便白色且有酸臭味,表示體內有寒氣沒有散發出來,應該服用紫雙丸。

病情輕微的,可以少吃點藥,讓病情慢慢消退。病情嚴重的,可以增加藥量,讓孩子輕微拉肚子。

在這段時間裏,都要減少給孩子喝奶或母奶的次數,讓孩子的胃氣恢復平衡。如果不減少喝奶或母奶的次數,病情容易復發。復發後會損傷孩子的胃氣,導致腹脹。

連續拉肚子兩到三次還可以,但如果過多,就會損害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