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二 (3)
卷之二十二 (3)
1. 十五、霍亂四逆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霍亂而大吐下後,其腸胃俱虛,乃至汗出,其脈欲絕,手足皆冷,名為四逆。四逆者,謂陰陽卒厥絕也。
白話文:
霍亂的成因是因為身體的冷熱失調,飲食沒有節制,導致體內陰陽、清濁的氣互相干擾,在腸胃之間產生紊亂,就形成了霍亂。霍亂發生後,如果又大量地嘔吐和腹瀉,會使腸胃非常虛弱,甚至會出現流汗、脈搏微弱快要消失、手腳冰冷的情況,這就叫做四逆。所謂的四逆,指的是體內陰陽之氣突然衰竭的現象。
2. 十六、霍亂轉筋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霍亂而轉筋者,由冷氣入於筋故也。足之三陰三陽之筋起於人足指,手之三陰三陽之筋,起於手指,並循絡於身。夫霍亂大吐下之後,陰陽俱虛,其血氣虛極,則手足逆冷,而榮衛不理,冷搏於筋,則筋為之轉。冷入於足之三陰三陽,則腳筋轉;入於手之三陰三陽,則手筋轉。
隨冷所入之筋,筋則轉。轉者,皆由邪冷之氣擊動其筋而移轉也。
白話文:
因為飲食不注意,忽冷忽熱,導致身體陰陽和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在腸胃之間產生混亂,就會形成霍亂。霍亂又伴隨轉筋,是因為寒氣侵入筋脈所導致。腳部的三陰三陽經脈的筋從腳趾開始,手部的三陰三陽經脈的筋從手指開始,這些筋都遍布全身。霍亂導致大量嘔吐和腹瀉後,身體陰陽都虛弱,氣血也極度虛弱,這時候手腳會冰冷,體內的營氣和衛氣也無法正常運行。寒氣侵入筋脈,就會導致轉筋。寒氣侵入腳部的三陰三陽經脈,就會導致腳筋抽筋;寒氣侵入手部的三陰三陽經脈,就會導致手筋抽筋。
抽筋的位置取決於寒氣侵入哪條經脈的筋,而抽筋的產生,都是因為寒冷的邪氣侵襲並擾動筋脈所導致的。
3. 十七、中惡霍亂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而云中惡者,謂鬼氣卒中於人也。其狀卒然心腹絞痛,而客邪內擊,與飲食、寒冷相搏,致陰陽之氣亦相干亂,腸胃虛,則變吐利煩毒,為中惡霍亂也。
白話文:
十七、中惡霍亂的症狀:
因為身體忽冷忽熱、飲食不規律,導致體內陰陽和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在腸胃之間產生紊亂,就會形成霍亂。所謂的「中惡」,是指突然被鬼邪之氣侵襲。這種病症會突然感到心腹劇烈絞痛,是外來的邪氣侵入體內,與飲食或寒冷互相搏鬥,導致陰陽之氣也互相干擾紊亂。如果腸胃虛弱,就會產生上吐下瀉、煩躁難耐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中惡霍亂」。
4. 十八、霍亂諸病候
霍亂之病,由冷熱不調,飲食不節,陰陽錯亂,清濁之氣相干在腸胃之間。發則心腹絞痛吐利。腑臟虛弱,或煩,或渴,或嘔噦,或手足冷,或本挾宿疹,今因虛而發也。
白話文:
霍亂這種病,是因為身體的寒熱失調,飲食沒有節制,導致體內陰陽不協調,清氣和濁氣在腸胃之間互相干擾所引起的。發作時會出現心腹絞痛、上吐下瀉的症狀。如果臟腑虛弱,可能會感到煩躁、口渴、想吐、手腳冰冷,或者本身就帶有潛伏的疹子,現在因為身體虛弱而發作。
5. 十九、霍亂後諸病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而霍亂之後,榮衛未和調,腑臟尚虛冷,或吐痢不止,嘔逆未定,或宿疹乘虛而發,更生諸病也。
白話文:
霍亂的發生,是因為身體的冷熱失調、飲食沒有節制,導致體內陰陽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在腸胃之間產生混亂,因而形成霍亂。而霍亂過後,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尚未恢復協調,內臟仍然虛弱寒冷,可能會有持續的嘔吐腹瀉、噁心想吐的情況,或者潛伏的疹子會趁虛發作,進而引發其他疾病。
6. 二十、霍亂後煩躁臥不安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霍亂之後而煩躁臥不安者,由吐下之後,腑臟虛極,陰陽未理,血虛氣亂,故血氣之行未復常度,內乘於腑臟,故煩躁而不得安臥也。
白話文:
霍亂的起因是冷熱不調和飲食不節制,導致人體內的陰陽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在腸胃之間產生混亂,就形成了霍亂。霍亂之後出現煩躁、躺臥不安的情況,是由於嘔吐和腹瀉之後,體內臟腑極度虛弱,陰陽之氣還沒有調順,導致氣血虛弱紊亂。這樣一來,氣血的運行就不能恢復正常,反而在體內臟腑間擾動,所以才會感到煩躁不安,無法好好躺臥休息。
7. 二十一、霍亂後不除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霍亂之後而不除者,由吐胸膈宿食不盡,或不得吐而但痢,其冷氣不散,因而著食入胃,胃氣未和,故猶脹痛煩滿,謂之不除也。
白話文:
霍亂是因為冷熱失調、飲食不節制,導致人體陰陽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在腸胃之間產生混亂而形成。霍亂之後如果沒有完全康復,是因為胸膈殘留的食物沒有吐乾淨,或者沒能吐出來而是直接腹瀉,體內的寒氣沒有消散,進而影響到新吃進去的食物,使得胃氣無法調和,所以仍然會感到脹痛、煩躁、胸悶,這就叫做霍亂後沒有痊癒。
8. 二十二、轉筋候
轉筋者,由榮衛氣虛,風冷氣搏於筋故也。手足之三陰三陽之筋,皆起於手足指,而並絡於身。若血氣不足,陰陽虛者,風冷邪氣中於筋,隨邪所中之筋,筋則轉。轉者,謂其轉動也。經云:足太陽下,血氣皆少,則喜轉筋,喜踵下痛者,是血氣少則易虛,虛而風冷乘之故也。
診其左手關上,肝脈也。沉為陰,陰實者,肝實也,苦肉動轉筋。左手尺中名神門以後脈,足少陰經也,浮為陽,陽虛者,病苦轉筋。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展兩脛兩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兩膝寒、脛骨疼、轉筋。
又法:覆臥,傍視,立兩踵,伸腰,鼻納氣。去轉筋。
又云:張脛兩足指,號五息止,令人不轉筋。極自用力張腳,痛挽兩足指,號言寬大,去筋節急攣躄痛。久行,身開張。
又云:覆臥,傍視,立兩踵,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已。除腳中弦痛、轉筋、腳痠疼。一本云:治腳弱。
白話文:
抽筋,是因為身體的氣血虛弱,風寒侵襲筋脈所導致的。手足的陰經和陽經的筋脈,都起始於手指和腳趾,並連結於身體。如果氣血不足,陰陽虛弱,風寒邪氣侵入筋脈,就會使筋脈隨著邪氣侵入的部位而發生轉動,所謂的轉動,就是指筋脈的抽動。經書說:足太陽經脈下部,氣血比較少,就容易發生抽筋,腳後跟也容易疼痛,這是因為氣血不足容易虛弱,虛弱時就會受到風寒侵襲的緣故。
診斷時,如果左手寸關部位的脈象沉緩,這是肝脈。沉脈為陰,陰氣旺盛,代表肝實,會出現肌肉跳動和抽筋的現象。左手尺脈,在神門穴之後的脈,屬於足少陰經,浮脈為陽,陽氣虛弱,也會出現抽筋的症狀。治療抽筋的湯藥、外敷、針灸、砭石等方法,另有專門的治療方劑,主要以補養和疏導為主,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說:仰躺,伸直兩腿兩手,腳外側的腳跟和腳趾相對,用鼻子吸氣,盡量吸氣七次。可以去除兩膝寒冷、脛骨疼痛和抽筋的症狀。
另一種方法:趴臥,臉側向一方,豎起兩腳跟,伸直腰部,用鼻子吸氣。可以去除抽筋的症狀。
還有一種方法:張開小腿,伸直兩腳趾,默數五次呼吸的時間,可以讓人不抽筋。盡量用力張開腳趾,疼痛時用力拉動腳趾,默念「寬大」兩個字,可以去除筋脈的拘急、攣縮和疼痛。長期練習,可以使身體舒展開來。
還有一種方法:趴臥,臉側向一方,豎起兩腳跟,伸直腰部,用鼻子吸氣,盡量吸氣七次。可以去除腳部的弦痛、抽筋和腳痠痛。另一種說法是:可以治療腳部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