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 (2)

1. 十一、疝瘕候

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雖有結瘕,而虛假可推移,故謂之疝瘕也。由寒邪與臟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內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

脈沉細而滑者,曰疝瘕;緊急而滑者,曰疝瘕。方云:干脯曝之不燥者,食之成疝瘕。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挽兩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氣。去疝瘕,利孔竅。

又云:坐,舒兩腳,以兩手捉大拇指,使足上頭下,極挽,五息止,引腹中氣遍行身體。去疝瘕病,利諸孔竅,往來易行。久行精爽,聰明修長。

白話文:

所謂的「疝」,是指疼痛;「瘕」,則是假性的意思。這種病症雖然有腫塊,但這些腫塊是虛假的,可以被推動移位,所以稱為「疝瘕」。這種病是因寒邪侵入,與臟腑相互搏擊而成。它的症狀是腹內劇烈疼痛,腰背部也跟著牽引疼痛,甚至會牽引到下腹部疼痛。

如果把脈,脈象呈現沉細而滑,或是緊急而滑的,都稱為疝瘕。古書上說:曬乾的肉脯,如果曬不乾,吃了就會形成疝瘕。關於湯藥、熱敷、針灸等療法,另外有詳細的正規處方,以及補養和疏通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中提到:拉住兩腳的腳趾,維持五個呼吸的時間,同時引導腹中的氣。這樣可以去除疝瘕,並使身體的孔竅通暢。

書中又說:坐著,伸直兩腳,用兩手抓住大拇指,讓腳抬起,頭部向下,盡力拉伸,維持五個呼吸的時間,同時引導腹中的氣運行全身。這樣可以去除疝瘕的毛病,使身體的各種孔竅通暢,氣血流通順暢。長期練習,會使精神清爽,變得聰明且身形修長。

2. 痰飲病諸候(凡十六論)

3. 一、痰飲候

痰飲者,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謂之痰飲。其為病也,胸脅脹滿,水穀不消,結在腹內兩肋,水入腸胃,動作有聲,體重多唾,短氣好眠,胸背痛,甚則上氣咳逆,倚息,短氣不能臥,其形如腫是也。

脈偏弦為痰,浮而滑為飲。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臥;左有飲病,左側臥。又有不消,以氣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飲也。

白話文:

痰飲的形成,是因為體內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體液無法正常流動,水液和氣停滯在胸腔和腹腔,凝結成痰。另外,有些人原本體格健壯,後來卻變得消瘦,這也是因為體內的水液流到腸道之間,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響,這也稱為痰飲。

痰飲引起的疾病,會讓人感到胸部和脅肋部脹滿,消化不良,食物積聚在腹腔兩側,水進入腸胃時會有聲音,身體沉重、容易多痰,呼吸短促、嗜睡,胸部和背部疼痛,嚴重時會氣喘、咳嗽,呼吸困難,必須靠著東西才能休息,呼吸短促到無法躺下,身體看起來就像腫脹一樣。

脈象偏弦代表有痰,脈象浮而滑代表有飲。對於痰飲的治療,像是用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方法,都有特定的治療方針。另外,透過補養和疏導的方式也有幫助,這些治療方法將在後面附上。

《養生方·導引法》提到:左右側臥,各呼吸十二次,可以治療痰飲不消。如果右邊有痰飲,就向右側臥;如果左邊有痰飲,就向左側臥。如果這樣還不能消除,就用氣來排出,左右側各呼吸十二次,也可以治療痰飲。

4. 二、痰飲食不消候

此由痰水結聚在胸腑、膀胱之間,久而不散,流行於脾胃。脾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食也。或今腹裡虛滿,或水穀不消化,或時嘔逆,皆其候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痰液和水液積聚在胸腔和腹腔、膀胱之間,時間久了沒有散開,就流動到脾胃。脾臟不喜歡潮濕,如果受到水液浸潤就會脹大,脹大了就不能消化食物。可能會出現腹部虛脹飽滿的感覺,或者食物沒有辦法消化,有時候還會想吐,這些都是這種情況的症狀。

5. 三、熱痰候

熱痰者,謂飲水漿結積所生也。言陰陽痞隔,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吸吸而熱,故云熱痰也。

白話文:

熱痰,指的是喝進去的水液或漿狀物,在體內結積而產生的。這是因為體內陰陽之氣不調和,阻礙了氣機的運行,導致上焦部位產生熱,熱氣與痰水相互搏擊,凝聚在一起無法消散,因此會使身體產生虛熱,影響食慾,頭部和臉部也會感到發熱,這就是所謂的熱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