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九 (4)
卷之十九 (4)
1. 九、發症候
有人因食飲內誤有頭髮,隨食而入成症。胸喉間如有蟲上下來去者是也。
白話文:
有人因為飲食時不小心吞入頭髮,隨著食物進入體內而生病。症狀是感覺胸口到喉嚨之間好像有蟲在上下爬動。
2. 十、蛟龍病候
蛟龍病者,云三月八月蛟龍子生在芹菜上,人食芹菜,不幸隨食入人腹,變成蛟龍。其病之狀,發則如癲。
白話文:
蛟龍病這種病,據說是三月或八月時,蛟龍的幼子會生在芹菜上,如果人吃了帶有幼子的芹菜,不幸地讓牠們跟著食物進入肚子裡,就會變成蛟龍病。這種病的症狀,發作時會像癲癇一樣。
3. 十一、瘕病候
瘕病者,由寒溫不適,飲食不消,與臟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隨氣移動是也。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
白話文:
瘕病這種疾病,是因為身體受到寒冷或溫熱的不適影響,加上飲食消化不良,導致這些因素與內臟的氣相互衝撞,累積在腹部裡面,形成可以摸到的硬塊,並且會感到疼痛,這個硬塊會隨著氣的流動而移動。之所以稱之為「瘕」,是形容這個硬塊虛假不牢固的緣故。
4. 十二、鱉瘕候
鱉瘕者,謂腹中瘕結如鱉狀是也。有食鱉觸冷不消而生者,亦有食諸雜肉,得冷變化而作者。皆由脾胃氣虛弱而遇冷,則不能克消所致。瘕言假也,謂其有形,假而推移也。昔曾有人共奴俱患鱉瘕,奴在前死,遂破其腹,得一白鱉,仍故活。有人乘白馬來看此鱉,白馬遂尿,隨落鱉上,即縮頭及腳,尋以馬尿灌之,即化為水。
其主曰:吾將瘥矣。即服之,果如其言,得瘥。
《養生方》云:六月勿食澤中水,令人成鱉瘕也。
白話文:
所謂的「鱉瘕」,指的是腹部內有腫塊,形狀像鱉一樣。有的是因為吃了鱉,又受了寒冷,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而產生;也有的是因為吃了各種雜肉,又受寒冷,變化而形成的。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又遇到寒冷,導致脾胃無法消化食物所造成的。「瘕」的意思是「假」,意思是說它雖然有形狀,但卻是虛假的、會移動的。
以前曾經有人和他的僕人同時得了鱉瘕,僕人先死了,於是剖開他的腹部,發現裡面有一隻白色的鱉,竟然還活著。後來有人騎著白馬來看這隻鱉,白馬撒尿,尿液滴到鱉身上,鱉立刻縮回頭和腳,接著再用馬尿灌牠,鱉就化成水了。
這個人的主人說:「我的病快好了。」就服用了這些水,果然如他所說,病就好了。《養生方》說:六月的時候不要喝沼澤裡的水,喝了會讓人得鱉瘕。
5. 十三、魚瘕候
有人胃氣虛弱者,食生魚,因為冷氣所搏,不能消之,結成魚瘕,揣之有形,狀如魚是也。亦有飲陂湖之水,誤有小魚入人腹,不幸便即生長,亦有形,狀如魚也。
《養生方》云:魚赤目,作鱠食之,生瘕。
白話文:
有些人因為胃氣虛弱,吃了生魚,由於寒冷之氣侵入,無法消化,結果結成了魚瘕。用手去摸可以感覺到有腫塊,形狀像魚。也有人喝了池塘湖泊的水,不小心讓小魚進入腹中,不幸地就在體內生長,也會形成腫塊,形狀像魚。
《養生方》說:魚的眼睛是紅色的時候,拿來做成魚膾生吃,會產生魚瘕。
6. 十四、蛇瘕候
人有食蛇不消,因腹內生蛇瘕也。亦有蛇之精液誤入飲食內,亦令病之。其狀常苦飢,而食則不下,喉噎塞,食至胸內即吐出。其病在腹,摸揣亦有蛇狀,謂蛇瘕也。
白話文:
人如果吃了蛇而消化不良,就會因為這樣在肚子裡產生像蛇一樣的腫塊。也有可能是因為蛇的精液不小心混入食物中,也會讓人因此生病。這種病的症狀常常會感到飢餓,但吃了東西卻吞不下去,喉嚨好像被堵住一樣,食物到了胸腔就吐出來。病灶在肚子裡,摸起來也像有條蛇的樣子,這就叫做蛇瘕。
7. 十五、肉瘕候
人有病常思肉,得肉食訖,又思之,名為肉瘕也。
白話文:
有人生病時常常想吃肉,吃到肉之後,又繼續想吃,這種情況就叫做肉瘕。
8. 十六、酒瘕候
人有嗜酒,飲酒既多,而食谷常少,積久漸瘦。其病遂當思酒,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復能食。云是胃中有蟲使之然,名為酒瘕也。
白話文:
有人嗜好喝酒,喝的酒很多,卻常常吃的很少,時間久了就漸漸消瘦。這種病發作時會很想喝酒,沒有酒喝就會想吐,而且會多睡,也吃不下東西。據說是胃裡面有蟲子作怪才這樣,這種情況就叫做酒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