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純璽

《胎產心法》~ 卷之下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17)

1. 霍亂論

霍亂者,反覆不寧而揮霍撩亂之謂也。邪干於上則吐,邪干於下則瀉,邪注中焦不能容受,或冷熱不調,邪正相搏則上吐下瀉。此邪字,雖有寒濕及水土氣令,或乍寒乍熱外邪之侵,然因於飲食停滯,或傷過飽,食不能化而致者,十之六七。常人尚多如此,而況產後血去氣損,脾胃愈虛,飲食易傷,風冷易乘,一旦不及運化,或稍失調理,則陰陽升降不順,清濁亂於腸胃。即有心腹絞痛,手足逆冷,吐瀉交作霍亂之證矣。

白話文:

霍亂:反覆發作不平靜,像大肆揮霍、擾亂的樣子。邪氣侵犯上部就會嘔吐,侵犯下部就會腹瀉,邪氣侵犯中焦導致不能容受,或者冷熱不調,邪氣與正氣交戰就會上吐下瀉。這個「邪」字,雖然有寒濕、水土氣候,或者寒熱交錯的外邪入侵,但十之六七是因為飲食積滯,或過飽傷食,食物不能消化所致。一般人多如此,更何況產後氣血兩虛,脾胃更加虛弱,飲食容易損傷,風寒容易入侵,如果不能及時運化,或者稍有調理不當,就會導致陰陽升降不順,清濁在腸胃中混亂。於是就會出現心腹絞痛、手足發冷,嘔吐腹瀉交替發作的霍亂症狀。

如塊痛未除,宜服生化六和湯。塊痛已除,宜溫中散。無塊痛而手足厥冷者,宜附子散。密齋用加味理中湯治產後霍亂。若用於塊痛已除之後,亦可。

生化六和湯,治產後塊痛未除,氣血虛損,傷食感寒而霍亂吐瀉。

白話文:

如果疼痛未消除,可以使用生化六和湯。如果疼痛已經消除,可以使用溫中散。對於沒有疼痛但手腳冰冷的人,可以使用附子散。

密齋使用加入其他藥材的理中湯來治療產後霍亂。如果用於疼痛已經消除後,也是可以的。

川芎(二錢),當歸(四錢),茯苓(一錢),砂仁(六分),乾薑,陳皮,藿香,炙草(各四分)

姜一片,水煎服。

溫中散

白話文:

川芎(12 克),當歸(24 克),茯苓(6 克),砂仁(3.6 克),乾薑,陳皮,藿香,炙甘草(各 2.4 克)

人參(隨宜),白朮(一錢五分,土炒),當歸(二錢),厚朴(八分,薑製),乾薑(四分),茯苓(一錢),草豆蔻(六分)

姜一片,水煎服。

附子散,治產後無塊痛,霍亂吐瀉,手足厥冷。

白話文:

人參(用量依個人情況而定) 白朮(1.5錢,用土炒過) 當歸(2錢) 厚朴(0.8錢,用薑製作) 乾薑(0.4錢) 茯苓(1錢) 草豆蔻(0.6錢)

人參,白朮(土炒,各一錢),當歸(二錢),陳皮,丁香,乾薑(各四分),附子(五分,制)

白話文:

  • 人參:1 錢
  • 白朮:1 錢(土炒)
  • 當歸:2 錢
  • 陳皮:0.4 錢
  • 丁香:0.4 錢
  • 乾薑:0.4 錢
  • 附子:0.5 錢(經過炮製處理)

為末。用二錢,粥飲調下。

加味理中湯

人參(隨宜),白朮(一錢,土炒),乾薑,陳皮(各四分),藿香,厚朴(薑製,各八分),炙草(二分)

生薑五片,水煎溫服。

白話文:

用二錢藥材,加在粥裡一起煮,喝下即可。

藥方:理中湯,加人參(適量)、白朮(一錢,土炒)、乾薑、陳皮(各四分)、藿香、厚朴(薑製,各八分)、炙草(二分)。

另加生薑五片,水煎服用,溫熱喝下。

2. 氣逆嘔吐不食論

人之胃腑,為水穀之海,而水穀之精,化為血氣,榮潤臟腑。產後勞傷臟腑,寒邪易乘,入於腸胃,則氣逆嘔吐而不食也。初產,宜加減生化湯。七日外,宜溫胃丁香散。如咳嗽、嘔逆、怔忡、目眩,用石蓮散。《秘書》云:產後胃氣不和,嘔吐不止,全不納穀,初產香砂生化湯。

白話文:

人的胃和腸道,是儲藏食物和水分的海洋,而食物和水分中的精華會轉化為氣血,滋養臟腑。產後由於勞累而傷及臟腑,寒氣容易入侵,進入胃腸,就會導致氣往上逆,嘔吐而進食不下。產後初期,可以加減使用生化湯。產後七天後,可以使用溫胃丁香散。如果出現咳嗽、嘔吐、心悸、頭暈,可以使用石蓮散。《祕書》中提到:產後若胃氣失調,嘔吐不止,完全吃不下東西,產後初期可以使用香砂生化湯。

塊痛止,加味香砂生化湯。又云:當分二證,立三方。如七日內塊痛未除,當重塊,安胃行血湯佐以溫胃藥。如七日內曾服生化湯三四帖,血塊不痛,嘔不納穀,當服加減六和湯,又和中湯,此二方選用。如產後嘔止,或服三方而胃和嘔止痛止,但血氣不足食少,宜補中和胃湯。

白話文:

如果產後血塊疼痛,可以使用加味香砂生化湯。又說:應該區分兩種情況,使用三種處方。如果是產後七天內血塊疼痛未消除,應該是血塊較重,可以使用安胃行血湯配合溫胃藥。如果是產後七天內曾服用三到四帖生化湯,血塊疼痛減輕,但是嘔吐、不想進食,應該服用加減六和湯,或者和中湯,這兩種處方可以選擇使用。如果是產後嘔吐已經停止,或者服用了三種處方後胃部調和、嘔吐停止、疼痛緩解,但是血氣不足、食慾不振,應該服用補中和胃湯。

馮氏仿立齋治法云:飲食過多,六君子加楂、曲。兼勞役,補中湯。飲食停滯,人參養胃湯。脾胃氣虛,六君子。胃氣虛寒,加炮薑、煨木香。寒水侮土,益黃散。肝木侮土,六君子加升、柴。嘔吐泄瀉,手足俱冷,肚腹作痛,乃陽氣虛寒,急用附子理中湯。此內有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嘔吐,用八味丸一論,恐非救急之務,故摘出。

白話文:

馮氏的仿立齋治療原則中提到:

  • 過度飲食:六君子湯加上山楂、麥芽。
  • 勞累過度:補中益氣湯。
  • 消化不良:人參養胃湯。
  • 脾胃氣虛:六君子湯。
  • 胃氣虛寒:加入乾薑、煨木香。
  • 寒水過多:益黃散。
  • 肝火過盛:六君子湯加上升麻、柴胡。
  • 嘔吐腹瀉、四肢冰冷、肚腹疼痛:陽氣虛寒,立即使用附子理中湯。

當中提到的命門火衰弱,導致無法生化土而嘔吐,服用八味丸可能緩不濟急,因此他特別提出。

密齋遵郭稽中治云:有敗血散於脾胃,脾受則不能運化津液而成腹脹,胃受則不能受水穀而生嘔逆。若以尋常治脹嘔之劑,則藥不對證,反增其病,用抵聖湯。若產後傷食,嘔吐脹滿,用六君子湯為主,加隨證藥治之。予謂馮氏偏於補氣,密齋用抵聖一論,泥於敗血,臨證者,似宜斟酌。

白話文:

密齋遵循郭稽中的治療方法:有敗血散佈在脾胃中,脾胃受到這些敗血的影響,導致無法正常運化津液,於是產生腹脹;胃受其影響,無法正常受納水穀,於是產生嘔逆。如果用一般治療脹氣嘔吐的藥劑,由於藥性不對症,反而會加重病情,應改用抵聖湯。

若是產後因飲食不當而導致嘔吐、脹滿等症狀,應以六君子湯為主要方劑,再根據症狀加入相應的藥物來治療。我認為馮氏的觀點較偏向於補氣,而密齋用抵聖湯的觀點則較拘泥於敗血,在實際臨牀中,似乎應該靈活權衡。

一產婦朝吐痰,夜發熱,晝夜無寐,或用清痰降火,肌體日瘦,飲食日少,前證愈甚。蓋早間吐痰,脾氣虛也。夜間發熱,肝血虛也。晝夜無寐,脾血耗也。遂用六君子湯,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以次調理而痊。

加減生化湯,治產後嘔逆不食。

白話文:

一位產婦早上吐痰,晚上發燒,整天整夜睡不著。醫生使用了清痰降火的藥物,結果產婦的身體越來越瘦弱,吃的東西越來越少,之前的症狀更加嚴重。因為早上吐痰表明脾氣虛弱,晚上發燒表明肝血虛弱,整天整夜睡不著表明脾血消耗過度。因此,醫生使用了六君子湯、加味逍遙散和加味歸脾湯等藥物,逐步調理,最終使產婦痊癒。

川芎(一錢),當歸(四錢),炮姜,砂仁(各四分),炙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服。

溫胃丁香散,治產後七日外,患嘔逆不食。

白話文:

川芎 3 克 當歸 12 克 炮姜 1.2 克 砂仁 1.2 克 炙甘草 1.5 克

人參(一錢),當歸,白朮(土炒。各二錢),藿香,前胡,炮姜,丁香,陳皮,炙草(各四分)

姜一片,水煎服。

石蓮散,治產後咳嗽,嘔逆,怔忡,目眩。

白話文:

人參(3 克),當歸、白朮(炒土。各 6 克),藿香、前胡、炮姜、丁香、陳皮、炙草(各 1.3 克)

石蓮子(一兩五錢,去殼),茯苓(一兩),丁香(五錢)

共為細末,米飲調送,每服三錢。

香砂生化湯,治產後塊痛未除,氣逆嘔吐。

白話文:

石蓮子(175 克,去殼) 茯苓(150 克) 丁香(75 克)

當歸(四錢),川芎(一錢),製半夏(八分),桃仁(十粒,去皮尖),炙姜,藿香,砂仁(各四分),陳皮(三分),炙草(五分)

生薑一片,水煎服。

加味香砂生化湯,治產後塊痛已除,嘔逆不止。

白話文:

當歸:4 錢 川芎:1 錢 製半夏:8 分 桃仁:10 粒(去皮尖) 炙姜:4 分 藿香:4 分 砂仁:4 分 陳皮:3 分 炙草:5 分

當歸(二錢),川芎,白朮(土炒。各一錢),制夏(八分),陳皮(三分),前胡,砂仁,藿香,炮姜(各四分),炙草(五分)

白話文:

當歸(12 克),川芎,白朮(炒製,各 6 克),炒夏枯草(5 克),陳皮(2 克),前胡,砂仁,藿香,乾薑(各 2.5 克),炙甘草(3 克)

生薑一片,水煎服。

安胃行血湯,治產後七日內,塊痛未除,嘔吐不止,全不納穀。

人參,川芎(各一錢),當歸(四錢,酒洗),桃仁(十粒,去皮尖),砂仁,藿香,炙草(各四分)

生薑一片,水煎服。一方無桃仁。有汗,不可用姜。

加減六和湯,治產後七日內,曾服生化湯三四帖,今血塊不痛,但嘔不止,不納穀。

白話文:

「安胃行血湯」用於產後七天內,血塊疼痛未消,嘔吐不止,完全無法進食的狀況。配方包括人參、川芎各一錢,當歸四錢(用酒洗淨),桃仁十粒(去皮尖),砂仁、藿香、炙草各四分,生薑一片,水煎服。還有一種不含桃仁的版本。若產婦有汗,則不可使用生薑。

「加減六和湯」則用於產後七天內,曾服用生化湯三四帖,但血塊已不痛,唯獨嘔吐不止,無法進食的狀況。

人參,川芎,茯苓(各一錢),當歸(二錢),山藥(一錢五分,炒),藿香,陳皮(各三分),白豆蔻,炙草(各四分)

姜一片,水煎服。嘔止,減豆蔻。一方有炮姜四分。

和中湯

白話文:

人參:1錢 川芎:1錢 茯苓:1錢 當歸:2錢 山藥:1錢5分(經過炒製) 藿香:3分 陳皮:3分 白豆蔻:4分 炙草:4分

人參,當歸,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土炒),扁豆(二錢),丁香,藿香,陳皮(各三分),炙草(四分)

姜一片,水煎服。嘔吐止,去丁香。受寒,加吳萸一二分。

白話文:

  • 人參:1錢
  • 當歸:1錢
  • 茯苓:1錢
  • 白朮:1錢5分(炒土)
  • 扁豆:2錢
  • 丁香:3分
  • 藿香:3分
  • 陳皮:3分
  • 甘草(炙):4分

補中和胃湯,治產後嘔吐,服前三方而胃和、嘔止、塊痛止,但氣血不足食少者。

白話文:

補中和胃湯

用於產後嘔吐,適用於服用前三種藥方後胃部恢復正常、嘔吐停止、塊狀腹痛止息,但氣血不足、食慾低下的情況。

人參,白朮(土炒),當歸,扁豆(各二錢),茯苓(一錢),山藥(一錢五分),炮姜,陳皮,炙草(各四分)

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白術(土炒)、當歸、扁豆(各 12 克) 茯苓(6 克) 山藥(9 克) 炮姜、陳皮、炙甘草(各 2.4 克)

益黃散,治脾胃虛寒,水反來侮,以致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證。

白話文:

益黃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體內津液運行異常而上湧,導致嘔吐食慾不振,或腹痛,或大便不成形,手腳冰冷等症狀。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煨),炙草(各五錢),丁香(二錢)

白話文:

陳皮 (6 克),青皮,訶子肉 (燒過),甘草 (各 3 克),丁香 (1.2 克)

上為散,每服二三錢,水煎服。或黑糖調服一錢。益黃不用補益中州,反用青橘二皮闢除陳氣,其旨最微。此方原為嬰兒久瀉連綿不已,乳食積滯於內,故需二皮專理肝脾宿蔭,即兼訶子以兜澀下脫,丁香以溫理中州,甘草以和脾氣,深得瀉中寓補之法,非洞達斯義,難與言至治也。

抵聖湯,治產後敗血積於脾胃,腹脹嘔逆。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散狀,每次服用二至三錢,用開水煎服。也可以用黑糖調和一錢服用。

這個方劑益黃柏不是用於補益脾胃,而是配合橘皮和陳皮,去除體內的陳舊之氣,其用意十分精妙。

這個方劑原本是針對嬰兒久瀉不止,乳食積滯在體內的情況。因此,需要橘皮和陳皮專門調理肝脾積留的舊疾,同時配合訶子收斂止瀉,丁香溫暖脾胃,甘草調和脾氣。這種在瀉中寓補的治療方法,只有精通醫理的人才能領悟,難以與一般人解釋。

人參,制夏,澤蘭,陳皮,赤芍(各二錢),炙草(一錢)

火焙生薑三片,水煎服。惡露過多者,去澤蘭、赤芍,倍加陳皮、生薑。予謂陳皮用二錢過,當用一錢足矣。

白話文:

人參、夏枯草、澤蘭、陳皮、赤芍(各兩錢);炙甘草(一錢)

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人參養胃湯俱見上卷諸痛門。)附子理中湯見上卷瘧門,附枳實理中湯下。)

白話文:

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人參養胃湯都見於上卷的諸痛章節。)附子理中湯見於上卷的瘧疾章節,附枳實理中湯在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