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純璽

《胎產心法》~ 卷之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3)

1. 惡阻論

惡阻者,謂有胎氣噁心阻其飲食也。妊娠稟受怯弱,中脘宿有痰飲,便有阻病。其證顏色如故,脈息平和,但覺多臥少起,肢體沉重,頭目昏眩,惡聞食氣,喜啖酸鹹,或嗜一物,或大吐,或時吐痰與清水。甚者或作寒熱,心中憒悶,嘔吐痰水,胸膈煩滿,恍惚不能支持。此皆胃氣弱,而兼痰與氣滯者也。

亦有素本不虛,而一受胎孕,則衝任上壅,氣不下行,故嘔逆者。又有由經血既閉,水漬於臟,臟氣不宣通,故心煩憒悶,氣逆而嘔吐。及三月餘而嘔吐漸止。蓋三月,相火化胎之候,未能上食於母,血氣未用,五味不化,中氣壅實,其為鬱滯痰火穢惡之氣,盡衝於胃,所以有惡阻等證。及三月後,胎元漸大,則臟氣僅供胎氣,不有鬱滯,自無暇上逆矣。

亦有不拘強弱,間有不病者何也?凡婦人無病,不分強弱俱能受孕。懷子病月,不在形之強弱,在於臟腑虛實。如中宮氣健,胃中宿無痰飲,清濁自能升降,不令穢氣上壅,自無惡阻等證,即俗謂胎氣好也。又婦人懷子,喜食酸鹹果實為何?蓋陰陽交合,受胎於腎,生化於肝,二臟皆供給於胎,則肝腎不足,故喜食酸鹹以自救也。以上諸證,輕者不須服藥,乃常病也。

重者須少藥調之,宜用加味參橘飲。考之古人有用半夏茯苓湯、茯苓丸,專治惡阻。又有用白朮散、人參丁香散、人參橘皮湯、醒脾飲,其中不用半夏,恐胎初結,半夏性能動胎,慮其辛燥易散。

但惡阻又非半夏不止,須薑汁炒,以制其毒,故仲景用人參半夏乾薑丸,羅謙甫用半夏茯苓湯,朱丹溪謂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用二陳加減,治胎前惡阻,痰逆嘔吐,心煩、頭眩、惡食俱效,經云有故無殞是也。立齋云: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滯主藥,脾胃虛弱嘔吐或痰涎壅滯,飲食少,胎不安,必用半夏茯苓湯,倍加白朮安胎健脾,常用甚驗也。

惡阻兼腰痛者,防胎墮下,猶宜二陳、四物加條芩、白朮和中理脾為主,不可升舉,蓋嘔逆氣已上升,再用升藥,則犯有升無降,上更實而下更虛,益促其墮矣。再若左脈弱而嘔,服諸藥不止者,當服理血歸原藥則愈,經云無陰則嘔是也。後選備諸方,用者擇取可耳。

加味參橘飲,治孕成兩三月後,惡阻嘔逆惡食,或頭眩暈倦怠者。

人參(一錢),歸身(酒洗),白朮(土炒。各二錢),半夏(八分,制),橘紅,藿香,炙草(各四分),砂仁(三分,碎),竹茹(一團)

加姜一片,水煎服。肥人加竹瀝一盞,薑汁一匙。

止嘔安胎飲,治孕婦嘔吐,百藥不效,服此即愈。

人參,青皮(麩炒。各五分),廣皮,半夏(制),白茯苓(各八分),吳茱萸(湯泡去黃水,微炒),炙草(各三分)

白話文:

所謂的「惡阻」,是指懷孕時因胎氣影響而感到噁心,妨礙飲食的情況。懷孕期間,如果體質虛弱,加上腸胃裡原本就有痰飲,就容易出現這種問題。患者的臉色通常和之前一樣,脈象也平和,只是會感到嗜睡、不愛活動,身體沉重,頭暈眼花,聞到食物氣味就想吐,喜歡吃酸鹹的食物,或者特別想吃某種東西,可能會嚴重嘔吐,或者只是吐出痰和清水。嚴重的話,還會出現發冷發熱、心煩意亂、嘔吐痰水、胸口悶脹、精神恍惚等情況。這些都是因為胃氣虛弱,又兼有痰和氣滯所引起的。

也有些婦女原本身體不虛弱,但一懷孕,衝脈和任脈的氣血就會向上壅滯,氣無法向下運行,所以才會嘔吐。還有些婦女是因為經血停止後,水液停留在臟腑,導致臟腑氣機不暢通,所以會心煩意亂,氣逆而嘔吐。通常懷孕三個月後,嘔吐的情況就會逐漸停止。因為懷孕三個月是相火化胎的階段,這個時候胎兒還不能從母體攝取食物,血氣也還沒被利用,五味還不能消化,導致中焦氣機壅塞,產生鬱滯的痰火和穢濁之氣,這些氣體全都衝向胃部,所以才會出現惡阻等症狀。等到三個月後,胎兒逐漸長大,臟腑的氣血會主要供應給胎兒,就不會有氣機鬱滯的情況,自然也沒有多餘的氣向上逆行了。

也有些婦女,無論身體強壯還是虛弱,懷孕時都不會出現惡阻,這是為什麼呢? 一般來說,婦女如果沒有其他疾病,無論體質強壯還是虛弱都能懷孕。懷孕時是否會出現病症,不在於體質的強弱,而在於臟腑的虛實。如果中焦氣機強健,胃裡原本沒有痰飲,清氣和濁氣就能正常升降,不會讓穢濁之氣向上壅滯,自然就不會出現惡阻等症狀,這就是俗稱的「胎氣好」。另外,婦女懷孕後,為什麼喜歡吃酸鹹的水果呢?這是因為陰陽交合,在腎臟受孕,在肝臟生化,這兩個臟腑的精氣都會供給胎兒,導致肝腎不足,所以才會喜歡吃酸鹹的食物來自我補救。以上這些症狀,如果情況輕微,不需要吃藥,屬於常見的懷孕反應。

如果情況嚴重,就需要少量服藥來調理,可以服用加味參橘飲。古人也曾使用半夏茯苓湯、茯苓丸等方劑來專門治療惡阻。另外,還有白朮散、人參丁香散、人參橘皮湯、醒脾飲等方劑,這些方劑中沒有使用半夏,是因為擔心懷孕初期,半夏的藥性會動胎氣,而且半夏辛燥容易使胎氣散失。

但治療惡阻又不能不用半夏,必須用薑汁炒過,以減輕其毒性。所以張仲景使用人參半夏乾薑丸,羅謙甫使用半夏茯苓湯。朱丹溪認為,肥胖的人多痰,瘦的人多火,可以用二陳湯加減來治療懷孕前的惡阻、痰逆嘔吐、心煩、頭暈、厭食等症狀,都非常有效。《黃帝內經》中也說:「有故無殞」,意思是只要病因去除,疾病就能痊癒。李東垣認為,半夏是健脾、理氣、化痰滯的主要藥物,對於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或是痰涎壅滯、食慾不佳、胎氣不安等情況,一定要用半夏茯苓湯,並且加倍白朮來安胎健脾,效果非常好。

如果惡阻同時伴有腰痛,要預防流產,還是應該以二陳湯、四物湯加黃芩、白朮來調和脾胃為主,不能用升提的藥物。因為嘔吐已經導致氣向上逆行,如果再用升提的藥物,會造成氣有升無降,使得上焦更實,下焦更虛,反而更容易導致流產。如果左脈虛弱而嘔吐,服用其他藥物無效,應該服用理血歸原的藥物才能治好,就像《黃帝內經》說的:「無陰則嘔」一樣。後面會列出一些方子,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用。

加味參橘飲,適合治療懷孕兩三個月後,出現惡阻嘔吐、厭食、頭暈乏力等症狀。

藥材組成:人參(1錢),當歸身(酒洗),白朮(土炒,各2錢),半夏(制,8分),橘紅、藿香、甘草(炙,各4分),砂仁(碎,3分),竹茹(1團)

加生薑一片,用水煎服。肥胖的人可以加竹瀝一杯,薑汁一匙。

止嘔安胎飲,適合治療孕婦嘔吐,服用其他藥物無效,服用此方就能治好。

藥材組成:人參、青皮(麩炒,各5分),廣陳皮、半夏(制)、白茯苓(各8分),吳茱萸(湯泡去黃水,微炒)、甘草(炙,各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