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產心法》~ 卷之下 (11)
卷之下 (11)
1. 類瘧及寒熱往來論
六味丸(見上卷諸痛門,附六味湯下。),理陰煎(見上卷惡阻門。),八珍湯(見上卷諸痛門。),十全大補湯(見上卷胎不長養門。),決津煎(見上卷鬼胎門。),殿胞煎(見本卷三審門。)
白話文:
這些方劑的相關資訊,請參考:六味丸(見上卷的諸痛門,附在六味湯的下方)、理陰煎(見上卷的惡阻門)、八珍湯(見上卷的諸痛門)、十全大補湯(見上卷的胎不長養門)、決津煎(見上卷的鬼胎門)、殿胞煎(見本卷的三審門)。
2. 類中風痙痓及語澀口噤不語筋攣瘛瘲等證論
凡婦人衝脈,為血脈之海。若血脈充足,流暢無滯,氣血沖和,則關節清利而無病矣。至於產後勞損臟腑,氣血暴竭,百骸少血濡養,多有陰虛內熱,熱極生風。雖外證如風,實內臟陰血不足,氣無所主。卒爾口噤牙緊,唇青肉冷汗出,或唇口喎僻,手足筋脈攣搐。諸證類於中風者,或因血氣耗損,腠理不密,汗出過多,神無所主,致角弓反張,此乃厥陰虛極。
類痙痓者,在傷寒之家,雖有剛柔之分,而產後無非血燥血枯之證,總宜養陰補血,血長而虛風自滅。任其痰火乘虛泛上,皆當以末治之,毋執偏門而用治風消痰之方,以重虛產婦也。治初產,當服生化湯以生旺新血。如見危證,三帖後,即用人參益氣以救之。如有痰、有火,或少佐橘紅、竹瀝、薑汁,其黃連、芩、柏不可並用,膽星、蘇子尤不宜加。慎之慎之。
如產已數日,腹無塊痛,即用滋榮活絡湯。如語澀、四肢不利,宜天麻湯。密齋治語言蹇澀,加味生麥散。治汗多,口噤,背反,氣微類痓,用止汗生血飲。治無汗筋攣,用芎歸棗仁湯。諸書所用,悉皆參附、十全、理陰、大補元煎之類,溫養而峻補之,從未有以風痰治之者。
昔立齋用十全大補治口噤,挖開口灌之。如不得下,令側其面出之,仍灌熱者,又冷又灌,數次即能下而蘇矣。《醫通》云:口噤則抉齒灌之,斷噤則灌入鼻中即蘇。此古人救急灌法,不可不知。至於治口噤不能為語,峻補之中少兼通心氣之藥治之。故密齋、《尊生》俱用七珍散,以通心氣也。
馮氏治產後瘛瘲,用八珍加丹皮鉤藤,以生陰血。不應,用四君子、芎、歸、丹皮、鉤藤補脾土。蓋血生於至陰,至陰者,脾土也。且氣有生血之功耳。再此證如傷寒誤汗亡液,誤下亡陰,潰瘍膿血大下之後,小兒吐瀉之後,悉多患之。故在產後亦惟去血過多,或大汗大瀉而然,其為元氣虧極,血液枯敗可知。
若肢體惡寒,脈微細者,此為真狀。若脈浮大,發熱煩渴,此為假象,惟當固本為善。若至於無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朱,兩手撮空者,不治。《尊生》治產久拘攣不宜補者,用舒筋湯治之。
昔余奉差督運,亡室因胎前過月不生,忽患子癇證,誤為醫人認傷寒胎死,用承氣調天水散下之,及產後惡露即停止不行。此原非瓜熟自落,乃惡露隨胎為藥所逐,則一時盡下,非有瘀滯不行也,所以腹無塊痛。醫者不明此理,不問塊痛有無,用牡丹皮、澤蘭等藥,以致有形之血不生,無形之氣更傷,是以隨變神脫,妄言妄見,虛火引痰上升。治者猶不知此孤陽浮越之候,復不辨脈證,仍進逐瘀退熱之劑,病勢愈深。
豈知產後大虛,再經辛散消克,則神愈亡而血愈竭。是以心血竭而妄言愈甚,肝血竭而內虛生風成搐,肺氣竭而發喘,鼻孔黑如煙煤,脾氣竭而四肢不為所用,胃中元氣告匱不能散精,痰壅愈甚。治之者,仍不識為虛證,反用膽星、蘇子以化痰降氣,梨汁以清痰降火,殭蠶、柴胡、天麻以止搐。諸如此等藥類,雜進交攻,罔知顧本,遂致殞命,良可慟也。
白話文:
所有婦女的衝脈,是身體血液的源泉。如果血液充盈,流動順暢,氣血平衡,那麼關節就會健康,不會生病。然而,產後因為勞累和髒腑受損,導致氣血大量流失,身體各部位缺乏血液滋潤,常會出現陰虛伴隨內部熱度升高,這種情況下,極端的熱度會生成風邪。儘管外表看起來像是風邪入侵,實際上是內臟的陰血不足,氣血失去了平衡。突然之間,嘴閉得緊緊的,牙齒咬合,嘴脣呈現青色,肉質冰冷,汗水直流,或者嘴角歪斜,手腳的肌肉不自主地抽搐。這些症狀類似中風,可能是由於血液和氣力的消耗,毛孔變得鬆弛,過量出汗,精神失守,導致身體呈弓形反張,這就是厥陰虛弱到極點的表現。
類似痙瘲的情況,在處理感冒時,雖然有強烈與溫和的區別,但產後的問題多半是血液乾燥和枯竭,應該專注於滋養陰性和補充血液,血液充足後,虛弱的風邪自然消失。如果痰和火趁虛而入,應該使用末期療法,不要只依賴特定的風邪或化痰藥方,這會進一步削弱產婦的身體。治療初產婦女,應服用生化湯來促進新生血液的生成。如果病情嚴重,三劑後,應立即使用人參來提升氣力。如果伴有痰或火,可以輔以橘紅、竹瀝、薑汁,但黃連、黃芩、黃柏不可同時使用,膽星、蘇子更不適合添加。請謹慎處理。
如果產後幾天,腹部沒有塊狀疼痛,就可以使用滋榮活絡湯。如果說話困難、四肢活動不便,應使用天麻湯。密齋治療語言不清,會添加味道的生麥散。治療過量出汗、口閉、背部反弓、呼吸微弱類似痙瘲的情況,可以使用止汗生血飲。治療無汗、肌肉抽搐,可用芎歸棗仁湯。傳統醫學中,常用的藥物包括參附、十全、理陰、大補元煎等,這些都是溫和滋養和強烈補充的藥物,從未有人用風邪和痰來治療這些病症。
過去,立齋使用十全大補湯來治療口閉,方法是挖開嘴灌藥。如果無法吞下,就讓患者側頭吐出,然後再次灌入熱藥,即使藥物冷卻也要繼續灌,幾次後就能吞下並恢復意識。《醫通》說:如果口閉,就用手指撬開灌藥;如果口閉並且失去意識,就把藥灌入鼻子,患者就能恢復意識。這是古人急救灌藥的方法,值得了解。對於口閉無法說話的治療,在強烈補充的藥物中加入一些通心氣的藥物。因此,密齋和《尊生》都使用七珍散,以幫助心氣流通。
馮氏治療產後的抽搐,使用八珍湯加上牡丹皮和鉤藤,以滋養陰性和血液。如果效果不佳,就使用四君子湯、芎、歸、牡丹皮、鉤藤來補充脾土。因為血液是由至陰產生的,而至陰指的是脾土。此外,氣有促進血液生成的作用。這種情況,如感冒錯誤出汗導致液體流失,錯誤使用下泄藥物導致陰性流失,潰瘍大量出血後,小孩嘔吐和腹瀉後,都會經常發生。因此,產後也僅僅是因為血液流失過多,或是大量出汗或腹瀉,由此可知,這是元氣極度虧損,血液枯竭的結果。
如果四肢感到寒冷,脈搏微弱,這是真正的病徵。如果脈搏浮大,發燒、煩躁、口渴,這是假象,應該專注於固本培元。如果到了無力抽搐、眼球上翻、全身僵硬、汗水如朱,雙手抓空,就無法治療。《尊生》治療產後長期拘攣不適合補充的,使用舒筋湯。
過去,我奉命督導運輸工作,我的妻子因為懷孕超過預產期未能分娩,突然出現子癇,被醫生誤診為感冒和胎死,使用承氣調天水散來催產,產後惡露立刻停止。這不是自然分娩,而是惡露隨著胎兒被藥物驅逐,短時間內完全排出,並非堵塞。因此,腹部沒有塊狀疼痛。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不詢問是否疼痛,使用牡丹皮、澤蘭等藥物,導致有形的血液無法再生,無形的氣更加受損,因此出現神智喪失,胡言亂語,虛火導致痰上昇。治療者仍然不知道這是孤陽浮越的症狀,不分辨脈搏和病症,繼續使用消除瘀血和退燒的藥物,病情更加嚴重。
殊不知,產後身體極度虛弱,再經歷辛辣散發和消耗,神智進一步喪失,血液更加枯竭。因此,心血枯竭導致胡言亂語更加嚴重,肝血枯竭導致內虛生風形成抽搐,肺氣枯竭導致喘息,鼻孔黑如煙煤,脾氣枯竭導致四肢無法活動,胃中元氣匱乏無法分散精華,痰更加壅塞。治療者仍然不認識這是虛弱的病症,反而使用膽星、蘇子來化痰降氣,梨汁來清痰降火,殭蠶、柴胡、天麻來止抽搐。這些藥物混雜使用,攻擊各個方面,不知保護根本,最終導致死亡,令人痛心。
滋榮活絡湯,治療產後口閉、頸部僵硬、肌肉抽搐,類似中風的病症。
人參(二錢或三錢)、川芎、茯神(各一錢)、當歸(三錢,酒浸泡)、黃耆(一二錢,蜂蜜炙烤)、麥冬(一錢二分或一錢,去掉心)、天麻(八分或一錢)、熟地(二錢)、陳皮、荊芥、防風、羌活、炙草(各四分)、黃連(三分,薑汁炒)
用水煎煮服用。如果有痰,加入半夏七分,竹瀝七分,少量薑汁。如果食用肉類,加入山楂、砂仁。食用麵類,加入神麯、麥芽。如果大便乾結,加入肉蓯蓉一錢五分,用酒清洗去除泥土。如果口渴,加入麥冬、乾葛各八分。如果出汗,加入麻黃根八分。如果驚悸,加入酸棗仁一錢,去掉殼。
天麻湯,治療產後中風後神志恍惚、語言不清、四肢不便。
人參、棗仁(炒)、茯神、遠志(淨肉,制)、山藥、柏子仁、麥冬(去心。各一錢)、當歸(一二錢)、石菖蒲、半夏曲、南星曲(各八分)、川芎、羌活(各七分)、天麻、防風(各五分)、細辛(四分)
也可以製成蜜丸,用珍珠粉做外層,淡薑湯送服。
加味生脈散,治療產後大量出血,心血虛弱,無法滋潤舌頭,語言不清楚,含糊不清。
人參、麥冬(去心)、歸身、生地、炙草、石菖蒲(各一錢)、五味子(十三粒,搗碎)
獖豬心一個,切開,加入兩杯水,煮至一杯半,去掉心,加入藥物煮至剩七分,飯後服用。這個配方對治療怔忡非常有效。
止汗生血飲,治療產後大量出汗,口閉無法張開,背部僵硬挺直,呼吸幾乎停止,類似痙瘲的病症,需要迅速治療。
當歸(二錢,酒浸泡)、川芎、麻黃根(各一錢)、桂枝、羌活、防風、羚羊角、天麻(各六分)、附子(制)、炙草(各四分)
用水煎煮服用。另一個配方含有人參一錢。
芎歸棗仁湯,治療產後無汗,肌肉抽搐類似痙瘲的病症。
當歸(二錢,酒洗)、川芎、防風(各一錢)、棗仁(五分,去殼,炒研)
用水煎煮服用。另一個配方含有羌活七分。
七珍散,治療產後廢棄血液積聚,堵塞心臟通道,神志不清,因為心氣通過舌頭表達,心氣閉塞導致舌頭僵硬無法說話。
人參、石菖蒲(各一錢。為散各一兩)、川芎(一錢。為散七錢五分)、生地(一錢。為散,易炙甘草三錢)、細辛(二分。為散二錢五分)、薄荷(一分。為散,無此味)、防風(五分。一方四分)、辰砂(五分,研細,水飛。為散三錢)
《尊生》結合生化湯服用。另一個配方為散,薄荷湯調服三錢。
舒筋湯,治療產後長時間拘攣,不適合使用補充藥物。
羌活、薑黃、炙草(各二錢)、海桐皮、當歸、赤芍(各一錢)、白朮(一錢,土炒)、沉香(少許)
薑煎。根據病情治療。
參附湯
人參、當歸(酒浸泡。各二三錢)、肉桂(八分,或一錢)、黃耆(蜜炙)、白朮(土炒。各一錢五分)、熟地(二錢)、製附子(四分,或六分)、炙草(四分)
生化湯(見本卷生化湯論後。)、加參生化湯(見本卷暈厥門。)、十全大補湯(見上卷胎不長養門。)、理陰煎(見上卷惡阻門。)、大補元煎(見本卷惡露不止門。)、八珍湯(見上卷諸痛門。)、四君子湯(見上卷胎逆上逼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