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議專業

議曰:觀形看候,察色聽聲,宜究陰陽,受於邪正,皆由一氣生成之本。一氣者,先天應運造化鎡基,稟賦不常,故抱虛怯孩童作疾,其在實實虛虛,損益得中,標本無恙,過與及以意逆之。凡為醫工,須知表裡復審,盈虧不和,則眾疾皆臨,稍順則四大悉正。世傳小方脈書八十餘家,究竟症候良方妙劑不過五十,然其傳變形容諸症該千述萬,各顯其長,不得不錄。是故醫家明理藥不繁勞,乃知至妙。

廣博言章,欲使學者通變而已。太抵小兒得疾,所受無過驚積冷熱,療理不致散漫者乃為上工,其候傳散斯為下客。傳散者驚即作癇,熱即成風,積成痞癖,虛作疳痢,冷致吐瀉,逆為嘔噦,其症泛泛,其醫䀮䀮。若不尋其源流,漸入江海,愈遠愈深,彌開彌大。上士治之未萌(不待傳變),中士治之已行(疾作它症),下士治之縱橫(或有得失),盲者治之崢嶸(無規法也),用藥副之規矩,行道從之精專。嬰孩無隱疾之情,藥餌有反功之嘆,勿致矜哀,乃招慶善矣。

白話文:

醫學討論認為:觀察外形、氣色,聽辨聲音,應該深入研究陰陽的變化,了解疾病是源於正氣不足還是邪氣入侵,這些都出自於人體本源之氣。這股氣是先天就有的,是造化萬物的基礎,但每個人的稟賦並不相同,所以體質虛弱的孩童容易生病。疾病的表現有時實證有時虛證,治療的重點在於損有餘而補不足,使身體達到平衡,這樣疾病就不會惡化。如果過度或不及,都應該仔細推敲。凡是醫者,必須了解疾病的表裡虛實,如果陰陽失調,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如果稍微調順,身體的四大要素就能夠恢復正常。

世上流傳的小兒科醫書有八十多家,但其中真正能有效治療疾病的良方妙藥,不過五十種左右。然而,疾病的變化多端,各種症狀千變萬化,每位醫者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這些都值得參考。所以,明理的醫生用藥不必過於繁瑣,就能達到治療的最高境界。

廣泛地記載各種醫學論述,是為了讓學習醫術的人能夠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大致來說,小兒生病的原因不外乎驚嚇、積食、受寒、發熱等,能夠妥善治療、不讓病情擴散的醫生,才是好的醫生。如果讓病情擴散,就是下等的醫生。所謂擴散,像是驚嚇導致癲癇,發熱導致抽風,積食導致痞塊,虛弱導致疳痢,受寒導致吐瀉,氣逆導致嘔吐,症狀廣泛而醫生卻茫然不知。如果不能追溯病因,病情就會像江河入海一樣,越拖越深,越變越大。上等的醫生在疾病還沒發生前就加以預防(不讓它惡化),中等的醫生在疾病剛開始變化時就加以治療(疾病已產生其他症狀),下等的醫生治療時則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有時治好有時治不好),而沒有醫理概念的醫生,則只能胡亂治療(毫無章法)。用藥要遵循一定的規矩,行醫要精通專一。嬰兒不會隱瞞病情,如果用藥不當,反而會產生反效果。不要因為病情的可憐就過度悲傷,只要盡力治療,就能招來好的結果。

2. 議審究

3. 議同異

議曰:合之則同,離之則異。水火之設,品物之聚,皆有同異,何可怪哉?火之為煙所鬱,則不明;及其焰也,由煙而明之。水之為坎所壅,則不流;其湍也,由坎以流之。萬物有品,橐出其境,則異於常;人事有尊卑,合其道,則異於眾。幼幼抱疾,不作傳變,古今皆知。

言曰:疳積吐利,及其更也,即作驚風痰熱,未為怪異。可以循其症候而療之。稍或變常,當審其輕重而理之。茲則世醫務學,莫執此端,可否之意,以盡其善。殊不知疾作有同異之別。其所受之常曰同,所作不常曰異。前件八症候中,皆能傳之。俗流不知其所以傳作,即曰差異。

其實因差異所致。當知所受在於傳變。欲以暴急之間,妄投丸散。冷熱相互,虛實相摧,表裡相隘,陰陽相反,亂於百脈,觸於五臟,迫於經絡,遏於榮衛。是故本症遁作它疾,所發不得其名,所療不審其理,攻劫無端,幸全性命,即其所受乃謂怪異。積症之中,得疾差異甚多。

(差異者,是積等證候所治不當而傳反致,勿謂詫異所受哉也。)疳氣之疾,外候頗眾。其候但於積病壞症,而與調理疳氣亦然。詢其源則應其端,體其症則療其疾。是以丸散不良,陳疾病莫延久。凡兒所受異疾,蓋由失之明察。苟或成人,往往抱馬羽薦之疾者有矣。

白話文:

討論說:合在一起就相同,分離開來就不同。水和火的設置,物品的聚集,都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火被煙霧籠罩,就會不明亮;等到它燃起火焰時,是由煙霧而變得明亮的。水被坑洞阻擋,就不能流動;等到它奔騰時,是由坑洞而流出去的。萬物都有其類別,如果超出它原本的範圍,就會和普通的不同;人事有高低貴賤,如果符合其道理,就會和一般人不一樣。小孩子生病,如果沒有發生傳染變化,古今都是知道的。

又說:疳積導致的嘔吐腹瀉,等到病情發生變化,就會轉變成驚風痰熱,這並不是怪異的現象。可以根據它的症狀來治療。如果稍微有點變化,應當仔細判斷病情輕重來調理。現在的醫生都致力於學習醫術,但卻沒有抓住這個重點,認為這個說法可有可無,以致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他們不知道疾病的發生有相同和不同的區別。所承受的常規病因叫做相同,所產生的不常規變化叫做不同。前面提到的八種症狀,都能相互傳染。一般人不知道它為什麼會傳染,就說是不同。

其實是因病因不同而導致的。應該知道病因在於傳變。如果想要在病情快速惡化時,隨意服用藥丸散劑。冷熱相互交替,虛實相互損害,表裡互相阻礙,陰陽相互反背,擾亂全身經脈,觸犯五臟,壓迫經絡,阻礙營衛的運行。因此,原本的疾病轉變成其他疾病,所發生的疾病無法辨識名稱,所用的治療方法不合病理,隨意攻伐,如果僥倖保全性命,就會認為病因是怪異的。積聚的疾病中,得病後出現的差異情況非常多。

(所謂差異,是指積聚等症狀治療不當,反而導致病情傳變,不要認為是奇怪的病因。)疳積之類的疾病,外在症狀非常多。這些症狀只不過是積病惡化的表現,和調理疳積的方法也一樣。詢問病因,就要找出根源,了解症狀,就要治療疾病。因此,如果藥丸散劑沒有效果,就不要拖延病情太久。凡是小孩子罹患的特殊疾病,多半是因為沒有仔細觀察。如果換成是成人,往往罹患拖延許久的疾病。

4. 議根本

議曰: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根本,人之命以安樂為壽元。男即二八,衛氣方正;女即二七,榮血方行。天癸至時,其氣與血始然。父參年既未登,即曰小兒。然分形,其名已載。自幼至長久。第言之:今之世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乃通嫁娶。其道雖不應古,其理在乎通情。

情動乎中,男破陽大早,則傷其精氣;女破陰大早,則傷其經脈。雖成胎孕,含育必虧。兒生傴僂,變蒸不備體,作侏儒。又或男子過於八八,女人過於七七,產誕嬰孩,何足善也?又或陰盛陽虧,陽盛陰虧。又或女因胎寒服藥,男以陰萎餌丹,如此為後,皆不足與議,非正論也。

前賢著述,評較調理,未嘗與究其源遠,見分短夭利害。由斯復見男女長成疾,抱虛勞相繼而死者。人謂傳屍,或曰有鬼所致,或曰有蟲所作。愚謂不然。傳屍者,傳受骨肉氣血之屍也。乃是父精不足,母氣虛羸而得之。何更外有屍而可傳?有鬼致昧,有蟲為禍,前件意義悉入其候。

雖則男女長大,勿於勞瘵相承,但稟賦受氣,如花傷培,似木敗植。榮壯枯謝,各由根本所致。凡為人子,無能自知。況又恣妄於女年,忽爾氣虛脈脫,惟恨天命。病家堅忿藥之不良,無自責其根本不充,所以然也。

白話文:

我認為:人活著是以氣血為根本,人的壽命長短則取決於是否安樂。男子到了十六歲,身體的衛氣才剛開始正常;女子到了十四歲,身體的營血才開始運行。當天癸(指性成熟)來臨時,他們的氣血才會真正開始發揮作用。父親在三年內沒有成長到足夠的程度,就被稱為小孩子。雖然身體各部位都已形成,名字也已經登記在冊。從幼年到成年需要很長時間,簡要來說:現今的社會習慣,男子十五歲,女子十三歲就結婚生子。雖然這種做法不符合古代的標準,但道理在於情慾的自然流動。

情慾在心中萌動,男子過早地洩陽,就會損傷精氣;女子過早地破陰,就會損傷經脈。即使成功懷孕,孩子也一定發育不良。生出來的孩子不是佝僂,就是發育不全,變成矮子。又或者男子超過六十四歲,女子超過四十九歲才生孩子,這樣生出來的嬰兒又怎麼會好呢?還有的情況是,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或者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又或者女子因為胎寒而服用藥物,男子因為陰莖萎縮而服用丹藥,這樣生出的後代,都不值得討論,不是正確的道理。

前人撰寫的醫學著作,評論比較調理方法,卻從未探究疾病的根源,只看到疾病帶來短命的危害。因此又看到男女長大後生病,抱著虛勞的病症相繼死亡的現象。人們稱之為傳屍病,或者說是鬼怪作祟,又或者說是蟲子導致的。我認為不是這樣。所謂的傳屍,是指傳遞承受骨肉氣血虛弱的屍體狀態。這是由於父親的精氣不足,母親的氣血虛弱而導致的。怎麼可能有外來的屍體可以傳遞呢?所謂的鬼怪作祟、蟲子為禍,這些說法都屬於對病情的錯誤理解。

即使男女長大成人,也不應該讓虛勞病一代接一代地傳下去。而是應該明白,人的稟賦就像花朵的栽培,像樹木的種植一樣,榮盛和衰敗都各有其根本原因。作為子女,無法自己了解這些道理。更何況在女子年輕時就放縱慾望,忽然間氣虛脈脫,只怨恨天命。病家只埋怨藥物不好,卻不反省自己根本不足的原因,這就是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