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1. 卷之一
2. 議明至理序
3. 議明至理二十五篇
4. 議原本
議曰:古人有擇婦孕產之文,荊公著昭教育子之法數篇,利益萬世,規模安得人人而尚之世?有君子小人之別,故當述陳利害,明智審詳而已。夫人立室安家求嗣,必純納婦,種子在賢旦德。然而婦乃賢淑,夫又質良,生男不肖者有之,非夫婦之失,情人倫失序,事有不備者,良由公始不能善𦬆胚胎之氣,妯娌不興矜顧護愛之理氣。胎涵養宜在沖和,沖和者同其天地之寬量,應乎四時之運行。
妊娠之間,懷育之次,但常令孕婦樂以忘憂,不作怖畏,亦無恐懼,飢食有常,起居自若。此乃以順其中而全其神,以和其氣而益其脈,是與調而助之,扶而補之,何患胎氣不安,生子不偉?所謂婦人之性,自未鄙窄,因由暴觸以動其氣,氣動則傷血,血傷則損脈,脈損則胎氣不固,胎氣不固其子何宜?愛子者宜順保其胎氣,調婦者宜勻和其血脈,然後乃曰得其所哉!況夫人生清淨,與天地以同原性,稟真常,合陰陽而假質,母懷精血成形,夫抱氣神為子,何由聰慧?蓋為母性彌寬,所以智能,乃值父精廣愛,亦有鄉相,起自犁鋤,乃是室家相從,意同道合,至誠禮貌怡然,一婦一夫淳謹憨勤,豈在多淫多欲?雖由拙見,亦有至理存乎中矣!
白話文:
討論說:古時候的人有選擇妻子、懷孕生產的相關記載,王安石寫了幾篇關於教育孩子的方法,這些都對後世有很大的益處,但這種規範怎麼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做到呢?因為人有君子和小人之分,所以應該說明其中的利害關係,讓有智慧的人仔細考慮。
一般來說,人們成家立業、求子嗣,必定會娶一個品行端正的女子,因為優良的種子來自賢德的女性。然而,就算妻子賢淑,丈夫品性也好,還是有可能生下不肖的兒子,這並非夫妻的過失,而是因為人倫關係失序,有些事情沒有做好。主要原因在於,公公沒有好好地調養胚胎的氣,婆婆沒有發揮關愛、照顧的道理。養胎期間,氣血要保持平和,平和的意思是像天地一樣寬廣,順應四季的運行。
懷孕期間,養胎之時,只要讓孕婦經常保持快樂,忘記憂愁,不要有害怕、恐懼的情緒,飲食要有規律,作息要自然。這樣做才能順應身體的自然規律,保全精神,調和氣血,增強脈搏。這等於順應自然來幫助她,扶持她,補養她,又怎麼會擔心胎氣不穩,生下的孩子不優秀呢?所謂女人的天性,本來不應該狹隘,是因為受到刺激才導致氣血不順。氣血不順就會傷到血,血傷了就會損傷脈搏,脈搏受損,胎氣就不會穩固,胎氣不穩固,生下的孩子怎麼會健康呢?愛孩子的人應該順應自然來保養胎氣,照顧孕婦的人應該調和她的氣血,這樣才能說是做對了!
況且,人生來本是清淨的,與天地有著相同的本性,秉持著真常的道理,結合陰陽而形成了形體。母親懷著精血成形,父親抱著氣神成為孩子,孩子為什麼會聰明呢?是因為母親的性情寬厚,所以孩子會聰明,也因為父親的精氣廣大慈愛,兩者是互相呼應的。從耕田種地開始,到組成家庭,夫妻之間志同道合,以誠懇的禮貌相待,一夫一妻保持純樸、謹慎、勤勞,又何必沉迷於淫慾呢?雖然這是我的淺見,但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道理!
5. 議通變
議曰愚謂初生嬰孩至於童稚,血氣柔弱,疾病危虛。夫疾之在急,不可倉皇;醫之欲安,豈可減裂?至於垣午則可行,有其巔憸則防蹶。醫學得中,務令勝;善良工進藥,藥用在人。通變為醫,醫行存志;志若通則醫不繁,機能變則藥不紊(音問亂也)。通變者為奇,得志者為妙。
古云:心通方學通。愚曰:志變作良醫。僕輒著此書,殊無文墨,但實雖則嘍嘍嗦嗦,其意乃欲使學者通變而已。通者正理廣博,觸受咸知;變者實明根源,開發胸臆。若只按古調理,今人處用平方,飲食坐臥,不問飢飽,勞逸不使然。其天時地利,豈可不知?犬吠雞鳴,尤宜盡意。
春夏秋冬,四時有正邪之令;吐利驚疳,五臟傳久暴之疾,所謂可以進則進,可以止則止。猶甚堪行即行,不堪行即轉(轉其意用別當後議)。是謂通變之道,聰慧之施。謀機策略,智度攻討,此乃兵家之權,殺罰為用。審察詳辨,診切視聽,此乃醫家之業。大隻一切所為,皆由通變。
惟有活人用功,過於兵法。主治在乎通而知其變,此乃良工用心規矩。疑其變且智不通,此乃庸夫用心操執。常運其通而知其變,見其症而知其病,生死預決,危困不戕,斯乃上工之謂。順逆相投,利害相混,何由而通,何因而變,斯乃下客之謂。嗟乎!幼孩易得候變,我即因其症與候而變治之。
或輕或重而作,我亦隨其輕與重而理之。通變之道如是而已。
白話文:
我認為,剛出生的嬰兒到孩童時期,他們的血氣都還很柔弱,身體容易生病。當病情緊急時,不能慌亂;醫生想要讓病人康復,怎麼可以隨便就用藥?就像蓋牆一樣,到了中午就可以順利進行,但如果地基不穩,就要小心倒塌。醫學的重點在於掌握中道,務必讓正氣戰勝邪氣;好的醫生會謹慎用藥,用藥的關鍵在於用對人。醫生要懂得變通,並將治病救人的志向放在心上;如果能通曉醫理,就不會繁瑣,如果能根據情況變化來用藥,就不會混亂。懂得變通的醫生才是高明的醫生,能實現治病救人志向的醫生才是妙手回春。
古人說:「心意通達,醫術才能通達。」我認為,堅定變通的意志,才能成為良醫。我寫這本書,雖然文筆不好,內容也比較雜亂,但目的是希望學者能夠懂得變通。所謂「通」,指的是廣泛了解醫理,對各種情況都能有所掌握;所謂「變」,指的是深入了解病因,並能開發自己的思路。如果只是按照古書上的方法來治療,現代人卻還沿用古時候的藥方,飲食起居也不注意飢飽和勞逸,這是不行的。天時地利等因素,怎麼可以不知道?甚至連雞叫狗吠這些細微的變化,也要用心觀察。
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的邪氣流行;吐瀉、驚嚇、疳積等病,可能是五臟長期累積的病變,所以要根據情況,該進攻就進攻,該停止就停止。病情嚴重時,就該直接採取行動;病情不允許時,就應該變換方法(這裡是指改變治療方法,後面再討論)。這就是所謂的「通變之道」,也是聰明智慧的運用。像排兵布陣,謀劃策略,是用兵的權謀,要以殺伐為目的。而醫生的責任在於仔細審察病情,仔細診斷、觀察,並且注意聽病人的描述。總而言之,一切行為都應該懂得變通。
救人的重要性比兵法還高。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懂得變通,這才是良醫應該謹守的原則。如果只知道照本宣科,不懂得變通,那就是庸醫的作為。能夠經常運用變通的思維,了解病情的變化,看到症狀就知道病因,能夠預知生死,並在危急之時不傷害病人,這才是高明的醫生。如果分不清順與逆、利與害,不知道如何變通,那就是下等的醫生。唉!小孩子的病情容易變化,所以我會根據症狀和變化來調整治療方法。
病情輕微時,我會用輕微的藥物來治療;病情嚴重時,我會用重藥來治療。所謂通變之道,就是這樣而已。
6. 議難易
議曰:天地陰陽尚有盈虧,世人陰陽自致順逆。失其調度者,邪正相干;違其安和者,患災相反。小兒一科,古人云:有異於常者為難。然長幼受疾,自是不同。所有難易之言者,非謂陰陽勝伏,非謂傳變差殊,非謂脈氣參差,非謂臟腑虛實。是以述其症者,悉謂之難;違其候者,總謂之易。
無以難症而妄之謂之易;無以易候而妄謂之難。難易之功,不出至誠窮理盡性為得之矣。原夫醫學師範,性參古風,是必臆記諸家明文旨歸要說,更須端的審察輕重較量兒觀兒幼傳變。又不可執殢於古意,亦不可濫恃於常情。蒐羅盡善究竟周旋,無一症一候留連於其間,方可謂十舉十全之妙道者耶。
古人云: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小兒方脈指下易明,心用了了。其或不然,悉關矇昧,才有生疏,前功俱喪。思之!掌幼童負利害,不可自逞寸能,何堪稱譽!家傳三世之業,未果彰名,蓋由滅裂用醫,倉皇太急,故有得失。鳴呼!既無深思遠慮,豈有廣見多聞?若求僥倖之功,必害平生之福。
迂哉!淺見!寧保無虞,性命相投,豈可視為容易?症候未明,萬毋勉強。學者幸詳察之!
白話文:
討論難易:
天地間的陰陽尚且有盈虧變化,世人身體的陰陽也會導致順遂或乖逆。失去調和的,邪氣和正氣會互相干擾;違背平和的,疾病和災難就會接踵而來。小兒科,古人說:「和一般情況不同,就是難治的。」但年長和年幼的人得病,自然有所不同。所謂難易,並不是說陰陽誰勝誰負,也不是說病情的傳變有差異,更不是說脈象有不同,也不是說臟腑有虛實。所以,敘述病症時,都要把它看成難治;違背病程規律的,都把它看成容易。
不要把難治的病症隨便當成容易的,也不要把容易的病情隨便當成難治的。能否掌握難易的關鍵,在於是否以至誠之心鑽研醫理、窮究事物的本質。追溯醫學的傳統,應該參照古人的風格,一定要牢記各家醫書中明確闡述的要旨和重點,更要仔細審察小兒疾病的輕重,比較病情變化。又不可固執於古人的說法,也不可過於依賴平常的經驗。要盡可能收集完善的資訊,仔細考量,不要讓任何一個病症、一個病候被忽略,這樣才能達到十拿九穩的醫術境界。
古人說:「心中明白,但手指下卻難以辨明。」小兒的脈象容易在指下辨明,關鍵是用心理解。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糊塗無知了,只要稍微生疏,以前的努力就都白費了。想想看!掌握幼童的性命,關係重大,不可以自我誇耀自己的能力,更何況是接受稱讚!家傳三代的醫術,還沒能因此出名,是因為草率行醫,過於急躁,所以才會有得有失。唉!如果沒有深入思考,又怎麼會有廣泛的見識呢?如果只想僥倖成功,必定會損害一生的福氣。
這是多麼迂腐、淺薄的見解啊!怎能保證沒有危險呢?性命攸關,怎麼可以把它看得如此容易?病症還沒弄清楚,千萬不要勉強下藥。希望學習醫術的人詳細考察這些道理!
7. 議參詳
議曰:調理嬰孩一科,天下之難事也。且古從今,著載未詳其議。世有質能之士,未嘗廢業。蓋此等方脈之術也。然其參習至理妙,無它焉。所謂審察宛詳,按考備,既已實矣,不為虛設。夫苟瞑然取次,應急相投,致謬濫。噫!審者,審契表裡;察者,察實陰陽;究者,究竟臟腑;詳者,詳悉標本;按者,按明虛實;考者,考較輕重;推者,推評前後;備者,備准端的入法。千心十全,保命口無泛語,意無濫思,脈無虛究,藥無虛發。
凡有嬰兒,先以視之為上,聽聲為次,察脈又為次。旦嬰兒所受胎氣未充,其色白,其形萎,其氣怯,其聲濁,得顱囟(音蘆音信,乃頂門也)固實。稍長不任變蒸,既於變蒸不備,則形體萎而不壯,情性不舒,疾病無特不有。初生之兒,所受胎氣充足,其色紫,其形緊,其氣壯,其聲清焉,得顱囟虛曠。
稍長漸受變蒸,既而變蒸淌足,則體實形因,情寬性緩,疾病經年不仵。凡為醫工,專誠守業,毋浪遊,毋泛飲,毋傲恣,毋耽執。用之則專(專不以心浮泛),遣之則穩(令其絕疑),執而從機(行用以明機變),奸而致執(每依不可法則輕易),設意無太過處,性莫不及(切須究竟毋太過及)。凡遇臨危赴急,看候一見,使人愴然者,勿可徇眾而說,但如前八法明度而已。
若也視之為常,聽之為妄,視聽不專,浮泛致亂,虛作實,冷作熱,表為里,壅為通,如此倉皇,安得不有疏謬。今述總要,須當致謹參詳,乃謂成全日用善工者耶?
白話文:
這篇談論嬰幼兒照護的文章說:
要調理嬰幼兒的健康,是天下最難的事情。而且從古到今,相關的記載和討論都不是很詳細。雖然世上有很多有能力的人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從未放棄,但這終究是一門特殊的醫學技術。其中蘊含的至理奧妙,其實就是仔細審查、詳盡考察,並且做好萬全準備,真真切切地去做,而不是敷衍了事。如果只是隨便看看、敷衍應付,就會造成許多錯誤。
所謂的「審」,是要審視疾病的表裡關係;「察」,是要觀察身體的陰陽虛實;「究」,是要探究臟腑的狀況;「詳」,是要詳細了解疾病的標本;「按」,是要仔細按察身體的虛實情況;「考」,是要比較疾病的輕重程度;「推」,是要推測疾病的前因後果;「備」,是要做好萬全準備,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做到以上這些,必須全心全意、力求完美,說話要謹慎不含糊,思考要仔細不草率,把脈要深入不浮淺,用藥要精確不隨便。
一般來說,觀察嬰兒,首先要看他的外觀,其次聽他的聲音,再次才是把脈。剛出生的嬰兒,如果先天胎氣不足,膚色會比較白,身體會比較虛弱,聲音會比較低沉,頭頂的囟門也會比較閉合。如果長大後變蒸過程不順利,沒有好好經歷,就會身體虛弱不健壯,情緒不開朗,各種疾病也會接踵而至。如果剛出生的嬰兒,先天胎氣充足,膚色會比較紅潤,身體也會比較緊實,聲音會比較清亮,頭頂的囟門也會比較開闊。
如果長大後順利經歷變蒸,身體會逐漸強壯,情緒也會變得穩定開朗,疾病也會很少發生。作為一名醫生,必須專心致志、堅守職責,不要遊手好閒、不要貪圖酒色、不要驕傲自大、不要執著己見。用藥時要專一(不要三心二意),處方時要穩妥(讓病人不再疑慮),要懂得隨機應變,但不要隨意更改原則。思考問題要適度,不要過猶不及(必須深入探究,不要過分也不要不足)。遇到緊急危難的情況,看到病人狀況危急,不要因為眾人說法就隨波逐流,只要按照前面說的八種方法來仔細判斷就可以了。
如果只是隨便看看,聽聽而已,不專心觀察、聽診,就會胡亂判斷,把虛當實、把冷當熱、把表當裡、把堵塞當暢通,這樣慌亂之下,怎麼可能不出錯呢?現在我把重點總結出來,希望大家仔細參考,這樣才能成為一位稱職的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