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議明至理序
3. 議明至理二十五篇
4. 議原本
議曰:古人有擇婦孕產之文,荊公著昭教育子之法數篇,利益萬世,規模安得人人而尚之世?有君子小人之別,故當述陳利害,明智審詳而已。夫人立室安家求嗣,必純納婦,種子在賢旦德。然而婦乃賢淑,夫又質良,生男不肖者有之,非夫婦之失,情人倫失序,事有不備者,良由公始不能善𦬆胚胎之氣,妯娌不興矜顧護愛之理氣。胎涵養宜在沖和,沖和者同其天地之寬量,應乎四時之運行。
妊娠之間,懷育之次,但常令孕婦樂以忘憂,不作怖畏,亦無恐懼,飢食有常,起居自若。此乃以順其中而全其神,以和其氣而益其脈,是與調而助之,扶而補之,何患胎氣不安,生子不偉?所謂婦人之性,自未鄙窄,因由暴觸以動其氣,氣動則傷血,血傷則損脈,脈損則胎氣不固,胎氣不固其子何宜?愛子者宜順保其胎氣,調婦者宜勻和其血脈,然後乃曰得其所哉!況夫人生清淨,與天地以同原性,稟真常,合陰陽而假質,母懷精血成形,夫抱氣神為子,何由聰慧?蓋為母性彌寬,所以智能,乃值父精廣愛,亦有鄉相,起自犁鋤,乃是室家相從,意同道合,至誠禮貌怡然,一婦一夫淳謹憨勤,豈在多淫多欲?雖由拙見,亦有至理存乎中矣!
白話文:
討論說:古時候的人有選擇妻子、懷孕生產的相關記載,王安石寫了幾篇關於教育孩子的方法,這些都對後世有很大的益處,但這種規範怎麼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做到呢?因為人有君子和小人之分,所以應該說明其中的利害關係,讓有智慧的人仔細考慮。
一般來說,人們成家立業、求子嗣,必定會娶一個品行端正的女子,因為優良的種子來自賢德的女性。然而,就算妻子賢淑,丈夫品性也好,還是有可能生下不肖的兒子,這並非夫妻的過失,而是因為人倫關係失序,有些事情沒有做好。主要原因在於,公公沒有好好地調養胚胎的氣,婆婆沒有發揮關愛、照顧的道理。養胎期間,氣血要保持平和,平和的意思是像天地一樣寬廣,順應四季的運行。
懷孕期間,養胎之時,只要讓孕婦經常保持快樂,忘記憂愁,不要有害怕、恐懼的情緒,飲食要有規律,作息要自然。這樣做才能順應身體的自然規律,保全精神,調和氣血,增強脈搏。這等於順應自然來幫助她,扶持她,補養她,又怎麼會擔心胎氣不穩,生下的孩子不優秀呢?所謂女人的天性,本來不應該狹隘,是因為受到刺激才導致氣血不順。氣血不順就會傷到血,血傷了就會損傷脈搏,脈搏受損,胎氣就不會穩固,胎氣不穩固,生下的孩子怎麼會健康呢?愛孩子的人應該順應自然來保養胎氣,照顧孕婦的人應該調和她的氣血,這樣才能說是做對了!
況且,人生來本是清淨的,與天地有著相同的本性,秉持著真常的道理,結合陰陽而形成了形體。母親懷著精血成形,父親抱著氣神成為孩子,孩子為什麼會聰明呢?是因為母親的性情寬厚,所以孩子會聰明,也因為父親的精氣廣大慈愛,兩者是互相呼應的。從耕田種地開始,到組成家庭,夫妻之間志同道合,以誠懇的禮貌相待,一夫一妻保持純樸、謹慎、勤勞,又何必沉迷於淫慾呢?雖然這是我的淺見,但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道理!
5. 議通變
議曰愚謂初生嬰孩至於童稚,血氣柔弱,疾病危虛。夫疾之在急,不可倉皇;醫之欲安,豈可減裂?至於垣午則可行,有其巔憸則防蹶。醫學得中,務令勝;善良工進藥,藥用在人。通變為醫,醫行存志;志若通則醫不繁,機能變則藥不紊(音問亂也)。通變者為奇,得志者為妙。
古云:心通方學通。愚曰:志變作良醫。僕輒著此書,殊無文墨,但實雖則嘍嘍嗦嗦,其意乃欲使學者通變而已。通者正理廣博,觸受咸知;變者實明根源,開發胸臆。若只按古調理,今人處用平方,飲食坐臥,不問飢飽,勞逸不使然。其天時地利,豈可不知?犬吠雞鳴,尤宜盡意。
春夏秋冬,四時有正邪之令;吐利驚疳,五臟傳久暴之疾,所謂可以進則進,可以止則止。猶甚堪行即行,不堪行即轉(轉其意用別當後議)。是謂通變之道,聰慧之施。謀機策略,智度攻討,此乃兵家之權,殺罰為用。審察詳辨,診切視聽,此乃醫家之業。大隻一切所為,皆由通變。
惟有活人用功,過於兵法。主治在乎通而知其變,此乃良工用心規矩。疑其變且智不通,此乃庸夫用心操執。常運其通而知其變,見其症而知其病,生死預決,危困不戕,斯乃上工之謂。順逆相投,利害相混,何由而通,何因而變,斯乃下客之謂。嗟乎!幼孩易得候變,我即因其症與候而變治之。
或輕或重而作,我亦隨其輕與重而理之。通變之道如是而已。
白話文:
我認為,剛出生的嬰兒到孩童時期,他們的血氣都還很柔弱,身體容易生病。當病情緊急時,不能慌亂;醫生想要讓病人康復,怎麼可以隨便就用藥?就像蓋牆一樣,到了中午就可以順利進行,但如果地基不穩,就要小心倒塌。醫學的重點在於掌握中道,務必讓正氣戰勝邪氣;好的醫生會謹慎用藥,用藥的關鍵在於用對人。醫生要懂得變通,並將治病救人的志向放在心上;如果能通曉醫理,就不會繁瑣,如果能根據情況變化來用藥,就不會混亂。懂得變通的醫生才是高明的醫生,能實現治病救人志向的醫生才是妙手回春。
古人說:「心意通達,醫術才能通達。」我認為,堅定變通的意志,才能成為良醫。我寫這本書,雖然文筆不好,內容也比較雜亂,但目的是希望學者能夠懂得變通。所謂「通」,指的是廣泛了解醫理,對各種情況都能有所掌握;所謂「變」,指的是深入了解病因,並能開發自己的思路。如果只是按照古書上的方法來治療,現代人卻還沿用古時候的藥方,飲食起居也不注意飢飽和勞逸,這是不行的。天時地利等因素,怎麼可以不知道?甚至連雞叫狗吠這些細微的變化,也要用心觀察。
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的邪氣流行;吐瀉、驚嚇、疳積等病,可能是五臟長期累積的病變,所以要根據情況,該進攻就進攻,該停止就停止。病情嚴重時,就該直接採取行動;病情不允許時,就應該變換方法(這裡是指改變治療方法,後面再討論)。這就是所謂的「通變之道」,也是聰明智慧的運用。像排兵布陣,謀劃策略,是用兵的權謀,要以殺伐為目的。而醫生的責任在於仔細審察病情,仔細診斷、觀察,並且注意聽病人的描述。總而言之,一切行為都應該懂得變通。
救人的重要性比兵法還高。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懂得變通,這才是良醫應該謹守的原則。如果只知道照本宣科,不懂得變通,那就是庸醫的作為。能夠經常運用變通的思維,了解病情的變化,看到症狀就知道病因,能夠預知生死,並在危急之時不傷害病人,這才是高明的醫生。如果分不清順與逆、利與害,不知道如何變通,那就是下等的醫生。唉!小孩子的病情容易變化,所以我會根據症狀和變化來調整治療方法。
病情輕微時,我會用輕微的藥物來治療;病情嚴重時,我會用重藥來治療。所謂通變之道,就是這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