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議虛實
議曰:五行之為物,各有輕重虛實,得共之性,生乎堪任之地,資質自然固壯。金之至堅,隱生虛;土質輕,色淡;火之至虛,猛發堅;木焰烈,炎熾;土有固陷,水有盈涸。本有岩石,數十年之秀實者,不得陽氣,亦萎有之。人之資質稟賦,父精氣,母血脈,渾樸,胞胎調攝鞠育。
白話文:
人們議論說: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之中,都有輕重、虛實的區別。如果得到相應的性情,生於適宜生長的地方,那麼資質自然就會強壯。金到極其堅硬的地步,隱藏著空虛;土的質地輕,顏色淡薄;火的本質極其空虛,但猛烈地爆發堅硬的東西;木的火焰旺盛熾烈;土有堅固和崩陷,水有滿盈和枯竭。本來有奇異的岩石,經過數十年的蘊育和成熟,但得不到陽氣,也會萎縮枯竭的。人的資質稟賦,來自父親的精氣,母親的血脈,在孃胎裡調養、培育才得以形成。
凡兒變蒸之後,其形可知。是以顱囟未合,筋骨柔弱;顱囟青筋,脈虛不榮;顱囟常玩,滑泄便便;顱囟睡起,風痰不止;顱囟久冷,吐利清青;顱囟虛軟,癲癇不免;顱囟匾闊,暴瀉易脫;顱囟喎長,風作即三;顱囟連額,驚風易得;顱囟未完,怕熱怯寒;顱囟緩收,怡氣不周;顱囟動數,神氣昏弱;顱囟寬大,受疾恐害。顱囟者,乃精神之門戶也,關竅之橐龠也。
白話文:
小孩的囟門,從他的囟門形狀可以知道小孩的健康狀況。所以,如果囟門尚未閉合,筋骨柔弱;囟門青筋顯現,脈搏虛弱不榮盛;囟門經常跳動,腹瀉不止;囟門睡醒後,風痰不止;囟門長期受到寒涼,會吐瀉清青色液體;囟門虛軟,容易患癲癇;囟門寬闊,容易暴瀉而脫肛;囟門歪斜,容易患上風作;囟門連接額頭,容易得驚風;囟門沒有閉合,怕熱又怕冷;囟門閉合緩慢,精神不振;囟門經常跳動,神氣昏弱;囟門寬大,容易生病而受到傷害。囟門,是精神的門戶,是關竅的橐龠。
上下相貫,百會相通;七孔應透,五臟所籍;泥丸之宮,魂魄之穴。氣實則合,氣虛即開。良由長大,不可不合。醫者一見,當知其可否用藥。凡兒有顱囟未合,受病沉重者,慎勿將作尋常。矧思究竟,猶恐得共,何況瞑傑妄投丸散。此示嬰兒慮愚者,有曰醫殺之說,曷不謹歟?
白話文:
頭頂和後腦勺連接貫通,百會穴通暢無阻;七竅相通,與五臟相連接;泥丸宮是魂魄的所在。精氣充實則頭顱骨縫合攏,精氣不足則頭顱骨縫隙大開。由於囟門長大,不能閉合。醫生一見這種情況,就應該知道能否用藥。凡是兒童囟門未閉合,病情沉重者,要慎重對待,不能當作尋常疾病。何況考慮到後果,還恐怕無法治癒,更何況是盲目地胡亂投藥。這是為了告誡那些對嬰兒疾病治療不謹慎的醫生們,有的人說醫生殺死了病人,難道不應該謹慎嗎?
2. 議投藥
議曰:水有淺涸而可深,山有頹荒而可林,地有傾陷而可固,物有損益而可珍,藥有貴賤,人有尊卑。心存至理,追究弗迷。然其貴賤、長幼、嬰孩所患疾病、異端傳變異症者,受氣稟賦,資質厚薄,故也。由是根不固而體不備,氣不充而志不寧。貴者則驕多,賤者則勞盛。
白話文:
淺灘可以變深,荒山可以變成森林,傾斜的土地可以變得堅固,事物有損有益,可以變得珍貴,藥材有貴有賤,人有尊卑貴賤之分。心中存著至理名言,追究事物而不迷失方向。但是,貴賤、長幼、嬰孩所患疾病、異端傳變異症者,會受到氣質稟賦和資質厚薄的影響。因此,根基不穩固,身體不完整,氣血不足,意志不寧。富貴的人容易驕傲任性,貧賤的人容易勞累過度。
驕多即胚胎而得之,勞盛乃孕育而招之。凡兒氣受之不實,或芘蔭之有餘,月期過滿,或看承之有虧,所襲剛柔而然,猶抱虛實而已。從生成應有別,假造亦無違。察貴賤各體其根較,長幼皆循其理。凡療小兒,非以一體之謂,不可同常之見。所言投藥者,或用投之於簡(的也),投之久練(純熱也),投之窮研(精粹也),投之益後,投之勝前。良工用心之至,是謂投藥之專。
白話文:
-
驕傲多淫的人,在胚胎時就已經獲得了這種性格,勞累過度的人在懷孕時就有這種性格。
-
凡是兒童的氣質不充實,或者過度呵護,懷孕時間過長,或者照顧不周,都是因為遺傳了父母的性格而造成的,就像懷抱著虛實一樣。
-
從生下來就應該有所區別,即使是人造的,也沒有違反。
-
觀察貴賤的人,各自體會其根源,長幼都要遵循其道理。
-
凡是治療小兒的,不是以一種體質為準,不能有平常的看法。
-
所說的投藥,有的用於投之於簡(的也),投之久練(純熱也),投之窮研(精粹也),投之益後,投之勝前。
-
良醫用心之至,是謂投藥之專。
若以重劑投於離(乳小也),或以峻藥投於貴(峻調嚴緊藥),直不可混淆而設造次而施。合以通利者,審問扶而下之。當用益補者,察詳按而調之。孰謂恣妄之有耶?所謂不可攻擊者曰虛曰幼曰嬌曰重。不宜冒致者曰久曰閒(言所受)曰冗(用藥眾多)曰競(爭與攻擊)。
白話文:
如果以重劑投給體質虛弱者(乳小也),或以峻藥投給體質嬌弱的人(峻調嚴緊藥),絕不可以混淆輕忽而隨便草率地施治。如果與通利之劑合用,要審慎問診,扶正祛邪,緩和地施治。如果應該益補,務必仔細診察,按部就班地調理。誰說可以隨意妄為呢?所說不可攻伐的是體虛、幼嫩、嬌嫩、體重。不宜冒然治療的是病程長久、身體虛弱、藥物眾多、爭與攻擊。
復加之以母之情僻(執殢也),父之性急(愚憨也),子之意頑(不服藥也),病之候難(傳遇壞證),母之殢神父之遣祟。如此人事,曷可勉強而與勞心枉究哉?不惟無補而反無思。觀其病家情意相順,禮識相傾(看傾也),功歸於我,行著於先(叩依先嚐所行)。是便信醫即愈,重藥即痊。
用其湯劑,得為之良者,誠在彼此,毋忽之之謂也。
白話文:
連加上母親執拗的感情(偏愛子女,不服從醫生的勸告),父親急躁的性格(愚蠢、老實),兒子的意志頑固(不服用藥物),病情危難(傳染到壞症),母親的怨恨精神和父親的派遣有害的鬼祟。像這樣的人事,怎麼可以勉強而給自己徒勞用心、枉費心思呢?這樣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沒有主見。觀察到病人家情誼相合,禮節相傾順(謙讓),功勞都歸於自己,行為符合於先例(叩拜,依循先人嚐試過的行為)。就會相信醫生,當即痊癒,重視藥物,立時康復。
3. 議下藥
議曰:凡調理小兒,須先觀視氣色,察其症候。其或氣色有不正者(謂啼哭而致散亂),即憑察紋診脈有不定者(謂久睡),即究症候。其或症有壞候作變(謂前人攻擊有傷氣血或傷臟腑),即選良妙方藥以主之。不及則無咎,切不可大過。若以意揣其疾,盲投其藥,深恐有乎得共。
白話文:
在調理小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觀察氣色,以確定症候。如果氣色不正(即因哭鬧而導致散亂),且脈搏診脈不定(即長期睡眠),則需要進一步探究症候。如果症候出現了壞候作變的情況(即前人攻擊導致氣血或臟腑受損),則需要選擇良方妙藥來進行主治。如果病情尚未發展嚴重,則不必過於擔心,但也不可大意。若是憑藉自己的意向推測病情,盲目投藥,恐怕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古云:「醫者意也。」審思前賢載述妙用無虞之意文,參詳父兄師長教誨指示,取捨可否之意,又裁度自己曾經療治,輕重量度,斟酌成全之意。三者既備,可謂𤜂者意也。如此,究竟無不盡善。原夫醫家為用憑藥以活人,所言下藥者,臨機輻湊,是也可以下即下。當下不下其候,少頃則過矣。
白話文:
古人曾說:「做一個好的醫生,關鍵在於用心。」仔細揣摩前輩們留下的醫書典籍,揣摩父親、兄長、老師的教誨,思考是否可取。同時,還要結合自己從前的行醫經驗,權衡利弊,務求達到全面的判斷。這三者具備了,纔可以稱得上是用心做好醫生。這樣,治療的效果纔能夠盡善盡美。醫生要靠用藥才能救人,所謂的「下藥」,應該根據患者的病情,靈活運用,不能一味地用藥或不用藥。只要掌握了時機,就可以隨機應變,當下就要用藥,錯過了時機,就會貽誤病情。
不當下而下,其症反為它疾矣。下藥之法,慎勿躊躇。若也思慮可否之間,或復覆再四,則疑在中有疑,切莫用藥。須當預察無大過不及之議,即而定已投之,決效。非止利下之謂下,又非於投劑之謂下。下者,有先有後,或先利而後補,或先補而後利,或先扶表次救里,或先救里後解表,如此者眾。舉隅而言之,用藥得其中輕重,得其所,是謂下藥。
白話文:
如果沒有把握下藥的時機,病情反而會惡化。下藥的方法,要慎重考慮,不要猶豫不決。如果猶豫不決,就是有疑慮,就不能用藥。必須先考慮到沒有大的過失和不足,然後再決定用藥,才能見效。下藥不僅是指利下,也不僅是指用藥。下藥有先後之分,有的先利後補,有的先補後利,有的先扶助表氣,然後再搶救裡氣,有的先搶救裡氣,然後再疏散表氣,像這樣的例子很多。總之,用藥要適當,要根據病情的輕重和病因,這樣纔是下藥的正確方法。
毋恣意,毋致緩,毋倉皇,毋競利,毋勉強,毋疑惑。或得或失,利害有之。利則僥倖以全其功,害則盡世不可言也。凡為醫士用藥,不可妄知,不容無知,不可執見,毋徇眾見。主醫裁藥,明識俱見,按脈對症,心無虧弊,道副自然,以應上古聖意。端的篇章,君臣問答,語言玄妙至道而已。
白話文:
不要胡亂治療,不要拖延治療,不要倉促治療,不要為了利益而治療,不要勉強治療,不要猶豫不決。無論是治好了還是沒治好,其中都有利害關係。治好了就僥倖地認為自己的功勞,治不好就一世都不敢說話了。凡是做醫生的給人用藥,不可以胡亂瞭解,不可以不明白,不可以固執己見,不可以附和別人的意見。主治醫生開藥,要通曉醫理,親自診脈,對症下藥,心中沒有虧欠,方法合乎自然,以此來順應古聖先賢的意願。經典的篇章,君臣的問答,語言玄妙,僅僅是至理。
4. 議行醫
議曰醫之為字,左七右八,乃言表裡。其下九晝,乃云九道合之二十四,以按二十四氣。古人設意,義理深奧,垂象於天地之間,以應人倫之道。與其成人之夫為契論。獨小兒氣脈微弱,難以謂之醫。蓋是七表八里未全,故云調理。愚曰不然,曷不知其善用心者,則奇妙純粹在其中矣。
白話文:
「議」說:「醫」這個字是由「七」和「八」組成的,意思是「表裡」。在「醫」字的下面有九個「晝」字,這是因為九乘以三等於二十四,二十四是二十四節氣的數量。古人創造這個字的時候,寓意深奧,將天地的規律與人倫之道相應。對於成年人而言,我們稱之為「醫」。但對於小兒而言,他們的氣脈微弱,難以稱之為「醫」。這是因為他們七表八里尚未完全發育,所以我們稱之為「調理」。愚以為不然,如果不瞭解其中奧妙的人,就無法體會到「調理」的精妙之處。
茲說孰是經云:醫者意也。以意理之為得,擾之為失。得失之義於人禍福,是以純粹之妙,良工之能。學者究備行,則盡心可謂善術之道。凡見脈不若議症,議證不如識病。識病爭如藥對。小兒作疾多是無事,歷家輕狂,所以有乎得失。如病人危薦,但需其藥,求速安愈。醫者要須得中,無有大過及之害。
白話文:
在這裡我談談哪個更正確。《黃帝內經》說:醫生要有好的想法。用好的方法治療就會好轉,用錯誤的方法就可能會變糟。方法正確或錯誤對人的禍福都有影響,好的方法就是醫術高超的體現,高明醫生的能力。學習者追求完善的治療行為,那麼用心就可以稱得上好的醫術。凡是看了脈象不如討論病情,討論病情不如認識疾病。認識疾病不如懂得藥物。小孩生病大多數都不是大事,但很多醫生不好好醫治,所以就會有治療、不治療之別。如果病人病情危險,就應該趕緊用藥,求得快速康復。醫生看病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要有太過或不及的危害。
所謂𤜂之為功,神聖工巧。明其標本表裡陰陽,參其盈虧經絡榮衛,察平升降臟腑腸胃,審其盛衰。然後可以度其疾之輕重,較其方之優劣。行醫之功,譬如簧弩發矢,一視決中,十全為工。如此準繩,可謂醫者意也。若也覷睹僥倖,勿謂醫之良工為福使之然也。智者謂宜鑑戒,二者不可偏。
有僕謂良魚福烏,醫士者乃醇乎醇者耶?
白話文:
所謂治療疾病的功效,在於精妙的技術和技巧。必須明白疾病的標本、表裡和陰陽,參照其盈虧、經絡及榮衛,觀察疾病的平和、升降、臟腑和腸胃,審察其盛衰。然後才能判斷疾病的輕重程度,比較各種治療方法的優劣。醫生治療疾病的功勞,就像弓箭手拉弓射箭,一箭就命中目標,十全十美纔算是好手藝。像這樣的標準,可以說是醫生的理想境界。假如只是希望碰巧遇上,不要認為醫生高明的技術是上天恩賜的。聰明的人會認為應該引以為戒,這兩種情況都不能偏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