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鎧

《保嬰撮要》~ 卷十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8)

1. 腋癰

(謂癰生於脅之前膚之傍白者五下皆是也)

腋癰屬足少陽、手少陰、手厥陰三經。小兒患之,多稟賦肝火所致,初起先用活命飲,次用柴胡梔子散,五七日間作膿,焮腫作痛者,亦用活命飲殺其大勢,雖潰亦輕而易斂。若膿已成,用托裡消毒散。已出,用托裡散。如有變症,當隨症治之。

一小兒患前症,腫痛,用仙方活命飲而痛止,用托裡消毒散而潰。因母飲酒,後加腫痛,母服清胃散,兒服活命飲、托裡散而愈。

一小兒患之,因乳母恚怒所致,子用仙方活命飲,母用柴胡梔子散、加味逍遙散並愈。後復患,令母仍服前藥,子服托裡消毒散而膿潰,用托裡散而斂。

一小兒腋下常患一枚,此稟肝膽怒火也,用牛黃解毒丸,母服柴胡梔子散、逍遙散而愈。後每發即服前藥而愈,或用荊防敗毒散,外敷鐵箍散,以杜後患,幾至不救。

一小兒十四歲患之,內外皆用寒涼敗毒之藥,腫硬作痛,上連肩胛,膿成不潰,或用針之,膿仍不出。余曰:此氣血虛甚,當峻補之。不信,半載後,肩骨潰解,惟皮相連,瀝盡氣血而歿。

一小兒患之,恪服敗毒之藥,久不潰,色不變,腫硬如石,余用蔥熨之法,及托裡散二十餘劑,患處微赤作痛,又數劑,腫起,針出穢膿,氣息奄奄,用人參一兩、乾薑一錢、棗子十枚四劑,仍用前散尋愈。

一小兒患之,膿內潰,久不出,色不變,亦不痛,余謂氣血虛甚,當先大補而用火針。不信,或用冷針,膿果不出;更氣喘自汗,余用獨參湯二劑,喘汗少止,膿仍未出,又二劑,膿出甚多,喘汗大作,又用前湯四劑,諸症悉退,乃用八珍湯漸愈。後因傷風咳嗽,誤用表散之藥,煩躁自汗,面目赤色,脈洪大無倫,按之如無,此血脫髮躁也,先用當歸補血湯,諸症頓愈,再用八珍湯而安。又飲食過多發厥,手足並冷,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生薑,一劑而愈。

一小兒患之,色黯不斂,三年不愈,用十全大補湯及豆豉餅,三月餘將愈;後勞倦怒氣,腋下腫痛,以加味逍遙散、十全大補湯,相間服之,月餘而愈。

豆豉餅,治瘡瘍腫痛,硬而不潰,及潰而不斂,並一切頑瘡惡瘡。用江西豆豉為末,唾津和成餅,大如銅錢,厚如三四錢,置患處,以艾壯於餅上灸之,灸干則再易。如瘡大,作大餅覆患處,以艾鋪餅上灸之。瘡未成者即消,已成者祛毒。間有不效者,乃氣血虛敗之症也,參疔瘡類灸法用之。(方見腋癰)

四物湯,治瘡瘍血虛,發熱,日晡益甚,或煩躁不寐。

當歸,熟地黃(各二錢),芍藥(炒),川芎(各一錢)

上水煎服。

參朮柴苓湯,治瘡瘍脾氣虛弱,肝氣內動,肢體抽動者。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各一錢),山梔(炒),鉤藤鉤子(各七分),甘草(炒五分),柴胡,升麻(各三分)

白話文:

腋癰

(腋癰是指生長在腋下前方皮膚旁邊的癰腫,包括腋下五處)

腋癰這種病症與足少陽經、手少陰經、手厥陰經這三條經絡有關。小孩子患上這種病,大多是因為體內肝火旺盛引起的。剛開始發病時,先用活命飲來治療,接著使用柴胡梔子散。大約五到七天左右,會開始化膿。如果出現紅腫疼痛的狀況,也應該用活命飲來控制病情。即使潰爛,也會比較輕微,容易癒合。如果膿液已經形成,就改用托裡消毒散。膿液排出後,則使用托裡散。如果出現其他變化,應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

有個小孩得了腋癰,腫痛難忍,用了仙方活命飲後疼痛停止,再用托裡消毒散使膿液排出。後來因為母親喝酒,小孩的腫痛又加重了。母親服用清胃散,小孩服用活命飲和托裡散後痊癒。

另一個小孩患腋癰,原因是乳母生氣所致。小孩服用仙方活命飲,母親服用柴胡梔子散和加味逍遙散,母子都痊癒了。後來又復發,讓母親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小孩服用托裡消毒散使膿液排出,再用托裡散使其癒合。

還有個小孩腋下經常長癰,這是因為肝膽火氣太旺。讓他服用牛黃解毒丸,母親服用柴胡梔子散和逍遙散後痊癒。之後每次發病就服用之前的藥方,或者使用荊防敗毒散,外敷鐵箍散來預防復發,但差點沒救回來。

有個十四歲的男孩患上腋癰,內服外用都是寒涼解毒的藥,導致腫塊變硬疼痛,向上蔓延到肩胛骨,膿液形成卻不破潰,即使針刺也無法排出膿液。我說:「這是氣血嚴重虛弱,應該用大補的藥。」他們不相信,過了半年,肩骨潰爛解體,只剩一層皮連著,最終氣血耗盡而死。

有個小孩得了腋癰,一直服用解毒的藥,很久都不潰爛,顏色不變,腫塊硬如石頭。我用蔥熨燙的方法,加上托裡散二十多劑,患處微微發紅疼痛,又過了幾劑藥,腫脹起來,針刺後排出污穢膿液,小孩氣息奄奄一息。我用人參一兩、乾薑一錢、棗子十枚煮成湯,服了四劑,再繼續用之前的散劑才痊癒。

有個小孩得了腋癰,膿液內潰,很久都排不出來,顏色不變,也不覺得痛。我說這是氣血嚴重虛弱,應該先大補再用火針治療。他們不相信,用了冷針,膿液果然排不出來,還出現氣喘自汗的狀況。我用獨參湯兩劑,喘汗稍微停止,膿液仍然沒排出。又服了兩劑,膿液大量排出,喘汗更嚴重了。再用之前的湯藥四劑,所有症狀都消退了,之後用八珍湯慢慢痊癒。後來因為感冒咳嗽,誤用了發散的藥物,出現煩躁自汗,面色赤紅,脈搏洪大無比,按下去卻感覺空虛,這是血脫引起的虛躁。先用當歸補血湯,所有症狀立即消失,再用八珍湯就痊癒了。後來又因為飲食過多導致暈厥,手腳冰冷,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生薑,一劑就痊癒了。

有個小孩得了腋癰,顏色暗淡難以癒合,三年都沒有好。用十全大補湯和豆豉餅,三個月後快要痊癒了。後來因為勞累和生氣,腋下又腫痛起來。用加味逍遙散和十全大補湯交替服用,一個多月就痊癒了。

豆豉餅,可以治療瘡瘍腫痛,硬而不破潰,或者潰爛卻不癒合,以及各種頑固惡瘡。用江西豆豉磨成粉,用唾液和成餅,大小如銅錢,厚度如三四錢。放在患處,在餅上用艾炷灸,灸乾了就更換。如果瘡比較大,就做一個大餅覆蓋患處,在餅上鋪艾灸。瘡還沒形成的就消散,已經形成的就排出毒素。有時候沒有效果,那是氣血虛敗的症狀,可以參考疔瘡的灸法使用。(藥方見腋癰)

四物湯,可以治療瘡瘍因為血虛而發熱,傍晚更嚴重,或者煩躁失眠的情況。

當歸,熟地黃(各二錢),芍藥(炒),川芎(各一錢)

以上加水煎服。

參朮柴苓湯,可以治療瘡瘍因脾氣虛弱,導致肝氣內動,肢體抽動的狀況。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各一錢),山梔(炒),鉤藤(各七分),甘草(炒五分),柴胡,升麻(各三分)

以上每次服用一到二錢,加生薑、紅棗用水煎服。嬰兒使用,可以加大劑量給母親服用,小孩服用少量。

黃連安神丸,可以治療心經血熱引起發熱,驚悸不安的狀況。

黃連(五分),生甘草(二錢五分),生地黃(五錢),當歸,硃砂(三錢)

以上磨成粉,用米糊做成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滾水送服。如果服用二三次沒有效果,應該服用歸脾湯,嬰兒和乳母都服用。

柴胡梔子散(藥方見脅癰,又名柴胡清肝散)

托裡消毒散

托裡散(這兩種藥方見熱毒瘡瘍)

清胃散(藥方見腹癰)

加味逍遙散(藥方見發熱不止)

牛黃解毒散(藥方見胎毒瘡疥)

十全大補湯(藥方見便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