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光履

《保幼新編》~ 中風 (1)

回本書目錄

中風 (1)

1. 中風

(凡風漸多,因濕痰乘虛流注,氣血壅滯,而宜先用順氣飲,以通血道,然後繼用本藥為可)

白話文:

凡是風邪越來越盛,是因為濕痰乘虛而入,氣血壅滯,所以應該先服用順氣飲,以疏通血脈,然後再繼續服用本藥。

烏藥順氣散(治四肢骨節痛,肢體頑,手足癱瘓,言語蹇澀,筋脈拘攣)

白話文:

烏藥順氣散(治療四肢骨節疼痛,肢體麻木,手足癱瘓,言語困難,筋脈攣縮)

成分:

烏藥一兩,蘇木二兩,乳香一兩,沒藥一兩,血竭一兩,川芎三錢,獨活三錢,細辛三錢,蔓荊子三錢,秦艽三錢,川楝子三錢,防風三錢,羌活三錢,獨活三錢,當歸尾三錢,熟地三錢,丹參五錢,紫草五錢,陳皮五錢,白芍五錢,甘草五錢,生薑五錢,大棗十枚。

製法:

將所有藥物研成細末,混勻。

用法:

每日服用一劑,分兩次服用。

功效:

疏風散寒,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適應症:

四肢骨節疼痛,肢體麻木,手足癱瘓,言語困難,筋脈攣縮。

禁忌:

孕婦慎用。

烏藥(去皮心,酒洗),麻黃,陳皮(各一錢),川芎,白芷,白殭蠶,桔梗,枳實(去穰麩炒,各七分),乾薑(炒),甘草(各一兩),薑(三),棗(三)

白話文:

烏藥(去掉皮和果核,用酒洗淨),麻黃、陳皮(各一錢),川芎、白芷、白殭蠶、桔梗、枳實(去掉外殼,炒至焦黃,各七分),乾薑(炒熟),甘草(各一兩),生薑(三片),紅棗(三顆)

元氣先虛後受風,宜加人參三、四分。

風非大汗不能除,麻黃(去節及根),加荊芥穗三、四分。

如有虛汗,去麻黃加黃耆(生用)七分。

加減疏風湯(治手足不仁,或強直,或柔軟)

白話文:

元氣先虛弱再受到風邪侵襲時,應該加入三到四分的人參。 風邪不通過大量出汗難以排除,應使用去節及根的麻黃,並加入三到四分的荊芥穗。 如果出現虛汗的情況,則去掉麻黃,改加七分生用的黃耆。 這是對疏風湯的加減應用(用於治療手腳麻木、僵硬或無力等症狀)。

羌活,防風,陳皮,赤茯苓,半夏(泡,薑炒),烏藥(去皮心,酒炒),香附子(便炒),細辛,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羌活、防風、陳皮、赤茯苓、半夏(先用 воде 浸泡,再與生薑一起炒至微焦)、烏藥(去皮、去核,用酒炒至微焦)、香附子(文火炒至微焦)、細辛、甘草(各取五分)。

如左臂不仁,加當歸、川芎各五分,薄桂三分,竹瀝、薑汁各半匙。

如強直,加麻黃(去節)五分。

如柔軟,加白殭蠶(去觜,薑炒)五分。

白話文:

如果左側手臂麻痺,加入五分當歸、五分川芎、三分肉桂,以及半匙竹瀝和薑汁。

如左腳不仁,加川芎、當歸、獨活各五分,桂皮三分。

白話文:

如果左腳感覺麻痺,可以加入川芎、當歸、獨活各五分,桂皮三分。

如右臂不仁,加白朮五分,人參、薄桂各三分,竹瀝、薑汁各半匙。

如右腳不仁,加人參三分,白朮、獨活各五分,桂皮三分。

加減養榮湯(治半身不遂,屬血虛夾濕痰)

白話文:

如果右臂麻木,加白朮五分,人參、薄桂各三分,竹瀝、薑汁各半匙。 如果右腳麻木,加人參三分,白朮、獨活各五分,桂皮三分。 這是在養榮湯(用於治療半身不遂,屬於血虛伴有濕痰的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的加減。

當歸,白芍藥(酒炒),川芎,乾地(薑炒),陳皮,半夏(薑泡,炒),羌活,獨活,防風,軟芩(酒炒),柴胡,烏藥(去皮心,酒炒),甘草(各五分),竹瀝,薑汁(各半匕)

左邊雖屬血,然血隨氣而行,略加人參二、三分,以通氣道為可。

白話文:

當歸、白芍藥(用酒炒過)、川芎、乾地黃(用薑炒過)、陳皮、半夏(先用薑汁浸泡,再炒過)、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用酒炒過)、柴胡、吳茱萸(去掉外皮和內核,用酒炒過)、甘草(各五分),竹瀝、薑汁(各半湯匙)

如猝然語訥,風中舌本,加麥門冬五分,遠志(薑炒)、細辛、石菖蒲、犀角各三分。

白話文:

如果突然言語不暢,舌頭僵硬,可以加入五分麥門冬、三分遠志(用生薑炒過)、三分細辛、三分石菖蒲、三分犀角。

如無汗惡寒,倍入防風,加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尖,研)各五分。

如有汗惡風,加杏仁五分,桂枝三分。

如六經混淆,指節攣痛,倍入羌活加連翹五分。

如一身俱麻,加人參、白朮、麥門冬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患者沒有出汗並且怕冷,應該增加防風的用量,並加入去節的麻黃和去皮尖並研磨的杏仁各五分。 如果有汗且怕風,應增加杏仁五分和桂枝三分。 如果六經症狀混淆不清,手指關節出現抽搐疼痛,應該增加羌活的用量,並加入連翹五分。 如果全身感覺麻木,應該加入人參、白術、麥門冬各五分。

如遍身疼痛,倍入當歸,加乳香、沒藥各五分,官桂三分。

如痛在上者,屬風,倍入羌活、威靈仙五分。

白話文:

如果全身疼痛,加倍放入當歸,再添加乳香、沒藥各五分,官桂三分。

如痛在下者,屬濕,加牛膝、木通(去節)、漢防己各五分,黃柏(酒炒)二分半。

白話文:

如果疼痛位於下方,則屬濕症,應加入牛膝、通草(去節)、防己各五分,黃柏(用酒炒過)二分半。

如腰膝流注疼痛,倍加當歸、甘草,加硝石、車前子、海金沙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腰膝流注疼痛,就把當歸、甘草加倍,再加入硝石、車前子、海金沙,各五分。

如痰氣壅盛,加南星(炮製,薑炒)、木香各三分。

如手足搐搦,倍入羌活、防風,加山梔(薑炒)、白殭蠶(薑炒)各五分。

如左癱,倍入當歸、川芎。

如右瘓加人參、白朮各五分,全蠍(薑炒)三分。

白話文:

如果痰氣壅盛,加入炮製並姜炒的南星和木香各三分。 如果手足抽搐,增加羌活、防風的用量,並加入姜炒的山梔和白僵蠶各五分。 如果是左側癱瘓,增加當歸、川芎的用量。 如果是右側癱瘓,加入人參、白術各五分,以及姜炒的全蠍三分。

如久患癱瘓,加天麻、南星(炮,薑製)、木香各五分,倍入當歸、羌活、防風。

白話文:

如果長年患有癱瘓,再加入天麻、南星(用薑汁蒸熟,炮製)和木香,各五分。再加倍加入當歸、羌活和防風。

如肌肉蠕動,倍入羌活。

如口眼喎斜,倍入羌活、防風加全蠍(薑炒)、荊芥穗、忍冬藤各五分。

如口噤,加乳香五分。

如大寒後,加柴胡五分、人參三分。

白話文:

如果肌肉蠕動,增加羌活的用量。 如果口眼歪斜,增加羌活和防風的用量,並加入姜炒全蠍、荊芥穗、忍冬藤各五分。 如果嘴巴緊閉不能張開,加乳香五分。 如果在天氣非常寒冷之後,加柴胡五分、人參三分。

如孟夏之月,加石膏(煅)、軟芩(酒炒)各五分、知母(酒炒)三分。

如季夏之月,加白朮、白茯苓、漢防己(酒洗)各五分。

白話文:

到了初夏時節,加入煅過的石膏和酒炒過的黃芩各五分,以及酒炒過的知母三分。

如大暑之後,加藿香(酒洗)五分,厚朴(薑炒)、肉桂各三分。

白話文:

在夏至過後,加入藿香(用酒洗過)五分,厚朴(用生薑爆炒過)、肉桂各三分。

如霜降之後,加當歸五分,肉桂三分,附子(泡製)一分半。

如勞汗當風,汗出為皶,郁乃痤,倍入當歸、白芍藥。

如癮疹,加麻黃(去節)五分,荊芥穗三分,蔥白三莖。

如小便淋閉,加滑石、連翹各五分,木香三分。

如咳嗽喘急,加桔梗、紫菀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是在霜降之後,加入當歸五分,肉桂三分,炮製過的附子一分半。 如果是因為勞累後出汗又受風,導致汗液堵塞形成粉刺,郁積後變成痤瘡,那麼當歸和白芍藥的用量要加倍。 如果出現癮疹,就加上麻黃(去節)五分,荊芥穗三分,蔥白三莖。 如果是小便不暢或者閉塞,可以加滑石、連翹各五分,木香三分。 如果有咳嗽喘息急促的情況,可以加桔梗、紫菀各五分。

如頭旋腦熱、鼻寒瀉涕,加黃連(酒炒)五分、薄荷三分。

白話文:

如果出現頭暈目眩、腦袋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可以添加炒過的黃連五分、薄荷三分。

人參敗毒散(治表症頭痛,壯熱惡風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重,瘟疫發毒,頭面腫痛,痢疾發熱,諸般瘡毒,小兒驚,痘疹)

白話文:

  • 人參敗毒散*(治療表症頭痛、發高燒怕吹風、風痰咳嗽、鼻塞聲音沙啞、瘟疫發毒、頭面腫痛、痢疾發燒、各種瘡毒、小兒驚嚇、痘疹)

  • 人參:3克

  • 黃芩:3克

  • 黃連:1.5克

  • 黃柏:1.5克

  • 梔子:1.5克

  • 石膏:45克

  • 川芎:3克

  • 柴胡:3克

  • 防風:3克

  • 升麻:1.5克

  • 甘草:1.5克

  • 將所有藥材放入水中,煮沸後服用。

  • 此藥方可治療各種風熱表症,以及瘡毒、痢疾等疾病。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川芎,赤茯苓,人參,枳殼,甘草(各一錢),薄荷(少許),薑(三片)

白話文: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川芎、赤茯苓、人參、枳殼、甘草(各五克),薄荷(少許),薑(三片)

凡未經痘疹之兒,勿論壯弱,俱宜服此。預消胎熱腫毒,最妙加防風、荊芥穗、天麻、地骨皮、連翹各七分。

白話文:

對於沒有出過水痘或麻疹的兒童,無論身體壯弱,都應該服用此藥。

預防胎熱引起的腫毒,最好再加入防風、荊芥穗、天麻、地骨皮、連翹各七分。

如瘦兒多火血燥,加當歸、白芍藥(酒炒)各一錢。

如肥兒多濕,加白朮、澤瀉各七分。

如痰多,加貝母一錢,枳實五分,甚則合小調中湯。

如腎虛,加熟地一錢,知母、黃柏(並鹽水炒)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孩子消瘦且多火血燥,可以加入當歸和酒炒的白芍藥各一錢。 如果孩子肥胖且體內濕氣重,可以加入白朮和澤瀉各七分。 如果痰多,可以加入貝母一錢、枳實五分;若情況嚴重,則可配合使用小調中湯。 如果腎虛,可以加入熟地一錢,以及用鹽水炒過的知母和黃柏各五分。

如引飲,加天花粉、天門冬各一錢,知母、乾干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需要喝藥水的時候,可以加入天花粉、天門冬各一錢,知母、乾地黃各五分。

如頭面多瘡癤,加連翹、防風各七分。

如遍身皮風腫癢,加連翹、防風、荊芥穗、白蒺藜(去刺)各一錢。

白話文:

如果頭臉上長了很多瘡癤,可以加入連翹和防風各七分。 如果全身皮膚腫脹發癢,可以加入連翹、防風、荊芥穗和去掉刺的白蒺藜各一錢。

如濕瘡多發,加荊芥穗、葛根、蒼朮、白朮、澤瀉各七分。

白話文:

如果濕疹發作較多,可以添加荊芥穗、葛根、蒼朮、白朮、澤瀉,各七分。

如素多風熱,加葛根、升麻各一錢。

如氣火上升,時時面赤,加香附子、烏藥各七分,玄參、知母、乾干各五分。

如下焦虛冷,加肉桂、乾干各五分。

如有怔忡,加麥門冬、酸棗仁(另炒)各一錢。

如左脅下有動氣,加山梔、草龍膽各一錢。

白話文:

如果平常風熱比較多,可以加入葛根、升麻各一錢。 如果氣火上升,臉部經常紅潤,可以加入香附子、烏藥各七分,玄參、知母、甘草各五分。 如果是下焦虛冷的情況,可以加入肉桂、甘草各五分。 如果有心悸不安的症狀,可以加入麥門冬、炒酸棗仁各一錢。 如果左側肋骨下方有動氣感,可以加入山梔、草龍膽各一錢。

竊觀小兒,十歲前未破陰而有純陽之氣,故不待服藥而善行痘疹,或未免夭者,皆因胎熱乘時肆毒之致。近來鄉鄙罕入痘疹,年長之後,戕賊血氣者得嬰此病,則真元已虛,熱毒鬱結,安能善為起泡而收靨乎?恨余不曾早學此理,而獨子夭折於此疾,竟抱無涯之戚矣。所聞有一古醫,以此方預服未痘之人,無一不效云。

白話文:

我看幼童在十歲以前,由於體質陰氣未盛,陽氣旺盛,所以不需服藥,痘瘡自然就會生發良好。但是,有些幼童在很小就夭折,那是因為胎毒乘虛而入,肆意發作所致。近年來,鄉下很少有人患痘疹,年紀稍大的人,體內血氣衰弱,患了這種病,真元已經虛弱,熱毒鬱積,又怎麼能順利發出痘泡,並好轉結痂呢?我遺憾自己沒有早點學到這個道理,以至於我的獨子夭折於這種疾病,我因此而懷抱無盡的悲慼。我聽說有一位古老的醫生,用這個方子預防未患痘疹的人,沒有不有效的。

今見列方則解熱消毒,莫此為妙。其言不誣。

如臂痛,加薄桂、蒼朮各五分,紫蘇葉三分。

如腳膝浮腫,倍入獨活加牛膝五分。

白話文:

現在看到的這些方劑對於解熱和消毒非常有效。確實如描述那般。 如果手臂疼痛,可以加入五分的薄桂和蒼朮,以及三分的紫蘇葉。 如果腳膝浮腫,則應加倍使用獨活並加上五分的牛膝。

如腰痛,加牛膝、杜仲(鹽炒)、八角茴香(酒浸,炒)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患有腰痛,則需增加牛膝、杜仲(用鹽炒製)、八角茴香(浸泡在酒裡,炒製)等藥材,各五分。

如眼眩,加細辛、細茶各三分。

如四肢冷痹,加官桂五分、附子(炮製)一分半。

如胸膈脹滿,加枳實(麩炒)、莪朮(醋炒)各三分。

如虛汗,加生黃耆五分。

如賊風,加荊芥穗、薄荷各三分,倍入羌活、獨活。

如中寒,加乾薑(炮)五分,大附子(炮製)一分半。

中風口噤咽谷,或針或灸。

加味六君子湯(治右半身不遂,屬氣虛夾濕痰)

白話文:

如果出現眼花,加入細辛、細茶各三分。 如果四肢感覺冷且麻木,加入官桂五分、炮製附子一分半。 如果感到胸悶脹滿,加入麩炒枳實、醋炒莪術各三分。 如果有虛汗,加入生黃芪五分。 如果是賊風(突發性風邪),加入荊芥穗、薄荷各三分,並加倍使用羌活和獨活。 如果受寒嚴重,加入炮製乾姜五分,大炮製附子一分半。 對於中風口噤不能咽食的情況,可以採用針刺或艾灸治療。 加味六君子湯(用於治療右側身體無力,屬於氣虛伴有濕痰的情況)。

白朮,白茯苓,人參,陳皮,半夏(炮,薑製),羌活,獨活,防風,軟芩(酒炒),升麻,烏藥(去皮心,酒洗),甘草(各五分),竹瀝,薑汁(各半匕)

右邊雖屬氣,然風行於血絡,故補血則風自消,宜加歸芍一、二味可也。

白話文:

  • 白朮:五分

  • 白茯苓:五分

  • 人參:五分

  • 陳皮:五分

  • 半夏:五分(炮製,並使用薑汁製成)

  • 羌活:五分

  • 獨活:五分

  • 防風:五分

  • 軟芩:五分(用酒炒製)

  • 升麻:五分

  • 烏藥:五分(去除外皮和果核,並用酒洗淨)

  • 甘草:五分

  • 竹瀝:半匙

  • 薑汁:半匙

如全身不遂,屬氣血俱虛夾濕痰,上二劑(養榮湯、君子湯)合服,名曰加味八物二味湯。

六味丸(治中濕,下部無氣,坐地不遷)

白話文:

如果全身無力,屬於氣血虛弱夾雜濕痰,上兩個方劑(養榮湯、君子湯)合併服用,稱之為「加味八物二味湯」。

熟地(薑炒,四兩),山藥,山茱萸,白茯苓(各二兩),澤瀉,牡丹皮,蒼朮(各一兩),白殭蠶(七錢),黃柏(酒炒,三錢)

白話文:

熟地:用薑炒過,四兩

山藥:二兩

山茱萸:二兩

白茯苓:二兩

澤瀉:一兩

牡丹皮:一兩

蒼朮:一兩

白殭蠶:七錢

黃柏:用酒炒過,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