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光履

《保幼新編》~ 中風

回本書目錄

中風

1. 中風

(凡風漸多,因濕痰乘虛流注,氣血壅滯,而宜先用順氣飲,以通血道,然後繼用本藥為可)

烏藥順氣散(治四肢骨節痛,肢體頑,手足癱瘓,言語蹇澀,筋脈拘攣)

烏藥(去皮心,酒洗),麻黃,陳皮(各一錢),川芎,白芷,白殭蠶,桔梗,枳實(去穰麩炒,各七分),乾薑(炒),甘草(各一兩),姜(三),棗(三)

元氣先虛後受風,宜加人參三、四分。

風非大汗不能除,麻黃(去節及根),加荊芥穗三、四分。

如有虛汗,去麻黃加黃耆(生用)七分。

加減疏風湯(治手足不仁,或強直,或柔軟)

羌活,防風,陳皮,赤茯苓,半夏(泡,姜炒),烏藥(去皮心,酒炒),香附子(便炒),細辛,甘草(各五分)

如左臂不仁,加當歸、川芎各五分,薄桂三分,竹瀝、薑汁各半匙。

如強直,加麻黃(去節)五分。

如柔軟,加白殭蠶(去觜,姜炒)五分。

如左腳不仁,加川芎、當歸、獨活各五分,桂皮三分。

如右臂不仁,加白朮五分,人參、薄桂各三分,竹瀝、薑汁各半匙。

如右腳不仁,加人參三分,白朮、獨活各五分,桂皮三分。

加減養榮湯(治半身不遂,屬血虛夾濕痰)

當歸,白芍藥(酒炒),川芎,乾地(姜炒),陳皮,半夏(姜泡,炒),羌活,獨活,防風,軟芩(酒炒),柴胡,烏藥(去皮心,酒炒),甘草(各五分),竹瀝,薑汁(各半匕)

左邊雖屬血,然血隨氣而行,略加人參二、三分,以通氣道為可。

如猝然語訥,風中舌本,加麥門冬五分,遠志(姜炒)、細辛、石菖蒲、犀角各三分。

如無汗惡寒,倍入防風,加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尖,研)各五分。

如有汗惡風,加杏仁五分,桂枝三分。

如六經混淆,指節攣痛,倍入羌活加連翹五分。

如一身俱麻,加人參、白朮、麥門冬各五分。

如遍身疼痛,倍入當歸,加乳香、沒藥各五分,官桂三分。

如痛在上者,屬風,倍入羌活、威靈仙五分。

如痛在下者,屬濕,加牛膝、木通(去節)、漢防己各五分,黃柏(酒炒)二分半。

如腰膝流注疼痛,倍加當歸、甘草,加硝石、車前子、海金沙各五分。

如痰氣壅盛,加南星(炮製,姜炒)、木香各三分。

如手足搐搦,倍入羌活、防風,加山梔(姜炒)、白殭蠶(姜炒)各五分。

如左癱,倍入當歸、川芎。

如右瘓加人參、白朮各五分,全蠍(姜炒)三分。

如久患癱瘓,加天麻、南星(炮,薑製)、木香各五分,倍入當歸、羌活、防風。

如肌肉蠕動,倍入羌活。

如口眼喎斜,倍入羌活、防風加全蠍(姜炒)、荊芥穗、忍冬藤各五分。

如口噤,加乳香五分。

如大寒後,加柴胡五分、人參三分。

如孟夏之月,加石膏(煅)、軟芩(酒炒)各五分、知母(酒炒)三分。

如季夏之月,加白朮、白茯苓、漢防己(酒洗)各五分。

如大暑之後,加藿香(酒洗)五分,厚朴(姜炒)、肉桂各三分。

如霜降之後,加當歸五分,肉桂三分,附子(泡製)一分半。

如勞汗當風,汗出為皶,郁乃痤,倍入當歸、白芍藥。

如癮疹,加麻黃(去節)五分,荊芥穗三分,蔥白三莖。

如小便淋閉,加滑石、連翹各五分,木香三分。

如咳嗽喘急,加桔梗、紫菀各五分。

如頭旋腦熱、鼻寒瀉涕,加黃連(酒炒)五分、薄荷三分。

人參敗毒散(治表症頭痛,壯熱惡風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重,瘟疫發毒,頭面腫痛,痢疾發熱,諸般瘡毒,小兒驚,痘疹)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川芎,赤茯苓,人參,枳殼,甘草(各一錢),薄荷(少許),姜(三片)

凡未經痘疹之兒,勿論壯弱,俱宜服此。預消胎熱腫毒,最妙加防風、荊芥穗、天麻、地骨皮、連翹各七分。

如瘦兒多火血燥,加當歸、白芍藥(酒炒)各一錢。

如肥兒多濕,加白朮、澤瀉各七分。

如痰多,加貝母一錢,枳實五分,甚則合小調中湯。

如腎虛,加熟地一錢,知母、黃柏(並鹽水炒)各五分。

如引飲,加天花粉、天門冬各一錢,知母、乾干各五分。

如頭面多瘡癤,加連翹、防風各七分。

如遍身皮風腫癢,加連翹、防風、荊芥穗、白蒺藜(去刺)各一錢。

如濕瘡多發,加荊芥穗、葛根、蒼朮、白朮、澤瀉各七分。

如素多風熱,加葛根、升麻各一錢。

如氣火上升,時時面赤,加香附子、烏藥各七分,玄參、知母、乾干各五分。

如下焦虛冷,加肉桂、乾干各五分。

如有怔忡,加麥門冬、酸棗仁(另炒)各一錢。

如左脅下有動氣,加山梔、草龍膽各一錢。

竊觀小兒,十歲前未破陰而有純陽之氣,故不待服藥而善行痘疹,或未免夭者,皆因胎熱乘時肆毒之致。近來鄉鄙罕入痘疹,年長之後,戕賊血氣者得嬰此病,則真元已虛,熱毒鬱結,安能善為起泡而收靨乎?恨余不曾早學此理,而獨子夭折於此疾,竟抱無涯之戚矣。所聞有一古醫,以此方預服未痘之人,無一不效云。

今見列方則解熱消毒,莫此為妙。其言不誣。

如臂痛,加薄桂、蒼朮各五分,紫蘇葉三分。

如腳膝浮腫,倍入獨活加牛膝五分。

如腰痛,加牛膝、杜仲(鹽炒)、八角茴香(酒浸,炒)各五分。

如眼眩,加細辛、細茶各三分。

如四肢冷痹,加官桂五分、附子(炮製)一分半。

如胸膈脹滿,加枳實(麩炒)、莪朮(醋炒)各三分。

如虛汗,加生黃耆五分。

如賊風,加荊芥穗、薄荷各三分,倍入羌活、獨活。

如中寒,加乾薑(炮)五分,大附子(炮製)一分半。

中風口噤咽谷,或針或灸。

加味六君子湯(治右半身不遂,屬氣虛夾濕痰)

白朮,白茯苓,人參,陳皮,半夏(炮,薑製),羌活,獨活,防風,軟芩(酒炒),升麻,烏藥(去皮心,酒洗),甘草(各五分),竹瀝,薑汁(各半匕)

右邊雖屬氣,然風行於血絡,故補血則風自消,宜加歸芍一、二味可也。

如全身不遂,屬氣血俱虛夾濕痰,上二劑(養榮湯、君子湯)合服,名曰加味八物二味湯。

六味丸(治中濕,下部無氣,坐地不遷)

熟地(姜炒,四兩),山藥,山茱萸,白茯苓(各二兩),澤瀉,牡丹皮,蒼朮(各一兩),白殭蠶(七錢),黃柏(酒炒,三錢)

白話文:

[中風]

(風漸多的情況,通常是由於濕痰乘虛進入身體,導致氣血阻滯。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會使用順氣飲來疏通血道,之後再接續使用以下的藥物)

烏藥順氣散(治療四肢骨節疼痛,肢體僵硬,手足癱瘓,言語不清,筋脈拘縮)

烏藥(去皮心,用酒清洗),麻黃,陳皮(各一錢),川芎,白芷,白殭蠶,桔梗,枳實(去穰麩炒,各七分),乾薑(炒),甘草(各一兩),薑(三片),棗(三個)

如果元氣先虛後受風,應加入人參三到四分。

風邪必須透過大汗才能去除,需加入麻黃(去節及根)和荊芥穗三到四分。

若有虛汗,應去掉麻黃,改加黃耆(生用)七分。

加減疏風湯(治療手足麻木,或強直,或柔軟)

羌活,防風,陳皮,赤茯苓,半夏(泡,薑炒),烏藥(去皮心,酒炒),香附子(便炒),細辛,甘草(各五分)

左臂麻木,應加當歸、川芎各五分,薄桂三分,竹瀝、薑汁各半匙。

強直,應加麻黃(去節)五分。

柔軟,應加白殭蠶(去觜,薑炒)五分。

右臂麻木,應加白朮五分,人參、薄桂各三分,竹瀝、薑汁各半匙。

加減養榮湯(治療半身不遂,屬於血虛夾濕痰)

當歸,白芍藥(酒炒),川芎,乾地(薑炒),陳皮,半夏(薑泡,炒),羌活,獨活,防風,軟芩(酒炒),柴胡,烏藥(去皮心,酒炒),甘草(各五分),竹瀝,薑汁(各半匙)

左邊雖屬於血,但血隨氣而行,可以稍微加入人參二到三分,以幫助通氣道。

人參敗毒散(治療表症頭痛,壯熱怕風以及風痰咳嗽等症狀)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川芎,赤茯苓,人參,枳殼,甘草(各一錢),薄荷(少許),薑(三片)

對於還未出過痘疹的小孩,無論強壯或虛弱,都適合服用此藥。預防胎熱腫毒,最佳的選擇是加入防風、荊芥穗、天麻、地骨皮、連翹各七分。

加味六君子湯(治療右半身不遂,屬於氣虛夾濕痰)

白朮,白茯苓,人參,陳皮,半夏(炮,薑製),羌活,獨活,防風,軟芩(酒炒),升麻,烏藥(去皮心,酒洗),甘草(各五分),竹瀝,薑汁(各半匙)

右邊雖屬於氣,但風行於血絡,因此補血就能使風自消,可以考慮加入當歸和白芍。

六味丸(治療中濕,下部無氣,坐地不遷)

熟地(薑炒,四兩),山藥,山茱萸,白茯苓(各二兩),澤瀉,牡丹皮,蒼朮(各一兩),白殭蠶(七錢),黃柏(酒炒,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