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嶼樵客

《兒科醒》~ 熱論第六

回本書目錄

熱論第六

1. 熱論第六

小兒屬熱之症,脈必洪數而實,色赤作渴,煩躁飲冷,聲音雄壯,二便秘結,然其中有屬虛者,最宜明辨,不可不慎也。假如心熱,則額間色赤,煩躁驚悸,若飲水,或叫哭者,屬心經實熱,宜瀉心散以清心火;若色微赤,困臥驚悸,熱渴飲湯,則屬心經虛熱,宜秘旨安神丸以生心血。

肝熱,則左臉青赤,項強頓悶,目札瘛瘲,此屬肝經風熱,宜柴胡清肝散主之;若色微赤,倏熱咬牙,則屬肝經虛熱,宜地黃丸主之。肺熱,則右臉赤,或主風邪,氣粗咳嗽發熱,宜參蘇飲,或惺惺散主之;若飲水者,屬肺經實熱,宜瀉白散主之;若色微赤,小便不利,乃脾肺燥熱,不能化生腎水,宜黃芩清肺飲主之;若哽氣出氣,唇白氣短,則屬肺經虛熱,宜五味異功散主之。

脾熱,則鼻赤身熱,飲水,乳食如常,屬脾胃實熱,宜瀉黃散清熱理脾;若色微赤,身涼飲湯,乳食少思,則屬脾經虛熱,宜五味異功散補中健脾。腎熱,則頦間色赤,足不欲覆;若腎與膀胱,氣滯熱結而小便不通者,宜五苓散主之;若色微赤,則屬膀胱陽虛,陰無所化,宜六味地黃丸主之。

至若吐瀉二症,間有因於熱者,亦宜詳辨。假如吐乳色黃,不能受納,此屬胃經有熱,宜先用瀉黃散,次用人參安胃散;然當驗其手指熱,則屬胃熱;若手指冷,則屬胃寒矣,宜兼詳寒論。至如因熱而瀉者,則必大便,黃赤有沫,小便赤少,口乾煩躁,宜四苓散主之;如更兼右腮色赤,飲冷者,屬胃經實熱,宜瀉黃散主之;若右腮微赤,喜熱惡冷,則屬胃經虛熱矣,宜白朮散主之;若右腮及額間俱赤,屬心脾翕熱,宜瀉黃散加炒黑黃連;若左頰右腮俱赤,屬肝火乘脾,宜四君子湯加柴胡。

大抵瀉症最傷元氣,若熱瀉過甚,必變虛寒,宜兼參寒論,蓋始病而熱者,邪氣勝則實也;終變為寒者,真氣奪則虛也;久病而熱者,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久瀉元氣虛寒,急宜溫補,不得誤執熱論。再如陽虛發躁,內實真寒,而外似熱症者,如目赤作渴,身熱惡衣,揚手擲足,欲投於水,但診其脈,洪數無倫,重按無力,是為假熱,宜急投參附之劑,引火歸元;若誤進清涼,入口必死,症之疑似,有如此者,醫者可不慎歟。

此外,如胎毒火丹,口瘡重舌,衄血便血,以及疳熱等症,雖亦云屬熱,然皆各有虛實之不同,是亦不可不明察之也。

白話文:

小兒屬於熱症的情況,脈象一定會呈現洪大、快速且有力,臉色發紅、口渴,煩躁不安想喝冷的,聲音宏亮,大小便不順暢。但其中有些是屬於虛熱,最需要仔細辨別,不能不小心。

如果心臟有熱,額頭會發紅,容易煩躁、驚嚇,如果喝水或哭鬧,這是心經實熱,應該用瀉心散來清心火。如果臉色稍微發紅,精神不佳、容易驚嚇,口渴想喝熱湯,這是心經虛熱,應該用秘旨安神丸來滋養心血。

如果肝臟有熱,左臉會青紅,脖子僵硬、頭暈,眼睛抽動,這屬於肝經風熱,應該用柴胡清肝散來治療。如果臉色稍微發紅,時常發熱、咬牙,這是肝經虛熱,應該用地黃丸來治療。

如果肺臟有熱,右臉會發紅,或有風邪,呼吸急促、咳嗽發熱,應該用參蘇飲或惺惺散來治療。如果想喝水,這是肺經實熱,應該用瀉白散來治療。如果臉色稍微發紅,小便不順暢,這是脾肺燥熱,無法產生腎水,應該用黃芩清肺飲來治療。如果呼吸困難、嘴唇發白、氣短,這是肺經虛熱,應該用五味異功散來治療。

如果脾臟有熱,鼻子發紅、身體發熱,想喝水,但食慾正常,這是脾胃實熱,應該用瀉黃散來清熱健脾。如果臉色稍微發紅,身體偏涼、想喝熱湯,食慾不佳,這是脾經虛熱,應該用五味異功散來補中健脾。

如果腎臟有熱,下巴會發紅,腳不喜歡蓋被子。如果腎臟和膀胱氣滯熱結導致小便不通,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臉色稍微發紅,這是膀胱陽虛,陰液無法生成,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至於嘔吐和腹瀉兩種情況,有時也是因為熱引起的,也需要仔細辨別。如果吐出來的奶是黃色的,而且無法進食,這是胃經有熱,應該先用瀉黃散,再用人參安胃散。但是要看手指是否發熱,如果發熱是胃熱,如果冰冷則是胃寒,應該參考寒症的論述。

至於因為熱而腹瀉的情況,大便一定是黃色、帶血絲且有泡沫,小便少且發紅,口乾煩躁。應該用四苓散來治療。如果右臉頰也發紅,而且想喝冷的,這是胃經實熱,應該用瀉黃散治療。如果右臉頰稍微發紅,喜歡溫熱、怕冷,這是胃經虛熱,應該用白朮散來治療。如果右臉頰和額頭都發紅,這是心脾兩處都有熱,應該用瀉黃散加炒黑黃連來治療。如果左臉頰和右臉頰都發紅,這是肝火侵犯脾臟,應該用四君子湯加柴胡來治療。

總而言之,腹瀉最傷元氣,如果熱瀉太嚴重,一定會轉變成虛寒,應該參考寒症的論述。剛開始生病是熱症,是因為邪氣盛,所以是實症;後來轉變成寒症,是因為正氣虛弱,所以是虛症。久病是熱症,是體內真寒,而外表呈現假熱。久瀉會導致元氣虛弱,應該趕快溫補,不能誤認為是熱症。

另外,陽虛卻出現躁動,體內是真寒,但外表看起來像熱症。例如,眼睛發紅、口渴、身體發熱怕穿衣服、手舞足蹈、想往水裡跳,但診斷脈象,會發現脈搏洪大快速,但按下去卻無力,這是假熱,應該趕緊用參附類的藥材,引導虛火回到體內,如果誤用清涼的藥物,一定會喪命。疾病的真假難辨,醫生不能不謹慎。

此外,像胎毒火丹、口瘡重舌、流鼻血、便血以及疳熱等症狀,雖然也屬於熱症,但各有虛實的差別,這些都需要仔細辨別。

2. 附方

瀉心散,治心經實熱。

黃連

上為末。每服五分。臨臥溫水調下。

秘旨安神丸,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悸。或受驚嚇而作。

人參,半夏(制),酸棗仁(炒),茯神(各一錢),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炒各七分),五味子(杵五粒),甘草(炙三分)

上為末。薑汁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生薑湯下。

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怒火。或乍寒乍熱。往來寒熱發熱。或頭髮瘡毒等症。

柴胡(一錢半),黃芩(炒一錢),人參(一錢),川芎(一錢),山梔(炒一錢半),連翹(五分),甘草(五分),桔梗(八分)

上水煎服。

地黃丸,治腎肝血虛。燥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上壅。或風客淫氣。患瘰癧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瞤動。或咳嗽吐血。頭目眩暈。或咽喉燥痛。口舌瘡裂。或自汗盜汗。便血諸血。或稟賦不足。肢體瘦弱。解顱失音。或畏明下竄。五遲五軟。腎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血虧耗。五臟齊損。凡屬腎肝諸虛不足之症。宜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可盡述。

熟地黃(八錢杵膏),山茱萸肉,乾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錢)

上為末。入地黃膏。量加米糊丸。桐子大。每服數錢。量兒大小。溫水空心化下。行遲鶴膝。加鹿茸牛膝五加皮。

參蘇飲,治感冒發熱頭痛。傷風咳嗽。傷寒嘔吐。胸膈不快。痰飲凝結。

紫蘇,前胡,陳皮,製半夏,乾葛,茯苓,枳殼(炒),桔梗,人參(各三分),甘草(一分)

上為末。每用一二錢。薑棗水煎服。

瀉白散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

黃芩清肺飲,治肺熱。小便不利。宜用此清之。

梔子,黃芩(減半)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如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五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或久患咳嗽。虛浮氣逆。腹滿等症。

人參,白朮(炒),茯苓(各等分),甘草(炙),陳皮(減半)

上加薑棗。水煎服。

瀉黃散,治脾熱吐舌。

藿香葉,甘草(各七分半),山梔(一錢),石膏(五分),防風(二錢)

上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五苓散,治暑熱煩躁。霍亂泄瀉。小便不利而渴。淋澀作痛。下部濕熱。

白朮,豬苓,茯苓(各七分半),肉桂(五分),澤瀉(一錢二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人參安胃散,治脾胃虛弱。傷熱乳食嘔吐。瀉痢。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酒炒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炒二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四苓散(即前五苓散去肉桂)

白朮散,治脾胃氣虛。作渴飲湯。或因吐瀉。津液虧損。煩渴引飲。或脾胃虛弱。腹脹瀉渴。弄舌流涎。手足指冷。宜服之。和胃氣。生津液。

人參,白朮(炒),藿香葉,木香,甘草,白茯苓(各一兩),乾葛(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四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吞酸痰嗽。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症。

人參,白朮(炒),茯苓(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惺惺散(方見表論)

白話文:

[附方]

瀉心散,治療心經實熱的病症。

  • 黃連:將黃連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睡前用溫水調服。

秘旨安神丸,治療心血虛弱導致睡眠中驚悸,或因受到驚嚇而發作的病症。

  • 人參、製半夏、炒酸棗仁、茯神(各一錢)、酒洗當歸、橘紅、炒赤芍藥(各七分)、杵五味子(五粒)、炙甘草(三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和成糊狀製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湯送服。

柴胡清肝散,治療肝膽三焦的風熱怒火,或者忽冷忽熱、往來寒熱發熱,以及頭部生瘡等病症。

  • 柴胡(一錢半)、炒黃芩(一錢)、人參(一錢)、川芎(一錢)、炒山梔(一錢半)、連翹(五分)、甘草(五分)、桔梗(八分):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地黃丸,治療腎肝血虛,引起的燥熱口渴、小便不利、痰氣上湧,或是風邪侵入導致瘰癧結核,或是四肢抽搐、眼皮跳動、咳嗽吐血、頭暈目眩、咽喉乾燥疼痛、口舌生瘡、自汗盜汗、便血等各種出血症狀,以及先天不足、肢體瘦弱、頭顱骨縫開裂、失聲、畏光下縮、發育遲緩、腎疳肝疳,或是因過早接觸女色導致精血虧損、五臟俱損等腎肝虛弱不足的病症。這個藥方可以滋養身體,作用非常廣泛。

  • 熟地黃(八錢搗成膏)、山茱萸肉、乾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熟地黃膏中,再加入適量的米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數錢,根據兒童大小調整用量,用溫水在空腹時化開送服。若有行動遲緩或腿部關節腫大等情況,可加入鹿茸、牛膝、五加皮。

參蘇飲,治療感冒發熱頭痛、傷風咳嗽、傷寒嘔吐、胸悶不適、痰飲凝結等病症。

  • 紫蘇、前胡、陳皮、製半夏、乾葛、茯苓、炒枳殼、桔梗、人參(各三分)、甘草(一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一到二錢,加入生薑和紅棗用水煎服。

瀉白散

  • 地骨皮、炒桑白皮(各一兩)、炙甘草(一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加入粳米一百粒用水煎煮。

黃芩清肺飲,治療肺熱、小便不利等病症,用此藥方可以清肺熱。

  • 梔子、黃芩(減半):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煎服。如果小便仍不利,可加入鹽豉二十粒。

五味異功散,治療脾胃虛寒,導致食慾不振、嘔吐,或是久咳、虛浮氣逆、腹脹等病症。

  • 人參、炒白朮、茯苓(各等分)、炙甘草、陳皮(減半):將以上藥材加入生薑和紅棗用水煎服。

瀉黃散,治療脾熱導致吐舌頭的病症。

  • 藿香葉、甘草(各七分半)、山梔(一錢)、石膏(五分)、防風(二錢):將以上藥材用蜂蜜酒稍微炒過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煎服。

五苓散,治療暑熱煩躁、霍亂腹瀉、小便不利口渴、排尿困難疼痛、下部濕熱等病症。

  • 白朮、豬苓、茯苓(各七分半)、肉桂(五分)、澤瀉(一錢二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煎服。

人參安胃散,治療脾胃虛弱,因傷熱或食用乳品導致嘔吐、腹瀉等病症。

  •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酒炒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炒黃連(二分):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水煎服。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除肉桂)

白朮散,治療脾胃氣虛,導致口渴想喝水,或是因嘔吐腹瀉導致津液虧損、煩渴想喝水,或是脾胃虛弱導致腹脹腹瀉口渴、伸舌流口水、手腳冰冷等病症。此方可以調和胃氣,產生津液。

  • 人參、炒白朮、藿香葉、木香、甘草、白茯苓(各一兩)、乾葛(二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服。

四君子湯,治療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身體消瘦面色發黃,或是胸悶不適、胃酸過多、咳嗽有痰,或是脾胃虛弱導致容易罹患瘧疾痢疾等病症。

  • 人參、炒白朮、茯苓(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將以上藥材加入生薑和紅棗用水煎服,也可以加入粳米一百粒。

惺惺散(藥方見於其他章節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