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嶼樵客

《兒科醒》~ 寒論第五

回本書目錄

寒論第五

1. 寒論第五

小兒屬寒之症。有外感,有內傷,有症變虛寒。三者不同,治法各異。 假如內傷,必由脾土虛寒,或稟賦不足,或將護失宜,或乳哺不節,以致食不運化。

而見清冷吐瀉者,但察其面色萎黃,肢涼神倦,脈沉無力,安靜不渴,此屬陽虛生寒,宜五君子煎,理中湯主之。抑或能食之兒,過餐生冷,而見上項諸症者,亦理中湯主之。 至若症變虛寒,則由元氣素虛,五臟虧損,或因寒涼克伐,陽氣受傷,而見面青唇黯,吐瀉手足並冷者。

此屬脾土虛寒,乾薑理中湯主之。若面色㿠白,吐瀉腹痛,口鼻氣冷者,屬寒水侮土,益黃散主之。若更兼吃逆,手足指冷,用六君子湯加炮姜肉桂。如不應,急加附子。 其次,或以病後,或以吐瀉,或以誤用藥餌,或受風寒,而致氣微神緩,昏睡露睛,痰鳴氣促,驚跳搐搦。

如俗所謂慢驚者,此屬脾腎虛寒之候,宜溫補之,詳見辨驚風之誤論。 再其次,則脾腎虛寒之甚,以致吐瀉不止者,宜附子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量兒大小與之。若但泄瀉不止者,宜胃關煎主之。

第吐瀉之症,亦間有屬熱者,但當以手足寒溫脈象遲數,面色青赤,渴與不渴為辨。 至如外感寒邪,則其病在表,宜詳表論,茲不復贅。 此外,則又有初生小兒,百日之內,覺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時發戰慄,曲足握拳,晝夜啼哭不已,或口噤不開者,名曰胎寒。亦或生後昏昏多睡,

間或哯乳瀉白,若不早治,心變虛寒敗症,宜以沖和飲,當歸散,合和水煨姜煎服之。使之微泄,泄行,進勻氣散調補,泄止氣勻,神安痛定,手足舒伸,次用參苓白朮散,以養胃氣,白芍藥湯,去其寒濕。乳母宜節生冷飲食,庶易瘥也。 又手足稍冷,唇面微青,額上汗出,

不顧乳食,至夜多啼,夜重日輕,腹痛腸鳴,泄瀉清水,間有不泄,頗似前症,但無口冷寒戰者,名曰臟寒。亦在百日之內有之。

皆因臨產在地稍久,冷氣侵逼,或以涼水攙湯洗兒,或斷臍帶短而又結縛不緊,為寒氣所傷。如此宜以白芍藥湯,及沖和飲,加鹽炒茴香茱萸水姜煎,乳母同服。 又胃中虛冷,面色㿠白,腹痛不思食者,益黃散主之。若不下利,調中丸主之。 大都小兒病症,虛寒者多。凡一見面色青白,

肢冷神疲,脈沉無力,蜷曲而臥,食少不渴,聲音遲緩者,皆是虛寒之候。急宜溫補業。 幼科者,毋得狃於俗見,謬謂小兒陽體多熱,不敢溫補,致多害事,宜深戒之。

白話文:

小兒寒症,有外感、內傷、和病程轉為虛寒三種,這三種情況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如果是內傷,一定是脾胃虛寒引起的,可能是先天不足、後天照護不當、或是餵養不節制,導致食物不能正常消化。

這種情況會出現吐瀉清冷液體,觀察到臉色萎黃、四肢冰冷、精神倦怠、脈象沉緩無力、安靜不口渴,這些都屬於陽氣虛弱產生寒冷的症狀。適合用五君子煎或理中湯來治療。另外,有些小孩能吃,但因為吃了過多生冷食物,也出現上述症狀,同樣可用理中湯治療。至於病程轉為虛寒,則是原本元氣就虛弱,五臟虧損,或是因為用了過多寒涼藥物損傷了陽氣,會出現臉色發青、嘴唇黯淡、吐瀉、手腳冰冷的症狀。

這屬於脾土虛寒,適用乾薑理中湯治療。如果臉色蒼白、吐瀉、腹痛、口鼻呼吸都感到寒冷,這屬於寒水侵犯脾土,可用益黃散治療。如果同時出現打嗝、手腳冰涼的症狀,則用六君子湯加上炮姜和肉桂,如果效果不佳,要趕快加上附子。其次,有些小孩可能因為生病後、吐瀉、誤用藥物、或受風寒,導致氣息微弱、精神渙散、昏睡、眼睛半睜、喉嚨有痰鳴、呼吸急促、驚跳抽搐,這就是俗稱的「慢驚」,屬於脾腎虛寒的症狀,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詳細內容可參考辨別驚風的錯誤論述。再嚴重一點,脾腎虛寒導致持續吐瀉不止,適合用附子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用量依小孩的年齡大小調整。如果只是單純腹瀉不止,可以用胃關煎治療。

然而,吐瀉的症狀,有時候也可能是熱症,這時候要觀察手腳的冷熱、脈象的快慢、臉色青紅、以及口渴與否來判斷。至於外感寒邪,病位在體表,治療原則在表論中已詳細說明,這裡不再贅述。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剛出生的嬰兒,在出生百日內,感到口冷腹痛、身體發冷起雞皮疙瘩、時常發抖、彎曲腿腳握緊拳頭、日夜啼哭不停,甚至嘴巴緊閉不能張開,這種叫做胎寒。也有些嬰兒出生後昏昏欲睡、偶爾吐奶瀉出白色糞便,如果不及早治療,可能會轉為虛寒敗症。適合用沖和飲、當歸散,配合和水煨姜一起煎煮服用,讓嬰兒稍微腹瀉,腹瀉後用勻氣散來調理補養。腹瀉停止、氣順神安、疼痛消除、手腳舒展後,再用參苓白朮散來滋養胃氣,並用白芍藥湯來去除寒濕,同時乳母要節制生冷飲食,這樣才能容易痊癒。另外,有些嬰兒手腳稍微冰冷、嘴唇臉色發青、額頭冒汗、不喝奶也不吃東西,到了晚上哭鬧特別嚴重,而且夜晚症狀較白天嚴重,伴隨腹痛腸鳴、腹瀉清稀液體,有時不腹瀉,症狀和前面提到的類似,但沒有口冷發抖的症狀,這種叫做臟寒,也常見於出生百日內的嬰兒。

這通常是因為生產時在地上待太久,寒氣侵襲,或是用冷水混水幫嬰兒洗澡,或是剪斷臍帶時太短又沒有綁緊,導致寒氣侵入。這種情況適合用白芍藥湯和沖和飲,加上用鹽炒過的茴香、吳茱萸和生薑一起煎煮,乳母也應該一同服用。此外,如果胃中虛冷、臉色蒼白、腹痛不想吃東西,可用益黃散來治療。如果沒有腹瀉,則用調中丸來治療。總的來說,小兒疾病,虛寒的情況比較多。凡是看到臉色青白、四肢冰冷、精神疲憊、脈象沉緩無力、蜷縮身體睡覺、食慾不振不口渴、聲音低沉緩慢的,都屬於虛寒的症狀,應該趕快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兒科醫生千萬不要被世俗的觀念誤導,認為小孩屬於陽性體質,容易發熱,不敢用溫補的藥物,導致延誤病情,要以此為戒。

2. 附方

五君子煎,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

人參,白朮(炒),茯苓,乾薑(各等分),炙甘草(減半)

上㕮咀。水煎服。

理中湯,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寒等證。

人參,白朮(炒),乾薑(炒),炙甘草(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溫服。

益黃散,治脾胃虛寒。(又名補脾散)

陳橘皮(一兩),青橘皮,訶子肉,甘草(各半兩銼炒),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前溫服。東垣先生云。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散補土。又言風旺必克脾土。當先實其脾。昧者不審脾中寒熱。一例用補脾藥。又不審藥中有丁香青皮。辛熱大瀉肺金。脾虛之症。豈可反瀉其子。惟寒水反來侮土。中寒嘔吐。腹痛瀉痢青白。

口鼻中氣冷。益黃散神治之藥也。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損其脾胃。或因暑天傷熱積熱損其脾胃。而成吐瀉。口鼻中氣熱而成慢驚者。不可服之。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瘧痢。或食飲難化。或嘔吐吞酸。或咳嗽喘促。若虛火等證。須加炮姜。其功尤速。

人參,白朮(炒),茯苓(各二錢),炙甘草,製半夏,陳皮(各一錢)

上薑棗水煎。

附子理陰煎,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痰飲噁心。

吐瀉腹痛。及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證。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製附子(一二三錢),炙甘草(一二錢),乾薑(炒黃一二錢)或加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此方系理陰煎加附子。故名附子理陰煎。其理陰煎功用甚宏。詳見本書。茲未細錄。)

六味回陽飲,治陰陽將脫等症。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製附子(二三錢),炮乾薑(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兩),當歸身(三錢如泄瀉者或血動者以冬朮易之多多益善)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黃耆四五錢。或一兩。

或冬白朮三五錢。如泄瀉者。加烏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陽虛上浮者。加茯苓二錢。如肝經鬱滯者。加肉桂二三錢。

胃關煎,治脾腎虛寒作瀉。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症。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山藥(炒二錢),白扁豆(炒二錢),炙甘草(一二錢),焦乾姜(一二三錢),吳茱萸(制五七分),白朮(炒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瀉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錢。麵炒用。或破故紙亦可。氣虛勢甚者。加人參隨宜用。陽虛下脫不固者。加製附子一二三錢。腹痛甚者。加木香七八分。或加厚朴八分。滯痛不通者。加當歸二三錢。滑脫不禁者。加烏梅二個。或北五味子二十粒。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錢。

沖和飲,治感冒風寒。頭疼發熱。肩背拘急。噁心嘔吐。腹痛膨脹。兼寒濕相搏。四肢拘急。冷氣侵襲。腰足疼痛。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銼片炒微黃色一兩二錢),人參(去蘆),前胡(去蘆),桔梗(炒各五錢),枳殼(去穰麩炒微黃色),麻黃(去節),陳皮(去白各三錢),川芎,白芷,半夏(湯洗七次薑汁浸曬乾炒),當歸(酒洗),薄桂(去粗皮),赤茯苓(去皮),白芍藥(各一錢半),乾薑,厚朴(去粗皮薑汁浸一宿慢火炒乾各二錢),甘草(炙七錢半)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斤。蔥白一根。煎七分。無時溫服。傷冷噁心嘔吐。煨姜同煎。開胃進食。加棗子煎。空心溫投。寒疝痛。入鹽炒茱萸茴香同煎。

當歸散,順調氣血。和解表裡。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溫熱停積自痢。

煩躁不寧。

當歸(去蘆酒洗),赤芍藥(各二兩),甘草(半生半炙一兩),大黃(半生半泡一兩二錢),川芎,麻黃(制各半兩)

白話文:

附方

五君子煎: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瀉,同時還帶有濕氣症狀的人。

藥材組成:人參、炒白朮、茯苓、乾薑(各等份),炙甘草(減半)。 用法:將上述藥材稍微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理中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太陰病,症狀包括腹瀉但不會口渴,腹部因寒冷而疼痛,呼吸短促、咳嗽、霍亂嘔吐、消化不良、胸部覺得堵塞,或者因為瘧疾、瘴氣、瘟疫等導致中氣虛損,久病不癒,或因為中氣虛弱而產生寒症等。

藥材組成:人參、炒白朮、炒乾薑、炙甘草(各三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水煎煮後溫服。

益黃散: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寒的(又名補脾散)。

藥材組成:陳皮(一兩),青橘皮、訶子肉、炒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煎煮至剩六分,飯前溫服。東垣先生說,閻孝忠整理錢氏的方子,用益黃散來補脾土。他又說,如果風氣太旺,必定會克制脾土,所以應該先加強脾的功能。但有些人不了解脾的寒熱虛實,一概使用補脾的藥,而且不了解藥中含有丁香、青皮,這些藥性辛熱,會過度地瀉肺金,脾虛的症狀怎麼可以反而去瀉它的子呢?只有寒水反過來侵犯土的時候,才會有中寒嘔吐、腹痛腹瀉,大便呈青白色,口鼻中感覺冷氣。這時益黃散是治療的神藥。但如果因為服用過多的熱藥如巴豆,損傷脾胃,或者因為夏天暑熱積在體內損傷脾胃,而導致吐瀉、口鼻中感到熱氣,甚至形成慢驚風的,就不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六君子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佳,或者久病瘧疾痢疾,或者消化不良,或者嘔吐吞酸,或者咳嗽氣喘,如果伴有虛火等症狀,需要加入炮姜,效果會更好。

藥材組成:人參、炒白朮、茯苓(各二錢),炙甘草、製半夏、陳皮(各一錢)。 用法:將上述藥材加薑、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附子理陰煎: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真陰虛弱引起的腹脹、嘔吐(有東西吐出來但沒有聲音叫做吐,有聲音但沒有東西吐出來叫做噦,有東西有聲音吐出來叫做嘔),痰飲噁心,腹瀉腹痛,以及命門火衰,陰中沒有陽氣等症狀。

藥材組成:熟地(三、五、七錢或一兩、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製附子(一、二、三錢),炙甘草(一、二錢),炒乾薑(一、二錢),或可加肉桂(一、二錢)。 用法: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七、八分,溫服。(這個方子是理陰煎加上附子,所以叫做附子理陰煎。理陰煎的功效非常大,詳細內容可以參閱本書,這裡不再詳細記錄。)

六味回陽飲: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陰陽即將脫離的危急症狀。

藥材組成:人參(一、二兩或數錢),製附子(二、三錢),炮乾薑(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兩),當歸身(三錢,如果腹瀉或有出血現象,可以用冬朮代替,而且要多用)。 用法:用水兩碗,用大火煎煮至剩七、八分,溫服。如果身體顫抖出汗很多,可以加入炙黃耆四、五錢或一兩。或者加入冬白朮三、五錢,如果腹瀉,可以加入烏梅二枚或北五味子二十粒。如果陽虛氣往上浮,可以加入茯苓二錢。如果肝經鬱滯,可以加入肉桂二、三錢。

胃關煎: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脾腎虛寒引起的腹瀉,甚至久瀉不止、腹痛不止、冷痢等症狀。

藥材組成:熟地(三、五錢或一兩),炒山藥(二錢),炒白扁豆(二錢),炙甘草(一、二錢),焦乾姜(一、二、三錢),製吳茱萸(五、七分),炒白朮(一、二、三錢)。 用法: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七分,飯後溫服。如果腹瀉嚴重,可以加入炒肉豆蔻一、二錢或破故紙。如果氣虛嚴重,可以加入人參,用量可以酌情增減。如果陽虛下脫不固,可以加入製附子一、二、三錢。如果腹痛嚴重,可以加入木香七、八分,或厚朴八分。如果滯痛不通,可以加入當歸二、三錢。如果滑脫不禁,可以加入烏梅二個或北五味子二十粒。如果是肝邪侵犯脾,可以加入肉桂一、二錢。

沖和飲: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感冒風寒,症狀包括頭痛發熱、肩背僵硬、噁心嘔吐、腹痛腹脹,同時伴有寒濕之氣,四肢拘急、冷氣侵襲、腰足疼痛等。

藥材組成: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晚後去皮切片,炒至微黃色一兩二錢),人參(去蘆),前胡(去蘆),炒桔梗(各五錢),枳殼(去瓤麩炒至微黃色),麻黃(去節),陳皮(去白各三錢),川芎,白芷,半夏(用湯洗七次,薑汁浸泡曬乾後炒),酒洗當歸,薄桂(去粗皮),赤茯苓(去皮),白芍藥(各一錢半),乾薑,厚朴(去粗皮,薑汁浸泡一晚後用小火炒乾各二錢),炙甘草(七錢半)。 用法: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加生薑兩片、蔥白一根,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溫服。如果因受寒而噁心嘔吐,可以加入煨薑一起煎煮。為了開胃促進食慾,可以加入棗子一起煎煮,空腹溫服。治療寒疝疼痛,可以加入鹽炒茱萸、茴香一起煎煮。

當歸散:這個方子是用來調順氣血,和解表裡,使心腹舒適,疏理各種疾病,以及治療溫熱病導致的積滯腹瀉、煩躁不安等。

藥材組成:酒洗當歸(去蘆),赤芍藥(各二兩),甘草(一半生用一半炙用,共一兩),大黃(一半生用一半泡過,共一兩二錢),川芎,製麻黃(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