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嶼樵客

《兒科醒》~ 寒論第五 (1)

回本書目錄

寒論第五 (1)

1. 寒論第五

小兒屬寒之症。有外感。有內傷。有症變虛寒。三者不同。治法各異。假如內傷。必由脾土虛寒。或稟賦不足。或將護失宜。或乳哺不節。以致食不運化。

白話文:

小兒的寒症可分為外感、內傷、症變虛寒三種,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如果是內傷,必定是脾土虛寒引起的。原因可能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護理不當,或乳哺不節,導致食物不能運化。

而見清冷吐瀉者。但察其面色萎黃。肢涼神倦。脈沉無力。安靜不渴。此屬陽虛生寒。宜五君子煎。理中湯主之。抑或能食之兒。過餐生冷。而見上項諸症者。亦理中湯主之。至若症變虛寒。則由元氣素虛。五臟虧損。或因寒涼克伐。陽氣受傷。而見面青唇黯。吐瀉手足並冷者。

白話文:

如果出現口吐清水、腹瀉的症狀,但仔細觀察他的面色萎黃,四肢冰冷,精神倦怠,脈搏沉細無力,安靜不渴。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導致寒氣產生,應該使用五君子煎和理中湯來治療。抑或是有飲食積滯的小兒,過量食用生冷的食物,而出現上述症狀的,也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治療。至於如果症狀轉變為虛寒,則是由於元氣本來就虛弱,五臟虧損,或由於寒涼的藥物損傷了陽氣,而出現面青脣暗、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的症狀。

此屬脾土虛寒。乾薑理中湯主之。若面色㿠白。吐瀉腹痛。口鼻氣冷者。屬寒水侮土。益黃散主之。若更兼吃逆。手足指冷。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如不應。急加附子。其次。或以病後。或以吐瀉。或以誤用藥餌。或受風寒。而致氣微神緩。昏睡露睛。痰鳴氣促。驚跳搐搦。

白話文:

這是脾臟虛寒引起的症狀。可以用乾薑理中湯來治療。如果面色臉色蒼白、嘔吐腹瀉、腹痛、口鼻氣息寒冷,這是寒水侵犯脾臟。可用益黃散來治療。如果再有噁心、嘔吐、手腳冰冷的症狀,用六君子湯加炮薑和肉桂來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就趕緊加上附子。其次,有可能是因為疾病之後、嘔吐腹瀉之後、誤用藥物之後,或者受了風寒,導致元氣虛弱、精神萎靡、昏睡露眼、痰鳴氣促、驚跳抽搐。

如俗所謂慢驚者。此屬脾腎虛寒之候。宜溫補之。詳見辨驚風之誤論。再其次。則脾腎虛寒之甚。以致吐瀉不止者。宜附子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量兒大小與之。若但泄瀉不止者。宜胃關煎主之。

白話文:

一般俗稱的慢驚症,是屬於脾腎虛寒的情況,需要溫補治療。詳細內容請參閱有關驚風誤診的討論。再進一步,如果脾腎虛寒嚴重到出現吐瀉不止的情況,可以服用附子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量服用。如果只是腹瀉不止,應該服用胃關煎來治療。

第吐瀉之症。亦間有屬熱者。但當以手足寒溫脈象遲數。面色青赤。渴與不渴為辨。至如外感寒邪。則其病在表。宜詳表論。茲不復贅。此外。則又有初生小兒。百日之內。覺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時發戰慄。曲足握拳。晝夜啼哭不已。或口噤不開者。名曰胎寒。亦或生後昏昏多睡。

白話文:

第五、吐瀉的症狀:也有屬於熱症的。但當以手足寒溫、脈象遲數、面色青赤、口渴或不渴,做為辨別的依據。至於因外感寒邪,則病在表,應詳見本篇表論,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此外,還有初生的小孩,出生一百天內,感到口冷、腹痛、全身起雞皮疙瘩、時常發抖、曲起雙腳、握緊拳頭,並且日夜不停地哭泣,或者嘴巴緊閉無法打開的,稱為胎寒。也有在出生後昏昏沉沉、嗜睡的。

間或哯乳瀉白。若不早治。心變虛寒敗症。宜以沖和飲。當歸散。合和水煨薑煎服之。使之微泄。泄行。進勻氣散調補。泄止氣勻。神安痛定。手足舒伸。次用參苓白朮散。以養胃氣。白芍藥湯。去其寒濕。乳母宜節生冷飲食。庶易瘥也。又手足稍冷。唇面微青。額上汗出。

白話文:

偶爾嘔吐乳汁,伴有大便稀白。若不早點治療,就會變成心虛寒的危急症狀。此時應當服用沖和飲、當歸散,把這兩味藥與生薑一起煎煮服下。藥物會使病情稍微好轉,大便通暢、精神輕鬆。此時再服用勻氣散調補身體,讓大便停止、氣血平和,精神安寧、疼痛消失,手腳伸展自如。然後再服用參苓白朮散來滋養胃氣,用白芍藥湯來去除寒濕。乳母應節制生冷飲食,這樣才能更容易康復。另外,如果手腳有些偏冷,嘴脣和臉色微青,額頭上出汗,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徵兆。

不顧乳食。至夜多啼。夜重日輕。腹痛腸鳴。泄瀉清水。間有不泄。頗似前症。但無口冷寒戰者。名曰臟寒。亦在百日之內有之。

白話文:

不顧乳食。到晚上就一直哭鬧,晚上比白天哭鬧的厲害。肚子痛,腸鳴。腹瀉清水,有時不腹瀉,挺像前面說的那些症狀。但是沒有口冷畏寒的症狀。叫做臟寒。也在出生後的一百天內出現。

皆因臨產在地稍久。冷氣侵逼。或以涼水攙湯洗兒。或斷臍帶短而又結縛不緊。為寒氣所傷。如此宜以白芍藥湯。及沖和飲。加鹽炒茴香茱萸水薑煎。乳母同服。又胃中虛冷。面色㿠白。腹痛不思食者。益黃散主之。若不下利。調中丸主之。大都小兒病症。虛寒者多。凡一見面色青白。

白話文:

所有的症狀都是因為生產時在原地停留太久,被寒氣侵襲;或是用涼水兌熱水幫嬰兒洗澡;或是臍帶剪太短,而且綁紮不緊,被寒氣所傷。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用白芍藥湯,加上沖和飲,再加入鹽炒茴香、茱萸、水煎薑,讓母親和嬰兒一起服用。如果胃中虛寒,面色青白,腹痛不想吃東西,可以用益黃散來治療。如果沒有腹瀉,可以用調中丸。總之,小兒的疾病症狀中,虛寒的比較多。只要看到面色青白,就應該考慮到是虛寒。

肢冷神疲。脈沉無力。蜷曲而臥。食少不渴。聲音遲緩者。皆是虛寒之候。急宜溫補業。幼科者。毋得狃於俗見。謬謂小兒陽體多熱。不敢溫補。致多害事。宜深戒之。

白話文:

四肢冰冷、精神疲乏,脈搏沉弱而無力,總是蜷曲著身體而睡,食量很少、也不感到口渴,並且聲音遲緩的人,都屬於虛寒的症候。應當緊急地溫補元氣。如果是小兒,不要被一般的錯誤觀點所迷惑,誤認為小兒的體質多熱,因此不敢採用溫補的方法。結果常常因此而損害健康。這是應該特別注意的。

2. 附方

五君子煎,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

白話文:

五君子煎,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引起的嘔吐和腹瀉,同時伴有濕氣的情況。

人參,白朮(炒),茯苓,乾薑(各等分),炙甘草(減半)

上㕮咀。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白朮(炒過的)、茯苓、乾薑(等量),炙甘草(減半)

理中湯,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寒等證。

人參,白朮(炒),乾薑(炒),炙甘草(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理中湯,用於治療太陰病。患者自發腹瀉但口不渴,陰寒導致腹痛,呼吸短促、咳嗽,暴發性劇烈嘔吐,食物難以消化,胸中憋悶、膈肌阻塞。或者瘧疾、瘴氣、瘟疫等疾病,中氣虛損,長久不能治癒。或者中虛生寒等症狀。

益黃散,治脾胃虛寒。(又名補脾散)

白話文:

益黃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的藥方。(又稱補脾散)

陳橘皮(一兩),青橘皮,訶子肉,甘草(各半兩銼炒),丁香(二錢)

白話文:

  1. 陳橘皮(一兩):將橘子皮曬乾並保存一年以上。

  2. 青橘皮(半兩):新鮮的橘子皮。

  3. 訶子肉(半兩):訶子果實內部的果肉。

  4. 甘草(半兩,切碎並炒過):一種植物的根部,具有甜味和鎮咳作用。

  5. 丁香(二錢):一種花蕾,具有芳香和止痛作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前溫服。東垣先生云。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散補土。又言風旺必克脾土。當先實其脾。昧者不審脾中寒熱。一例用補脾藥。又不審藥中有丁香青皮。辛熱大瀉肺金。脾虛之症。豈可反瀉其子。惟寒水反來侮土。中寒嘔吐。腹痛瀉痢青白。

白話文:

將藥物打碎磨成細末,每次取二錢藥粉,加水一碗煎至剩下六分水量時,在飯前溫服。東垣先生(張元素)說:閻孝忠整理的錢氏方,用益黃散來補土,又道風盛必會剋制脾土,應當先補其脾。糊塗的人不仔細審視脾中的寒熱,一律使用補脾的藥物。也沒有仔細審視藥物中含有丁香和青皮,這兩種藥的辛熱性質會大量瀉肺金。脾虛的症狀,怎麼可以反而瀉其命門要害。只有脾氣寒涼反過來侵犯脾土,引起的寒性嘔吐、腹痛、瀉痢、青白等症狀。

口鼻中氣冷。益黃散神治之藥也。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損其脾胃。或因暑天傷熱積熱損其脾胃。而成吐瀉。口鼻中氣熱而成慢驚者。不可服之。

白話文:

口鼻中氣冷。益黃散是專門治療此病的藥物。若因服用了巴豆之類的熱性藥物,導致脾胃受損。或因暑天炎熱導致積熱傷脾胃。而導致嘔吐腹瀉。口鼻中的氣變熱而導致慢性驚嚇的患者。不可服用此藥。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瘧痢。或食飲難化。或嘔吐吞酸。或咳嗽喘促。若虛火等證。須加炮薑。其功尤速。

白話文:

六君子湯,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或長期患有瘧疾、痢疾,或飲食難以消化,或嘔吐、吞酸,或咳嗽、氣促,以及虛火等症狀。如果加入炮薑,療效會更加顯著。

人參,白朮(炒),茯苓(各二錢),炙甘草,製半夏,陳皮(各一錢)

上薑棗水煎。

白話文:

人參、炒白朮、茯苓(各四公克),炙甘草、製半夏、陳皮(各二公克)

附子理陰煎,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痰飲噁心。

吐瀉腹痛。及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證。

白話文:

附子理陰煎,用於治療真陰虛弱。症狀包括脹滿、嘔吐、噁心。

(註釋: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痰飲噁心。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製附子(一二三錢),炙甘草(一二錢),乾薑(炒黃一二錢)或加肉桂(一二錢)

白話文:

熟地(357錢或12兩)、當歸(23錢或57錢)、製附子(123錢)、炙甘草(12錢)、乾薑(炒黃12錢)或加肉桂(12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此方系理陰煎加附子。故名附子理陰煎。其理陰煎功用甚宏。詳見本書。茲未細錄。)

六味回陽飲,治陰陽將脫等症。

白話文:

用兩碗水煎煮,熬到八分熱的時候服用。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製附子(二三錢),炮乾薑(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兩),當歸身(三錢如泄瀉者或血動者以冬朮易之多多益善)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黃耆四五錢。或一兩。

白話文:

人參(一兩到二兩或幾錢),加工炮製過的附子(二錢到三錢),幹薑炮製後(二錢到三錢),炙烤過的甘草(一錢),熟地黃(五錢或一兩),當歸身(三錢,如果是腹瀉或血動的人,就用冬朮代替,越多越好)

或冬白朮三五錢。如泄瀉者。加烏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陽虛上浮者。加茯苓二錢。如肝經鬱滯者。加肉桂二三錢。

胃關煎,治脾腎虛寒作瀉。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症。

白話文:

  • 或者使用冬白朮三到五錢。

  • 如果是腹瀉,可以加烏梅兩顆。

  • 或者使用北方五味子二十粒。

  • 如果是陽氣虛浮,可以加茯苓二錢。

  • 如果是肝經鬱滯,可以加肉桂二到三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山藥(炒二錢),白扁豆(炒二錢),炙甘草(一二錢),焦乾薑(一二三錢),吳茱萸(制五七分),白朮(炒一二三錢)

白話文:

熟地黃(35克或60克),山藥(炒製過後的20克),白扁豆(炒製過後的20克),炙甘草(12克或24克),焦乾薑(12克、24克或36克),吳茱萸(制過的6克或7克),白朮(炒製過後的12克、24克或36克)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瀉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錢。麵炒用。或破故紙亦可。氣虛勢甚者。加人參隨宜用。陽虛下脫不固者。加製附子一二三錢。腹痛甚者。加木香七八分。或加厚朴八分。滯痛不通者。加當歸二三錢。滑脫不禁者。加烏梅二個。或北五味子二十粒。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錢。

白話文:

  1. 將水加到兩杯的量。

  2. 將藥材煎煮,直到藥液減少七分之二。

  3. 在藥液溫熱時服用。

  4. 如果瀉肚子很嚴重,可以添加一到二錢的肉豆蔻,或是將麵粉炒至金黃色後加入藥液中,也可以使用破舊的紙張加入藥液中。

  5. 如果氣虛很嚴重,可以根據需要添加人參。

  6. 如果陽氣虛弱、下腹部虛脫不固,可以添加一到三錢的製附子。

  7. 腹痛很嚴重時,可以添加七到八分木香,或八分厚朴。

  8. 如果有氣滯、疼痛不通的情況,可以添加二到三錢的當歸。

  9. 如果滑脫不止,可以添加二個烏梅,或二十粒北五味子。

  10. 如果是肝邪犯脾的情況,可以添加一到二錢的肉桂。

沖和飲,治感冒風寒。頭疼發熱。肩背拘急。噁心嘔吐。腹痛膨脹。兼寒濕相搏。四肢拘急。冷氣侵襲。腰足疼痛。

白話文:

沖和飲,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頭疼發熱,肩背疼痛,噁心嘔吐,腹痛腹脹,兼有寒濕相搏,四肢拘急,冷氣侵襲,腰足疼痛等症。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銼片炒微黃色一兩二錢),人參(去蘆),前胡(去蘆),桔梗(炒各五錢),枳殼(去穰麩炒微黃色),麻黃(去節),陳皮(去白各三錢),川芎,白芷,半夏(湯洗七次薑汁浸曬乾炒),當歸(酒洗),薄桂(去粗皮),赤茯苓(去皮),白芍藥(各一錢半),乾薑,厚朴(去粗皮薑汁浸一宿慢火炒乾各二錢),甘草(炙七錢半)

白話文: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宿,去掉粗皮,切成片,炒至微黃,用量為一兩二錢),人參(去掉鬚根),前胡(去掉鬚根),桔梗(炒各五錢),枳殼(去掉內膜和麩皮,炒至微黃,用量為三錢),麻黃(去掉節),陳皮(去掉白色的內皮,用量為三錢),川芎,白芷,半夏(用熱水洗七次,浸泡在薑汁中,曬乾後炒,用量為一錢半),當歸(用酒洗),薄桂(去掉粗皮),赤茯苓(去掉皮),白芍藥(各一錢半),乾薑,厚朴(去掉粗皮,浸泡在薑汁中一宿,用慢火炒乾,各二錢),甘草(炙七錢半)。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斤。蔥白一根。煎七分。無時溫服。傷冷噁心嘔吐。煨薑同煎。開胃進食。加棗子煎。空心溫投。寒疝痛。入鹽炒茱萸茴香同煎。

白話文:

上銼。每次服二錢。水一碗。生薑二斤。蔥白一根。煎至七分。不定時溫服。治療因受寒而噁心嘔吐的症狀。將生薑烤熟後一起煎服。開胃促進食慾。加入大棗煎服。空腹時溫熱服用。治療因寒引起的疝痛。將茱萸和茴香加入鹽中炒製,然後一起煎服。

當歸散,順調氣血。和解表裡。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溫熱停積自痢。

煩躁不寧。

白話文:

當歸散,可以調和氣血,和解表裡,使心腹舒暢,疏通治理各種疾病,以及治療溫熱引起的積滯和自痢,還能緩解煩躁不安。

當歸(去蘆酒洗),赤芍藥(各二兩),甘草(半生半炙一兩),大黃(半生半泡一兩二錢),川芎,麻黃(制各半兩)

白話文:

當歸(去除蘆頭,用酒洗淨),赤芍藥(各二兩),甘草(半生半炙一兩),大黃(半生半泡一兩二錢),川芎,麻黃(炮製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