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醒》~ 治疹論第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治疹論第十二 (1)

1. 治疹論第十二

疹,天行時毒之氣也,亦稟受胎毒之氣也。出於痘前者,名奶疹子;出於痘後者,名正疹子。要亦生人必不能免之數也。

初發熱時,咳嗽噴嚏,鼻流清涕,面浮腮赤,兩目胞腫,眼淚汪汪,有如醉狀,或嘔惡,或泄利,或手掏眉目鼻面,是即出疹之候也。然必發熱五七日,或多至十一二日,始見疹子者,宜徐徐升托表邪,俾疹毒出盡,則兒無事矣。切忌妄汗妄下。若妄汗,則增其熱,為鼻衄,為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痛,為煩躁,為大小便不通;妄下,則虛其里,為滑泄,為下痢赤白,為隱伏,為喘逆,多至不救。慎之慎之。

主治之法:輕者,宜升麻葛根湯、透邪煎、柴歸飲之類主之。重者,宜金沸草散主之。兼泄利者,合升麻葛根湯,去葛根,加白芷主之。

若發熱至六七日,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皮膚堅厚,腠理閉密,又或為風寒外襲,或會有吐利,乃伏也。宜急用麻黃湯,調檉葉散發之;外用胡荽酒,麻蘸戛之。如一向未更衣者,此毒甚於里也,以七物升麻丸解之。

若咳嗽不止,上氣喘急,面浮目胞腫者,宜甘桔湯、消毒散、瀉白散三方合用;若更兼熱盛煩渴,加石膏、知母、黃芩、天花粉之類主之。若自汗出,或鼻衄者,不須止之,但不可太過。如汗太多,人參白虎湯,或黃連湯之類主之;若衄太多,元參地黃湯,或茅花湯之類主之。若吐甚者,黃芩湯,加茅根、蘆根、枇杷葉主之。若利甚者,黃芩湯吞香連丸主之。若咽喉腫痛者,甘桔湯,加元參、牛蒡、連翹,或射干鼠黏子湯之類主之。

既見疹後,色貴通紅,必以三日周身普遍而漸沒者為輕。若色淡白者,此心血不足也,養血化癍湯主之。若色太殷紅,或微紫者,此血分有熱也,大青湯主之。

疹收之後,清涕復來,始為正候。若疹既收後,身有微熱,不須施治;若身熱太甚,或日久不減者,柴胡麥門冬散主之。若發枯毛豎,肉消骨立,漸見羸瘦者,柴胡四物湯主之。若疹後發熱不除,忽作搐者,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兼安神丸主之。若疹後咳嗽者,瀉白散,合消毒散主之。若咳甚氣喘,甚至飲食湯水俱嗆出者,門冬清肺湯,加枇杷葉;見血,加茅根汁、阿膠珠主之。若疹後下痢赤白,裡急後重,日夜無度者,黃芩湯,兼香連丸主之。虛者,加人參;滑者,加椿根白皮,俱於丸藥內加之。

大抵疹屬陽邪,用藥最宜養陰;然亦有屬虛寒者。但當合色脈形證以治之,始無貽誤。若果熱甚氣粗,渴而飲冷,便秘溺澀,脈象洪數有力,悉宜按上法治之。若神氣怠惰,渴而飲湯,二便調和,脈象虛數,即宜用歸芍養陰,略加表托之品;矧瀉痢氣喘,尤多虛症乎!斷不可泥為疹毒,而不敢用補劑也。慎之慎之。

白話文:

麻疹,是流行時的毒氣造成的,也可能是從母親那裡帶來的胎毒。如果麻疹在出過水痘後出現,就叫做「正疹子」,在出水痘前出現,則稱為「奶疹子」。可以說,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麻疹。剛開始發熱時,會有咳嗽、打噴嚏、流鼻涕,臉色浮腫、腮部發紅,兩眼眼皮腫脹,淚眼汪汪,看起來像喝醉酒一樣。有時會噁心想吐,或是拉肚子,或是手會去揉眼睛、眉毛、鼻子或臉。這些都是要出麻疹的徵兆。通常發燒五到七天,或甚至十一天到十二天後,才會開始出現疹子。

當疹子開始出現時,應該慢慢用藥物幫助身體把表面的邪氣往外排,讓麻疹毒素完全發散出去,這樣小孩就會沒事了。千萬不可以隨便發汗或用瀉藥。如果隨意發汗,反而會加重發熱,導致流鼻血、咳血、口腔潰瘍、咽喉疼痛、眼睛紅腫疼痛、煩躁不安、大小便不通暢。如果亂用瀉藥,會使身體內部虛弱,導致拉肚子、痢疾(大便有紅有白)、病情潛伏、呼吸急促,嚴重的話甚至會喪命。要非常小心!治療方法上,病情輕微的,可以用升麻葛根湯、透邪煎、柴歸飲之類的藥方來治療。病情較重的,則可以用金沸草散為主來治療。如果同時有拉肚子的,可以將升麻葛根湯去掉葛根,加入白芷一起服用。如果發燒六七天後,確定是麻疹,卻沒有疹子出現,這是因為皮膚太過堅硬,毛孔閉塞,也可能是因為受到風寒侵襲,或是伴隨嘔吐或腹瀉,這是因為麻疹潛伏在體內。這時要趕快用麻黃湯,配合檉葉散來幫助發散。外面可以用胡荽酒,用麻布沾濕後擦拭身體。如果一直都沒有排便,這表示毒素已經深入體內,可以用七物升麻丸來解毒。如果咳嗽不停,呼吸急促,臉部浮腫、眼皮腫脹,可以用甘桔湯、消毒散、瀉白散這三種藥方合併使用。如果還感到發熱、口渴煩躁,可以加入石膏、知母、黃芩、天花粉之類的藥材來治療。如果自己一直流汗,或是流鼻血,不需要刻意止住,但也不能太多。如果流汗太多,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或黃連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流鼻血太多,可以用元參地黃湯或茅花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嘔吐嚴重,可以用黃芩湯,加入茅根、蘆根、枇杷葉來治療。如果拉肚子嚴重,可以用黃芩湯,配合香連丸一起服用。如果咽喉腫痛,可以用甘桔湯,加入元參、牛蒡、連翹,或是用射干鼠黏子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疹子出現後,顏色以鮮紅為佳。疹子應該在三天內遍佈全身,然後逐漸消退,這樣屬於比較輕微的情況。如果疹子顏色淡白,表示心血不足,可以用養血化癍湯來治療。如果疹子顏色太深紅,甚至帶點紫色,表示血液中有熱,可以用大青湯來治療。疹子消退後,如果又開始流鼻涕,才是正常的現象。如果疹子消退後,身體還有點發熱,不需要治療。如果發熱太嚴重,或者持續很久都不退,可以用柴胡麥門冬散來治療。如果頭髮枯槁,直立不服貼,肌肉消瘦,骨頭突出,身體逐漸變得瘦弱,可以用柴胡四物湯來治療。如果疹子消退後發熱不退,突然出現抽搐,可以用導赤散,加上人參、麥門冬,同時配合安神丸來治療。如果疹子消退後咳嗽,可以用瀉白散,配合消毒散來治療。如果咳嗽嚴重、呼吸急促,甚至連吃東西或喝水都會嗆到,可以用門冬清肺湯,加入枇杷葉,如果咳出血,再加入茅根汁和阿膠珠來治療。如果疹子消退後拉肚子,大便有紅有白,裡急後重(想拉卻拉不出來),次數頻繁,可以用黃芩湯,配合香連丸來治療。如果身體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如果拉肚子比較滑脫,可以加入椿根白皮,都在藥丸中加入。

總體來說,麻疹屬於陽邪,用藥最適合滋陰。但也有屬於虛寒的情況,應該結合疹子的顏色、脈象、身體狀況來治療,才不會出錯。如果發熱嚴重,呼吸急促,口渴想喝冷飲,大便乾燥,小便困難,脈象洪大有力,都應該按照上面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精神不振,口渴卻只想喝熱湯,大小便正常,脈象虛弱,就應該用歸芍藥來滋陰,稍微搭配一些幫助身體發散的藥物。況且,拉肚子、呼吸急促等情況,大多屬於虛症,千萬不能一概認為是麻疹毒素,而不敢使用補藥,要非常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