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嶼樵客

《兒科醒》~ 治疹論第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治疹論第十二 (1)

1. 治疹論第十二

疹。天行時毒之氣也。亦稟受胎毒之氣也。出於痘前者。名奶疹子。出於痘後者。名正疹子。要亦生人必不能免之數也。初發熱時。咳嗽噴嚏。鼻流清涕。面浮腮赤。兩目胞腫。眼淚汪汪。有如醉狀。或嘔惡。或泄利。或手掏眉目鼻面。是即出疹之候也。然必發熱五七日。或多至十一二日。

白話文:

疹子︰是一種流行時毒造成的疾病,同時也和胎毒相關。疹子可能在痘瘡之前出現,稱作「奶疹子」;也可能在痘瘡之後出現,稱作「正疹子」。這些疹子是人生中難以避免的。

疹子出現時,通常會伴隨著發熱、咳嗽、噴嚏、流鼻水、臉部浮腫、腮部發紅、兩眼眼皮腫脹、流眼淚、呈現醉酒的狀態。有的人會嘔吐噁心,有的人會腹瀉,也有人會用手抓眉毛、眼睛、鼻子、臉。這些都是疹子即將發出的徵兆。通常,疹子會在發熱後五到七天出現,最多可能會拖到十一、十二天。

始見疹子者。宜徐徐升托表邪。俾疹毒出盡。則兒無事矣。切忌妄汗妄下。若妄汗。則增其熱。為鼻衄。為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痛。為煩躁。為大小便不通。妄下。則虛其里。為滑泄。為下痢赤白。為隱伏。為喘逆。多至不救。慎之慎之。主治之法。輕者。宜升麻葛根湯。

白話文:

一開始出現疹子時,應該慢慢地升提陽氣,讓病邪浮出體表。這樣,疹毒就會全部出來,孩子就會沒事了。一定要注意,不要隨便發汗和瀉下。如果隨便發汗,就會增加熱氣,導致鼻出血、咳血、口腔潰瘍、咽喉疼痛、眼睛發紅疼痛、煩躁、大小便不通。如果隨便瀉下,就會損傷裡氣,導致腹瀉、痢疾、腹痛、喘息,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治療時一定要慎重。

對於輕症患者,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

透邪煎。柴歸飲之類主之。重者。宜金沸草散主之。兼泄利者。合升麻葛根湯。去葛根。加白芷主之。若發熱至六七日。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皮膚堅厚。腠理閉密。又或為風寒外襲。或會有吐利。乃伏也。宜急用麻黃。調檉葉散發之。外用胡荽酒。麻蘸戛之。如一向未更衣者。

白話文:

透邪煎、柴歸飲之類藥物主治。病情嚴重的,宜金沸草散主治。兼有腹瀉、腹痛的,合升麻葛根湯,去除葛根,加白芷主治。如果發熱到六七天,明明是疹子,卻不見發出來。這是因為皮膚堅厚,腠理閉密。又或者由於風寒外襲,或者有腹瀉、腹痛。這是疹子潛伏不出的原因。宜緊急使用麻黃、調檉葉散發疹。外用胡荽酒,麻蘸戛之。好比一直沒有更換衣服的人一樣。

此毒甚於里也。以七物升麻丸解之。若咳嗽不止。上氣喘急。面浮目胞腫者。宜甘桔湯。消毒散。瀉白散。三方合用。若更兼熱盛煩渴。加石膏知母黃芩天花粉之類主之。若自汗出。或鼻衄者。不須止之。但不可太過。如汗太多。人參白虎湯。或黃連湯之類主之。若衄太多。

白話文:

這種毒氣比內傷更嚴重。可以用七種物製作的升麻丸來解毒。如果咳嗽不止,上氣喘急,面浮腫,眼睛腫脹的人,宜用甘桔湯、消毒散、瀉白散三種藥方合用。

如果還有熱盛煩渴的症狀,可以加石膏、知母、黃芩、天花粉等藥材來治療。

如果自汗而出,或鼻衄的人,不需要止汗或止鼻衄,但不能太多。如果汗出太多,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或黃連湯來治療。如果鼻衄太多,可以清熱涼血止血。

元參地黃湯。或茅花湯之類主之。若吐甚者。黃芩湯。加茅根蘆根枇杷葉主之。若利甚者。黃芩湯吞香連丸主之。若咽候腫痛者。甘桔湯。加元參牛蒡連翹。或射干鼠黏子湯之類主之。既見疹後。色貴通紅。必以三日周身普遍而漸沒者為輕。若色淡白者。此心血不足也。養血化癍湯主之。

白話文:

可以用元參地黃湯,或是茅花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患者嘔吐得很嚴重,就可以用黃芩湯,再加入茅根、蘆根、枇杷葉一起服用。如果患者腹瀉得很嚴重,就可以用黃芩湯,再加上香連丸一起服用。如果患者的咽喉腫痛,就可以用甘桔湯,再加上元參、牛蒡、連翹一起服用,或者是用射干、鼠黏子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在疹子出現之後,要考慮疹子的顏色,如果疹子呈現通紅,而且疹子在三天內遍佈全身,然後逐漸消退,這種情況就是比較輕微的。但是,如果疹子的顏色淡白,這通常是因為心血不足,可以用養血化癍湯來治療。

若色太殷紅。或微紫者。此血分有熱也。大青湯主之。疹收之後。清涕復來。始為正候。若疹既收後。身有微熱。不須施治。若身熱太甚。或日久不減者。柴胡麥門冬散主之。若發枯毛豎。肉消骨立。漸見羸瘦者。柴胡四物湯主之。若疹後發熱不除。忽作搐者。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

白話文:

如果發疹的顏色太紅,或微紫,這是血分有熱的緣故,應服用大青湯治療。發疹消退後,清涕又出現,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發疹消退後,身體有輕微發熱,不需要特別處理。如果發熱太嚴重,或持續很久都不退,可以用柴胡麥門冬散治療。如果發枯毛豎,肌肉消瘦,骨骼突出,漸漸變得消瘦,可以用柴胡四物湯治療。如果發疹後發熱不退,忽然抽搐,可以用導赤散,加入人參、麥門冬治療。

兼安神丸主之。若疹後咳嗽者。瀉白散。合消毒散主之。若咳甚氣喘。甚至飲食湯水俱嗆出者。門冬清肺湯。加枇杷葉。見血。加茅根汁。阿膠珠主之。若疹後下痢赤白。裡急後重。日夜無度者。黃芩湯。兼香連丸主之。虛者。加人參。滑者。加椿根白皮。俱於丸藥內加之。

白話文:

兼安神丸主治。如果出疹後咳嗽,用瀉白散和合消毒散主治。如果咳嗽嚴重、氣喘,甚至飲食湯水全都嗆出來,用門冬清肺湯,加枇杷葉;如果見到血,再加茅根汁和阿膠珠主治。如果出疹後腹瀉,大便時紅色白色相間,裡急後重,日夜不止,用黃芩湯和香連丸主治。如果身體虛弱,再加人參;如果大便滑瀉,再加椿根白皮。這些藥物都加入丸藥內。

大抵疹屬陽邪。用藥最宜養陰。然亦有屬虛寒者。但當合色脈形證以治之。始無貽誤。若果熱甚氣粗。渴而飲冷。便秘溺澀。脈象洪數有力。悉宜按上法治之。若神氣怠惰。渴而飲湯。二便調和。脈象虛數。即宜用歸芍養陰。略加表托之品矧瀉痢氣喘。尤多虛症乎。斷不可泥為疹毒。

而不敢用補劑也。慎之慎之。

附方

白話文:

一般來說,疹是屬於陽邪。用藥最適合滋陰。然而也有屬於虛寒的。但只要結合患者的臉色、脈搏和症狀來治療。才能不留下遺患。如果患者真的很熱,呼吸粗重。口渴想喝冷飲。大便祕結,小便不通暢。脈搏洪數有力。都應該按照上面的方法治療。如果患者精神萎靡,口渴想喝熱飲。大小便順暢。脈搏虛數。就應該用歸芍來滋陰。再稍微加一點表託的藥物。而且瀉痢氣喘,虛症更多。絕對不能死板地認為是疹毒。

透邪煎,凡麻疹初熱未出之時。惟恐誤藥。故云未出之先。不宜用藥。然解利得宜。則毒必易散。而勢自輕減。欲求妥當。當先用此方為主。

白話文:

透邪煎,適用於麻疹初熱未發之時。唯恐用錯藥物。所以說在未發之前。不宜用藥。但適當地解表、通利,則毒邪必然容易散開。而病情自然減輕。想要妥善治療,應先把此方作為主方。

當歸(二三錢),白芍(酒炒一二錢),防風(七八分),荊芥(一錢),甘草(炙七分),升麻(三分)

白話文:

  • 當歸:二十三公克。

  • 白芍:十二公克,用酒炒過。

  • 防風:七點八公克。

  • 荊芥:十公克。

  • 甘草:七點三公克,經炙過。

  • 升麻:三公克。

水一鍾半。煎服。如熱甚脈洪滑者。加柴胡一錢。此外凡有雜症。俱可隨宜加減。

加味金沸草散

白話文:

用水一盅半煎煮服用。如果病人發熱嚴重且脈象洪大滑數,可以加柴胡一錢。此外,如果有其他各種症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減藥材。

旋覆花(去梗),麻黃(去節水煮去沫曬乾),前胡(去蘆各七錢),荊芥穗(一兩)甘草(炙),半夏(湯泡七次蘆汁拌炒),赤芍(各五錢),鼠黏子(炒),浮萍(各七錢)

白話文:

旋覆花(去掉花梗),麻黃(切成小段,用水煮沸後去掉泡沫,曬乾),前胡(去掉蘆頭,每種各七錢),荊芥穗(一兩),甘草(炙烤),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然後用蘆汁拌炒),赤芍(每種各五錢),鼠黏子(炒熟),浮萍(每種各七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二片。薄荷葉三五片。煎。

麻黃湯

白話文:

將上方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兩片生薑和三到五片薄荷葉一起煎煮。 這是麻黃湯的製備方法。

麻黃(去根節水煮去沫曬乾),升麻,牛蒡子(炒),蟬蛻(洗淨去翅足),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 麻黃(去除根部和節點,用水煮沸去沫後曬乾)。

  • 升麻(一錢)。

  • 牛蒡子(炒熟,一錢)。

  • 蟬蛻(洗淨,去除翅膀和足部,一錢)。

  • 甘草(一錢)。

上加臘茶葉一錢。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服。煩渴加石膏末四錢。

檉葉散

白話文:

在藥方中加入一錢的臘茶葉,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三錢,加入一茶杯的水,煎至七分水量,去除藥渣服用。如果患者感到煩躁口渴,可以再加入四錢的石膏粉。

檉。亦名西河柳。亦名垂絲柳。青茂時。採葉曬乾。為末。每服一二錢。茅根煎湯調下。

胡荽酒,闢穢氣。使痘疹出快。

胡荽(一把),好酒(二盞)

白話文:

檉:又名西河柳,也稱垂絲柳。在葉子茂盛時,採集葉子曬乾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茅根煎煮的湯汁送服。

上煎一兩沸。令乳母每含一兩口。噴兒遍身。或噴頭面。房中須燒胡荽香。以闢除穢氣。能使痘疹出快。煎過胡荽懸房門上。更妙。按此酒惟未出之前。及初報之時宜用之。若起脹之後。則宜避酒氣。亦忌發散。皆不可用也。

七物升麻丸

白話文:

將藥煎沸一兩。讓乳母每次含一兩口。噴灑到兒童的全身。或者噴灑到頭部和麪部。房間裡必須燃燒胡荽香。以消除穢氣。可以使痘疹快速出齊。煎過的胡荽懸掛在房門上。更妙。注意這種藥酒只適用於痘疹未出之前,以及痘疹初發之時。如果痘疹已經開始發脹,則應避開藥酒的氣味。也忌諱發散性的食物,都不可使用。

升麻,犀角,黃芩,朴硝,梔子仁,大黃各二兩,淡豉(二升微炒)

白話文:

升麻、犀角、黃芩、朴硝、梔子仁、大黃各兩,淡豉(兩升,微炒)

上共為末。蜜丸如黍米大。凡覺四肢大熱。大便秘者。少服十餘粒。取微利為止。

白話文: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末,加入蜂蜜做成如黍米大小的蜜丸。如果感覺四肢非常燥熱,大便不暢通,少服十幾粒藥丸,一直吃到稍微通便為止。

消毒散,治痘瘡六七日間。身壯熱。不大便。其脈緊盛者。用此藥微利之。

荊芥穗,甘草(炙各一兩),牛蒡子(四兩並炒)

上共為粗散。每用二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服。

人參白虎湯

人參,甘草(各一錢),知母(三錢),石膏(五錢),粳米(一合)

上量兒大小。水煎。待米熟。去渣溫服。

黃連湯

白話文:

消毒散,用於治療痘瘡在第六七天時。如果患者身體發熱嚴重,沒有大便,且脈象緊實旺盛,可以使用此藥輕微通便。 荊芥穗、炙甘草(各一兩),炒牛蒡子(四兩) 將上述藥材混合研成粗散。每次使用二三錢,加水一碗,煎至七分服用。 白虎湯 人參與甘草(各一錢),知母(三錢),石膏(五錢),粳米(一合) 根據兒童的大小調整用量,用水煎煮,待米煮熟後,去掉藥渣溫服。 黃連湯

黃連,麥冬(去心),當歸,黃柏,黃芩,生地,黃耆

白話文:

  • 黃連: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麥冬(去心):具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功效。

  • 當歸:具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黃柏: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固澀止瀉的功效。

  • 黃芩: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生地:具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

  • 黃耆:具補氣固表、益氣健脾的功效。

上分量隨宜。水煎去渣。調敗蒲扇灰服之。

茅花湯

茅花,真鬱金,生地黃,梔子仁,黃芩

上水煎。調百草霜服。

香連丸,治熱瀉痢疾。赤白膿血。濕熱侵脾。裡急後重。

黃連(淨十兩切如豆大),吳茱萸(淨五兩)

白話文:

上方的用量根據情況調整。用水煎煮後去掉渣滓。加入敗蒲扇灰攪勻服用。 材料包括茅花、真郁金、生地黃、梔子仁、黃芩。 以上材料用水煎煮。加入百草霜攪勻服用。 香連丸,用於治療熱性腹瀉和痢疾,症見赤白膿血、濕熱侵犯脾臟、排便時有急迫感且肛門墜脹。 黃連(清潔後十兩,切片如豆大小),吳茱萸(清潔後五兩)。

上二味。用熱水拌和一處。入瓷罐內。置熱湯中。頓一日。取起同炒。至黃連紫黃色為度。去茱萸不用。每制淨黃連一兩。加木香二錢五分。共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粒。量大小增減。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將黃連和茱萸這兩種藥材,用熱水拌在一起,放入瓷罐中,置於熱水中,浸泡一天。取出黃連和茱萸,一起炒至黃連變成紫黃色即可。去除茱萸,不用。每制淨黃連一兩,加入木香二錢五分。共研為細末,用醋糊丸,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二十粒,可根據具體情況增減。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射干鼠黏子湯,治痘疹後癰疽瘡毒。

鼠黏子(二錢),升麻,甘草,射干(各五分)

上銼散。水一盞。煎六分。量大小服。忌魚腥蔥蒜。

養血化癍湯

當歸,生地黃,紅花,蟬蛻,人參(各等分)

上銼細。水一盞。生薑一片。煎六分去渣。溫服無時。

大青湯

白話文:

射乾鼠黏子湯,用於治療痘疹後的癰疽瘡毒。 鼠黏子(二錢),升麻、甘草、射乾(各五分)。 以上材料切碎成散。用水一碗,煎至六分。根據年齡大小適量服用。避免食用魚腥、蔥蒜。 當歸、生地黃、紅花、蟬蛻、人參(各等分)。 以上材料切細。用水一碗,加入生薑一片,煎至六分後濾去渣滓。溫熱服用,不拘時刻。 大青湯

大青,元參,生地黃,石膏,知母,木通,甘草,地骨皮,荊芥穗(各等分)

上銼細。水一盞。竹葉十二片。煎七分去渣。量大小溫服。

柴胡麥門冬散

白話文:

大青:具有清熱、解毒、止血的作用,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腫痛、吐血、便血等。

元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病、口渴、咽喉腫痛、盜汗等。

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的作用,用於治療虛熱、盜汗、口渴、失眠等。

石膏:具有清熱、瀉火、退熱的作用,用於治療身熱煩渴、口乾舌燥、瘡痛腫毒等。

知母:具有清熱、滋陰、降火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等。

木通:具有利尿、清熱、通淋的作用,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淋病等。

甘草:具有補氣、和中、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於治療咳嗽、氣虛、脾胃虛弱、瘡瘍腫毒等。

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病、盜汗、口渴、咽喉腫痛等。

荊芥穗: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的作用,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鼻塞、咳嗽等。

柴胡(五分),龍膽草(三分),麥門冬(八分),甘草(二分),人參,元參(各五分)

上銼細。水煎服

柴胡四物湯

白話文:

柴胡(2.5克),龍膽草(1.5克),麥門冬(4克),甘草(1克),人參,元參(各2.5克)

柴胡,人參,當歸身,黃芩,川芎,生地黃,白芍,地骨皮,知母,麥門冬,淡竹葉

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渣。量大小溫服。

安神丸

白話文:

柴胡:具有疏肝解表、清熱退燒的功效。

人參:具有補氣強身、益氣養陰的功效。

當歸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

白芍:具有養血和營、柔肝止痛的功效。

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

知母: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

麥門冬: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

淡竹葉: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功效。

黃連,當歸身,麥門冬,白茯神,甘草(各五錢),硃砂(一兩),龍腦(二分半)

白話文:

黃連、當歸身、麥門冬、白茯神、甘草(各 15 公克),硃砂(30 公克),龍腦(0.75 公克)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和豶豬心血搗勻。丸和黍米大。每服十丸。燈心湯下。

門冬清肺湯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並用熱湯浸泡蒸過的餅。再加入豬心血和豶(豬肺)一起搗勻,製成約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以燈心湯送服。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知母,貝母,桔梗,款冬花,甘草,牛蒡子,杏仁(去皮尖研),馬兜鈴,桑白皮,地骨皮(各等分)。

白話文:

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桔梗、款冬花、甘草、牛蒡子、杏仁、馬兜鈴、桑白皮、地骨皮,各取等量。

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渣。量大小食後溫服。

升麻葛根湯(方見痘論)

柴歸飲(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甘桔湯(方見痘論)

瀉白散(方見熱論)

元參地黃湯(方見痘論)

黃芩湯(方見痘論)

導赤散(方見實論)

白話文:

上藥材磨細。用一杯水,煮至七分滿,濾去藥渣。根據個人體質,在飯後溫服。 升麻葛根湯(配方詳見於痘症論述) 柴歸飲(配方詳見於辨別驚風誤診論述) 甘桔湯(配方詳見於痘症論述) 瀉白散(配方詳見於熱症論述) 元參地黃湯(配方詳見於痘症論述) 黃芩湯(配方詳見於痘症論述) 導赤散(配方詳見於實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