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鐵鏡》~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辨疳疾

疳者:干而瘦也。此由寒熱失理,飲食不節;或因吐久、瀉久、痢久、瘧久、熱久、汗久、咳久、瘡久。以致脾胃虧捐,亡失津液而成也。

心疳者:面黃頰赤;小便赤澀;口舌生瘡;煩渴。治宜寧心丸。

肝疳者:肌肉消瘦;目胞赤腫;翳生淚多;白膜遮睛;瀉多青色。治用肝疳丸。

脾疳:黃瘦腹大;或吃土、吃米、吃茶。宜調脾湯。

肺疳:潮熱喘嗽;鼻爛流涕。宜先用清肺湯;次用化䘌丸。

疳腫者:乃由疳久脾衰,不能制水,故頭面四肢發腫。脹甚者褐子丸;大喘者不治。

丁奚:腹大項細;哺露;翻食吐蛔。宜蘆薈丸。

白話文:

所謂的「疳」,就是指身體乾瘦。這是因為寒熱失調、飲食不節制,或是因為長期嘔吐、腹瀉、痢疾、瘧疾、發熱、多汗、咳嗽、瘡瘍等導致脾胃虛弱,喪失津液而造成的。

心疳的症狀是臉色發黃、兩頰發紅、小便赤澀、口舌生瘡、煩躁口渴,治療應該使用寧心丸。

肝疳的症狀是肌肉消瘦、眼瞼紅腫、眼睛長翳、流淚多、白膜遮蔽眼睛、腹瀉時大便多為青色,治療應該使用肝疳丸。

脾疳的症狀是臉色黃瘦、腹部腫大,或是有吃土、米、茶的習慣,治療應該使用調脾湯。

肺疳的症狀是潮熱、喘咳、鼻爛流鼻涕,治療應該先用清肺湯,再用化疢丸。

疳腫是因為疳病久治不癒,導致脾臟衰弱,無法控制體內的水液,所以頭面四肢會發生腫脹。腫脹嚴重的可以使用褐子丸,但如果出現嚴重喘氣的情況就難以治癒。

「丁奚」的症狀是腹部腫大、脖子細小、哺露(指喝奶後或吃飯後立刻吐出)、翻胃吐出蛔蟲,治療應該使用蘆薈丸。

2. 赤遊丹火

此候由內有積熱重蒸,外被風熱所感,搏於血氣,皮膚赤腫,色如火灼。或注頭上,或發肢體,卻非輕症。入腹入腎,亦能殺人。宜速治之。用升麻、黃芩、連翹各一錢,大黃、朴硝各二錢,同煎服四五劑自愈。

余同袍胡道生乃孫,頭患丹火,接余治,用前方。服二劑不退。又以價來請余,以札復曰:此症非輕,非一二服可愈。宜重用各味五六劑,定然見效。後如數服愈。前歲,余宗人有一女患此症。余囑曰:此重症也,不可怠緩。不聽。果死。

白話文:

這種病症是由於體內積熱過盛,向外蒸發,又加上外感風熱邪氣,內外邪氣相搏,導致血氣不暢,皮膚出現紅腫,顏色像火燒一樣。有時會出現在頭部,有時會發在四肢,這不是小病,如果病邪侵入腹部或腎臟,也會導致死亡,應該盡快治療。可以用升麻、黃芩、連翹各一錢,大黃、朴硝各二錢,一起煎煮服用,服用四五劑就會痊癒。

我的同袍胡道生的孫子,頭上長了丹火,來找我醫治。我用了這個方子,他服用了兩劑沒有好轉,又派人來請我,我回信說,這個病不是小病,不是吃一兩次藥就能好的,應該加重藥量,服用五六劑,一定會見效。後來他按照我說的服用,病就好了。前年,我宗族有一個女孩得了這個病,我告誡說,這是重病,不可輕忽,她沒有聽,結果就死了。

3. 淋症

有沙淋者,腎水為熱所結,化為沙石,內塞水道,沙出痛止。治用五淋散。

氣淋者,小腹脹滿,小便澀滯而痛。用瀉白散。

血淋者,心熱血散。治用五淋散,加小薊、滑石、車前子。

寒淋者,膀胱冷氣,與正氣交爭,寒戰而後溺。治用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有心熱者,用清心蓮子飲。

腎熱者,用六味地黃丸;肝熱者,用柴胡梔子飲;脾熱者,用瀉黃散;脾虛者,用小異功散;肺熱者,用瀉白散;肺虛熱者,治用小異功散加炒山梔。

以上心熱等七種淋症辨法,在辨脾心肺肝腎之欵內求之。

白話文:

淋症中,有一種稱為沙淋的,是因為腎臟的水分被熱邪所結滯,凝結成沙石,阻塞了泌尿管道。當沙石排出時,疼痛才會停止。治療可以用五淋散。

另一種稱為氣淋的,會感到小腹脹滿,小便困難且疼痛。治療可以用瀉白散。

還有一種稱為血淋的,是由於心火旺盛導致血液散亂。治療可以用五淋散,並加入小薊、滑石、車前子等藥材。

又有一種稱為寒淋的,是因為膀胱有寒氣,與身體正氣交戰,會先感到寒顫,然後才開始排尿。治療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並加入附子、肉桂等藥材。

如果是由於心火旺盛引起的,可以用清心蓮子飲。

如果是由於腎臟有熱引起的,可以用六味地黃丸。

如果是由於肝臟有熱引起的,可以用柴胡梔子飲。

如果是由於脾臟有熱引起的,可以用瀉黃散。

如果是由於脾臟虛弱引起的,可以用小異功散。

如果是由於肺臟有熱引起的,可以用瀉白散。

如果是由於肺臟虛弱又帶有虛熱的,可以用小異功散,並加入炒山梔等藥材。

以上這七種淋症的辨別方法,都可以在辨別脾、心、肺、肝、腎等臟腑問題的方面來尋找原因。

4. 便濁

尿白如米泔水。久則成疳。人參、甘草、當歸、木通、豬苓、赤芍、赤茯、青皮、川萆薢治之。

白話文:

小便混濁,像洗米水一樣的白色。如果時間久了,會變成疳病。可以用人參、甘草、當歸、木通、豬苓、赤芍、赤茯苓、青皮、川萆薢這些藥材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