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概論》~ 非驚論

回本書目錄

非驚論

1. 非驚論

方脈中有中寒中暑諸症,時醫混以為中風,東垣、景岳以非風別之善矣。幼科有急驚風、慢驚風二症,不惟驚字全無干涉,即風字亦未可混稱,乃自有驚風之名,而濫以丸子相投,從此小兒之遭其劫者,不知萬萬矣。試思驚字何解,凡受嚇者,謂之驚。嚇者神魂失守,心神恍惚,惕惕悸動,唯心虛者易犯。

白話文:

醫書中有很多關於中寒、中暑等病症的記載,現在的醫生常常混淆這些疾病,將它們都認為是中風,但東垣和景嶽等醫家將它們與中風分清,這一點很好。兒童疾病中有急驚風、慢驚風兩種疾病,不但在「驚」字上沒有任何關聯,即使「風」字也不可混為一談,自有驚風這個名稱,卻濫用丸藥來治療,自此以來,小兒因此遭殃的人,不知有多少。思考一下「驚」字的含意,凡是被嚇到的人,就稱為驚。被嚇到的人神魂不安,心神恍惚,心悸不寧,只有心虛的人容易受到驚嚇。

此在方脈中亦有之,幼科中大驚猝恐一症即此候也。是真驚也,故用藥以人參、五味、棗仁、丹參等安神定魄為主,斷無有攻痰散風而能治驚症者。且風字亦有二義,在外感則為風邪,宜用表散;在內病則為肝風,宜用鎮息。今混言之曰風,究竟外風乎?內風乎?治外風之藥,不可以治肝,治肝風之藥,不可以解表,甚矣哉!其混也。蓋時俗所謂急驚風者,痰火閉也。

白話文:

這在中醫方脈中也有,小兒科中大驚猝恐的一種症狀就是這種情況。這是真正的驚嚇,所以用藥以人參、五味子、酸棗仁、丹參等安神定魄為主,絕對沒有用攻痰散風的藥物來治療驚嚇症的。另外,風字也有兩種意思,在外感就是風寒,應該用發汗散寒的藥物治療;在內病則是肝風,應該用平息肝風的藥物治療。現在混在一起說風,到底是指外風呢?還是內風呢?治療外風的藥物,不能用來治療肝風;治療肝風的藥物,不能用來發汗解表,真是太混亂了!一般人所謂的急驚風,其實是痰火閉阻造成的。

小兒受暑熱,則生火,乳積則生痰,痰火相搏,則血虛而肝失所養。肝主筋,筋脈肝熱,則抽搐,故外作拘攣,面現青色,是肝燥而風內動,非外風也。是痰火閉其竅,而目竄牙緊發厥,非嚇驚也。但利其竅,清其火,降其痰,則神醒矣。此症即不醫亦能自醒,而漫以驚風之名可乎?世俗所謂慢驚風者,脾虛生風也。

白話文:

小兒如果遭遇暑熱,就會產生火熱之氣,乳食積聚就會產生痰液,痰液和火熱之氣互相作用,就會造成血虛,而肝臟也因此失去滋養。肝臟主司筋脈,筋脈受到肝熱的影響,就會發生抽搐,在外表現為四肢攣曲,臉色發青,這是因為肝臟燥熱,內風擾動所致,而非外來的風邪。痰火閉塞竅道,就會出現眼睛上翻,牙關緊閉,昏厥等症狀,這並不是嚇驚所致。只要宣通竅道,清瀉肝火,化解痰濕,就能讓小兒的神智清醒過來。這種情況即使不治療,小兒也能自行康復,難道能隨便用「驚風」為名來掩飾嗎?世俗所謂的「慢驚風」,其實是脾虛生風所致。

小兒或吐、或瀉,久則脾虛,肝木乘之,手足微搐,是內風侮土,非外風也。陽衰神怠,氣息短促,是中風脫之,非驚嚇也。宜補其脾,回其陽,則土振而木靜矣。此症不補必死,而謬以驚風名之可乎?故急驚實為火症,慢驚為虛寒症,如水火然。

白話文:

兒童可能會嘔吐或腹瀉,如果時間持續太久,會導致脾虛,進而導致肝火旺盛,導致手腳微微抽搐,這屬於內風侵犯脾臟而非外感風邪。同時,如果陽氣衰弱,精神疲憊,呼吸急促,則屬於中風脫證,而非驚嚇。因此,需要補益脾氣,振奮陽氣,才能讓脾臟的功能恢復正常,肝火平息。這種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療,患者必死無疑,而錯誤地將其稱為驚風,實在是不妥當的。因此,急驚實際上是火症,慢驚是虛寒症,就像水火一樣。

治急驚藥,不可以治慢,治慢驚藥,不可以治急,而世俗竟有以一粒丹名之曰治急慢驚風,欺人乎?欺天乎?茲特並揭之曰非驚,而分為痰火閉症,木侮土症,則為實,為虛,各當求其病源而治之,而小兒庶不至於枉死。

白話文:

治療急性驚風的藥物,不能夠治療慢性驚風,而治療慢性驚風的藥物,也不能夠治療急性驚風,但是世俗竟然有將一種藥丸命名為治療急性慢性驚風的,這是在欺騙人還是欺騙天呢?特此揭露這不是驚風,而是分為痰火閉症和木侮土症,如果是實證,如果是虛證,就應該找出病源來治療,這樣小兒纔不會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