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概論》~ 論肺熱肺寒肺虛各象及治法
論肺熱肺寒肺虛各象及治法
1. 論肺熱肺寒肺虛各象及治法
肺熱之象,為右腮獨現紅色,至午後紅色尤盛而作燒,鼻孔乾燥作癢,兩目白球現紅絲,或全蒸紅酸澀流淚,熱脹而且痛,鼻息粗促,或口氣急發喘,或咳嗽吐黃濃痰,或咳不能暢,肺氣脹滿而胸部微高,或氣逆痰湧而咳不出,面部壅急頓成赤色,或大便燥結,肺熱移於大腸也,或大便瀉黃水,肺熱極下迫大腸也。
白話文:
肺熱的症狀是:右臉頰獨自出現紅色,到了下午紅色更加嚴重並且發熱,鼻孔乾燥發癢,兩眼眼白出現紅血絲,或者整隻眼睛都佈滿血絲,酸澀流淚,眼睛發脹而且疼痛,呼吸粗促,或者口氣急促導致喘氣,或者咳嗽吐出黃色的濃痰,或者咳嗽不能暢通,肺氣脹滿導致胸部微高,或者氣息逆亂痰液湧出而無法咳出,面部充血突然變成紅色,或者大便乾燥結塊,這是肺熱移到大腸的症狀,或者腹瀉黃水,這是肺熱極度向下侵犯大腸的症狀。
肺與胃相鄰,肺熱胃必波及亦生熱,停滯作酸,胸悶呃逆,頭暈目旋,飲食無味,舌苔黃厚而膩,時作嘔吐,口發臭氣。凡此等現象之病形,直接與間接,均肺熱使之然也。未有表熱現象者,是無外邪的感染,當純按肺熱治療,應用清熱肅肺藥即可,熱去肺氣自能通暢,咳嗽能平,痰飲亦消也。萬不可用散風邪藥治肺,反致肺因風藥鼓盪,熱愈甚也,今擬一專清肺熱兼治胃之方如下:
清熱肅肺平胃通絡方
白話文:
肺和胃相鄰,肺熱時,胃也必定被波及,也會產生熱。當熱度停留在體內,就會產生酸味,使人胸悶、呃逆、頭暈目眩、食物無味、舌苔黃厚而膩,有時還會嘔吐,並且口中發出臭氣。如出現這些症狀,不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基本上都是由肺熱引起的。如果沒有表熱症狀,就代表沒有外邪的感染,此時應該純粹按照肺熱來治療,使用清熱肅肺藥就能夠使熱離開,肺氣通暢,咳嗽平息,痰液消除。絕對不能使用散風邪藥來治療肺病,反而會讓肺因為風邪藥物的鼓動而使熱度更加嚴重。現在擬定一個專門治療肺熱,兼顧胃的方劑如下:
栝蔞皮(錢半),苦桔梗(錢半),泥杏仁(二錢,炒),廣陳皮(錢半),薤白頭(錢半),炒枳殼(錢半),雞內金(二錢),淡竹茹(錢半),青連翹(二錢),鮮枇杷葉(二錢,布包,為引),水煎。此藥為五歲上下小兒之方劑,若在周歲上下小兒須減半用之。此方連進二服,無外感的內熱,及肺熱胃滿滯氣悶等症,均能治愈也。
白話文:
栝樓皮(半錢),苦桔梗(半錢),泥杏仁(二錢,炒過),廣陳皮(半錢),薤白頭(半錢),炒枳殼(半錢),雞內金(二錢),淡竹茹(半錢),青連翹(二錢),新鮮的枇杷葉(二錢,用棉布包好,用做引藥),加水煎煮。這個藥方是針對五歲左右的兒童,但如果是一歲左右的兒童,使用的劑量則需要減少一半。服用此方藥物連續兩次,即可治癒無外感因素引起的內熱,以及肺熱胃滿、滯氣悶等症狀(指小兒飲食不節制引起的胃腸積滯和呼吸功能不暢)。
其成方清肺熱之瀉白散,萬不可用。以該方中的桑白皮、地骨皮,均為治肺陰之藥,其性走陰分,清肺中血分之熱,恐引熱入陰。病本在氣分,誤引入血分,不但不能清肺熱,乃至熱入愈深,變症歧出,治療更須費手續也。
白話文:
這個處方的“清肺熱瀉白散”,絕對不能使用。因為處方中的桑白皮、地骨皮,都是治療肺陰虛的藥物,它們的特性是走陰分,能夠清瀉肺中的血分之熱,如果使用的話,恐怕會導致熱邪引到陰分。由於疾病本來是在氣分,如果錯誤地引到血分,不僅不能清清瀉肺熱,反而會導致熱邪深入,出現各種各樣的變症,到時治療起來就更加麻煩了。
肺寒之象,為鼻流清涕,氣逆咳嗽,時吐稀痰或白痰,肢體時有惡寒象,面色痿白,舌苔白膩,小溲清長,大便溏瀉,飲食無味,食慾不振,口中時泛淡甜水。凡此等病象,是肺寒的。
白話文:
肺寒的症狀,為鼻子流清水一樣的鼻涕,呼吸不順暢咳嗽,偶爾吐出稀痰或白痰,肢體有時會有畏寒的感覺,臉色蒼白,舌苔白膩,小便清長,大便稀爛,飲食沒有味道,食慾不振,口中經常泛出淡甜的水。凡是有這些症狀的人,都是肺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