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概論》~ 論脾濕

回本書目錄

論脾濕

1. 論脾濕

濕由脾氣虛弱,不能運化以行水,水性凝滯不動,日久腐化,轉侵脾土,以成種種濕症之象也。其症象面色暗白,皮膚粗糙不潤,口唇晦紫而不紅活,或痰易動而不化,或食飲稍傷,立即泄瀉,或下利清水,或嘔吐酸腐,或身體發熱而易汗,或四肢倦怠而頭重,凡此等症象,均為脾濕症也。

白話文:

濕邪的產生是由於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液,水液凝滯不動,日久腐敗,轉而侵蝕脾土,從而形成各種濕症。其症狀為:面色暗白,皮膚粗糙不潤澤,口脣晦紫而不紅潤,或痰液容易產生而不容易消散,或稍微吃喝一點傷脾胃的東西,立即腹瀉,或腹瀉清澈的水樣便,或嘔吐酸腐之物,或身體發熱且容易出汗,或四肢倦怠,頭部沉重。所有這些症狀,都是脾濕症的表現。

治法以蒼朮、白朮為主藥,加土炒杭芍、木瓜片、花檳榔、半夏曲、廣陳皮、赤茯苓、車前草、炙甘草、烏梅藥等藥,加水煎成濃汁,乘溫服之,定能滲濕起脾也。如傷停水,脾氣不能運化,因之生痰飲者,治法宜用消導二陳湯,加炮薑、薑竹茹,炒枳殼,即可導行痰飲,而消食健脾也。其消導二陳湯方列後:

消導二陳湯方

白話文:

用蒼朮、白朮為主要藥物,加上土炒杭芍、木瓜片、花檳榔、半夏曲、廣陳皮、赤茯苓、車前草、炙甘草、烏梅藥等中藥,加入水煎煮成濃稠的藥汁,趁溫熱時服用,一定能滲透濕氣,升起脾陽。如果脾胃運化失常、造成積食,又因積食所產生的水,形成痰飲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使用消導二陳湯,再加入炮薑、薑竹茹、炒枳殼,就能去除痰飲,並增進食慾,讓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消導二陳湯的配方如下:

茅蒼朮(一錢),焦白朮(一錢),廣陳皮(錢半),半夏曲(二錢),茯苓塊(二錢),炒神麯(二錢),西砂仁(一錢),炙甘草(五分),以上各藥共用水二茶碗,煎成濃汁四分之三茶碗一次與服。此藥為五歲上下小兒服劑,若一歲上下小兒須減半。如四肢身體面部等處,生有癬及濕瘡,是脾濕外出,濕氣散化象。

白話文:

茅蒼朮(一錢)、焦白朮(一錢)、廣陳皮(一錢半)、半夏曲(二錢)、茯苓塊(二錢)、炒神曲(二錢)、西砂仁(一錢)、炙甘草(五分),將以上各藥材以二碗水煎成濃汁,約剩下四分之三碗一次服用。此藥方適用於五歲以上的小兒,一歲以下的幼童須減半服用。若四肢、身體、面部等部位長有癬及濕瘡,此乃脾濕往外發散,濕氣四處散佈的象徵。

切不可皮膚外間用藥塗擦,以截遏濕的出路,只可內服清熱利濕藥,脾間氣化一通,濕即隨氣而散。其皮膚外部無根之濕毒,不用治自能幹痂而愈也。

白話文:

不要在皮膚上塗抹藥物,以阻塞濕氣的出路,只能服用清熱利濕藥,讓脾胃的氣血運行通暢,濕氣自然會隨著氣血而消散。至於皮膚外部的濕毒,沒有根源,不用治療也能自然結痂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