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概論》~ 臨床簡明辨症法
臨床簡明辨症法
1. 臨床簡明辨症法
小兒之熱症,有簡單辨別法數條如下。如全面或兩腮紅,大便燥結,小便短黃或赤,或點滴均無,大渴消水,呼吸息粗,氣急口熱,手足心特別熱,眼白球赤紅,或眼上下皮酸脹。此皆有實熱而成之熱病,最忌用溫補藥,恐藥性之滋膩固里,周身之氣化,愈不能運行暢達也。且症為實熱,應用甘寒藥以清其熱。
若以溫藥治熱病,何異抱薪救火,病不能去,而反增加之。寶貴的津液,枯涸可立而待也。津液若亡,痙攣抽搐立至,其性命頃刻喪失,尚望病之治愈耶?小兒之寒症,亦有數條簡明的現象,可以供給審察,以補助臨病之治療。
如面色萎白,枯瘦無潤澤,更乏血色素,大便色青暗,或溏瀉淡白,氣味腥臭朽腐,肚腹虛脹,時時腸鳴,眼白球色顯豆青,或目瞳無神,嘔吐乳食,完整不化,下利清水,足脛不溫,指冷過掌,睡眠露睛,涼汗時時自出,凡現此等病象,皆是虛寒之症,治療大忌寒涼性之藥品。是應用溫補劑,解凝寒而回陽氣,扶脾溫腎,以救氣血之虛脫。
氣血能致不虧弱,斯天然的抗拒力量,始可戰勝病之實邪。若只見外部呈現的假熱象,以為身體不甚虛弱,無防用涼解之藥以施治,以為病去後,再用補氣養血之藥以善其後。不知以寒藥治寒症,病先不能解,其虛虧的氣血,又何以致其補養耶?況症既寒,藥性亦寒,陰虛凝結,膠固不能解,其不脾胃先敗,腎氣隨絕,以至於寒極而虛脫也幾希。此是小兒寒熱虛實的大略辨症法。
尚有小兒的普遍最易得之病,如傷食停乳,及外感風邪等症象,亦須細細辨明診治之,此等症象雖細微,然身熱不退,日久傷陰,表邪失治,能轉向里攻,大症之來臨,恐自茲為始也。為兒科醫者,焉可忽之。若小兒無外感,只是停飲傷食,其病象病能均甚簡單,不過身熱吐乳,睡眠不安,多啼煩躁等現象,無須用藥醫治。
只是少與乳食,謹慎風寒,俾其稚小的胃脾,能復其天然的弛張力,即自能消化食飲而愈也。或小兒已感外邪,頭暈或頭痛(其象兒頭面愛靠乳母懷中,或頭時俯而眼枯澀等象),身壯熱而毛孔拘緊,不時噴嚏,鼻流清涕,眼掛黃糊。此時之病形病能,看似稍重,而胃中清淨,不停食飲,不外邪不能乘胃滿氣滯而鼓盪之,以張大其病能。惟用清熱解肌法治之,皮膚舒解,外邪自散也。
若小兒已傷食停飲,胃氣之運化不靈,此時本有成病的可能,而會逢其適,又感受外邪,其病形病能,均極緊張,而治療之法,亦費手續。其症象為頭暈重痛,身體壯熱,四肢倦怠,吐乳嘔酸,煩躁不眠,出入息粗。凡此等現象,是內傷外感,裡外兼病也。臨床診治時,不可用攻下消導等藥品,防其外邪隨之內陷,熱邪轉向內而抗進,神經必其炙,發現緊張、痙攣、抽搐等危急之象,均行呈現。雖有高明醫者,不易措手矣。
或知用攻下藥,清理腸胃之遺害,而不敢用。專用消滯散風等藥,以謀治療,似稍近理,而亦非是。愚意只清熱解肌等藥即可,肌解風散,胃雖滿滯,無可假借之勢,焉能釀成不易診治的病能。連帶之症,自能平復於無形。況消滯藥用在風藥之間,風邪即隨胃氣而上泛。肺位於上,首當其衝,氣管及支氣管,必因風邪蘊結,發炎而作腫脹。
其現於外的病型,為喉頭氣緊,氣管做癢,氣逆嗆嗽,痰涎壅盛等象,一齊均至。斯時又須兼治肺症,開肺驅邪,降痰平嗽,多一番手續也。不知專用清解法,使其外來之風邪,由表而解,體溫即平和。再用消滯藥,去胃滿以善其後。此為治法之最穩妥者也。不過小兒病痊後,仍應少與乳食,以防因新停滯,運化遲頓,阻其天然生長之機能。
日久發焦體瘦,漸漸為疳積也。蓋其積滯初去,已受傷的胃脾,尚未能復原,病體初愈,正氣猶待培養。是以為人之父母者,更須謹慎將護於小兒病體新痊之後也。
白話文:
小兒熱病的簡易辨別方法
小兒的熱病,有幾種簡單的辨別方法:如果整個臉或兩頰發紅,大便乾燥結塊,小便量少且顏色深黃或發紅,甚至完全沒有小便,非常口渴想喝水,呼吸急促,氣喘且口中發熱,手腳心特別燙,眼白發紅,或眼皮上下酸脹。這些都是體內有實熱引起的熱病,最忌諱使用溫補的藥物,因為藥性滋膩會阻礙體內氣的運行,反而讓病情更嚴重。這種實熱的病症,應該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清除熱邪。
如果用溫熱藥來治療熱病,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病不但不會好轉,反而會加重。身體寶貴的津液會很快枯竭,津液一旦耗盡,就會立刻出現痙攣抽搐,甚至危及生命,哪還能指望病會痊癒呢?
小兒寒病的簡易辨別方法
小兒的寒病,也有一些簡單的現象可以幫助判斷,輔助臨床治療:如果臉色蒼白、枯槁瘦弱沒有光澤,缺乏血色,大便顏色青黑,或腹瀉稀薄且顏色淡白,氣味腥臭腐敗,肚子脹氣,時常腸鳴,眼白呈現豆青色,或眼神呆滯,嘔吐乳汁等食物,而且沒消化就排出,腹瀉像清水一樣,腳踝以下冰冷,手指比手掌還冷,睡覺時眼睛半睜,時常自己流出冷汗。凡是出現這些病症,都是屬於虛寒的病症,治療時最忌諱使用寒涼的藥物,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來驅散寒氣、恢復陽氣,並溫補脾胃和腎臟,以救治氣血虛弱的狀況。
氣血充足不虛弱,身體自然的抵抗力才能戰勝外來的邪氣。如果只看到外表呈現的假熱現象,就認為身體不是很虛弱,沒關係用寒涼的藥來治療,以為病好後再用補氣養血的藥來調理,卻不知道用寒藥來治療寒病,病不但不會好,反而會使虛弱的氣血更加虧損。況且病症是寒,藥性也是寒,就會導致陰寒凝結,難以化解,很可能導致脾胃功能先衰敗,接著腎氣也會衰竭,最終會因寒氣過重而導致虛脫。這些是小兒寒熱虛實的簡單辨別方法。
小兒常見病症的辨別與治療
還有一些小兒常見且容易罹患的疾病,例如飲食積滯、停乳以及外感風邪等,也必須仔細辨明診斷。這些症狀雖然細微,但如果發熱不退,時間久了會耗傷陰液;如果表邪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還會轉入體內,引起大病,這可能是大病開始的徵兆,身為兒科醫生,怎能忽略呢?如果小兒沒有外感,只是飲食停滯或停乳,病情通常比較簡單,可能出現發熱、吐奶、睡眠不安、哭鬧煩躁等現象,不需要用藥治療。
只要減少餵食乳汁或食物,注意保暖,讓小兒幼小的胃脾能夠恢復自然的伸縮能力,自然就能消化食物而痊癒。如果小兒已經感染外邪,出現頭暈或頭痛(例如喜歡把頭靠在母親懷裡,或者頭低垂、眼睛乾澀等),身體發熱而且毛孔緊縮,時常打噴嚏、流清鼻涕、眼睛有黃色分泌物,這時的病情似乎較重,但是如果胃腸是乾淨的,沒有食物積滯,那麼外邪就無法乘虛而入,擴大病情。這時只要用清熱解表的藥物治療,讓皮膚舒張、外邪自然消散。
如果小兒已經有飲食積滯、停飲的狀況,導致胃氣運化不佳,這時原本就有可能生病,如果又恰好感染外邪,病情就會非常緊急,治療方法也比較複雜。症狀包括頭暈頭痛、身體發熱、四肢倦怠、嘔吐乳汁或酸水、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凡是出現這些現象,就是屬於內傷外感,裡外都有病。臨床治療時,不可以輕易使用攻下消導的藥物,以免外邪乘虛而入,熱邪轉入體內,侵襲神經,出現緊張、痙攣、抽搐等危急的症狀。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難以處理。
如果知道不能用攻下藥,清理腸胃的積滯,而只敢用消滯散風的藥物來治療,雖然看似比較合理,但也不完全正確。我的看法是只要使用清熱解表的藥物即可。只要表邪解除,風邪消散,即使胃部有積滯,也無法造成嚴重的病症。連帶的症狀自然會消失。況且在風藥中加入消滯藥,風邪會隨著胃氣向上泛散,肺位於上方,首當其衝,氣管和支氣管會因為風邪蘊積而發炎腫脹。
表現出來的病症是喉嚨發緊、氣管發癢、呼吸急促咳嗽、痰多等,這些症狀會同時出現。這時又需要同時治療肺部疾病,開肺驅邪、化痰止咳,會多一道治療手續。如果只用清熱解表的藥物,讓外來的風邪從體表排出,體溫自然會恢復正常。之後再使用消滯藥,來消除胃部的積滯,這樣治療是最穩妥的。不過小兒病癒後,還是要減少餵食乳汁或食物,防止因新積滯而導致消化不良,阻礙身體自然生長的功能。
如果時間久了,會造成身體乾瘦、逐漸形成疳積。這是因為積滯雖然已經消除,但受傷的脾胃還沒恢復,病體初癒,正氣還需要培養。因此為人父母者,更應該在小兒病癒後謹慎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