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概論》~ 初生後小兒之雜症治法 (1)
初生後小兒之雜症治法 (1)
1. 初生後小兒之雜症治法
小兒初生面紅啼哭不止,此心胞與膽經有熱,是在胎元時感受母熱所致也,宜急治之。如過三日有成臍風可能性,即不易治也。今將藥方列於後:
白話文:
小孩子剛出生就臉紅啼哭不止,這是因為心包和膽經有熱,是胎元時期受到母親的熱症所引起的,需要及時治療。如果超過三天,就有可能變成臍風,到時就難以治癒了。現在將藥方列出如下:
炒枳殼(四分),炒山梔(四分),炒扁柏葉(四分),炒川連(三分),黃柏(二分),生甘草(二分),薄荷葉(四分),水煎去渣,入白糖少許,調成二茶匙,以鴨毛掃其舌之上下左右數次,看小兒面色變淡紅色,始能止藥。或用吳茱萸四錢,研細末陳醋調成糊,敷小兒兩足心,日換數次,過一夜引火下行即愈,此法最妥妙也。
白話文:
將炒過的枳殼(四分之一)、炒過的山梔(四分之一)、炒過的扁柏葉(四分之一)、炒過的川連(三分之一)、黃柏(二分之一)、生的甘草(二分之一)、薄荷葉(四分之一)一起水煎,濾掉渣滓,加入少許白糖,調成兩茶匙的藥汁,用鴨毛刷子刷在小兒的舌頭上下左右數次,直到小兒的面色變為淡紅色,藥物纔算奏效。或者可以使用吳茱萸四錢,研磨成細末,用陳醋調成糊狀,敷在小兒的兩個腳心上,每天更換數次,經過一夜,火氣會向下走,病情即可痊癒。這個方法是最妥當的。
小兒無故不吮乳,啼哭不止。是脾不運化,腸氣調節遲滯,以致腹痛也。治法通其腸氣,脾氣隨之運化,腹痛即可立止。方列後:
白話文:
小兒無緣無故不吮乳,還啼哭不止。這是因為脾的運化,腸氣的調整都遲滯,導致腹痛。治療方法是打通腸氣,脾氣隨之運轉,腹痛就可以立刻停止。方劑如下:
臺烏藥一錢煎濃,用白布裹棉花作乳型,蘸藥汁令兒吮之即愈。
白話文:
用臺烏藥一錢重煎煮濃,用白布包著棉花做成乳頭的形狀,蘸取藥汁讓小孩吮吸就可以治癒乳腺炎。
小兒夜啼不止,是因穿蓋過暖,忽起內熱,或與父母同床,為父母體熱所炙。因之生熱者,清熱即安。用方列後:
白話文:
兒童夜間啼哭不停,是因為穿蓋過暖,突然出現內熱,或者與父母同牀,被父母的體熱烤著,因此產生的熱,清熱即可安睡。以下列出配方:
小生地(八分),嫩黃芩(六分),生甘草(三分),細木通(五分),燈芯(五寸),竹葉(四片,為引),用水煎成半酒杯,用茶匙緩緩與服,過夜即愈。或用前吳茱萸末醋調,敷兒兩足心,引火下行法亦妙。又方用蟬蛻七個,去足頭取下半截,炒研末,再以薄荷三四分煎水調服,立止如神。又方若啼時面赤者,心包熱也,用青黛三分拌燈芯十寸煎服即愈。
白話文:
小生地八分,嫩黃芩六分,生甘草三分,細木通五分,燈芯五寸,竹葉四片(作為引子),加水煮成半酒杯,用茶匙慢慢喝下,過一夜就會痊癒。或者用吳茱萸末和醋調配,塗抹孩子的腳底心,引火下行的效果也很好。另外還有個方法,用蟬蛻七個,去除腳和頭部的取底部,炒後研磨成細末,再用薄荷三四分煮水調服,立竿見影,效果神奇。如果孩子哭鬧時臉發紅,說明是心包熱,可以用青黛三分和燈芯十寸煮水後服用即可治癒。
若看小兒啼久,面色青白、手足冷者,是外寒激住內熱,熱不能外泄,轉向里攻,恐致起驚,應用解寒引熱外行法治之。藥方列後:
白話文:
倘若看到小兒啼哭很久,臉色青白、手腳冰冷的,是因外寒刺激了體內的熱氣,熱氣不能向外發散,反而往裡攻,恐怕會導致驚厥症狀。此時應使用驅寒引熱外行的治療方法,藥方如下:
鉤藤鉤(五分),廣木香(三分),杭白芍(五分),明天麻(四分),當歸身(五分),朱茯神(五分),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為引),用水煎濃作半酒杯,頻頻令兒飲之,即止啼平復也。
曲體啼哭不止者,是直中寒邪腹痛也。應用方列後,系外熱熨者:
白話文:
鉤藤五分、廣木香三分、杭白芍五分、明天麻四分、當歸身五分、朱茯神五分、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用作引子),加水煎成濃汁,製成半酒杯的藥水,經常讓孩子飲用,即可止啼,使孩子恢復平靜。
淡豆豉(一錢,搗碎),生薑(一錢,切碎),蔥白(一寸,切碎),炙甘草(五分),小茴香(五分),同鹽一兩炒熱,以布包熨兒肚上,立能止啼止痛也。
白話文:
淡豆豉(一錢,搗碎),生薑(一錢,切碎),蔥白(一寸,切碎),炙甘草(五分),小茴香(五分),將上述藥材與鹽一兩一起炒熱,用布包起來敷在小孩肚子上,可以立即止啼止痛。
小兒初生面目黃色,漸及遍身均發黃。此在胎元即受濕熱,落生後又復感濕氣,外濕引內濕,而發此症象,名為胎黃。由脾濕熏蒸,膽受之而汁溢所成也。治方列後:
白話文:
小兒出生時臉色發黃,逐漸遍佈全身。這是因為在胎兒時期就受到濕熱的影響,出生後又再次受到濕氣的侵襲,外濕引發內濕,從而出現這種症狀,稱為胎黃。這是由脾臟濕氣燻蒸,膽汁溢出而形成的。治療方法如下:
炒山梔(八分),天花粉(八分),綿茵陳(一錢),淡豆豉(一錢),水煎成半酒杯,緩緩與兒服之,即可黃退身安,此方甚為神效。小兒滿身起紅點奇癢,啼哭不止,是血熱受風也。應用方法列下:
白話文:
- 炒山梔(八分):將山梔炒至微黃,研成細末。
- 天花粉(八分):將天花粉研成細末。
- 綿茵陳(一錢):將綿茵陳研成細末。
- 淡豆豉(一錢):將淡豆豉研成細末。
- 將上述四種藥材混合,加入適量的水煎煮成半杯藥汁。
- 將藥汁緩緩餵給孩子服用。
- 此方藥效顯著,可以使孩子的黃疸消退,身體安康。
應用方法:
- 適用於小兒滿身起紅點奇癢,啼哭不止的情況。
- 此方具有清熱涼血、止癢鎮靜的功效。
- 在使用此方之前,應先諮詢醫生或中醫師。
小生地(八分),炒芥穗(七分),北防風(七分),炒山梔(八分),赤杭芍(分),水煎成半酒杯與兒服。外用紫浮萍(二錢),滑石(三錢),共研細末,用夏布包之搽兒遍身面各處,即紅消癢止平復如初也。
頭縫不合,名為解顱,此腎氣不足也。法宜助陽補腎。方列後。
白話文:
小生地(八分)、炒芥穗(七分)、北防風(七分)、炒山梔(八分)、赤杭芍(八分),水煎至剩半杯,給孩子喝。外用紫浮萍(二錢)、滑石(三錢),研磨成細末,用夏布包著擦在孩子身上,紅腫和癢就會消失,恢復原狀。
乾薑(七錢),細辛(三錢),肉桂(五錢),以上各藥共研細末,用陳醋和成餅狀,敷在頭頂下陷處,一時後小兒面上現赤色即愈。
白話文:
乾薑(七錢),細辛(三錢),肉桂(五錢),將以上三種藥品全部研磨成細末,再用陳醋和成餅狀,敷在頭頂下陷的地方,大約過一會兒,如果小孩子的臉色出現發紅的現象,就代表藥到病除,已經痊癒了。
小兒初生兩眼赤紅腫爛,是胎中受熱,落生後復感外風,以致成此症象也。治法用蚯蚓泥(即曲鱔糞)用飲過茶的茶葉搗化,敷兒囟門上,干則再換,不過三四次即愈。又方用生南星、生大黃,等分為末,醋調塗足心,引火下行,隔夜亦愈。若胎熱太重,或稍延時日,腫爛之勢漫延,用前兩方不能即愈者,尚須服煎劑方能收功。藥方列後:
白話文:
小兒出生時眼睛紅腫潰爛,是胎中燥熱,出生後又受到外風寒濕的侵襲,導致形成這種症狀。治療方法是用蚯蚓泥(即曲鱔糞)和用來喝過茶的茶葉搗碎混合,敷在小兒囟門上,乾了就再換,最多三四次即可治癒。另一種方法是用生南星和生大黃等分研磨成細末,用醋調和塗在小兒足心,引火向下行,隔夜也能治癒。如果胎熱太重,或者延誤了時日,腫爛的勢頭蔓延,用前面兩種方法不能立即治癒的,還需要服用湯劑才能見效。藥方如下:
小生地(八分),赤芍藥(八分),酒川芎(五分),龍膽草(六分),生梔衣(六分),燈芯少許為引,用水煎濃汁,緩緩灌之,藥渣可再加水煮汁一酒杯,與兒蘸棉花輕洗兩眼患處,其腫自消,赤亦自退。
白話文:
小生地(八分),赤芍藥(八分),酒川芎(五分),龍膽草(六分),生梔衣(六分),燈芯少量為引,用水煎煮濃濃的汁液,慢慢灌進孩子嘴裡,剩下的藥渣可再加水煮汁一杯,用棉花蘸取輕輕清洗孩子眼睛患處,腫脹自然會消除,發紅也會自動消退。
小兒兩腮腫硬治法。新產嬰兒,小月以內患噤口不乳,啼聲不出,兩腮腫硬有核,名曰螳螂子,又名痄腮。若不急治,腫延喉鼻,即不可救矣。此症是胎毒兼內熱,又感時邪所致,萬勿用外科剖割法治療。此是內科症也,一經用刃,恐致傷命。治法當用外敷內服兼施,始克收效也,外敷用田螺七個,麝香少許,硃砂五分,共搗如泥,貼囟門上,俟干自落,切勿剝去。再用銀針微刺腫硬處,擠出惡血,以甘草研末水調糊之。
白話文:
治療小兒雙頰腫硬的方法。剛出生的嬰兒,在出生後不到一個月就患上了噤口不乳的病,啼哭不出聲,兩頰腫脹變硬有硬核,俗稱「螳螂子」或「痄腮」。如果不緊急治療,腫脹蔓延到喉嚨和鼻子,就無法挽救了。這種疾病是由胎毒和內熱共同引起的,加上季節交替又感染了外邪所致,千萬不要用外科手術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內科疾病,如果使用手術刀,恐怕會危及生命。治療方法應該以外敷內服並用,才能收到效果。外敷的藥方是:田螺七個、麝香少許、硃砂五分,將這些藥物一起搗碎成泥,敷在囟門上,等藥泥乾了自然脫落,切勿用手剝去。再用銀針輕微刺破腫硬部位,擠出惡血,用甘草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塗抹在傷口上。
若有鮮蒲公英,或鮮水仙花下的白根,搗溶貼之尤妙。其內服方用清熱、解毒、消腫、通絡法治之。方列後:
白話文:
如果有新鮮的蒲公英或新鮮水仙花下的白根,搗碎溶解後敷貼患處,效果更加顯著。內服則使用清熱、解毒、消腫、通絡的法則來治療。方劑如下:
生蒡子(八分),生甘草(四分),青連翹(一錢),薄荷葉(五分),冬桑葉(八分),以上各藥共用水半碗,煎成半酒杯,慢慢與小兒服之即愈。
白話文:
生蒡子(四公克),生甘草(二公克),青連翹(五公克),薄荷葉(二點五公克),冬桑葉(四公克),以上各藥用水半碗,煎成半杯酒杯,給小孩喝,即可痊癒。
小兒口腫並生馬牙治法。小兒口內腫起如菌形者,名曰乳菌。牙齦生白泡者,名為馬牙疳。致使兒不能吃乳,法以指蘸甘草水,再裹上青布,輕輕搽之,看腫處及白泡出血為度。用棉拭去血,敷上青黛面即愈。極重者,以殭蠶(三條,去絲去嘴),人中白(四分),冰片(一分),共研細末擦患處。
白話文:
小兒口腫並長馬牙的治療方法。小兒口腔內腫脹如蘑菇狀的是奶菌。牙齦上生白色水泡的是馬牙疳。它們使嬰兒不能吃奶,治療方法是,用手指沾上甘草水,再包上青布,輕輕地擦拭,直到腫處和白泡出血為止。用棉花拭去血跡,敷上青黛面即可治癒。病情非常嚴重的,可以用殭蠶(三條,去絲去嘴)、人中白(四分)、冰片(一分),共研成細末擦患處。
略停片刻,用茶水洗淨,棉花拭乾再擦,一日三四次行之自愈。如未愈方中加入硼砂(三分),血竭(三分),青黛(三分),兒茶(一分五釐)等藥面,每日洗擦三四次,無不愈者。
白話文:
稍停一會兒,用茶水清洗乾淨,用棉花擦乾再塗抹藥粉,一天三四次堅持這樣做,可以自行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則在方劑中加入硼砂(三分)、血竭(三分)、青黛(三分)、兒茶(一分五釐)等藥物,每天洗擦三四次,沒有治癒不了的。
小兒百日內,口生白點不計其數,用布拭之則去。滿口纏遍,內竄入喉,日夜啼哭不乳,俗名云口,即是鵝口疳。速用黃連(五分),紫地丁(五分),煎湯以指裹綢蘸湯拭去,再敷上益元散,即不再發。若再用益元散(一錢),加燈芯竹葉少許同煎,澄清灌服,以清內裡熱毒尤妙。又方用芙蓉花、真青黛同研細末,白點擦破後敷之,亦甚效。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一百天內,口腔內長滿很多白色的小點,用布擦拭就可以去除。如果口腔內布滿白色小點,並蔓延至喉嚨,嬰兒會日夜啼哭,拒絕吃奶,俗稱為鵝口瘡。
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治療:
-
使用黃連(五分)、紫地丁(五分)煎湯,用手指纏繞紗布,沾取藥湯擦拭口腔,然後敷上益元散,可以防止白色小點再次出現。如果再次出現白色小點,可以使用益元散(一錢)與燈芯竹葉少許一起煎煮,澄清後灌服,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
-
將芙蓉花和真青黛研磨成細末,在白色小點擦破後敷上,也有很好的效果。
小兒口角流涎,濕浸環唇,均成赤紅,漸漸濕爛,此脾經寒也。此時小兒糞溏,小溲清長,應用溫脾利濕通氣法治之。藥方列後:
白話文:
小兒口角流口水,口水浸潤嘴脣周圍,口水流經之處都變成紅色,口水流經的地方漸漸腐爛,這是因為脾經受寒造成的。現在小兒大便稀溏,小便清長,應該應用溫脾利濕通氣的方法治療。藥方如下:
白朮(五分),青皮(五分),炮薑(五分),法夏(一錢),丁香(一錢),共研細末,米湯為丸,如小米大。一歲以下小兒每服十丸,米湯送下,服完自愈。若症象如前,而大便燥結,小溲短赤,吐乳帶酸味,夜不安睡者,是脾熱也。脾經濕熱蘊蒸,氣不運化,胃亦滿滯,故乳不消化而上溢。其治法可應用下之方:
白話文:
白朮(五分)、青皮(五分)、炮薑(五分)、法夏(一錢)、丁香(一錢),共研成細末,用米湯作成如小米大小的藥丸。一歲以下的小孩,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下,服用完後就會痊癒。
如果症狀如前,而且大便乾澀、小便短赤,嘔吐的乳汁帶有酸味,晚上睡不安穩,那麼就是脾熱。脾經濕熱蘊蒸,氣不運行,胃也滿滯,因此乳汁不能消化而溢出。治療方法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滑石塊(八分),扁豆衣(一錢),細川連(五分),廣陳皮(五分),雞內金(一錢),燈芯竹葉(少許),共用水半茶碗,煎成一酒杯,緩緩灌之即愈。
白話文:
滑石塊(八分)、扁豆衣(一錢)、細川連(五分)、廣陳皮(五分)、雞內金(一錢)、燈芯竹葉(少許),將上述中藥材以半茶碗的水煎煮成一酒杯的分量,慢慢灌服即可治癒。
小兒百日內喘急咳逆,胸部高起者,症名龜胸。是肺感外邪失治,腫脹發炎也。此症甚緊急,不容緩治,稍延即起肩息,全身之神經立即緊張,而起拘攣,頃刻無救矣。治法須用猛烈速效藥,以謀挽回其生命。萬勿恐藥性峻,不敢與兒灌服,致遺後悔也。藥方列後:
白話文:
嬰兒出生一百天內出現呼吸急促、咳嗽、嘔吐,胸部高聳的症狀,這種病症叫做「龜胸」。這是因為肺部受到外邪侵襲,治療不當,導致肺部腫脹發炎。這種疾病非常緊急,必須立即治療,稍有耽誤就會出現呼吸困難、全身肌肉緊張、抽搐,很快就會死亡。治療方法必須使用猛烈而快速有效的藥物,以挽救嬰兒的生命。千萬不要擔心藥性太強,不敢給嬰兒服用,最後留下遺憾。藥方如下:
酒川軍(五分),生石膏(八分),杏仁泥(一錢),細木通(七分),炙麻絨(四分),生甘草(四分),法半夏(七分),杭白芍(一錢),葶藶子(五分,布包)大紅棗(三個,去核),以上各藥共用水一茶碗,煎成小半茶碗,頻頻灌之。肺中痰降,氣自通順,熱清炎去,症自能愈也。
白話文:
酒川軍(五分)、生石膏(八分)、杏仁泥(一錢)、細木通(七分)、炙麻絨(四分)、生甘草(四分)、法半夏(七分)、杭白芍(一錢)、葶藶子(五分,布包)、大紅棗(三個,去核)。
以上各藥共用水一茶碗,煎成小半茶碗,頻頻灌服。 肺中的痰降下去了,氣自然通順了,熱氣和炎症消除了,症狀自然就能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