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指南》~ 失血門
失血門
1. 失血門
總括
凡失血之證,陽盛乘陰,則血為熱迫,不能安於脈中,犯於氣分妄行,不能歸入經脈也。若傷及腑者,則血滲入腸胃之濁道,傷及於臟者,則溢出於胸中之清道。熱犯陽絡,腑病也,上行於咽,出而為吐為衄。熱侵陰絡,臟病也,則下從精竅而出,為溺血,下從大便而出為紅。又有努傷勞傷,而成血病。若日久血上,仍嗽不休者,勢多凶危也。
衄血
白話文:
凡是失血的病症,陽氣強盛而侵犯陰氣,那麼血液就會受到熱邪的壓迫,不能安居在脈中,侵犯了氣分亂行,不能歸入經脈。如果傷及腑臟,那麼血液就會滲入腸胃的濁道,傷及臟器,那麼就會溢出到胸中的清道。熱邪侵犯陽絡,就是腑病,上行到咽喉,就會吐血或鼻出血。熱邪侵犯陰絡,就是臟病,那麼就會從精竅流出,變成小便出血,從大便流出就變成大便出血。還有用力過度或勞累過度,而導致血病。如果血病日久,仍然咳嗽不止,那麼病情多半兇險。
衄血之候,鼻中乾燥,身熱不渴,而苦頭疼,是熱傷陽絡也。有因傷寒失表者,當分有汗無汗之別。如熱鬱於營,其身無汗,用麻黃湯汗之。身有汗者,用桂枝湯治之。設無表病,因內熱而衄者,用犀角地黃湯清之。熱盛者,四物三黃瀉心湯瀉之,外用發灰散,或梔子末吹鼻,其衄自止。
吐血
白話文:
鼻出血的預兆
- 鼻中乾燥
- 身體發熱但不覺得口渴
- 頭痛
這些都是熱氣傷害陽絡的徵兆。
有的人是因為傷寒而導致失表的,應該區分出有沒有出汗。
- 如果熱鬱於營,身上沒有汗,就用麻黃湯來發汗。
- 如果身上有汗,就用桂枝湯來治療。
如果沒有表病,而是由於內熱而引起鼻出血的,就用犀角地黃湯來清熱。
如果熱盛,就用四物三黃瀉心湯來瀉火,外用發灰散,或梔子末吹鼻,鼻出血自然就會停止。
小兒吐血,不咳嗽者,多因內熱,致血妄行上逆也,宜用犀角地黃湯。如因努力勞傷而吐,則兼咳嗽,先用桃仁承氣湯破之,次用加味四物湯嘗之。又勞傷吐血,亦兼咳嗽,痰中帶血有熱者,用雞蘇散止之。無熱者,須用加味救肺散為良。
便血
白話文:
小兒吐血,如果沒有咳嗽,大多是內熱導致血妄行上逆所致,宜用犀角地黃湯。若是因為用力勞傷而吐血,則兼有咳嗽,先用桃仁承氣湯破氣,然後用加味四物湯調補氣血。此外,勞傷吐血,如果兼有咳嗽,痰中帶血有熱者,用雞蘇散止咳止血。沒有熱象的,宜用加味救肺散為良。
小兒恣食肥甘,致生內熱,傷及陰絡,病即便血。一成臟毒,先血後糞,其血黯而濁。如成腸風,先糞後血,其色鮮而紅。須辨腸風,腹中不痛;臟毒,肛門腫痛。又熱盛濕盛,亦要分明。如臟毒初起,腫痛甚者,初宜皂刺大黃湯消之即寧,熱盛微痛者及臟毒,俱宜槐花散主之。
白話文:
兒童貪食肥膩甘美的食物,導致體內產生內熱,損傷陰絡,就會患上血病。若病症如果發展成臟毒,先出血,後面排泄出糞便,其出血顏色暗而混濁。如果病症發展成腸風,先排泄出糞便,後面出血,其出血顏色鮮紅。要辨別腸風,腹中不疼痛;是否是臟毒,肛門腫痛。另外,根據熱盛和濕盛的不同,也要分別對待。例如臟毒初起時,腫痛嚴重,一開始宜用皁刺大黃湯消除,可以緩解疼痛。若是熱盛而有輕微疼痛者以及臟毒,都應該以槐花散為主藥方來治療。
濕盛不痛者,用平胃地榆湯再靈。便血日久,脈微氣血弱者,用升陽和血湯和之,共人參養榮湯補之。
溺血
白話文:
如果濕盛卻不痛,用平胃地榆湯來治療最有效。便血持續很久,脈搏微弱,氣血虛弱的患者,用升陽和血湯與共人參養榮湯一起來調治。
溺血多緣精竅病,乃尿與血,先後分出,莖中或痛,用牛膝四物湯調治,急宜煎服,效從容也。
白話文:
溺血多是因精竅生了病,小便和血先後分別從莖部排出,莖部或疼痛,用牛膝四物湯調治,要馬上煎服,藥效才能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