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指南》~ 疝證門
疝證門
1. 疝證門
總括
厥陰之脈環陰器,入小腹。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故諸疝莫不屬之厥陰任脈為病也。小兒病此,多因先天不足,本臟虛弱,復因外感風寒,內食生冷,以致寒邪積聚凝結而成者有之。或因濕熱鬱於中,復為寒邪束於外,邪氣乘虛,並於血隊,流入厥陰。
厥陰屬肝,其性急速,故其見證,皆牽引睪丸,小腹絞痛也。又有胎疝一證,多因孕婦啼泣過傷,動於陰氣,結聚不散,令兒生下,即成此證者,乃稟賦為病也。總審大抵熱則多縱,寒則痛臨。血分者,在左不移,氣分者,在右多動,濕腫墜則重,虛腫墜則輕也。因證而治,自中病情矣。
寒疝
小兒平日過食生冷,或臥濕地,以致寒濕內蓄,陰結於內,氣滯不行,為日已久深,復為風冷所束,水氣所侵。故發時囊冷結硬,牽引小腹作痛,而成寒疝。初得之兼表者,以烏頭桂枝湯主之;寒甚者,金茱丸治之如神也。
濕熱感寒疝
小兒平素厚味過度,致生濕熱。濕熱之氣下行,流入囊中,復觸風寒,而疝氣成矣。發時囊縱紅腫,常常刺痛,當以烏頭梔子湯服之即寧也。
胎疝
胎疝者,多因孕婦啼哭過傷,氣結不散,蘊於胞中,令兒生下胞硬,疼痛無時。輕者用十味蒼柏散治之,重者用金鈴散或川楝丸最宜。
陰腫
陰器者,乃諸筋之總會也。因邪客於少陰厥陰之經,濕熱之氣,與風冷之氣相搏,氣不得通,故陰囊腫大者,乃邪氣凝結也。總之,風盛多癢,濕盛多墜,熱盛多疼。如外腎膚囊腫大,癢痛墜下,此風濕襲於下也,宜疏風五苓散主之。如外腎膚囊腫痛光亮,此因心火移熱於小腸故也,宜用加味五苓散,或導赤散主之。
更有偏墜一證,或左或右,睪丸作腫者,此因食積不化,濕氣下行故也,宜加味守效丸服之最靈。
小腸氣
小腸氣一證,其受病與疝氣等,亦因濕氣在內,而寒氣又束於外也。發時小腹脹控,睪丸痛引腰脊,上衝心痛而不腫是也。治宜分別形狀,如引腰而痛者,宜加味香蘇散溫散之為宜;如上衝心氣而痛者,加味失笑散主之;如小腹中有形如卵,上下往來,痛不可忍者,宜胡蘆巴丸醫之。
白話文:
[疝氣總論]
足厥陰肝經的經脈環繞著陰莖,進入小腹。任脈起於中極穴下方,沿著陰毛邊際向上,在腹部內側向上到達關元穴。所以各種疝氣的病因,都與足厥陰肝經和任脈有關。小孩子患這種病,大多是因為先天不足,身體虛弱,又加上外感風寒,內食生冷食物,導致寒邪積聚凝結而形成。也有些是因為體內濕熱鬱積,又受到外來的寒邪束縛,邪氣趁虛而入,與血分結合,流入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屬於肝臟,其特性是急速,所以表現出來的症狀,都是牽引睪丸,小腹絞痛。還有一種胎疝,多是因為孕婦過度哭泣,傷了陰氣,結聚不散,導致孩子出生後就患上這種病,這是稟賦的疾病。總體來說,病情大多是熱性的就會鬆弛,寒性的就會疼痛。若是血分的病,大多在左邊不會移動;若是氣分的病,大多在右邊會移動;濕引起的腫脹會感覺沉重,虛引起的腫脹會感覺輕微。根據病情辨證施治,自然就能夠掌握病情了。
[寒疝]
小孩子平時過食生冷食物,或睡在潮濕的地方,導致寒濕在體內積聚,陰氣凝結在體內,氣機運行不暢,時間久了,又受到風寒的束縛,水氣的侵襲。所以發病時陰囊冰冷僵硬,牽引小腹作痛,就形成了寒疝。剛發病時兼有表證的,可以用烏頭桂枝湯來治療;寒氣很重的,用金茱丸治療效果神奇。
[濕熱感寒疝]
小孩子平時吃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體內產生濕熱。濕熱之氣向下流動,進入陰囊,又受到風寒侵襲,就形成了疝氣。發病時陰囊鬆弛紅腫,常常有刺痛感,可以用烏頭梔子湯來治療,就能夠平靜下來。
[胎疝]
胎疝,多是因為孕婦過度哭泣,氣機鬱結不散,積聚在子宮內,導致孩子出生後陰囊僵硬,疼痛沒有規律。病情輕微的,可以用十味蒼柏散來治療;病情嚴重的,用金鈴散或川楝丸最合適。
[陰腫]
陰莖,是全身筋脈的匯集之處。因為邪氣侵入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濕熱之氣與風冷之氣互相搏擊,氣機不能暢通,所以陰囊腫大,這是因為邪氣凝結的緣故。總體來說,風邪盛就會癢,濕邪盛就會下墜,熱邪盛就會疼痛。如果外生殖器皮膚腫大,癢痛下墜,這是風濕侵襲下部,應該用疏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外生殖器皮膚腫痛光滑,這是因為心火移熱到小腸,應該用加味五苓散或導赤散來治療。
還有一種偏墜的情況,在左邊或右邊,睪丸腫大,這是因為食物積滯不消化,濕氣向下流動,應該用加味守效丸來治療,效果最好。
[小腸氣]
小腸氣這種病,發病的原因和疝氣相似,也是因為體內有濕氣,又受到外來的寒氣束縛。發病時小腹脹痛,牽引睪丸、腰部、背部疼痛,向上衝擊心臟疼痛,但是不腫脹。治療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來辨證。如果牽引腰部疼痛的,應該用加味香蘇散溫散治療;如果向上衝擊心臟疼痛的,用加味失笑散治療;如果小腹中有腫塊像雞蛋一樣,上下移動,疼痛難忍的,應該用胡蘆巴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