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指南》~ 瘟疫門 (1)
瘟疫門 (1)
1. 瘟疫門
總括
瘟疫之病,與傷寒之病,傳變相同。有冬感於寒而即病者,乃傷寒之名。有冬受寒邪,而未即發,藏於肌膚之內,伏於榮衛之間,因至春復感春風而發,溫病成焉。至夏復感暑熱,發為熱病。若合門逐戶,老幼相傳,乃天行瘟疫,其害更烈。或春夏應暖而反寒,秋冬應寒而反暖,此為四時不正之氣,名為時氣相感為病,與傷寒同治也。其間或發痧發疹發瘟癍,要當詳明治之。
溫病
白話文:
瘟疫和傷寒的疾病,傳變過程相似。有的人在冬季感染了寒邪,立即發病,這就是傷寒。有的人在冬季受到寒邪的侵襲,但沒有立即發病,寒邪潛伏在肌膚和榮衛之間,到了春天,再次受到春風的刺激,於是溫病就形成了。到了夏天,又受到暑熱的影響,發為熱病。如果全家乃至鄰裏之間,老幼相傳,都得了這種病,這就是天行瘟疫,其危害更加嚴重。有時候,春天和夏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地寒冷,秋天和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地溫暖,這種不適當的氣候,稱為四時不正之氣,造成的疾病稱為時氣相感,與傷寒的治療方法相同。在治療瘟疫和傷寒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發痧、發疹、發瘟癍的情況,要仔細診治。
冬受寒邪,不即為病,至春復感春寒而發,名為溫病。現證同於傷寒。用雙解通聖湯兩解之。若嘔吐者,加生薑半夏均入。
風溫
白話文:
在冬季受了寒冷之邪,不會馬上成為疾病,到了春天再受春寒的侵襲而發作,這種病叫做溫病。目前的症狀與傷寒相似。用雙解通聖湯來治療。如果患者有嘔吐的症狀,就加生薑、半夏一起服用。
風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風而發為病。其證發熱自汗,身重鼾眠。如汗少者,用荊防敗毒散治之;汗多者,以桂枝白虎湯,煎服清解之。
熱病
白話文:
風溫病是冬季受寒邪之氣所傷,春風襲來,寒邪相逼,復感春風毒熱而發病。症狀有發熱而自汗,身體沉重、鼾聲如雷,似睡非睡。如果出汗少,則用荊防敗毒散治療;如果出汗多,則用桂枝白虎湯煎服,以清熱解毒。
冬受寒邪,不即為病,至夏復感暑熱而成熱病。見證與溫病相類,但身不惡寒,而口多渴,為少異耳。治法亦與溫病相同也。
瘟疫
白話文:
冬天受到寒邪,不立刻生病,到了夏天,暑熱再次感染,變成熱病。症狀和溫病相似,但是身體不畏寒,而口渴得更多,這就是溫熱病和溫病差異的地方。治療方法也和溫病相同。
天地流行厲氣,而成瘟疫之病,不論老小強弱,沿門合境皆同。蓋由邪氣自口鼻而入,故此傳染之速,迅如風火,當分有在表在裡,在陰在陽之毒。其或發,或清,或攻,當因春風、夏熱、秋涼、冬寒之四時各異,審人虛實重輕以施治也。古法皆以攻毒為急者,以邪自口鼻入,在裡之病多故也。
白話文:
天地之間流行的惡劣氣候,形成瘟疫的疾病,不論是老人小孩,身體強弱、沿街、合境都是一樣的。由於邪氣從口鼻進入體內,因此傳染的速度非常快,就像風火一樣。當確定病邪在體表還是體內、陰性還是陽性之後,根據了春風、夏熱、秋涼、冬寒四個季節的差異,審查患者虛實的狀況,再施以治療。古代的方法都把攻毒當作最緊急的事情,因為邪氣從口鼻進入,所以生病在體內的狀況很多。
發以荊防敗毒散,清以普濟消毒飲,再攻以二聖救苦丹,則審度醫治,庶幾臨證有功矣。
瘟癍疹痧
白話文:
使用荊防敗毒散來發散,使用普濟消毒飲來清熱解毒,再用二聖救苦丹來攻邪,這樣審慎地診斷和治療,大概在臨牀上就會有成效了。
傷寒發疹、發癍、發痧,皆因失於汗下,乃時氣感染,即其然也。緣表邪覆郁榮衛之分,外泛出皮脈,而成痧疹癍之證。亦由疫之為病,烈而速也。發於衛分,則為痧。衛主氣,故色白。發於榮分,則為疹,營主血,故色紅,皆如膚粟。深重為癍,癍紅如豆,甚則成片連連。
白話文:
傷寒發疹、發癍、發痧,都是因為沒有及時發汗和瀉下的緣故,是時令之氣感染,就是這樣的道理。因為外邪覆蓋在榮衛之分,向外發散到皮膚脈絡,就形成了痧疹癍的徵象。也是因為疫病的發病,猛烈而迅速。發於衛分,就是痧。衛主氣,所以顏色白。發於榮分,就是疹,營主血,所以顏色紅,都像皮膚上的粟粒。深重的就是癍,癍紅得像豆子,嚴重的話會成片連成一片。
癍疹之色,紅者輕,赤者重,黑多死證。以色辨熱之淺深,驗生死也。若其色淡紅稀暗者,皆邪在三陽,已成癍疹,由外入里,邪從陰化,或過服寒涼之藥所致,是為陰癍。陰痧陰疹,法當從陰寒治也。癍出未透,表熱輕者,用升麻葛根湯合消毒犀角飲治之。表熱盛者,用三黃石膏湯煎服。
白話文:
疹子的顏色,紅色較輕,赤色較重,黑的多為死亡徵兆。根據顏色辨別熱的輕重,以驗證生死。如果顏色淡紅稀疏晦暗,都是邪氣在三陽經,已經形成疹子,由外至內,邪氣由陰化,或者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所致,這是陰疹。陰痧陰疹,治療方法應從陰寒治。疹子尚未透出,外表熱氣較輕的,用升麻葛根湯合消毒犀角飲治療。外表熱氣旺盛的,用三黃石膏湯煎服。
已透者,用消癍青黛飲加減清之。瘀疹初起,或表裡不清,用雙解通聖湯為先。
白話文:
對於已經透發的疹子,使用消斑青黛飲加減方來清熱解毒。瘀疹初起,或者表裡不清,先使用雙解通聖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