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下卷 (23)
下卷 (23)
1. 五臟相勝之邪論
錢氏曰:肝臟病見秋,木旺,肝強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則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肺病見春,金旺,肺強勝肝,當瀉肺,輕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發驚,更有赤者,發搐為肝怯,當目淡青也。
心病見冬,火旺,心強勝腎,當補腎瀉心,輕者心病退,重者下竄不語,腎氣怯也。
腎病見夏,水勝火,腎勝心也,宜瀉腎,輕者腎病退,重者悸動當搐也。
脾病見四時,皆仿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面目赤黃,五臟相反,當隨症治之。
一肺病又見肝症,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勝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項急煩悶者,難治。蓋肺病久則虛冷,肝強實而反勝肺,視病之邪久虛實,虛則補母,實則瀉子,斯得之矣。
潔古云:肝勝肺則肝病,身熱發搐,又見肺虛喘而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是肝真強也。
《內經》曰:受所制而不能制,謂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瀉肝,導赤散、瀉黃散主之。
按劉宗厚云:此皆五臟相勝,病機不離五行生剋制化之理。蓋小兒初生襁褓,未有七情六慾,只是形體脆弱,血氣未定,臟腑精神未完,所以有臟氣虛實勝乘之病,但世俗不審此理,往往遇是即指為外感內傷而用藥,致枉死者多矣,悲夫!然錢氏論之太略,潔古補之,今特參附,以惠無窮云。
〔附方〕
導赤散,見驚風症內,一見五淋症內。
瀉黃散,見熱症內。
白話文:
錢氏說:肝臟的病在秋天出現,因為秋天屬木,木旺盛,肝氣強盛而剋制肺,應該補肺氣,瀉肝氣。病情輕微的,肝病就會消退;病情嚴重的,嘴唇會發白而死亡。
肺臟的病在春天出現,因為春天屬金,金旺盛,肺氣強盛而剋制肝,應該瀉肺氣。病情輕微的,肺病就會消退;病情嚴重的,眼睛會呈現淡青色,一定會發生驚厥,如果還有赤紅色的,就會發生抽搐,這是因為肝氣虛弱,當眼睛呈現淡青色時就要注意。
心臟的病在冬天出現,因為冬天屬火,火旺盛,心氣強盛而剋制腎,應該補腎氣,瀉心火。病情輕微的,心病就會消退;病情嚴重的,會向下竄動,無法言語,這是腎氣虛弱的表現。
腎臟的病在夏天出現,因為夏天屬水,水勝過火,腎氣強盛而剋制心,應該瀉腎氣。病情輕微的,腎病就會消退;病情嚴重的,會心悸動,將要抽搐。
脾臟的病在四季都會出現,都按照這個原則治療。順應五行相生相剋原理的,容易治療;不順應的,難以治療。脾氣虛弱時,面部會呈現赤黃色,如果五臟之間出現相反的克制關係,應該根據具體病情來治療。
如果肺病又出現肝病的症狀,而且病人會咬牙、打呵欠,就比較容易治療,這是因為肝氣虛弱不能克制肺的緣故。如果病人眼睛直視、大哭大叫、脖子僵硬、煩躁不安,就難以治療,這是因為肺病久了會變得虛寒,而肝氣強盛反而會克制肺,應該觀察病邪的虛實狀況。虛證就應該補其母臟,實證就應該瀉其子臟,這樣才能掌握治療的要點。
潔古說:肝氣克制肺氣就會出現肝病,身體發熱,抽搐,又出現肺虛喘氣短的症狀,而且病在申時、酉時、戌時(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出現,這說明肝氣確實強盛。
《內經》說:被所克制,又不能反克制,就叫做真強,治療方法應該補脾肺,瀉肝氣,可以使用導赤散、瀉黃散來治療。
劉宗厚認為:這些都是五臟之間互相克制的情況,病理機制沒有超出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小孩子剛出生,還在襁褓中,沒有七情六慾的干擾,只是身體虛弱,血氣還不穩定,臟腑精神還不完備,所以會出現臟氣虛實、克制的疾病。但是世俗之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遇到這種情況就認為是外感或內傷,而亂用藥物,導致很多人枉死,真是可悲啊!錢氏的論述太過簡略,潔古做了補充,我現在把它們整理在一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附方] 導赤散,見驚風症、五淋症內。 瀉黃散,見熱症內。
2. 五臟子母虛實鬼賊微正論
潔古云:在邪前者為實邪,子能令母實,但賊傷於母,其子又引母所克,妻來相助,故曰實邪也;在後者為虛邪,母引子之鬼賊至,由母能令子虛也。《內經》曰:母能令子虛、子能令母虛,正此之謂也。
妻來乘夫為微邪,夫來乘妻為賊邪,法當瀉鬼補本臟。本臟自病為正邪,宜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內經》云:滋苗者必固其本,伐下者必枯其上。逆其根,伐其本,則敗其真矣!
按劉宗厚云,此五行生剋之通論也,義見《難經》五十難及後五臟補瀉治要論,宜參考之。
白話文:
李杲(潔古)說:當邪氣先來侵犯時,就屬於實邪。子(五行中的子)能使母(五行中的母)變得強盛,但是如果子反過來傷害母,那麼子又會引來母所剋制的東西(鬼賊),妻子(比喻能生母者)又會來幫助母,所以稱之為實邪。當邪氣後到時,就屬於虛邪,這時候是母引來子所帶來的鬼賊之氣,因為母能使子變得虛弱。《黃帝內經》說:母能使子虛弱,子也能使母虛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妻子來欺負丈夫,稱為微邪;丈夫來欺負妻子,稱為賊邪。治療原則應該是:瀉除鬼賊之邪,補益病發的本臟。如果是本臟自己發病,稱為正邪,應該根據情況來治療,虛則補益,實則瀉除。《黃帝內經》說:要使苗生長茂盛,必須鞏固它的根;要砍伐下面的東西,上面的也會枯萎。如果逆著根來處理,砍伐它的根本,就會損壞它的真氣!
劉宗厚認為,這講的是五行相生相剋的普遍道理,這個道理也出現在《難經》第五十難以及後面的五臟補瀉治療要論中,可以參考一下。
3. 五臟補瀉之法論
潔古云:心主熱,自病或大熱,瀉心湯主之。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主之;虛則驚悸,生犀散主之。
肺乘心為微邪,喘而壯熱,瀉白散主之。
肝乘心為虛邪,風熱,煎大青膏,下大青丸。
脾乘心為實邪,瀉利身熱,瀉黃散主之。
腎乘心為賊邪,恐怖惡寒,安神丸主之。
按劉宗厚云:乘者猶乘車之乘也。大抵五臟之病相乘伏匿,隱顯莫測,以上俱言本病乘勝之道,故以五臟之治要附下,宜參考焉。
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兩臟,腎者心之鬼,肝者心之母,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逆,此心病先來求於肝,清其源也,五臟受病必先傳其所勝,水能勝火,則腎之受邪,必傳於心,故先治腎逐其邪也,當退腎氣、抑肝氣兩方,或診其脈,肝腎兩臟俱和而心自生疾,然後審心之虛實治之。
肺主燥,自病則喘嗽,燥則潤之,實則喘而氣盛,瀉白散主之,虛則喘而少氣,先益黃散而後阿膠散。
心乘肺為賊邪,熱而喘嗽,先地黃丸,次導赤散,後阿膠散主之。
肝乘肺為微邪,惡風眩目,昏憒喘嗽,羌活散主之。
腎乘肺為實邪,憎寒而嗽,清利,百部丸主之。
脾乘肺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參苓白朮散主之。
凡肺之得病,先觀心經之虛實。若心火炎上鑠金,即當先抑心氣後服肺藥,若心氣和更看脾脈,若脾氣虛冷,即不能相生,而肺之生氣不足則風邪易感,故患肺寒者皆脾虛得之,若脾氣盛實則亦痞膈中焦,而大腸與肺表裡不能相通。夫中焦熱膈則肺與大腸不通,其熱毒之氣必上蒸於肺而生痰。
故患肺熱者多脾實得之,心氣盛者瀉之,脾氣虛者益之,脾氣實者通之,然後隨其脈之寒熱以治之,故有益心氣、益脾氣、通脾氣三藥,若診其脈氣,心脾兩臟俱和而肺自生痰,則但察肺之虛實而治之。
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肝若急,急食甘以緩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實則風搐力大,瀉青丸主之,虛則風抽力少,地黃丸主之。
心乘肝為實邪,壯熱而搐,利驚丸主之。
肺乘肝為賊邪,氣盛則前伸,吹欠微搐,法當瀉肺,先補本臟。補肝,地黃丸主之;瀉肺,瀉白散主之。
脾乘肝為微邪,多睡體重而搐,先當定搐,瀉青丸主之,搐止再見後症,則別立法以治之。
腎乘肝為虛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腎兩臟,知其病之所因,方可治療。蓋腎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賊,今肝之得病,若非腎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來相攻,不得不詳審而求之。故其來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來在腎,先治其腎,滋其根也,然後審肝家本臟之虛實而治之。
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昏倦,脾若濕,急食甘以緩之,實則泄下赤黃,睡不露睛,瀉黃散主之。虛則泄瀉白色,睡則露睛,白朮散主之。
肝乘脾為賊邪,風瀉而吐,茯苓半夏湯主之。
心乘脾為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
肺乘脾為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
腎乘脾為微邪,惡寒泄瀉,理中湯之類。
凡脾之得病,先察其心肝兩臟之虛實,根其源之所起,然後救療。蓋肝為脾之鬼,心為脾之母,肝氣盛則鬼勝,心氣虧則脾之生氣不足,盛者抑之,虧則補之,所以有抑肝氣、益心氣兩法。診其脈,肝心兩臟俱和,則是脾自生疾也,察其脈虛實而治之。
腎主寒,自病則足經寒而逆。人之五臟惟腎無實,小兒瘡疹變黑陷,則是腎實,水克退心火,是以水能制火也
心乘腎為微邪,內熱不惡寒,桂枝湯主之。
肺乘腎為虛邪,拘急、氣搐、身寒,理中湯主之。
脾乘腎為賊邪,體重泄瀉身寒,理中丸主之。
肝乘腎為實邪,喘嗽皮濕身寒,百部丸主之。
本臟虛弱是自己正令不行,乃為鬼賊所克害,當補本臟之正氣。假令肺病喘嗽時,於初春見之,法當補腎,見於夏救肺,見於秋瀉肺,見於冬補心、瀉本臟,乃名寒嗽。大抵五臟各至本位即氣盛,不可更補,到所克位不可更瀉。
又按劉氏云,五行之間惟有腎之一臟,母盛而子反受邪,而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論者,肺腎是也。何則肺屬金,應於皮毛所主者氣。腎屬水,主於骨髓,所藏者精。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然。今肺之盛,其熱之作也,氣得熱則上蒸於肺不能下,生於腎而肺受邪矣,急宜清涼以解之,使肺氣溫和,自能下生於腎,此腎病必先求之於肺。
若肺和而腎忽然受病者,不過脾之濕,刑于腎而生病,所以有解肺熱、去脾邪兩藥,若脾肺兩臟俱和而腎自生病,亦察其本臟虛實而治之。
〔附方〕
瀉心湯,見熱症內。
牛犀散,見目症內。
瀉白散,見咳嗽症內。
大青丸,見驚風症內。
瀉黃散,見熱症內。
安神丸,見疳積症(去山藥)。
益黃散,見疳積症內。
阿膠散,阿膠,大力子,蔸鈴子,杏仁,糯米,甘草
導赤散,生地,木通,淡竹葉,甘草
羌活散,防風,羌活,白芷,荊芥,川芎,地骨皮,炙草,連翹,大腹皮,鼠黏子,柴胡
百部丸,百部,麻黃,杏仁
參苓白朮散,見諸瀉症內。
瀉青丸,見驚風症內。
利驚丸,膽草,防風,蘆薈,南星,鉤藤,牙硝,鐵粉,樟腦,麝香,青黛
白朮散,見熱症內。
茯苓半夏湯,白茯,陳皮,黃芩,半夏,甘草,加姜煎
葶藶丸,見咳嗽症內。
理丸中,見驚風症內。
桂枝湯,見驚風症內。
白話文:
[對於五臟補瀉的方法討論]
潔古說:心臟主掌熱度,當它自身生病或出現高熱的情況,可用瀉心湯來處理。如果實證導致煩躁發熱,就用黃連瀉心湯;虛證則會引起驚恐悸動,這時使用生犀散。
肺對心的影響較小,會引發喘息及高熱,可使用瀉白散。肝影響心是虛證,會產生風熱,需服用大青膏,再配以大青丸。
脾影響心是實證,會有瀉痢及身體發熱,可用瀉黃散。腎影響心是嚴重的邪氣,會使人感到恐懼及寒意,這時需服用安神丸。
劉宗厚進一步解釋:影響的意思就像搭車一樣,五臟之間的疾病相互影響,其關係錯綜複雜,難以預測。以上講述的是五臟疾病互相影響的原理,所以將五臟治療方法附在下面,應該要參考這些內容。
一旦心臟生病,首先需調整肝臟和腎臟,因為腎是心的輔助,肝是心的母親,肝氣通順心氣就會平和,反之則心氣會紊亂,因此治療心病時,首先需調整肝臟,從根源解決問題。當五臟生病,通常會先影響其剋制的臟器,水能剋火,所以腎臟受病,必然會影響心臟,所以先治療腎臟驅除病邪。
肺主燥,當肺自生病時會喘息咳嗽,乾燥則需滋潤,實證會導致喘息且呼吸急促,可用瀉白散;虛證則會喘息且呼吸短淺,先用黃散,後續再用阿膠散。
心影響肺是嚴重的邪氣,會有熱及喘息咳嗽,先用地黃丸,接著用導赤散,最後用阿膠散。肝影響肺是較小的邪氣,會怕風,頭暈目眩,昏沉及喘息咳嗽,可用羌活散。
腎影響肺是實證,會畏寒及咳嗽,需用清利,百部丸。脾影響肺是虛證,會體重增加,咳痰及腹瀉,可用參苓白朮散。
當肺生病,首先要觀察心臟是否虛實。如果心火旺盛,就應先抑制心氣,後續再服用肺藥。如果心氣平和,再檢查脾脈,如果脾氣虛冷,無法相生,肺的生氣就會不足,容易受到風邪侵襲,因此肺寒的患者多由脾虛引起。
肝主風,當肝自生病時會有風搐及拘急。肝氣過旺,需用甘味的食物緩解,再輔以酸苦味,以及辛辣食物來散熱,實證會風搐力大,可用瀉青丸;虛證則風搐力小,可用地黃丸。
心影響肝是實證,會高熱及風搐,可用利驚丸。肺影響肝是嚴重的邪氣,氣盛時會向前伸展,打哈欠,輕微風搐,治療方式應先瀉肺,再補肝臟,補肝用地黃丸,瀉肺用瀉白散。
脾影響肝是較小的邪氣,會嗜睡,體重增加及風搐,首先應穩定風搐,可用瀉青丸,風搐停止後再看後續症狀,再對症下藥。腎影響肝是虛證,會畏寒,打哈欠及風搐,可用羌活膏。
當肝臟生病,必須先檢查肺臟和腎臟,瞭解病因,才能進行治療。腎是肝的母親,金是木的剋星,現在肝臟生病,如果不是腎水無法相生,必定是肺金來攻擊,所以必須詳細檢查及尋找原因。
脾主濕,當脾自生病時會腹瀉,嗜睡,體重增加,昏沉疲倦,脾臟濕,需用甘味食物緩解,實證會腹瀉呈赤黃色,睡覺時眼睛不閉合,可用瀉黃散;虛證則腹瀉呈白色,睡覺時眼睛閉合,可用白朮散。
肝影響脾是嚴重的邪氣,會風瀉及嘔吐,可用茯苓半夏湯。心影響脾是虛證,會高熱,體重增加及腹瀉,可用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
肺影響脾是實證,會食慾好但不大便,嘔吐及咳嗽,可用檳榔大黃湯,再配合葶藶丸。腎影響脾是較小的邪氣,會畏寒及腹瀉,可用理中湯。
當脾臟生病,必須先檢查心臟和肝臟的虛實,找到病因,才能進行治療。肝是脾的剋星,心是脾的母親,肝氣過旺,剋星就會勝出,心氣不足,脾臟的生氣就會不足,肝氣過旺需抑制,心氣不足需補充,所以有抑制肝氣和補充心氣兩種方法。
診斷脈搏,如果肝臟和心臟都正常,那脾臟就是自生病,需根據脾臟虛實來治療。
腎主寒,當腎自生病時,足部經絡會寒冷並逆流。人體五臟中,只有腎臟沒有實證,兒童長疹子變黑凹陷,就是腎臟實證,水能剋火,因此水能抑制火。
心影響腎是較小的邪氣,會內熱,但不畏寒,可用桂枝湯。肺影響腎是虛證,會拘急,氣搐及身體寒冷,可用理中湯。
脾影響腎是嚴重的邪氣,會體重增加,腹瀉及身體寒冷,可用理中丸。肝影響腎是實證,會喘息咳嗽,皮膚濕潤及身體寒冷,可用百部丸。
如果本身臟器虛弱,代表正氣無法運行,被邪氣侵害,需補充本臟的正氣。例如肺臟生病,喘息咳嗽,在早春發現,應補充腎臟,夏季需拯救肺臟,秋季需瀉肺,冬季需補心及瀉肺,這種情況稱為寒嗽。基本上,五臟到達其本位時氣會旺盛,不能再補充,到達剋制的位置就不能再瀉。
另外,劉氏指出,五行中只有腎臟,母親強大但孩子卻受邪氣影響,事物的性質不能一概而論,肺和腎就是例子。肺屬金,對應皮毛,主管氣;腎屬水,主管骨髓,儲存精華。氣體輕盈,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精華沉重,只能下降不能上升,這是物質的自然屬性。當肺臟旺盛,熱氣產生,肺氣受熱就無法下降,生於腎臟,肺臟就會受邪氣影響,需立即清涼,讓肺氣溫和,才能下降生於腎臟,因此腎臟生病需先從肺臟著手。
如果肺臟正常但腎臟突然生病,可能是脾臟濕氣影響腎臟,所以有清肺熱及去脾邪兩種藥物。如果脾臟和肺臟都正常但腎臟自生病,需根據腎臟虛實來治療。
[附錄處方]
瀉心湯:見熱症內。
牛犀散:見目症內。
瀉白散:見咳嗽症內。
大青丸:見驚風症內。
瀉黃散:見熱症內。
安神丸:見疳積症(去山藥)。
益黃散:見疳積症內。
阿膠散:阿膠,大力子,兜鈴子,杏仁,糯米,甘草
導赤散:生地,木通,淡竹葉,甘草
羌活散:防風,羌活,白芷,荊芥,川芎,地骨皮,炙草,連翹,大腹皮,鼠黏子,柴胡
百部丸:百部,麻黃,杏仁
參苓白朮散:見諸瀉症內。
瀉青丸:見驚風症內。
利驚丸:膽草,防風,蘆薈,南星,鉤藤,牙硝,鐵粉,樟腦,麝香,青黛
白朮散:見熱症內。
茯苓半夏湯:白茯苓,陳皮,黃芩,半夏,甘草,加薑煎
葶藶丸:見咳嗽症內。
理中丸:見驚風症內。
桂枝湯:見驚風症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