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下卷 (16)
下卷 (16)
1. 胃氣虛寒
總括,胃冷皆因稟賦虛,或因大病久成之;急須溫補扶元氣,免得尫羸請藥師。
白話文:
總括來說,胃冷都是因為體質虛弱,或者是因為大病長時間造成的;必須趕快溫補以扶持元氣,以免身體變得瘦弱而需要求醫。
《內經》曰:胃為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身氣血臟腑,俱由胃氣而生。故東垣之法一以脾胃為主,所謂補腎不若補脾是也。在小兒雖得乳食,然水穀之氣未全,猶仗胃氣,胃氣一虛則四臟俱失所養矣,故丹溪謂小兒多脾胃之疾也。若面色㿠白,目無睛光,口中氣冷不食,吐水,肌瘦腹痛,此胃氣虛寒之症也,用五味異功散主之。若大便不實,兼脾虛也,加乾薑溫之。
白話文:
《內經》說:「胃」是儲存水穀的地方,是六腑氣血的根本來源,人體的氣血臟腑都需要從胃氣所滋生的能量。因此東垣主張以脾胃為重點,所謂「補腎不如補脾」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是小孩雖然吃母乳,但是把食物消化成營養的能力還沒有完全發育,依然依靠胃的功能;一旦胃功能虛弱,四臟就會失去營養來源,所以丹溪說小兒常患有脾胃疾病。如果小孩面色蒼白,眼睛沒有光澤清晰,口中氣息冰冷、食慾不振,還吐水,肌肉乾瘦腹痛,這些是胃氣虛寒的症狀,可以用五味異功散治療。如果大便也不成形,就要加上補脾益氣、溫補陽氣的乾薑。
中滿不利,脾不運也,加木香開之。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者,用八味地黃丸補之,稟賦胃氣不足亦用此丸。蓋下焦真陽充盛則上升,脾元自然溫蒸水穀矣,《內經》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正此藥也。
〔附方〕
五味異功散,見驚風症內(去木香)。
白話文:
中間為滿,不利的病症,是脾胃不運造成的,所以要加入木香來疏通。命門火衰弱,不能生土,要用八味地黃丸來補益,稟賦胃氣不足的,也要用這個藥丸。下焦的真陽充盛,才能上升到脾胃,脾胃的元氣自然溫暖蒸化水穀。內經中所說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正是這種藥物的作用。
八味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白話文:
八味地黃丸是六味地黃丸加上肉桂和附子,各一兩。
2. 小兒初生諸症
(附:小兒五軟)
總括
胎熱,三朝旬外月餘兒,目閉胞浮症可推;常作呻吟煩躁起,此為胎熱定無疑。
胎寒,孩兒百日胎寒候,足曲難伸兩手拳;口冷腹膨身戰慄,晝啼不已夜滋煎。
白話文:
總結 胎熱的情況下,出生三到十天或一個多月的嬰兒,如果出現眼睛閉合、眼皮腫脹的症狀,可以推斷;常發出呻吟聲且煩躁不安,這就是胎熱無庸置疑。 胎寒的情況下,嬰兒在百日之內若患有胎寒,會腳部蜷縮不易伸展,雙手握拳;嘴巴冰涼、腹部脹大、身體顫抖,白天哭鬧不停,夜晚更加痛苦不堪。
胎黃,小兒生下胎黃症,母感熱毒傳而成;急服地黃犀角散,黃退身冷命可生。
白話文:
新生兒出現黃疸,是因為母親懷孕時感染熱毒所導致。要趕緊服用地黃犀角散,讓黃疸退去,體溫下降,才能保住性命。
胎驚,胎驚亦是胎中得,產婦乖常調理失;面澤目光可生也,眉間黑色真太急。
臍風,臍風早受入臍中,七日之間驗吉凶;若見腹疼臍突起,惡聲口撮是為風。
臍突,嬰兒生下旬餘日,臍突光浮非大疾;穢水停中明所因,徐徐用藥令消釋。
臟寒,手兼足冷麵微青,腹痛腸鳴泄瀉頻;蓋為生時感寒濕,夜多啼切日常輕。
白話文:
胎驚,胎驚也是在母體中得到的,生產後的婦女因為調理不當而發生;如果面有光澤、目光尚可,則病情較輕;但如果眉心出現黑色,則情況非常危急。 臍風,臍風是因為風邪早早就從臍部入侵,出生後七天內可以判斷病情的好壞;如果出現腹痛、臍部突出,以及發出異常聲音、嘴巴緊閉的情況,就是臍風的症狀。 臍突,嬰兒出生十幾天後,如果臍部突出且表面光亮,這並不是大病;這是因為污濁的水分滯留在腹部造成的,可以慢慢用藥使其消除。 臟寒,手腳冰冷、面色微青,伴有腹痛、腸鳴和頻繁的腹瀉;這是由於出生時感受了寒濕之氣所致,夜晚哭鬧不止,白天則症狀較輕。
黃帝曰:若我不能察其幼小者。夫生知之聖猶曰難之,何哉?蓋芽兒初生,骨肉未堅,五臟未充,正如水上之泡、草頭之露耳。初生七日之內,天地八風之邪,豈能速害?良由在胎之時,母失愛護,或勞動氣血,飢飽失時,冷熱相制,憂愁驚怖,以致損傷胎氣,故降生之後,便有胎熱、胎寒、胎驚者,諸病生焉,外因浴洗、拭口、斷臍、炙囟之不得法,或抱持驚恐,乳哺寒溫之失宜,致令噤口、臍風、鎖肚、不乳等症,病患致此,亦難療矣,故黃帝猶曰難之,謂別是一家調理耳!吾輩當明生死形候,察藥性之寒溫,探病患之深淺,小心治之,慎勿謂七日之內所患不治,而輕棄之也。
白話文:
黃帝說:「假使我不能體察到小孩子出生時的狀況,即使是天生聰明聖明的人也說這是很困難的,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新生兒剛出生,骨骼和肌肉尚未堅固,臟腑還沒有發育完全,就好像水上的泡泡、草尖上的露珠一樣脆弱。剛出生的嬰兒在七天之內,天地八方的邪氣怎麼能夠很快地侵害他們呢?其實是因為在胎兒時期,母親沒有得到適當的照顧,例如勞累、氣血不足、飢餓和飽食沒有規律、冷熱交替、憂愁驚嚇,以至於損傷了胎氣,因此出生後就會有胎熱、胎寒、胎驚等疾病產生。另外,外在因素如洗澡、擦嘴、剪斷臍帶、炙烤囟門等方法不當,或者抱持嬰兒時驚嚇、哺乳時寒熱失調,都會導致嬰兒出現噤口、臍風、鎖肚、不喝奶等症狀。一旦發生這些疾病,就很難治療了。因此黃帝也說這是困難的。這就說明需要另一種方法來調理。我們應該明白生老病死的規律,瞭解藥物的寒性和溫性,探究疾病的深淺程度,小心謹慎地治療。千萬不要認為嬰兒出生後七天之內發生的疾病無法治癒,而輕視和放棄治療。
胎熱者,小兒降生之後,痰涎氣急,眼閉目赤,眼胞浮腫,神困呵欠,呃呃作聲,遍體作熱,小便赤,大便不通,時復驚煩。此因胎中受熱,誤服溫劑,致令熱蓄於內,薰蒸胎氣,故有此症。宜先以木通散與母服,小兒服地黃膏,不可用涼藥攻之,以致他病,乳母並忌辛辣酒面。
白話文:
胎熱:嬰兒出生後,出現痰涎壅盛、呼吸急促、眼睛緊閉、眼白發紅、眼皮浮腫、精神睏倦、不斷打哈欠、呃逆作嘔、全身發熱、小便黃赤、大便不通,有時還會出現驚嚇煩躁的症狀。這是由於胎兒在子宮內受到熱邪侵襲,誤服溫熱藥物,導致熱氣積聚體內,燻蒸胎氣所致。治療應先以木通散給產婦服用,嬰兒服用地黃膏,不可使用寒涼藥物攻伐,以免引起其他疾病,乳母應忌食辛辣、酒、麵食。
胎寒者,初生百日內,覺口冷腹痛,身起寒慄,時發慄戰,曲足握拳,晝夜啼哭,或口噤不開,名曰胎寒。或產母喜啖生冷、瓜果,或胎前外感風寒暑濕,過服涼藥,內傷胎氣,致兒生後昏昏多睡,間或吮乳瀉白,宜當歸散定其痛,白朮散養其胃,芍藥湯去寒濕,乳母宜忌口。
白話文:
如果新生兒在百日內出現口冷腹痛、身體發冷、手腳冰冷蜷縮、不停哭鬧,甚至嘴巴緊閉張不開,就可能是胎寒。這可能是因為母親懷孕期間喜愛吃生冷瓜果,或是在懷孕期間受了風寒暑濕,或服用過多涼性藥物,導致胎氣受損。這種情況下,孩子除了容易昏昏欲睡,還可能頻繁喝奶後拉肚子。可以用當歸散止痛,白朮散養胃,芍藥湯祛除寒濕。同時,母親也要注意忌口,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胎黃者,生下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此胎黃也。亦因其母受熱而傳於胎,一有此症,母子皆宜服地黃湯。有生下百日及半周,不因病而身黃者,此胃熱也。若自生而身黃者,胎疸也。《經》云:諸疸皆熱,色深黃是也,犀角散主之。若淡黃兼白者,此胃怯也,白朮散主之。
白話文:
胎黃是指剛出生的嬰兒遍全身體和臉孔都發黃,好像金黃色的,大便不通,小便像血一樣,這便是胎黃。《黃帝內經》裡說「諸疸皆熱,色深黃是也」。這表示各種黃疸都是因有熱而發生的,深黃色是胎黃的症狀。犀角散是主治這種病的藥方。
也因為母體受熱傳到胎兒,一發現這個症狀,母子都宜服用地黃湯。有的人出生後一百天或半周,不是因為疾病而身體發黃,這是胃裡有熱氣造成的。如果是天生就如此,那就是胎疸。若是發黃的顏色較淡並同時發白,這是胃很虛弱造成的。可以用白朮散做為藥方。
胎驚者,因胎婦調攝乖常,母有所觸,胎必感之。其候日內溫肚翻眼,握拳噤口咬牙,身腰強直,涎沫嘔吐,搐掣驚啼,或頰赤、面青、眼合。凡胎風眼合不可誤作慢脾,妄用溫藥。眉間黑黯者不治。以豬乳細研,牛黃、麝香各少許調抹入口即愈矣。
白話文:
胎兒受驚,是因為懷孕期間母親調養不得當,母親受到驚嚇,胎兒一定會受到影響。症狀是在白天肚子發熱、眼睛翻白、拳頭握緊、嘴巴閉緊、牙齒咬緊、身體腰部僵直、流口水、嘔吐、抽搐、啼哭,或者臉頰發紅、臉色發青、眼睛閉合。凡懷孕期間胎兒患風症,眼睛閉合,不能誤認為是脾虛,而胡亂使用溫熱性藥物。眉毛中間發黑晦暗的,則無法治療。可以用豬乳研磨成細末,加少量牛黃、麝香,調勻後塗抹在嬰兒口中,即可痊癒。
鎖肛者,由胎中受熱,熱毒壅盛,結於肛門,閉而不通,無復滋潤,所以如此。若第三日不通,急令婦人漱口,吸咂兒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凡四五次。仍以輕粉五分,蜜少許溫水化開,時服少許,以通為度。如又不通,即是肛門內合,當以金簪或玉簪刺入肛門二寸許,以蘇合丸少許納入孔中,糞出為快也。若腹膨脹不能乳食,作呻吟聲一至七日,可保生也。
白話文:
肛門堵塞的情況,是因為在母體中受到熱毒,熱毒旺盛,積聚在肛門,導致閉塞不通,失去滋潤,因此會這樣。如果第三天仍然不通,要馬上讓婦人漱口,然後吸吮嬰兒的前後心、肚臍下方、手掌腳掌心等七個部位,大約四到五次。同時用五分的輕粉,加少量蜂蜜和溫水調勻,每次服用一點,直到排便為止。如果還是不通,那就是肛門內部閉合了,這時候應該用金簪或玉簪插入肛門約兩寸深,再放入少量的蘇合丸到孔中,等到大便排出就表示好了。如果孩子腹部脹大,無法吃奶,並且發出呻吟聲,持續一到七天,還有救活的希望。
臍風者,因斷臍之後,被風寒水濕之氣入於臍,流於脾,遂令肚腹脹滿,臍腫身體重著,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則發為風搐。臍邊青黑,撮口不開,關為內搐,爪甲黑者即死,宜千金龍膽湯主之。
白話文:
臍風:臍帶斷後,因風寒水濕之氣侵襲肚臍,流經脾臟,導致肚腹脹滿、臍腫、身體沉重、四肢柔弱、晝夜啼哭、不能吃奶。嚴重時可引起風搐。臍部青黑、嘴巴緊閉、四肢僵直稱為內搐。爪甲發黑者即死亡,應使用千金龍膽湯治療。
臍突一症,非臍風也,蓋因洗浴系臍不緊,穢水侵入於內,生後旬日外,臍忽光得如吹,捻動微響,或夜臥驚啼,急用大黃牡蠣各半兩,焙為末,再以朴硝勻均,用田螺浸水調,或一錢或二錢,塗腫處即消。(批:小兒初生遍身無皮,是紅肉,用米炒為細粉,干撲,候生皮止。又有身如魚泡如水晶,碎則成水流滲,用蜜陀僧研細,羅底拍取細者,干撲。)
白話文:
臍突症狀,不是臍風,乃因洗澡後系臍不緊,穢水侵入於內,生後旬日外,臍忽然鼓起得像被吹過一樣,捻動有點微響,或夜間臥牀驚醒啼哭,應立即使用大黃與牡蠣各半兩,烘烤研磨成細末,再與硝石粉均勻混合,以田螺侵泡過的水調配,或一錢,或二錢,塗抹在腫脹部位則可消退症狀。(批註:小兒初生遍身無皮脂,是紅肉,用糯米炒熟成細粉,幹撲至生出皮膚止癢。另有一種如魚泡或水晶般潰爛的症狀,碎則成水流滲,用蜜陀僧仔細研磨成細粉,以篩子過濾取出最細膩的,乾撲在患處。)
臟寒一症,頗類胎寒,但手足稍冷,唇面微青,額汗,不乳,至夜多啼,腹瀉青水,只無口冷戰慄之異,用藥與胎寒同。
白話文:
臟寒症狀和胎寒很像,但手腳稍微冰冷,嘴脣和臉呈微青色,額頭會冒汗,不吃奶,夜裡常哭鬧,腹瀉綠色稀水,唯一的不同是沒有口冷戰慄的症狀,用藥和胎寒相同。
撮口者,由胎氣挾熱,風邪入臍,流毒心脾之經,故令舌弱唇青,聚口撮面,飲食不進。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藥,其或肚脹青筋,吊腸卵疝,內氣引痛,皆腸胃鬱結不通致之,治法貴乎疏利。撮口最為急候,七日之內見之尤甚,以辰砂膏利之或用撮風散。
白話文:
撮口病,是胎兒在孕育期間受到熱毒侵襲,風邪從臍帶進入嬰兒體內,導致心脾經絡受到侵害,引發舌根瘦弱、嘴脣發青、嘴巴緊閉、面部肌肉僵硬,孩子不能正常飲食。如果孩子嘴裡吐出白沫,四肢冰涼,這種情況基本無法醫治。另外,如果出現肚子脹大、青筋暴露、吊腸卵疝,內部氣血引發疼痛,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腸胃鬱結、不通暢造成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疏經通絡,緩解鬱結不通的情況。撮口病屬於急症,在七天之內發作最為嚴重,可以通過辰砂膏來進行治療,或使用撮風散來緩解病情。
撮風者,眼禁口開,啼聲漸少,舌上聚肉,如粟米狀,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自滿月至一百二十日見此,名曰犯風噤。依法將護,防於未然。但有此症,急看兒上齶有點子,先以指甲刮破,次用辰砂全蠍散之類。如口噤不開,服諸藥不效,有用生南星去皮臍,研為極細末,龍腦少許合和,用指蘸生薑汁,於大牙根上擦之,立開。
白話文:
撮風症狀:眼睛閉著,嘴巴張開,哭聲逐漸減少,舌頭上聚集著肉芽,像粟米狀,無法吮吸乳汁,吐出白沫,大小便都正常。在滿月到一百二十天期間出現這些症狀,稱為犯風噤。需要及時採取措施,防範於未然。
治療方法:
-
檢查兒子上顎是否有紅點,如果有,先用指甲刮破紅點。
-
然後用辰砂全蠍散之類的藥物敷在患處。
-
如果嘴巴緊閉無法張開,服用各種藥物都不見效,可以使用去皮南星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少許龍腦混合均勻。用手指蘸取生薑汁,塗在大牙根上,嘴巴就會立即張開。
凡臍風、撮口、噤風三者,雖異而受病之源則一也,大抵裡氣鬱結,壅閉不通,並宜服淡豉汁與吃,取下胎毒。《千金方》云:小兒初生,其病高盛,若有微患,即須下之。若不與下則成大疾,難為療矣,以紫霜丸量而與之。
白話文:
臍風、撮口、噤風這三種疾病,雖然表現不同,但病源都是一樣的。總的來說,都是裡氣鬱結,不通暢造成的。所以都應該服用淡豉汁與吃,以去除胎毒。《千金方》裡說:小兒剛出生時,如果身體健康良好,如果有輕微的疾病,也應該馬上給藥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發展成大病,就會很難治癒了,可以用紫霜丸治療。
〔附方〕
木通散,見囊腫症內(去萹蓄)。
白話文:
木通散,用於治療囊腫症(配方中去掉萹蓄)。
地黃膏,山梔仁(一兩五錢),綠豆粉(一兩五錢),粉草(六錢),生地(一兩五錢),加蜜(一兩半),二味同放瓷器內,煎成膏,入前藥為丸,麥冬湯下。
白話文:
地黃膏:
-
山梔仁(60克)
-
綠豆粉(60克)
-
粉草(24克)
-
生地(60克)
將以上四味藥材一起放入瓷器中,加入蜂蜜(60克),煎煮成膏狀。
然後將以下藥丸加入膏中,製成藥丸,以麥冬湯送服。
當歸散,當歸,薄桂,川芎,薑,甘草,木通,香附,乳汁調下。
白話文:
當歸散,成分有當歸、薄桂、川芎、薑、甘草、木通、香附,用乳汁調服。
白朮散,見熱症(加山藥)
白芍湯,見腹痛症(加鉤藤)
白話文:
白朮散,用於治療熱症(可加入山藥) 白芍湯,用於治療腹痛症(可加入鉤藤)
地黃湯,天花粉,生地,茵陳,赤芍,赤茯苓,甘草,豬苓,澤瀉,當歸
白話文:
地黃湯,用天花粉、生地黃、茵陳、赤芍藥、赤茯苓、甘草、豬苓、澤瀉、當歸組成。
犀角散,犀角,茵陳,升麻,生地,膽草,寒水石,天花粉,甘草
白話文:
犀角散:
犀角:具有清熱涼血、開竅醒神、解毒透疹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發斑發疹、咽喉腫痛等症。
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透疹的作用,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發熱頭痛、皮膚瘙癢等症。
升麻:具有升陽舉陷、託瘡透疹的作用,用於治療瘡瘍初起、發熱頭痛、肢體麻木等症。
生地: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吐血衄血、崩漏等症。
膽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作用,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發熱頭痛、尿黃赤等症。
寒水石: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病神昏、吐血衄血、崩漏等症。
天花粉: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吐血衄血、崩漏等症。
甘草:具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
千金龍膽湯,膽草,鉤藤,柴胡,黃芩,蜣螂(去翅足),甘草,芍藥,茯苓,桔梗,黃連
白話文:
「千金龍膽湯」的組成為:
- 膽草:具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
- 鉤藤:具有平肝息風、祛風解痙的功效。
-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退熱止汗的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蜣螂(去除翅膀和腳):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功效。
- 芍藥:具有養血柔肝、舒緩疼痛的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腎的功效。
-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利咽的功效。
-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這些成分共同作用,可以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明目、疏肝解鬱、平肝息風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膽熱盛、目赤腫痛、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
辰砂膏,馬牙硝,辰砂,硼砂,全蠍,玄明粉,麝香,真珠,共為末,用黑棗肉成膏,每服一豆許,驚用金銀、薄荷,潮熱用甘草湯,月內兒以乳汁調敷乳上吮下。
白話文:
辰砂膏:
- 馬牙硝:一種礦物,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 辰砂:一種礦物,具有鎮驚安神、解毒散結的功效。
- 硼砂:一種礦物,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
- 全蠍:一種動物,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
- 玄明粉:一種礦物,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 麝香:一種動物香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
- 真珠:一種動物珍珠,具有清熱解毒、養陰斂津的功效。
使用方法:
- 將上述藥物共研成細末。
- 用黑棗肉調成膏狀。
- 每服一豆許,即一粒綠豆的大小。
適應症:
- 驚風:兒童因高熱驚厥而發生的抽搐、昏迷等症狀。
- 潮熱:兒童因體虛或病後餘熱未清而引起的潮熱、盜汗等症狀。
- 月內兒乳癰:兒童出生後一個月內因乳汁淤積而引起的乳房腫脹、疼痛等症狀。
注意事項:
- 驚風時,可加入金銀花、薄荷等藥物同服。
- 潮熱時,可加入甘草湯同服。
- 月內兒乳癰時,可用乳汁調敷乳房,讓嬰兒吮吸下嚥。
撮風散,赤腳蜈蚣一條(去口,炙黃色),硃砂,殭蠶,蠍尾(各一錢),麝香少許,為末,竹瀝調下一匙,凡臍風、撮口、噤口俱治。
白話文:
撮風散:
- 蜈蚣一條:去除口腔及尖牙,烤至黃色。
- 硃砂:一錢。
- 殭蠶:一錢。
- 蠍尾:一錢。
- 麝香:少許。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加入一匙竹瀝混合攪拌,用於治療臍風、撮口、噤口等疾病。
紫霜丸,代赭石,赤石脂,巴霜,杏仁
白話文:
紫霜丸:
- 代赭石:一種淺紅色的礦石,用於治療貧血、腹瀉等。
- 赤石脂:另一種淺紅色的礦石,用於治療瘡瘍、腫痛等。
- 巴霜:一種白色或淡黃色的礦物,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炎等。
- 杏仁:一種核果,用於治療咳嗽、氣管炎等。
消乳丸,砂仁,陳皮,三稜,莪朮,神麯,麥芽,香附
白話文:
消乳丸,由砂仁、陳皮、三稜、莪朮、神麯、麥芽、香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