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下卷 (15)
下卷 (15)
1. 瘖症
總括,失音之症古名瘖,大抵多因病後成;補瀉隨時加減用,地黃丸服有音聲。
白話文:
總體來說,失音的疾病,在古代稱為瘖,大多是因後天疾病所致;補益或瀉下的藥物要根據病情的變化隨時加減使用,地黃丸有治療失音的作用。
《內經》曰:舌者,音之機也;喉者,音之關也。小兒卒然無音,乃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出,致其門闔不啟,故無音也。若咽喉音聲如故,而舌不能運轉言語,則為舌瘖。此乃風冷之邪克於皮之絡,或中於舌下廉泉穴所致。蓋舌乃心之苗,心發聲為言,風邪阻塞其經絡,故舌不能轉運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舌頭是聲音產生的機制,咽喉是聲音輸出的關卡。小孩突然間沒有聲音,是因為寒氣入侵會厭,導致會厭不能發聲,聲音不能輸出,就像門戶緊閉無法開啟一樣,所以沒有聲音。如果咽喉的聲音一切正常,但是舌頭無法運轉說話,那就是舌瘖。這是因為風寒之邪侵犯皮肉的絡脈,或者侵犯舌頭下方的廉泉穴所致。舌頭是心臟的苗裔,心臟發聲為言語,風邪阻塞了經絡,所以舌頭無法運轉。
若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中聲嘶者則為喉瘖,此亦為風冷所客,使氣道不通,故聲不得發,而喉無音也。然或因風痰阻塞,或因心經氣虛,或因脾之絡受風,或因風痰滯於脾之絡,或因脾氣不足,或胃中清氣不升,皆足以致瘖。
白話文:
如果舌部不能靈活轉動,說話吐字不清,同時喉嚨裡聲音嘶啞,稱為喉痹。也是因為風寒外襲,導致氣道不通,所以發不出聲音,喉嚨沒有聲響。然而,或者是因為風痰阻塞,或者是因為心經氣虛,或者是因為脾絡受風,或者在於風痰滯留在脾絡之中,或者是因為脾氣不足,或者胃中清氣不能上升,這些都可能導致喉痹。
大抵此症有稟父腎氣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遺兒、熏閉清道不能言者;或兒病津液耗損,會厭乾涸不能言者;或腎氣不充,虛火上炎,傷肺不能言者;有驚風中風不能言者。若遺熱於津液耗者,用七味白朮散;清氣不升者用補中益氣湯;稟腎不足與虛火傷肺者,用六味地黃丸。
若仰首咳嗽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顱呵欠、咬牙等症,悉屬腎虛,非地黃丸不能救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説,造成此證的原因有:
-
先天稟賦不足,腎氣虛弱,不能説話。
-
乳母精神情緒失調,五志之火遺留給嬰兒,導致嬰兒神志不清、口齒不清,不能説話。
-
由於小兒患病,津液消耗,會厭乾涸,不能説話。
-
腎氣不充,虛火上炎,灼傷肺臟,導致不能説話。
-
驚風或中風導致不能説話。
如果孩子遺熱,津液耗損,採用七味白朮散治療。
如果孩子的清氣不升,採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如果是先天的腎氣不足和虛火灼傷肺臟導致的,採用六味地黃丸治療。
若患吐瀉或大病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物,有不能咽者非失音,此腎怯不能上接於陽也,當以參朮溫補之劑主之。《保嬰集》云,小兒五六歲,心氣不足而不能言用菖蒲丸,口噤不能言者,用地黃丸。
白話文:
如果患有嘔吐、腹瀉或大病之後,即使有聲音卻不能言語,但仍能嚥下食物,有不能嚥下的,這不是失音,而是腎氣虛弱不能上接於陽氣,應該用人參、白朮溫補的藥物為主。《保嬰集》說,五六歲的小兒,心氣不足而不能言語,可以用菖蒲丸;口不能閉和而不說話的人,可以用地黃丸。
三十二問,解顱。仲陽謂生下囟不合,腎氣衰也,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㿠白身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見腎虛症。楊氏曰:小兒年大,頭縫開解而不合者,腎主髓,腦為髓海,腎氣有虧,腦髓不足,所以頭顱開而不能合也。人乏腦髓,如木無根,凡得此者不遠千日,亦有數歲,乃成廢人。
白話文:
三個月的嬰兒,囟門不合,是腎氣衰竭的緣故,長大以後必定少言笑。另外,眼白多的、脖子白而瘦的人,多愁少喜,許多是腎虛的症候。楊氏說:小孩年紀大了,囟門還開著,合不起來,這是因為腎主髓,腦是髓海,腎氣不足,髓海就沒有東西滋養,所以囟門開著合不起來。一個人如果腦髓不足,就像樹木沒有根,患有這個症候的人,最多一年多的時間,就會成為廢人。
故有此症亦不可束手待死也,宜與錢氏地黃丸,仍用天南星,微炮為末,米醋調敷於緋帛,烘熱貼之,亦良法也。
白話文:
因此患了瘡毒症,也不能坐以待斃,應用與錢氏地黃丸合用,再用天南星微炒為末,用米醋調敷於紅布上,烘熱以後貼上,這也是好方法。
三十三問,囟陷囟填。囟陷者始因臟腑有熱,渴飲水漿致成泄瀉,久則血氣虛損不能上衝腦髓,故囟陷如坑不能平滿,用狗頭骨炙黃為末,雞子清調敷之。囟填者囟門腫起也,脾主肌肉,乳哺不常,飢飽無度,或寒或熱,乘於脾家,致使臟腑不調,其氣上衝,為之填脹,囟突而高,如物堆起,毛髮短黃自汗是也。若寒氣上衝則牢靳,熱氣上衝則柔軟。
白話文:
三十三問 (囟陷、囟填),一篇講述嬰兒囟門陷落和囟門膨脹的。
囟陷是指囟門凹陷。開始是因臟腑有熱,口渴喝水過多導致腹瀉;久了血氣虛損,不能上升灌注腦髓,所以囟門凹陷如坑,不能平坦。治療方法是用狗頭骨燒成灰末,用雞蛋清調勻敷在囟門上。
囟填是指囟門腫脹。脾主肌肉,哺乳不當,飢飽不節,或寒或熱,侵犯脾,導致臟腑不調,其氣上衝,造成囟門膨脹,囟門突起而高,像是東西堆起來的樣子,毛髮短黃,自汗。
若寒氣上衝,囟門會堅硬緊繃;熱氣上衝,囟門會柔軟。
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劑量輕重,兼與調氣。小兒肝盛風熱交攻亦然,此症未易退瘥,或熱症用大連翹散主之。有表熱症柴胡散主之,又有封囟散掩之。
白話文:
對於寒症的病人,給予溫熱的藥物治療;對於熱症的病人,則給予涼性的藥物治療。在用藥時,應兼顧劑量的輕重,並配合調節患者的氣息。對於小兒肝火旺盛,風邪熱邪交攻的證狀,治療起來也並不容易痊癒。如果遇到熱症,可以採用大連翹散為主藥的方劑來治療;如果遇到表熱證,則可以用柴胡散為主藥的方劑來治療;另外,還可以搭配使用封囟散來掩護治療。
論曰:小兒胃和沖和則腦髓充盛,囟頂漸合。若胃熱熏蒸臟腑,則渴而引飲,因致泄利。今臟腑壅熱,血氣虛弱,不能上衝腦髓,所以囟陷也,用當歸散、地黃丸。
齒遲、語遲、行遲:齒遲者腎氣不足;語遲者心氣不足;行遲者稟受不足。
白話文:
論語中說:小孩子的脾胃和足陽明胃經相互調和,與衝脈相互調和,那麼他的腦髓就充足,囟門漸漸閉合。如果脾胃有熱氣蒸騰燻蒸臟腑,就會口渴引飲,進而導致腹瀉。現在人的臟腑壅塞發熱,血氣虛弱,不能衝上腦髓,所以囟門凹陷。應該用當歸散、地黃丸治療。
天柱骨倒:項軟者胎氣不足。大病後後項軟即天柱骨倒也。或吐瀉之餘,傷寒失表,脾受風熱者,速與祛風追熱,及以強筋之劑。
白話文:
天柱骨倒:後腦勺柔軟的人胎氣不足。大病之後後腦勺柔軟就是天柱骨倒。或者吐瀉之後,傷寒失表,脾臟受到風熱的人,趕快使用祛風追熱和強筋的藥物。
(小兒肌體雄壯,不為瘦瘁,忽然項軟傾倒,此名下竄,皆因肝腎氣虛,客邪侵入臟腑,傳於筋骨,故成此疾。蓋肝主乎筋,腎主乎骨,筋骨俱弱則項軟、垂下無力,亦名天柱骨倒,與五軟相類,不過調元散、補腎地黃丸。)
〔附方〕
白話文:
如果小孩子的體格健壯,沒有疾病導致消瘦,卻突然脖子變軟下垂,這種情況叫做「下竄」,都是因為肝腎之氣虛弱,外邪入侵臟腑,傳染到筋骨,所以導致這種疾病。因為肝臟主管筋,腎臟主管骨,筋骨都很虛弱,那麼脖子就會變軟,下垂沒有力氣,也叫做「天柱骨倒」,跟「五軟」很相似,不過可以服用「調元散」、「補腎地黃丸」來治療。
七味白朮散,人參,白朮,茯苓,藿香,木香,乾葛,甘草
白話文:
七味白朮散:
-
人參:補氣養陰,益氣生津。
-
白朮:健脾益氣,化濕利水。
-
茯苓:健脾寧心,利水滲溼。
-
藿香:芳香化濕,解表止瀉。
-
木香:行氣止痛,消脹除痞。
-
乾葛:生津止渴,清熱涼血。
-
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補中益氣湯,見脫肛症內。
六味地黃丸,
菖蒲丸,治心氣不足,不能言語。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脫肛症。 六味地黃丸, 菖蒲丸,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導致的不能言語。
石菖蒲,赤石脂(各三錢),人參(五錢),丹參(二錢),天冬,麥門冬(各一兩)
連翹散,見風毒症內。
柴胡散,
白話文:
-
石菖蒲:三錢
-
赤石脂:三錢
-
人參:五錢
-
丹參:二錢
-
天冬:一兩
-
麥門冬:一兩
封囟散,人參(二錢),甘草(二錢),門冬(二錢),膽草(一錢,酒炒),防風(一錢),柴胡(五分)
當歸散,見諸瀉症內。
地黃丸
白話文:
封囟散
人參(二錢):補氣益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甘草(二錢):補益氣血,緩解疲勞,止咳化痰。
門冬(二錢):滋陰清肺,潤腸通便,利尿消腫。
膽草(一錢,酒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明目退翳。
防風(一錢):祛風除濕,解表散寒,止痛消炎。
柴胡(五分):疏肝解鬱,退熱止痛,安神助眠。
調元散,人參,茯苓,茯神,白朮,白芍,熟地,當歸,黃耆,川芎,石菖蒲,山藥,甘草
補腎地黃丸,見五淋症內。
白話文:
調元散,人參:補氣益元,健脾益肺。
茯苓:清熱化痰,健脾寧心。
茯神:養心安神,寧心除煩。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白芍:養血柔肝,斂陰止汗。
熟地:補益精血,滋陰養血。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黃耆:益氣固表、扶正固本。
川芎:活血行氣,通竅止痛。
石菖蒲:開竅醒神,化濕醒腦。
山藥:健脾益氣,固腎益精。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