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下卷 (11)
下卷 (11)
1. 驚癱鶴膝
總括,風濕流傳骨節間,痛兼心悸是驚癱;若於腕脛多疼重,凝結成團鶴膝看。
《內經》曰:頑弱名緩風疼,重名濕痹。小兒驚癱者,因驚風之際手腳動掣,當聽其自然,然後療之,免生異症。或父母見其病勢可畏,從而按伏之,豈知筋者肝之合也,臨病發時,若按束其手足,則筋不舒伸,遂至經絡為風所閉,終為廢人。又有四肢痿痹不仁,致手足梢脹痛不堪忍者,此風毒之氣使然。
故傳曰:風淫末疾是也。凡小兒心悸不常,及遍身腫痛,或手足不遂,此為驚癱之候也。若治之稍遲,至臂腕膝脛骨節之間,流結頑核,或膝大而腫,肉消骨露如鶴之膝狀,或為癰為節,此名鶴膝候也。
以上形症並宜發汗為先,使腠理開通,則氣熱可除,有濕亦去,用百解散和五苓散倍加麻黃,微得汗為度,次祛風散及獨活湯加桑寄生投服,使風不生而痰不作,愈矣!若為癰為癤疼重者,用黑牽牛,半生半炒略研,煎無灰酒調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濕。
〔附方〕
百解散,見熱症內。
五苓散,見驚風症內。
祛風散,防風,南星,半夏,黃芩,甘草
獨活湯,當歸,白朮,黃耆,薄桂,牛膝,獨活,甘草
白話文:
總的來說,風濕病如果侵入骨頭關節之間,導致疼痛還伴隨心悸,就稱作驚癱。如果疼痛主要集中在手腕和小腿,而且腫脹凝結成塊,看起來就像鶴的膝蓋一樣,就稱作鶴膝風。
《黃帝內經》說:肌肉無力叫做緩風疼,嚴重叫做濕痹。小孩子如果得了驚癱,是因為在驚風發作時手腳抽動,這時候應該順其自然,不要去干預,然後再治療,才能避免產生其他病症。有些父母看到小孩病得可怕,就按住他們的身體,這樣做是錯誤的。要知道,筋是屬於肝的,在發病的時候,如果按住手腳,筋就無法伸展,導致經絡被風邪堵住,最後會變成殘廢。還有一種情況是,四肢麻木無力,手腳末端腫脹疼痛難忍,這是風毒之氣造成的。
所以古話說,風邪侵犯身體末梢就會導致疾病。凡是小孩子出現心悸不穩定,全身腫痛,或是手腳不聽使喚,都可能是驚癱的徵兆。如果治療晚了,風邪會流竄到手臂、手腕、膝蓋、小腿等關節之間,形成難以消除的硬塊,或是膝蓋腫大,肌肉消瘦,露出骨頭,像鶴的膝蓋一樣,也可能形成癰或癤子,這就叫做鶴膝風。
以上這些情況,應該先用發汗的方法,使皮膚毛孔打開,讓體內熱氣散去,濕氣也能排除。可以用百解散搭配五苓散,並且多加一些麻黃,微微出汗就好。之後再服用祛風散和獨活湯,再加桑寄生,使風邪不會產生,痰也不會形成,這樣病就能好了。如果癰或癤子疼痛嚴重,可以用黑牽牛,一半生用一半炒過,稍微研磨一下,用無灰酒調服,再用五苓散來消除流注的寒濕。
〔附方〕
百解散,配方請參考熱症內。
五苓散,配方請參考驚風症內。
祛風散,包含防風、南星、半夏、黃芩、甘草。
獨活湯,包含當歸、白朮、黃耆、薄桂、牛膝、獨活、甘草。
2. 諸瘡
總括,滿頭及額生如癩,但用連床得安瘥;通身糜爛更多煩,一抹金塗無不快。
《內經》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火鬱內發致有斯疾。蓋心主乎血,血熱生風,熱鬱內甚遞相傳襲,故火能生土。血注陽明,陽明主肌肉,風熱與血熱相搏,發見皮膚,其名不一。有黃膿而白者,土生金,母歸子也。始生微癢而熱輕,腫痛、潰爛為熱極。血凝化水,氣滯成膿。
甚則寒熱作而飲食減,此尤為可慮。宜宣瀉風毒、涼心經、解胃熱,用當歸散加黃連、升麻、乾葛、薑、蔥、燈心煎服,及牛蒡湯,塗以四黃散、一抹金。
若頭散生成片,常常燥癢,毛髮稀少,有類白屑,此因積熱上攻,名曰禿瘡。雖生於頭,世人只知以藥外敷得愈,不逾旬月,其瘡又發,何為而然?蓋頭乃諸陽所會之處,洪範五行,火曰炎上,熱毒上攻,兩陽相灼,故瘡生於頭,法當解陳莝之積熱,導心經之煩躁,斯可矣。宜百解散,倍加五和湯、薑、蔥、燈心煎服,次以連床散塗之,及四黃散亦可。
有遍身糜爛成片,甚至煩躁衣不可著,蓋風火內鬱於陽明,流毒於外,名曰風熱瘡,用百解散加五和湯,入何首烏、荊芥、白芷煎服,及牛蒡湯。疏滌腸胃,解散風熱,其瘡自愈,不致再生。外敷以四黃散及連麻散。湯火瘡,先用人參羌活散發表,次以去霜膏塗之,即效。
有小兒瘡瘍遍身,頭上瘡蓋如餅,此為胎氣熱毒所感,宜以犀角解毒丸加減療之。然最忌敷藥洗浴,恐其入腹,為患不淺。
至若瘡瘍作楚,潮熱不止,此雖系脾虛,亦因肺氣受損,先以理脾補虛,然後復治其瘡瘍,以當歸解毒湯治之。
〔附方〕
當歸散,見諸瀉症內。
牛蒡湯,見淋症內。
四黃散,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滑石,五倍子,用香油調敷。
一抹金,蘆薈,蛇床,黃丹(水飛過,各三錢),硫磺,赤石脂,白礬(火煅),五倍,黃柏(各二錢半),輕粉(五分),豬油或清油調。
百解散,見熱症內。
五和湯,當歸,赤茯苓,大黃,枳殼,甘草
連床散,黃連,蛇床,五倍,輕粉,用荊芥和蔥,煮水候涼洗,拭乾後即敷藥。
人參羌活散,見傷寒症內。
玄霜膏,用好糯米五升,將堅硬鐵器盛貯,見天處以雪水浸一二日,不問腐爛仍取出,於竹器內,將水淋過,曬乾、焦炒、研為末,用新汲水調敷之,如干燥又以雞毛蘸水拂瘡,使瘡潤痛減。藥少再塗用,自然取效。一名玄霜散,炒透黑色,煙青為度。
犀角解毒丸,犀角,黃連,玄參,桔梗,連翹,薄荷,大力子,當歸,山梔,甘草,生地,黃芩,赤芍,天花粉(各一兩)
為末服。
當歸解毒湯,陳皮,當歸,赤茯,山楂,黃柏,知母,柴胡,人參,金銀花
白話文:
總括來說,
頭部和額頭長瘡,像癩病一樣,但用連床散就能痊癒;全身皮膚潰爛更讓人煩惱,用一抹金塗抹就能快速好轉。
《內經》說:「各種痛癢瘡都是因為心火引起的,火氣鬱積在體內才導致這些疾病。」這是因為心主管血液,血熱會生風,熱鬱在體內會互相傳染,因此火能生土。血液流注到陽明經,而陽明經主管肌肉,風熱和血熱相互搏擊,就會在皮膚上表現出來,所以名稱各異。
有的瘡會流出黃色膿液,有的則呈現白色,這是因為土生金,母氣歸於子氣的緣故。剛開始會有點癢,發熱也比較輕微,腫痛、潰爛時就表示熱氣已經很嚴重。血凝結就會變成水,氣滯就會形成膿。嚴重時會發冷發熱、食慾不振,這尤其令人擔憂。應該疏散風毒、清涼心經、解除胃熱,可以使用當歸散加上黃連、升麻、葛根、薑、蔥、燈心草煎服,以及牛蒡湯,外塗四黃散、一抹金。
如果頭部瘡瘍呈片狀生長,常常乾燥發癢,頭髮稀疏,有類似頭皮屑,這是因為積熱向上攻擊,稱為禿瘡。雖然長在頭上,世人只知道用藥外敷可以治癒,但不到一個月,瘡又會復發,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根據五行,火性炎上,熱毒會向上攻擊,兩陽相灼,所以瘡會長在頭部。治療方法應當清除體內積熱,疏導心經的煩躁,這樣才能根治。可以使用百解散,加倍加入五和湯、薑、蔥、燈心草煎服,然後用連床散塗抹,也可以使用四黃散。
如果全身皮膚潰爛成片,甚至煩躁到衣服都穿不住,這是因為風火鬱積在陽明經,毒素流向體外,稱為風熱瘡,可以使用百解散加五和湯,加入何首烏、荊芥、白芷煎服,以及牛蒡湯。疏通腸胃,解除風熱,瘡自然會痊癒,不會再生。外敷可以使用四黃散及連麻散。如果是湯火燙傷,先用人參羌活散發汗,然後用玄霜膏塗抹,就能見效。
如果小兒全身長滿瘡,頭上的瘡像餅一樣,這是因為受到胎氣熱毒的影響,應該用犀角解毒丸加減治療。但是最忌諱塗藥洗澡,擔心藥物進入腹部,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如果瘡瘍疼痛,潮熱不止,雖然是因為脾虛,也是因為肺氣受損。應該先調理脾胃、補益虛弱,然後再治療瘡瘍,使用當歸解毒湯治療。
【附方】
- 當歸散: (見治療腹瀉的章節)
- 牛蒡湯: (見治療淋症的章節)
- 四黃散: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滑石、五倍子,用香油調和後外敷。
- 一抹金: 蘆薈、蛇床子、黃丹(水飛過,各三錢)、硫磺、赤石脂、白礬(煅燒過)、五倍子、黃柏(各二錢半)、輕粉(五分),用豬油或清油調和。
- 百解散: (見治療熱症的章節)
- 五和湯: 當歸、赤茯苓、大黃、枳殼、甘草
- 連床散: 黃連、蛇床子、五倍子、輕粉,用荊芥和蔥煮水,放涼後清洗患處,擦乾後敷藥。
- 人參羌活散: (見治療傷寒症的章節)
- 玄霜膏: 用好的糯米五升,裝在堅硬的鐵器中,放置在露天處用雪水浸泡一兩天,不論是否腐爛都取出,放在竹器中,淋水,曬乾、焦炒、研磨成末,用新汲水調和後塗敷,如果乾燥,可以用雞毛蘸水拂過瘡面,使瘡面濕潤、減輕疼痛。藥量少時可以再塗用,自然就會見效。又名玄霜散,炒至黑色,略帶青煙即可。
- 犀角解毒丸: 犀角、黃連、玄參、桔梗、連翹、薄荷、大力子、當歸、山梔子、甘草、生地、黃芩、赤芍、天花粉(各一兩),磨成粉服用。
- 當歸解毒湯: 陳皮、當歸、赤茯苓、山楂、黃柏、知母、柴胡、人參、金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