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下卷 (10)
下卷 (10)
1. 附:遺溺尿床
《原病式》曰:遺尿不禁者為冷。《內經》曰:膀胱不約為遺溺。仁齋曰:小便者,津液之餘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拘制其水,出而不禁,此謂遺尿;睡里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而挾冷所致也,以雞腸散主之,然益智、破故紙之類,亦不可缺。
亦有熱客於腎部及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寧,故不能禁而頻數來也,治當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收澀之劑,如牡蠣、山茱萸、五味之類。病本屬熱,故宜瀉火,因水不足,故火動而致小便多,小便既多,水益虛,故宜補血瀉火。補血治其本也;收之、澀之,治其標也。
〔附方〕
雞腸散,桂(一錢五分),龍骨(二錢五分),牡蠣(煅灰),茯苓,桑螵蛸(炒,各五錢),雞腸一具(燒存性,男用雌,女用雄)上為極細末,仍以雞肫皮一具,雞腸一具,燒存性,研為極細末,每用前藥一錢,以溫酒調化,食前服。
又方,雞肫皮(一具),雞腸(一具,燒),豬胞(炙焦,男用雌、女用雄)為末,酒調服。
白話文:
《原病式》說:遺尿,也就是小便控制不住的情況,是因為身體寒冷。《內經》說:膀胱約束不住就導致遺尿。仁齋說:小便,是體內津液剩餘的部分。腎主管水分,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如果腎和膀胱都虛弱,又受到寒氣侵襲,就無法控制住體內的水液,導致小便無法控制地流出,這就是遺尿;在睡夢中不自主地排尿,就叫做尿床。這些都是因為腎和膀胱虛弱,又夾雜寒冷造成的,可以用雞腸散來治療,但像益智、破故紙之類的藥材也不能缺少。
也有因為熱邪侵入腎和膀胱部位,導致火邪妄動,水液無法安定,所以會頻繁小便且無法控制。治療應該以滋補膀胱的陰血,瀉掉火邪為主,同時輔助使用收澀的藥物,像是牡蠣、山茱萸、五味子等。這種情況的病因本來是熱,所以應該瀉火;因為體內水液不足,導致火邪妄動,造成小便頻繁,小便一多,體內水液就更虛,所以應該補血瀉火。補血是治療根本,而收澀是治療表面的症狀。
[附錄藥方]
雞腸散:桂枝(一錢五分),龍骨(二錢五分),牡蠣(煅燒成灰),茯苓,桑螵蛸(炒過,各五錢),雞腸一副(燒成炭,男性用雌雞的,女性用雄雞的)。將這些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將雞胗皮一副和雞腸一副燒成炭,磨成極細粉末。每次取之前藥粉一錢,用溫酒調和後,在飯前服用。
另一個藥方:雞胗皮一副,雞腸一副(燒成炭),豬膀胱(炙烤至焦,男性用雌豬的,女性用雄豬的)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服用。
2. 麻木
總括,木本濕熱死血因,手麻原屬氣家虛;忽然十指麻木也,濕痰死血胃中虛。
脈法,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體,關後得之麻在下體也。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痹;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痹;脈澀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痛癢。
《內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故風氣勝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自批:《內經》注雖合為痹,發起亦殊也。風則陽受之,故為痹行;寒則陰受之,故為痹痛;濕則皮肉筋受之,故為皮著而不去也。)河間曰:留著不去,四肢麻木拘攣也。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濕,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不仁。夫所謂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癢,如繩扎縛初解之狀,古方名為麻痹是也。
丹溪曰: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然則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三也。雖然亦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虛而感濕;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並麻木並作者,古方謂之周痹,治法宜先汗後補也,然當以類推而治之,不可執一見也。
如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宜二陳湯加蒼朮、桃仁、紅花,少加附子行經,又宜四物湯加蒼朮、白朮、陳皮、茯苓、羌活、紅花、蘇木之類。
如手足俱麻木,並指尖麻者,皆痰滯經絡也,宜二陳湯加竹瀝、薑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風氣。
麻用補中益氣湯加當歸、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少加桂枝行經。
木用四物湯,並二陳湯加桃仁、紅花,二方俱宜。用竹瀝、薑汁、白芥子,以行經至脅肋,達痰之所在也。
〔附方〕
二陳湯,見諸吐症內。
四物湯,見痢疾症內。
補中益氣湯,見脫肛症內。
白話文:
總的來說,麻木的原因可能是濕熱、瘀血所造成,如果是手麻,通常是氣虛的表現。突然出現十指麻木,則可能是體內有濕痰、瘀血,而且胃氣虛弱。
從脈象來看,脈搏浮而且軟弱無力,表示氣虛。如果脈象在寸關部位(靠近手腕處)感覺到麻,表示麻木發生在上半身;如果脈象在關後部位感覺到麻,表示麻木發生在下半身。脈象浮而且慢,表示體內有濕氣,容易產生麻痹;脈象緊而且浮,表示有寒氣,容易產生痛痹;脈象澀而且空虛,表示有瘀血,會感到麻木,甚至感覺不到疼痛。
《內經》說,風、寒、濕三種邪氣結合在一起會形成痹症。其中,風邪較強會造成痹症游走不定,寒邪較強會造成痹症疼痛,濕邪較強會造成痹症固定在皮膚肌肉之間,難以消除。(我認為《內經》雖然將這三種邪氣都歸為痹症,但它們的成因和表現還是有所不同的。風邪屬於陽邪,所以痹症會游走不定;寒邪屬於陰邪,所以痹症會疼痛;濕邪侵犯皮膚肌肉筋骨,所以痹症會黏著在皮膚肌肉,不易消退。)河間認為,如果這些邪氣長期積聚不去,就會造成四肢麻木、拘攣。
岐伯認為,感覺疼痛通常是體內寒氣過多的表現,因為有寒氣才會感到疼痛。如果感覺麻木但不疼痛,表示病程已久且深入,影響到營養物質的運行,經絡不暢通,所以不會疼痛,而皮膚失去滋養所以會感到麻木。所謂麻木,有時會感覺全身或四肢都像有螞蟻在爬,麻木而不知痛癢,如同被繩子捆綁後剛解開的感覺,古代將這種情況稱為麻痹。
丹溪認為,麻是氣虛的表現,木是濕痰和瘀血造成的。所謂麻和木,都是感覺不到知覺,但又可以細分為三種情況。雖然有些情況是氣血都虛弱,但只感到麻而不覺得木;也有些情況是氣虛又感受到濕邪;還有一些情況則是虛弱時又受到風寒濕三種邪氣的侵襲。因此,如果全身出現牽扯疼痛,又伴隨麻木,古代稱之為周痹,治療方法應先發汗,再進行補益。但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
如果十指麻木,表示胃中有濕痰和瘀血,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蒼朮、桃仁、紅花,再少加一點附子來疏通經絡。也可以用四物湯加上蒼朮、白朮、陳皮、茯苓、羌活、紅花、蘇木等藥材。
如果手腳都麻木,甚至指尖也麻木,通常是痰液阻滯經絡所致。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竹瀝、薑汁、白芥子,來化痰、散風。
麻木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當歸、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再少加一點桂枝來疏通經絡。
木可以用四物湯和二陳湯,再加上桃仁和紅花,這兩個方子都可以使用。還可以配合竹瀝、薑汁和白芥子,使藥效能到達脅肋部位,去除痰液。
(附註:)
二陳湯、四物湯、補中益氣湯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中提到的相關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