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下卷 (7)
下卷 (7)
1. 喉痹
總括,喉中腫痛稱喉痹,實因相火沖逆至;急須刺破湧其痰,並敷立效散而愈。
脈法,兩寸脈浮而溢者,喉痹也,脈微而伏者死。
白話文:
總體來說,喉嚨腫痛被稱為喉痹,實際上是體內的虛火向上衝擊到喉嚨。需要緊急刺破膿腫放出濃痰,再敷上立效散來治療。
《內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王注謂一陰即厥陰,肝與胞絡是也。一陽即少陽,膽與三焦是也,四經皆有相火存焉。子和曰:膽與三焦尋火治,肝與胞絡都無異。東垣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蓋元氣一虛,則相火隨起而喉痹等暴病作矣。夫喉之為會厭者,經謂之吸門是也,以其司呼吸,主升降,為人身緊關之橐龠門戶也。
白話文:
《內經》中說:陰陽相結,就會形成咽喉腫痛。王注認為這個陰指的是厥陰,也就是肝臟和胞絡。這個陽指的是少陽,也就是膽囊和三焦。這四條經絡中都有相火存在。子和說:膽囊和三焦通過尋火來治療,肝臟和胞絡的方法也是如此。東垣說:火與元氣不能並存,一個勝了,另一個就會敗。如果元氣虛弱,相火就會隨之旺盛,咽喉腫痛等急症就會發生。咽喉的會厭,就是經文中所說的吸門,因為它掌管呼吸,主宰升降,是人體的重要關口。
若夫卒然腫痛,水漿不入,言語不通,死在須臾,誠可驚駭。其會厭之兩旁腫者,俗謂之雙乳蛾,易治;會厭之一邊腫,俗謂之單乳蛾,難治,古方通謂之喉痹,皆相火之所沖逆耳。治之先必大涌其痰,或以針刺其患處,此急則治標之法也。用藥者必須以桔梗、甘草、玄參、升麻、防風、羌活、荊芥、薄荷、山豆根之類服之,以立效散敷之可也。
〔附方〕
白話文:
如果突然腫痛,水和食物都無法入口,說話也說不清楚,沒多久就死亡,實在令人驚駭。會厭的兩邊腫脹,俗稱雙乳蛾,比較容易治療。會厭的一邊腫脹,俗稱單乳蛾,比較難治。古方都稱之為喉痹,都是相火衝逆所造成的。治療時,首先一定要把痰液湧出,或者用針刺患處,這是緊急情況下的治標方法。用藥時,必須使用桔梗、甘草、玄參、升麻、防風、羌活、荊芥、薄荷、山豆根之類的藥物,輔以立效散敷在患處,就可以奏效。
立效散,硼砂,龍腦,雄黃,朴硝,俱為末,乾摻。
白話文:
《立效散》,
成分:硼砂、龍腦、雄黃、朴硝,
用法: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直接服用。
一方,治喉痹,用韭菜地上蚯蚓數條,活入蜂蜜內,沒半日,去蚓即時服蜜並泥,效。
白話文:
有這麼一個藥方,治療咽喉腫痛,藥方中需用到韭菜和地上的蚯蚓數條,將蚯蚓放入蜂蜜中,浸泡半日,取出蚯蚓,立刻服用蜂蜜並口服泥土,就可以起到治療作用。
一急救散,用木鱉一個,以新汲水磨滴入喉中便退,後用湯藥調治之。
白話文:
急救散:以木鱉一個為原料,用剛汲取的新井水磨碎,滴入喉中,可快速止瀉,之後再服用中藥進行治療。
2. 口病
總括,孩兒胎受諸般熱,熱壅三焦病在舌;或成鵝口症堪憂,用藥更雖針刺裂。
脈法,右關脈洪數者口瘡,或為重舌、木舌。
白話文:
總的來說,孩子在母體中受到各種熱邪影響,熱邪壅塞三焦,病症表現在舌頭上;可能會形成鵝口瘡這樣的病症,令人擔憂,治療時需要用藥物甚至針刺來處理。 脈診方面,如果右關部位的脈象洪大而數,則可能是口腔潰瘍,或者是重舌、木舌等症狀。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夫口之為病,重舌者,心脾俱有熱也。心候於舌而主血,脾之脈絡出於舌下。(批:脾之脈絡系舌旁,肝之脈絡系舌本,心之脈絡系舌根。)若心熱則血氣俱盛,附於舌根,重生壅出如舌而短小是也。有生頰裡及上齶者,名曰重齶;生齒根者,名曰重齦,皆當刺去其血,而用真蒲黃敷之,或發灰或馬牙硝或硼砂敷之,或竹瀝浸黃柏點之。
白話文:
《內經》說:中央的顏色是黃色,五行屬土對應的臟腑是脾,在體表的開口是口,精氣藏於脾,所以病症會表現在舌頭上。如果舌頭有病,舌頭變重,說明心和脾都有熱。心主血,舌頭是心的候位,脾的脈絡出於舌下。(注:脾的脈絡在舌頭的旁邊,肝的脈絡在舌頭的根部,心的脈絡在舌頭的根部。)如果心熱,那麼氣血就都會旺盛,附著於舌根,重新生出壅塞後就會像舌頭一樣,但很短小。長在臉頰內側和上顎的,叫做重齶;長在牙齒根部的,叫做重齦,都應該刺破放出血液,然後用蒲黃敷上,或者用發灰、馬牙硝或硼砂敷上,或者用竹瀝浸泡黃柏點上。
木舌者,臟腑壅滯,心脾積熱,熱氣上衝,故令舌腫,漸漸脹大塞滿口中,是為木舌,若不急療必致害人。用朴硝二分,霜紫一分、白鹽半分同研,用竹瀝水調敷,單用腦子亦效。
白話文:
木舌病,是指臟腑氣血運行不暢,心脾積聚熱氣,熱氣往上衝,導致舌頭腫脹,逐漸變大而充滿整個口腔,這就是木舌病。若不緊急治療,必定會危及生命。治療方法是用朴硝二分、霜紫一分、白鹽半分,研磨成粉末,用竹瀝水調和,敷在舌頭上。單獨使用腦子也有效。
弄舌者,脾臟微熱,令弄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用冷藥下之,當少與瀉黃散服,亦或飲水。醫疑為熱,以冷藥下之,非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又加肌瘦面黃,五心煩熱,即為瘦疳,宜胡黃連丸。如大病未愈,用藥後弄舌者凶。又有舌上白苔並黑色者,用硼砂末摻之,熱甚者加腦子。
白話文:
弄舌者,是脾臟微熱,導致絡脈有些緊縮,時常伸展舌頭。治療時,不要用寒涼的藥物來下瀉,應少服瀉黃散,或者喝水即可。醫生誤以為是熱症,用寒涼的藥物下瀉,是錯誤的。喝水是因為脾胃虛弱,津液不足,如果再加上肌膚消瘦、面色發黃、手足心煩熱,這就是瘦疳,應該服用胡黃連丸。如果得了大病尚未痊癒,用藥後仍然弄舌的,是兇險的。還有一種情況是舌頭上有白色苔膩並伴有黑色苔膩,可用硼砂末摻入藥中,如果熱症很嚴重,可以加點牛腦髓。
口糜者,乃膀胱移熱於小腸,故不小便,上為口糜。心胃壅熱,水穀不轉,下傳小腸,以導赤散去小腸熱,五苓散瀉膀胱熱,二劑合用可也。
白話文:
口糜是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所以小便失禁,上升到口腔而出現口瘡。心和胃有積熱,無法消化食物,熱氣向下傳到小腸,服用「導赤散」可以消除小腸的熱氣,「五苓散」可以瀉膀胱的熱氣,兩種藥物一起服用可以治療口瘡。
鵝口者,初生小兒,口內白屑,舌上如鵝之口,此乃胎熱,而心脾最盛,熏發於口也,葛氏以發纏指頭,蘸井華水揩拭之,以黃丹煅過,出火毒,摻患處。
白話文:
鵝口,是指剛出生的嬰兒,在口腔內出現白色薄膜,在舌頭上如鵝的嘴巴,這乃是胎熱,而心與脾最旺盛,燻發在口腔。葛氏用頭髮纏繞在手指上,沾井華水擦拭,再以黃丹煅燒過,去除其毒性,將黃丹塗抹患處。
口瘡者,乃小兒將養過溫,心臟積熱,熏蒸於上,故成口瘡也。宜南星末醋調,塗兩足心,乳母宜服洗心散、瀉心湯。
白話文:
口瘡是由於小兒過於溫養,心臟積熱,熱氣燻蒸到上面引起的。治療方法是用南星研成細末,用醋調勻,塗抹在雙腳腳心上。乳母應該服用洗心散、瀉心湯。
丹溪曰:小兒口瘡不下食,眾以狐惑治之,必死。(批:上唇有瘡,曰惑蟲食其臟;下唇有瘡,曰狐蟲食其肛。)須以礬湯於腳上浸半日,頓寬。以黃柏蜜炙、薑蠶炒為末,敷之立下乳而安。
白話文:
丹溪說:小兒口瘡導致無法進食,很多人都用迷惑人的方法來治療,這必定會導致死亡。(批註:上脣有瘡,說是惑蟲吃了他的臟;下脣有瘡,說是狐蟲吃了他的肛門。)應該用礬湯浸泡他的腳半日,就會頓時寬慰。把黃柏用蜂蜜炙烤過,薑蠶炒成末,敷上去就可以吞下奶水而安然入睡。
舌者心之官,心熱則生瘡破裂,肝壅則血出如壅,脾閉則白苔如雪,熱則腫滿,風則強木,口合不開,四肢壯熱,氣喘語澀,皆其候也。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官,心臟有熱就會產生瘡口破裂的症狀,肝臟鬱結就會出血,像是有東西堵塞一樣,脾臟閉塞就會出現像雪一樣的白苔,熱症就會腫脹,風症就會強木,嘴巴緊閉無法打開,四肢強壯而發熱,氣喘言語艱澀,這些都是舌頭症狀的表現。
舌忽腫出口外,俗名蜈蚣毒,用雄雞血一小盞,抹之即縮入,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白話文:
舌頭忽然腫脹凸出口腔外,俗名為蜈蚣毒。可以使用一茶杯雄雞血,塗抹在舌頭上,腫脹就會馬上消下去。如果舌頭長超過一寸,那就研磨冰片敷在舌頭上,腫脹便會收回去。
口瘡以桑樹汁塗之得愈,吞嚥亦無妨也,大人小兒俱效。
〔附方〕
瀉黃散,見熱症內。
白話文:
口腔潰瘍可以用桑樹汁塗抹,這樣可以痊癒,而且吞嚥也沒有問題,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有效。 附方: 瀉黃散,詳見熱症相關內容。
胡連丸,胡黃連,宣黃連(各五錢),麝香(一匙),蘆薈(一錢),硃砂(二錢半)
白話文:
-
胡連丸:
-
胡黃連:5 錢
-
宣黃連:5 錢
-
麝香:1 匙
-
蘆薈:1 錢
-
硃砂:2.5 錢
導赤散,見五淋症內。
五苓散,見驚風症內。
洗心散,見傷寒症內。
瀉心湯,見諸熱症內。
白話文:
導赤散,見於五淋症中。 五苓散,見於驚風症中。 洗心散,見於傷寒症中。 瀉心湯,見於各種熱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