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下卷 (5)

回本書目錄

下卷 (5)

1. 目症

總括,生下經旬目見紅,蓋因胎受熱兼風;涼肝心藥斯為妙,疝氣痘瘡宜別攻。

脈法,左手脈洪數,心火炎上也;關弦而洪,肝火盛也。

《內經》曰:睹五臟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常主也。

白話文:

總的來說,如果產後十多天眼睛出現紅血絲,通常是因為胎兒在母體時受到了熱和風的影響;此時應該使用清涼肝心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是疝氣或天花則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 脈象方面,如果左手脈搏洪大且數跳,這表示心火上炎;若脈象弦緊又洪大,則表明肝火旺盛。 《內經》提到:觀察五臟六腑的精華,這是營養與防禦、精神與靈魂經常運行的地方,也是神氣經常主導的地方。

又曰:諸脈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精。故黑睛屬肝,白睛屬肺,瞳仁屬腎,上下胞屬脾,兩眥屬心,而內眥又屬膀胱。五臟五色各有所司,若因邪氣所並,則五臟之精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

白話文:

又說:人體的諸多脈絡都與眼睛相通;眼睛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得到東西。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匯集到眼睛,形成精華。因此,黑眼珠跟肝臟有關,眼白跟肺臟有關,瞳孔跟腎臟有關,上下眼皮跟脾臟有關,眼角跟心臟有關,內眼角又跟膀胱有關。五臟五色各司其職。如果受到邪氣侵擾,那麼五臟的精華就會失去原本的作用,就不能回歸明亮的眼睛。

錢氏曰:目內赤者,乃心家積熱上攻,宜導赤散加赤茯苓主之;淡黃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夫純陽之子,始生旬月,忽兩目俱紅,炷爛澀癢成翳,此因在胎,為母感受風熱,傳於心肝而得也,以導赤散加當歸、防風、薄荷、荊芥、大黃。目無睛光,及白睛多、黑睛少者,肝腎俱不足也,用地黃丸加鹿茸。

白話文:

錢氏說:眼球內部發紅的,是心臟的積熱往上攻的緣故,應該用導赤散加上赤茯苓來治療;眼睛淡黃色的,是心臟虛弱而導致的發熱,可以服用生犀散來治療;眼睛青色的,是肝臟發熱的緣故,應該服用瀉青丸來治療;眼睛黃色的,是脾臟發熱的緣故,應該服用瀉黃散來治療。

健康陽氣的孩子,出生十個月後,忽然兩隻眼睛都變成了紅色,角膜潰爛發癢,產生了翳障,這是由於孩子在母體內時,母親受到風熱的影響,傳染給孩子的心臟和肝臟而引起的。可以用導赤散加上當歸、防風、薄荷、荊芥和大黃來治療。

眼睛沒有眼珠的發光,以及白眼球多、黑眼球少的情況,都是肝臟和腎臟都不足造成的,可以用地黃丸加上鹿茸來治療。

晝視通明,夜視罔見者,因稟陽氣衰弱,遇夜陰盛,則陽愈衰,故不能視也,用沖和養胃湯。

白話文:

白天視力清晰,晚上看不見東西的人,是因為身體的陽氣衰弱,遇到夜晚陰盛的時候,陽氣就更加衰弱,所以不能視物,要用「沖和養胃湯」來治療。

有熱極夾風,則目赤腫痛,晝夜不開,驚啼不已,先用九仙散水薑蔥煎服,外以黃連膏點之。若痘瘡之後,眼生翳障,昏澀流淚,或浮腫不開,此痘瘡餘毒攻肝也,用瀉肝散或四物湯加防風、蔓荊、荊芥、柴胡、白芷之類。

白話文:

如果熱極加風,則眼睛發紅腫痛,晝夜不開,驚恐啼哭不止,先用九仙散水,加入薑和蔥煎煮後服用,外用黃連膏點眼。如果痘瘡痊癒後,眼睛生翳障,昏昧澀痛流淚,或浮腫不開,這是痘瘡的餘毒攻肝所致,用瀉肝散或四物湯,加上防風、蔓荊、荊芥、柴胡、白芷等藥。

若天行時症,暴赤腫痛,晝夜苦甚,久則昏朦,治法先以九仙散解表,次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大黃、薄荷、生地、竹葉,並投草龍膽散。

白話文:

如果遇到天行時疫,突然出現赤腫疼痛的症狀,晝夜都很嚴重,時間久了就會昏迷,首先用九仙散來解表,然後再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大黃、薄荷、生地和竹葉,同時服用草龍膽散。

血眼者,因久咳不已,以至眼目兩眶紫黑,如被物傷損,眼白紅赤如血,謂之血眼,治之當用生地及黑豆汁,研成膏,掩眼上,而眼眶黑自消,其血皆自眼淚而出,真良方也。

白話文:

得了血眼的人,是因久咳不止,導致眼眶周圍變成紫黑色,好像被東西損傷了,眼白紅得像血一樣,這種病叫做血眼,治療這個病要使用生地和黑豆汁,研磨成膏狀,敷在眼皮上,眼眶周圍的黑色就會自然消退,血液也會隨著眼淚流出來,這是一個真正的好方子。

河間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里,當養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澀翳膜眵淚,斑入眼,皆風熱也,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當散而去之。若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子散大在裡也,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血補水安神以調之。

〔附方〕

導赤散,一見驚風症內,一見五淋症內。

白話文:

河間子說:病症在腑部就屬於表症,應該驅風散熱;病症在臟腑就屬於裡症,應該養血安神。像突然失明,視物模模糊糊,眼睛翳膜有眵淚、眼前有斑點等症狀,都是風熱所致,這是肝氣旺盛,發病於表症,應該散發開來祛除。如果昏花不想看東西,內障看到黑花,瞳孔散大,這些是裡症,是因血少、精神疲勞、腎虛所致,應該養血、補水、安神來調理。

生犀散,生犀,柴胡,乾葛,赤芍,地骨皮,甘草

瀉青丸,見驚風症內。

瀉黃散,見熱症內。

白話文:

生犀散

  • 生犀:解毒清熱,涼血止血。
  • 柴胡:疏肝解鬱,升陽舉陷。
  • 乾葛:生津止渴,清熱涼血。
  • 赤芍: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 地骨皮: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補中。

沖和養胃湯,柴胡,人參,當歸,升麻,乾薑,乾葛,白朮,甘草,羌活(各一兩),防風(五錢),五味(一錢),黃耆(一兩五錢),茯苓(二錢),白芍(六錢)

白話文:

沖和養胃湯

  • 柴胡(一兩)
  • 人參(一兩)
  • 當歸(一兩)
  • 升麻(一兩)
  • 乾薑(一兩)
  • 乾葛(一兩)
  • 白朮(一兩)
  • 甘草(一兩)
  • 羌活(一兩)
  • 防風(五錢)
  • 五味(一錢)
  • 黃耆(一兩五錢)
  • 茯苓(二錢)
  • 白芍(六錢)

(使用方法)

將所有藥材清洗乾淨,加入適量的清水,煎成中藥即可。

(功效)

此方可補氣養血,調和陰陽,理氣化痰。適用於胃陰不足、脾氣虛弱、胸悶腹脹、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狀,具有調和沖和、養胃健脾的功效。

九仙散,柴胡,蒼朮,赤芍,荊芥,麻黃,川芎,薄荷,旋覆花,甘草

白話文:

九仙散: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退燒。

蒼朮:燥濕健脾,祛風散寒。

赤芍: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荊芥:疏風解表,祛邪止汗。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薄荷:疏風清熱,化濕止癢。

旋覆花:祛風解表,清熱通絡。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黃連膏,用川連二錢五分,雞子一枚,箸頭扎一孔,取瓦盞盛之,入黃連和勻,釀一時,見黃色,以絹濾過成膏,患者仰臥,令人挑一匙許,頻點目內,覺口中苦滿舌上,是藥之驗也。痘瘡餘毒攻眼,眼眵多熱俱妙。

白話文:

黃連膏

材料:

  • 川連二錢五分
  • 雞蛋一枚

作法:

  1. 在雞蛋上用筷子戳一個小洞。

  2. 將雞蛋放入小碗中,加入川連,攪拌均勻。

  3. 將碗放在溫暖的地方,讓雞蛋和川連一起發酵大約一個小時。

  4. 一個小時後,當混合物變成黃色時,用紗布過濾,得到黃連膏。

用法:

  1. 患者仰臥。

  2. 用小勺取少許黃連膏,滴入患者的眼睛裡。

  3. 患者會感到口中苦澀,舌頭上滿是苦味。

  4. 持續點眼,直到苦味消失。

功效:

  • 治療痘瘡餘毒引起的視力模糊。
  • 治療眼部炎症和熱症。

瀉肝散,當歸,川芎,芍藥,防風,蒺藜,甘菊,木賊草,荊芥,黃連,蔓荊子,甘草

白話文:

瀉肝散: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 芍藥:養血柔肝,緩解疼痛。
  • 防風: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 蒺藜:平肝熄風,清肝明目。
  • 甘菊:疏風清熱,明目退翳。
  • 木賊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 荊芥:疏風解表,清熱利咽。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蔓荊子:清肝明目,退翳止澀。
  • 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這副中藥方劑具有疏肝理氣、清熱瀉火、祛風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肝火旺盛引起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四物湯,見痢疾症內。

小柴胡湯,見諸吐症內。

草龍膽散,膽草,甘菊,草決明,荊芥,防風,木賊草,甘草

白話文:

四物湯,見於痢疾病症的治療中。 小柴胡湯,用於各種嘔吐病症。 草龍膽散由以下成分組成:龍膽草、甘菊、草決明、荊芥、防風、木賊草和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