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30)

回本書目錄

上卷 (30)

1. 熱症

凡病久則血氣虛,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氣血皆虛則手足厥而身熱也。宜服錢氏白朮散或四君子湯,甚者宜行從治之法,以姜附之類佐之,經所謂甘溫除大熱是也。

變蒸熱者,溫溫微熱,氣粗,驚,少吮乳,瀉黃,上唇尖有水珠狀是也,不必服藥。如兼他症者當以所感之候略為和解。

癖熱者,涎嗽飲水,由乳食不消,伏結於中致成癖塊也,詳在積聚門中矣。

寒熱者,症如瘧狀,陰陽相勝也,詳瘧症篇。

血熱者,《全嬰方》云:已午間熱,遇夜則涼是也,服六合湯。

麻痘熱者,面赤足冷,身發壯熱,呵欠煩悶,咳嗽腰疼,嘔吐作驚,腹痛自痢,中指鼻尖耳冷是也。

〔附方〕

瀉心湯,黃連一兩為末,清水調服五分。

瀉青丸,見驚風症內。

瀉黃丸,藿香,山梔,石膏,防風,甘草

瀉白散,見咳嗽症內。

滋腎地黃丸,黃柏,知母,桂枝

導赤散,見驚風症內。

大柴胡湯,見瘧疾症內。

小柴胡湯,見諸吐症內。

百解散,乾葛,麻黃,黃芩,桂枝,赤芍藥,甘草

涼驚丸,黃連,防風,川芎,薄荷,大黃,膽草,蜜丸,青黛為衣。

安神丸,見疳積症內。

元戎四物二連湯,當歸,芍藥,川芎,黃連,生地,胡黃連

參苓白朮散,見諸瀉症內。

下積丸,丁香,砂仁,川巴豆,使君子

火府丹,生地,木通,黃芩,甘草

通聖散,防風,荊芥,當歸,芍藥,薄荷,黃芩,連翹,石膏,滑石,川芎,麻黃,桔梗,朴硝,山梔,大

,白朮,甘草

一粒金丹,人參,犀角,琥珀,玳瑁,防風,茯苓,冰片,硃砂,寒水石,甘草,米糊為丸,金箔為衣,麥冬湯下。

清解散,防風,天麻,前胡,茯苓,桔梗,枳殼,細辛,柴胡,川芎,甘草

犀角丸,犀角,珍珠,防風,羌活,茯神,大黃,天竺黃,硃砂,甘草,立夏前宜服。

錢氏白朮散,人參,白朮,茯苓,藿香,乾葛,木香,甘草

四君子湯,見驚風症內。

六合湯,當歸,川芎,大黃,熟地

白話文:

凡是病程拖得比較久,通常會導致身體的氣血虛弱。氣虛弱的時候,人會突然昏厥;血虛弱的時候,就會發熱。如果氣血都虛弱,就會出現手腳冰冷,但身體發熱的情況。這種情況適合服用錢氏白朮散或是四君子湯來調理。如果病情嚴重,應該使用反治的方法,也就是用生薑、附子等溫熱的藥物來輔助治療,這就如同《黃帝內經》所說的「用甘溫藥物可以消除大熱」的道理。

「變蒸熱」是指嬰兒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微熱,會伴隨呼吸急促、容易驚嚇、不太想喝奶、腹瀉黃色稀便,上嘴唇尖端會有像水珠一樣的小泡泡,這種情況不需要吃藥。如果有其他症狀,應該根據所感染的情況稍微調和一下。

「癖熱」是指嬰兒因為積食,導致乳汁或食物沒有消化,堆積在體內形成腫塊,造成發熱。這個情況在「積聚」的章節中有詳細說明。

「寒熱」指的是像瘧疾一樣,出現發冷發熱交替的症狀,是體內陰陽失調所引起的,在「瘧疾」的篇章中有詳細說明。

「血熱」是指發熱的時間大多在中午到下午,到了晚上就會退燒。《全嬰方》有提到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六合湯。

「麻痘熱」是指長麻疹或痘疹時發熱,會出現臉色發紅、腳冰冷、身體發高燒、打哈欠、煩躁不安、咳嗽、腰痛、嘔吐、驚嚇、腹痛、腹瀉等症狀,而且中指、鼻尖、耳朵會冰冷。

[附方]

  • 瀉心湯: 黃連磨成粉末,用清水調服。
  • 瀉青丸: 配方內容見「驚風症」章節。
  • 瀉黃丸: 藿香、山梔子、石膏、防風、甘草。
  • 瀉白散: 配方內容見「咳嗽症」章節。
  • 滋腎地黃丸: 黃柏、知母、桂枝。
  • 導赤散: 配方內容見「驚風症」章節。
  • 大柴胡湯: 配方內容見「瘧疾症」章節。
  • 小柴胡湯: 配方內容見「諸吐症」章節。
  • 百解散: 葛根、麻黃、黃芩、桂枝、赤芍藥、甘草。
  • 涼驚丸: 黃連、防風、川芎、薄荷、大黃、龍膽草,用蜂蜜做成藥丸,外層裹上青黛。
  • 安神丸: 配方內容見「疳積症」章節。
  • 元戎四物二連湯: 當歸、芍藥、川芎、黃連、生地、胡黃連。
  • 參苓白朮散: 配方內容見「諸瀉症」章節。
  • 下積丸: 丁香、砂仁、川巴豆、使君子。
  • 火府丹: 生地、木通、黃芩、甘草。
  • 通聖散: 防風、荊芥、當歸、芍藥、薄荷、黃芩、連翹、石膏、滑石、川芎、麻黃、桔梗、芒硝、山梔子、大黃、白朮、甘草。
  • 一粒金丹: 人參、犀角、琥珀、玳瑁、防風、茯苓、冰片、硃砂、寒水石、甘草,用米糊做成藥丸,外層裹上金箔,用麥冬湯送服。
  • 清解散: 防風、天麻、前胡、茯苓、桔梗、枳殼、細辛、柴胡、川芎、甘草。
  • 犀角丸: 犀角、珍珠、防風、羌活、茯神、大黃、天竺黃、硃砂、甘草,在立夏前服用較為合適。
  • 錢氏白朮散: 人參、白朮、茯苓、藿香、葛根、木香、甘草。
  • 四君子湯: 配方內容見「驚風症」章節。
  • 六合湯: 當歸、川芎、大黃、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