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下卷 (3)

回本書目錄

下卷 (3)

1. 五淋

(附:便濁)

總括,淋痛雖然分五種,要明各類在詳明;曰膏曰冷同其症,血石均為熱一般。

脈法,少陰脈數,女子則陰中生瘡,男子則為氣淋。脈細而緊,小便澀滯,常有餘瀝不盡,此為氣淋,其鼻準色黃者,知其為小便難而成淋也。

《內經》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故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而成淋閉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譬之,上竅閉則下竅不出,此理甚明,故東垣使灸百會,丹溪使吐以提其氣之橫格,是皆開上竅之法也。

《原病式》曰:淋者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鬱結不能滲泄也。

巢氏曰:諸淋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小便也。膀胱熱則津液內溢,水道不通,停積於胞。腎氣熱則澀,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瀝,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而數,其小腹急痛引臍是也。

膏淋者,小便時有肥脂似膏,而浮於小便之上,此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

冷淋者,必先戰慄而後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澀而戰慄也。

熱淋者,是下焦有熱,熱氣搏於腎,流入於胞,其溺黃多而澀,間有鮮血也。

血淋者,熱之極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經絡內行臟腑,熱盛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下流而入於胞,則為血淋。

石淋者,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砂石從小便出。甚則塞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後醒,此痛之使然也,並以局方五淋散及香芎丸、木通散、五苓散、導赤散選而用之。如腎虛者,六味地黃丸加鹿茸、川牛膝,名補腎地黃丸。

小腸有氣則小便脹,小腸有血則小便澀,小腸有熱則小便痛,治當行滯清熱疏利小便,不可用補氣藥,氣得補則愈脹,血得補則愈澀,熱得補則愈盛。此兩段正巢氏所謂諸淋皆腎虛所致也。

〔附方〕

五淋散,赤芍,赤茯苓,山梔,當歸,甘草

香芎丸,香附,川芎,海金砂,赤茯苓,滑石,枳殼,澤瀉,石韋,檳榔

木通散,木通,滑石,黑醜

五苓散,見驚風症內。

導赤散,生地,木通,黃芩,赤茯,甘草

補腎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鹿茸、川牛膝。

白話文:

五淋(附:小便混濁)

總而言之,淋症雖然分為五種,但要清楚明白每種類型的詳細情況;像是膏淋和冷淋,它們的症狀相似,而血淋和石淋,基本上都屬於熱症。

脈象:如果少陰脈呈現數脈,女性就會陰部生瘡,男性則會出現氣淋。脈象如果細而緊,小便會澀滯難排,常常有小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這就是氣淋,如果鼻子的準頭呈現黃色,就知道是因為小便困難而形成的淋症。

《內經》說:「清陽之氣往上升走於上竅,濁陰之氣往下走於下竅。」所以,如果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就無法下降,就會形成淋症和閉塞的病症。古人曾用滴水的器具來比喻,如果上竅閉塞,下竅就無法出水,這個道理非常清楚。所以,東垣主張用艾灸百會穴,丹溪主張用催吐的方式,來提振那股橫在胸膈的氣,這些都是開啟上竅的方法。

《原病式》說:「淋,指的是小便澀痛難排。」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膀胱,導致膀胱鬱結,無法順利滲透排出。

巢氏說:「各種淋症都是因為腎虛造成的,腎臟與膀胱互為表裡,都主管水液,水液進入小腸,然後下達膀胱,經由陰部排出,成為小便。如果膀胱有熱,津液就會往內滲溢,水道不通,停留在膀胱內。如果腎氣有熱,就會澀滯,導致水道不利,小便淋漓不盡,這就是所謂的淋症。症狀是小便量少且次數頻繁,小腹會急痛,甚至會牽引到肚臍。」

膏淋,指的是小便時會出現類似油脂的物質,漂浮在小便之上,這是因為腎虛,無法控制體內的油脂而使其向下排出。

冷淋,通常會先感到寒顫,然後才開始小便,這也是因為腎虛,導致下焦受到寒冷侵襲,寒氣進入膀胱,與體內的正氣互相抗爭,所以小便會澀滯而且出現寒顫。

熱淋,指的是下焦有熱,熱氣侵入腎臟,流入膀胱,所以小便會呈現黃色,量多且澀,有時還會帶有鮮血。

血淋,是熱症到了極點的表現。心臟主管血液,血液在體外循行經絡,在體內運養臟腑。如果熱邪過盛,血液就會失去正常的運行軌道。心臟與小腸互為表裡,因此熱邪會向下流,進入膀胱,就形成了血淋。

石淋,腎臟主管水液,如果水液凝結就會形成結石,腎臟如果受到熱邪侵襲,在小便時會感到陰莖疼痛,小便無法順利排出,疼痛會牽引到小腹,然後砂石會從小便利出。嚴重時會阻塞疼痛,令人昏迷,全身出汗後才會清醒,這是疼痛所導致的。可以使用局方五淋散、香芎丸、木通散、五苓散、導赤散等方劑來治療。如果屬於腎虛,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再加入鹿茸、川牛膝,稱為補腎地黃丸。

小腸如果有氣,小便就會脹痛;小腸如果有血,小便就會澀滯;小腸如果有熱,小便就會疼痛。治療上應該要疏通氣滯、清除熱邪、利導小便,不可使用補氣的藥物,因為氣如果得到補益就會更加脹痛,血如果得到補益就會更加澀滯,熱如果得到補益就會更加嚴重。這兩段話正是巢氏所說的「各種淋症都是因為腎虛造成的」的含義。

[附方]

  • 五淋散:赤芍、赤茯苓、山梔子、當歸、甘草。
  • 香芎丸:香附、川芎、海金砂、赤茯苓、滑石、枳殼、澤瀉、石韋、檳榔。
  • 木通散:木通、滑石、黑醜。
  • 五苓散:配方見驚風症內。
  • 導赤散:生地、木通、黃芩、赤茯苓、甘草。
  • 補腎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再加入鹿茸、川牛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