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下卷 (2)
下卷 (2)
1. 疝症
(宜與囊腫參看)
總括,疝有七症君須記,狐㿗寒水筋血氣;總之寒氣結而成,丹溪獨斷濕熱致。
脈法,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惡寒;緊則不欲飲食,弦緊相搏,則為寒疝。
白話文:
總的來說,疝氣有七種症狀需要記住,分別是狐疝、㿗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和氣疝;這些疝氣大多是因為寒氣凝結而成的,但丹溪認為是由濕熱引起的。 關於脈象,如果寸口的脈象呈現弦緊的特徵,弦代表衛氣運行不暢,衛氣不流通會使人感到畏寒;緊則表示沒有食慾。當弦緊兩種脈象同時出現時,這就是寒疝的表現。
《內經》曰:腎脈太急沉,肝脈太急沉,皆為疝。又曰:三陽結為瘕,三陰結為疝。(批: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白話文:
《內經》上說,腎經的脈搏過於緊張並且沉伏,肝經的脈搏也過於緊張並且沉伏,都會導致疝氣。又說,三陽經的氣鬱結在一起就會形成硬塊,三陰經的氣鬱結在一起就會形成疝氣。(按:這裏的意思是,生氣就會導致氣上逆,高興就會讓氣舒緩,悲傷就會讓氣消散,恐懼就會讓氣下沉,寒冷就會讓氣收縮,炎熱就會讓氣泄出,過度勞累就會讓氣耗散,過度思考就會讓氣鬱結。)
《難經》曰:任脈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夫謂七疝者,寒、水、筋、血、氣、狐、㿗是也。自《素問》而下,俱稱寒氣結聚之所為,故令臍腹絞痛也。而丹溪獨斷為濕熱焉,或者熱鬱於中,寒束於外者有矣,宜五苓散加茴香、橘核、金鈴子、檳榔、木通之類,斯愈矣。又或肝經濕熱而拗腫痛者,服龍膽瀉肝湯。
〔附方〕
五苓散,見驚風症內。
白話文:
《難經》中記載,任脈的疾病,其症狀是在身體內部感受到腫塊,男性則會表現為七種疝氣。所謂的七疝,包括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從《素問》開始,後世醫書都認為七疝是寒氣凝結所造成的,因此會導致臍部和腹部絞痛。而丹溪朱震亨獨樹一幟,認為七疝是由濕熱引起的。也有人認為,可能是熱氣鬱結在身體內部,寒氣束縛在身體外部而造成的。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並加入茴香、橘核、金鈴子、檳榔、木通等藥材,就能夠治癒。此外,如果肝經有濕熱而導致腹股溝腫痛的情況,則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來治療。
龍膽瀉肝湯,膽草,澤瀉,車前子,木通,生地,當歸,梔子,黃芩,甘草
白話文:
龍膽瀉肝湯由膽草、澤瀉、車前子、木通、生地、當歸、梔子、黃芩、甘草組成。
治疝神方,用胡麻根搗汁,入無灰酒調下,以渣塗疝四圍,效。(朱仁甫傳)
白話文:
治療疝氣的特效方法:使用胡麻根搗爛取汁,加入無灰酒攪拌服用,用渣滓塗抹疝氣的四周,就能有效治療。(朱仁甫傳)
2. 滯頤
總括,滯頤之症口流涎,脾家有熱湧而然;亦有胃寒而作者,蟲痛涎流濕熱兼。
白話文:
總的來說,滯頤這種病症會導致口角流涎,這通常是因為脾臟有熱所引起的;但也有時候是因為胃寒造成的,這種情況下還可能伴有蟲痛,並且流涎的症狀與濕熱都有關係。
《內經》曰:足太陰之經通於口。蓋脾之液為涎,小兒口流涎出而積於頤間者,因脾家受病,不能收攝耳。凡作渴飲冷者屬實熱,宜瀉胃火;作渴飲湯者屬虛熱,宜補中氣。若脾經實熱而廉泉不能約制者,用牛黃清心丸。(自批:藥鋪中不可用,以其藥味不純也。不如用萬氏牛黃清心丸較穩。
白話文:
《內經》說:足太陰經的經脈通到嘴巴。脾液是唾液,小兒唾液大量流出,積在下巴的縫隙中,是因為脾的功能出了問題,不能收斂唾液的緣故。凡是覺得口渴,喜歡飲用冷飲的人,屬於實熱,應瀉胃火;覺得口渴,喜歡喝湯的人,屬於虛熱,應補中氣。如果脾經有實熱,而廉泉穴按壓時沒有明顯的感覺,就用牛黃清心丸。(自批:藥房中不能使用牛黃清心丸,因為藥物成分不純。不如用萬氏牛黃清心丸比較保險。
)脾經虛熱而廉泉不能統攝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經實熱而蟲動津涎流出者,用瀉黃散;虛熱用五味異功散。大便閉結,用四順清涼飲。食積內熱,用大安丸。
白話文:
-
脾經虛熱,而廉泉穴不能統攝,可用六君子湯加木香。
-
胃經實熱,而蟲動津涎流出,可用瀉黃散;虛熱則用五味異功散。
-
大便閉結,可用四順清涼飲。
-
食積內熱,可用大安丸。
〔附方〕
六君子湯,見瘧疾症內。
瀉黃散,見熱症內。
白話文:
[附方] 六君子湯,見於瘧疾病症的治療中。 瀉黃散,見於熱症的治療中。
五味異功散,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甘草
白話文:
五味異功散:
人參:補氣健脾,益氣生津。
白朮:健脾燥濕,止瀉利尿。
茯苓:健脾補腎,利水滲濕。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甘草:益氣補中,和中緩急。
四順清涼飲(即四順飲),見傷寒症內。
白話文:
四順清涼飲,又叫四順飲,見於傷寒症內。
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朮,神麯,山楂,半夏,茯苓,陳皮,連翹,卜子
白話文:
大安丸:將保和丸加上茯苓、山楂、半夏、茯苓、陳皮、連翹、卜子,就是大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