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上卷 (27)
上卷 (27)
1. 腫脹
總括,古今議定有脾虛,大抵多從溫熱為;十種根因各調理,詳分補瀉在臨機。
脈法,水病浮大者可治,細微者難治;腹脹脈浮者易治,病虛則難療也。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夫脾喜燥而惡濕,常感濕氣,濕蘊為熱,熱久又生濕,濕熱相生而腫脹矣!其所受病者,何也?蓋人所賴以生者水穀也,水則腎主之,谷則脾主之,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胃為水穀之海,因虛不能傳化,故腎水泛溢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成腫脹也。腫乃水腫,脹乃腹脹,須分別治之。
腫之病不一,洛陽稱腫為痼疾,知病之危惡甚矣。有感濕作腫,有風閉塞作腫,有食積作腫,有病後作腫,總宜補中行濕利小便。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實者,水氣在裡,可利小便,切不可輕下以耗真氣。
《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也。若遍身浮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此屬陽水,先五皮湯,次四磨湯加生枳殼,重者疏鑿飲子。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散,或木香流氣飲主之。陽水病兼陰症者,脈必沉數;陰水病兼陽症者,脈必沉遲。
氣若陷下用二陳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如腹脹少加厚朴佐之,氣不運加木通、木香、陳皮以調之。有小兒初腫,便覺痰嗽喘急,此屬肺腎所主,宜先解表散,次投定喘消痰利便之劑,用商陸丸。《內經》曰:開鬼門,潔淨府,此之謂也。
夫脹者,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不能運化精微,以制水穀,聚而不散,故成脹也。實者可下之,其症時時飲水,能食,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是也。其脾初虛而後有積,治宜先補脾,然後下之,下後又補脾即愈也,不可補肺,恐生虛耳。
盧氏云:《醫鏡》以水腫隸屬於腎肝胃而及脾,又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豈理也哉。
夫脾土受病,肺為之子,固不能自盛而生水,然肺金氣清而能生水,則滋長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何病腫之有?今為腫亡水,乃腐濁之氣滲透經絡,流注溪谷,灌入隧道,血亦因之而化水,欲藉土以制之,導腎氣以利之,殊不知脾病則金氣衰,木寡於畏而來侮土,脾欲不病不可得矣,治法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全運化之職。肺金下降,滲道開通,其精之清者,復生為氣血,為精液。
敗濁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而分消矣。
(批:《經》曰:至陰者腎水也,少陰者冬脈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成其類也。)
王節齋云:先喘而後脹者主乎肺,先脹而後喘者主乎脾。
凡腫病見大便滑泄,唇黑,缺盆平,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從腳腫下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並不治也。
遍身光腫,指按成窟,舉手即滿者,屬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故也,治當補脾,脾氣實則自健運,不可妄下。
治腫大,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以參朮為君,蒼朮、陳皮、茯苓為臣,黃芩、麥冬為使以制肝,少加厚朴以制腹脹。氣滯加木香、木通,氣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補血,痰盛利痰,隨症加減為妙。
早寬暮急屬陰虛,早用四物加參朮,夕用地黃丸加膝前車桂附之類;早急暮寬屬陽虛,早用六君子湯,夕用地黃丸,如前加減。
東垣云:寒脹多,熱脹少,皆主於脾胃。
〔附方〕
五皮湯,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姜皮,大腹皮,一方去加皮加桑皮。
四磨湯,木香,沉香,臺烏,檳榔,枳殼
疏鑿飲子,赤小豆,大腹皮,茯苓皮,椒目,澤瀉,木通,商陸,羌活,檳榔,秦艽
實脾散,白朮,香附,木香,草果,木瓜,檳榔,茯苓,姜皮,甘草
木香流氣飲,方未見。
二陳湯,見諸吐症內。
商陸丸,商陸(一兩),黃連(五錢),薑汁為丸,紫蘇湯下。
解表散,麻黃,杏仁,赤茯苓,川芎,防風,枳殼,甘草
白話文:
標題:[腫脹]
概括來說,從古至今的醫學理論認爲腫脹主要與脾虛有關,大多情況下由溼熱引起;對於十種不同的病因,各自有不同的調理方法,具體補瀉方式需視臨牀情況而定。
根據脈象法則,水病表現爲浮大脈者容易治療,細微脈者則較難治;腹部脹滿且脈象浮者易治,但若身體虛弱則難以治療。
《內經》提到:所有因溼引起的腫脹和飽脹,都與脾臟有關。又說:各種腹部膨脹都屬於熱性病症。脾臟喜歡乾燥而厭惡溼氣,經常受溼氣影響,溼氣蘊結就會產生熱,熱久後又會再生溼,溼熱相互滋生從而導致腫脹!那麼,爲什麼會生病呢?人體賴以生存的是水和食物,水由腎臟主管,食物由脾臟主管,只有當腎臟虛弱無法運行水分,脾臟虛弱無法控制水分時,胃和脾結合,胃爲水穀之海,因爲虛弱無法轉化,所以腎臟的水分氾濫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堵塞,水分滲透於皮膚;注入肌肉而形成腫脹。腫是水腫,脹是腹脹,必須分別治療。
水腫病狀並非單一,洛陽稱水腫爲頑固疾病,知道病狀非常危險。有的因感受溼氣而腫脹,有的因風閉塞而腫脹,有的因飲食積滯而腫脹,有的因病後而腫脹,總體上應補中行溼利小便。如果身體發熱,說明水氣在表層,可以發汗;實症的話,水氣在內部,可以利尿,切忌輕易使用瀉藥以免損耗真氣。
《經》中提到:壯年人氣血暢通就能痊癒,膽小者病情會持續。如果全身浮腫,煩渴,小便紅澀,大便閉結,這屬於陽水,先用五皮湯,再用四磨湯加生枳殼,嚴重者使用疏鑿飲子。若全身腫脹,沒有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紅澀,這屬於陰水,宜使用實脾散,或者木香流氣飲。陽水病伴有陰症者,脈象必定沉數;陰水病伴有陽症者,脈象必定沉遲。
如果氣下陷,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升提藥物,能使大便潤滑而小便通暢,如腹脹可以少量添加厚朴輔助,氣不運可以加入木通、木香、陳皮調和。有小孩初次腫脹,就感到咳嗽喘息急促,這屬於肺腎的問題,應先解表散,然後投定喘消痰利便的藥劑,使用商陸丸。《內經》提到:開鬼門,潔淨府,就是這個意思。
脹的原因是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不能運行精微物質來控制水谷,聚集而不散,因而形成脹。實症可以使用下法,症狀是時常喝水,能吃,小便黃,偶爾輕微喘息,脈象伏而實。如果脾臟最初虛弱而後有積聚,治療應先補脾,然後再使用下法,下法之後再補脾即可痊癒,不可補肺,以免產生虛證。
盧氏說:《醫鏡》將水腫歸類於腎、肝、胃,同時也涉及脾臟,又認爲肺金旺盛而生水,水溢出亂行,這是不符合道理的。
脾土受到病害,肺爲其子,自然不能自行旺盛而產生水,然而肺金氣清能生水,這樣滋養腎陰,遵循降令,成爲生化的源頭,怎麼會有腫脹呢?現在因爲腫脹失去水分,是腐濁之氣滲透經絡,流注山谷,灌入隧道,血液也因此變成水分,想要藉助土來控制它,引導腎氣來利尿,卻不知道脾病則金氣衰弱,木無畏而來欺凌土,脾臟想要不生病是不可能的,治療方法應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完全運行化功能。肺金下降,滲道開通,其中清的部分,再次生成氣血,精液。
敗濁者在上部爲汗,在下部爲尿,逐漸分解。
(批註:《經》中說:至陰者是腎水,少陰者是冬季的脈象,其根本在腎,其末梢在肺,都是積水。又說:腎是胃的關卡,關卡不利,所以聚水而成其類。)
王節齋說:先喘息然後脹的主因在於肺,先脹然後喘息的主因在於脾。
任何腫脹疾病見到大便滑泄,脣黑,缺盆平,肚臍突出,腳平,背平,或者肉硬,或者手掌平,又或者男性從腳腫向上,女性從身上腫向下,都不好治療。
全身光滑腫脹,手指按壓成坑,放手立即恢復,屬於脾虛無法控制水分,水分氾濫亂行,治療應當補脾,脾氣實則自動健運,不可隨意使用下法。
治療腫脹,方法應補中行溼、利小便,以人參、白朮爲主藥,蒼朮、陳皮、茯苓爲輔藥,黃芩、麥冬爲使藥以抑制肝臟,少量添加厚朴以抑制腹脹。氣滯可以加入木香、木通,氣陷可以加入升麻、柴胡提升,血虛補充血液,痰盛利痰,根據症狀加減最妙。
早晨寬鬆晚上緊張屬於陰虛,早上使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晚上用地黃丸加膝前車桂附之類;早晨緊張晚上寬鬆屬於陽虛,早上使用六君子湯,晚上用地黃丸,如前面所述加減。
東垣說:寒脹多,熱脹少,都與脾胃相關。
[附方]
五皮湯: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姜皮、大腹皮。一方去加皮加桑皮。
四磨湯:木香、沉香、臺烏、檳榔、枳殼。
疏鑿飲子:赤小豆、大腹皮、茯苓皮、椒目、澤瀉、木通、商陸、羌活、檳榔、秦艽。
實脾散:白朮、香附、木香、草果、木瓜、檳榔、茯苓、姜皮、甘草。
木香流氣飲:方未見。
二陳湯:見諸吐症內。
商陸丸:商陸(一兩)、黃連(五錢),薑汁爲丸,紫蘇湯下。
解表散:麻黃、杏仁、赤茯苓、川芎、防風、枳殼、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