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27)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7)

1. 傷寒

其表裡兩症俱見者,病人脈浮而大,是表症,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是里症,當下,此是表裡症俱見,五苓散主之。又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是里症,當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須當發汗,此是兩症俱見,即未可下,宜與桂枝湯。又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或腹滿時痛,尺寸脈俱沉者,此屬足太陰脾經也,自利不渴當溫之,宜四逆湯、理中湯。

其無表裡症者,傷寒四五日,以後及至過經,無表裡症又無里症,未可下,但非汗症,亦非下症者,皆用小柴胡湯,隨症加減用之。至十餘日外,用小柴胡湯不愈者,若大便堅看可下,則用大柴胡湯下之。仲景云:六七日目中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此謂實也,宜當下大承氣湯;若不渴,不口燥、舌乾,而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此屬足少陰腎經也。

其表裡寒熱者,身大熱而反欲得衣,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宜先與溫膽湯。寒已,次以小柴胡湯加桂以治其表。又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宜先與白虎湯加人參,熱除,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又厥陰症,脈浮緩者,必囊不縮,外症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若脈尺寸俱沉短者,必囊縮,毒氣入臟,宜承氣湯下之。厥陰病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宜小建中湯,此屬足厥陰肝經也。然以表裡症內,似三陰三陽之症,而疏於各症之下,非所以盡備六經之大法也,當以活人書《傷寒論》為主,其瘧症亦與大方同,其暑症玉露散主之,亦與大方同,第劑分大小耳。《口議》有脫甲散,大能散熱扶表,真良方也。

〔附方〕

麻黃湯,見咳嗽症內。

桂枝湯,見驚風症內。

大青龍湯,桂枝,麻黃,石膏,杏仁,甘草,生薑,大棗

羌活沖和湯,蒼朮,白芷,細辛,生地,羌活,防風,茯苓,川芎,甘草

葛根升麻湯,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小柴胡湯,見諸吐症內。

大柴胡湯,見瘧疾症內。

大承氣湯,見痢疾症內。

解肌湯,乾葛,桂枝,芍藥,麻黃,黃芩,甘草

小青龍湯,麻黃,赤芍,半夏,細辛,乾薑,桂枝,五味,甘草

敗毒散,見痢疾症內,或去茯苓用黃芩。

四順湯,當歸,大黃,赤芍,甘草

五積散,麻黃,蒼朮,陳皮,白芷,人參,茯苓,桂枝,桔梗,半夏,白芍,當歸,厚朴,川芎,乾薑,枳

,甘草

理中湯,見驚風症內。

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炙)

薄荷散,金櫻,葛根,薄荷,甘草,骨碎補

人參羌活散,人參,羌活,赤芍,赤茯苓,柴胡,前胡,獨活,川芎,桔梗,甘草,蒼朮,枳殼

白話文:

傷寒

如果病人同時出現表證和裡證,脈象浮大,這是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病人發熱、煩渴、小便赤黃,這是裡證,應該用攻下的方式治療。如果同時出現表裡證,就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

另外,如果傷寒導致病人六七天不大便,同時頭痛發熱,這是裡證,應該用攻下的方式治療。如果病人小便清澈,就代表病不在裡,仍在表,必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這也是同時出現表裡證,但不可輕易攻下,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

另外,太陽病如果被醫生用攻下法治療,反而導致腹痛,這是有表證又出現裡證的現象。張仲景會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如果疼痛嚴重,則用桂枝加大黃湯。如果腹部脹滿時痛,寸脈和尺脈都沉,這屬於足太陰脾經的問題。如果病人腹瀉卻不口渴,應該用溫補的方式治療,可以用四逆湯或理中湯。

如果病人沒有表證和裡證,傷寒四五天後,甚至過了傳經的階段,既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這時不能用攻下法,但也不適合用發汗法。這種情況應該用小柴胡湯,並根據症狀加減藥物。如果經過十幾天,使用小柴胡湯沒有效果,如果大便乾燥,可以考慮用大柴胡湯攻下。張仲景說過,六七天後病人眼睛明亮,但眼珠不協調,沒有表證裡證,大便困難,身體微微發熱,這是實證,應該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病人不口渴、不覺得口乾舌燥,但脈象沉,應該緊急用溫補的方式治療,可以用四逆湯,這屬於足少陰腎經的問題。

如果病人同時有表寒和裡熱的現象,身體發高燒卻想穿衣服,這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應該先用溫膽湯。寒冷解除後,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來治療表證。另外,如果病人身體發冷,反而不想穿衣服,這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應該先用白虎湯加人參,等熱退後,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如果厥陰症患者脈象浮緩,陰囊必然不收縮,外在症狀必然是發熱惡寒,類似瘧疾,這是即將痊癒的現象,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寸脈和尺脈都沉短,陰囊必然收縮,毒氣進入臟腑,應該用承氣湯攻下。厥陰病的脈象如果微微浮起,是即將痊癒的徵兆;如果不浮,就是還沒有痊癒,應該用小建中湯,這屬於足厥陰肝經的問題。

以上這些表裡證的描述,雖然可以對應到三陰三陽的症狀,但沒有詳細列出各個症狀的治療方法,不能完全涵蓋六經辨證的大方向,應該以《傷寒論》為主。瘧疾的治療方法也和大方向相同,暑症則用玉露散,也和大方向相同,只是劑量大小有差異。《口議》中記載有脫甲散,能夠散熱扶表,是非常好的藥方。

附方

  • 麻黃湯:見咳嗽症內。
  • 桂枝湯:見驚風症內。
  • 大青龍湯:桂枝、麻黃、石膏、杏仁、甘草、生薑、大棗。
  • 羌活沖和湯:蒼朮、白芷、細辛、生地、羌活、防風、茯苓、川芎、甘草。
  • 葛根升麻湯: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 小柴胡湯:見諸吐症內。
  • 大柴胡湯:見瘧疾症內。
  • 大承氣湯:見痢疾症內。
  • 解肌湯:乾葛、桂枝、芍藥、麻黃、黃芩、甘草。
  • 小青龍湯:麻黃、赤芍、半夏、細辛、乾薑、桂枝、五味子、甘草。
  • 敗毒散:見痢疾症內,或去除茯苓用黃芩。
  • 四順湯:當歸、大黃、赤芍、甘草。
  • 五積散:麻黃、蒼朮、陳皮、白芷、人參、茯苓、桂枝、桔梗、半夏、白芍、當歸、厚朴、川芎、乾薑、枳殼、甘草。
  • 理中湯:見驚風症內。
  • 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炙)。
  • 薄荷散:金櫻子、葛根、薄荷、甘草、骨碎補。
  • 人參羌活散:人參、羌活、赤芍、赤茯苓、柴胡、前胡、獨活、川芎、桔梗、甘草、蒼朮、枳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