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上卷 (26)
上卷 (26)
1. 傷寒
本方有加減法,此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余常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如拾草芥,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本,為入里矣,便作實熱治之。其外症悉罷,謂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不浮,譫語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大承氣湯選用。
《傷寒蘊要》曰:凡小兒傷寒則怕寒,拘急,發熱,合為一,翕翕然在表,晝夜不止,直待汗出方解,其惡寒惡風,必偎人藏身,引衣密隱,鼻塞多涕,是為表症,宜微汗之,解肌湯、蕭氏小青龍湯、敗毒散之類。惡熱內實者必出頭露面揚手擲足、掀衣氣粗煩渴燥糞,是為里症,宜疏利之,小柴胡湯、四順飲之類。
若頭額冷、手足涼、口氣冷、面色黯淡、瀉痢青白,是為陰症,宜與溫之,五積散、理中湯之類。重者四逆湯主之。夾驚者因驚之時而又感風邪,或因傷寒發熱,以致熱極生風,是熱乘於心。心主血脈,心神易動,為熱所乘,故發搐也,慎勿與治驚之劑,宜疏解之,王氏薄荷散、人參羌活散之類,甚者抱龍丸主之。
夾食者先傷於寒,後傷於食,或先傷於食,後傷於寒,以致發熱氣粗,口氣噯氣,肚熱腹脹,上熱下冷或大便酸醙,並宜解散,次與消導,甚則推蕩之,先用敗毒散,後用藿香正氣散加神麯、麥芽、棠毬子、砂仁、香附之類。如不愈以大柴胡湯下之。
湯氏曰:大凡小兒傷寒治法,周歲以前,熱輕者服惺惺散,周歲以後須急解表,微汗為妙,在一晝夜得汗方保無虞。今之醫士多不表汗,致令五六日不除,入於經絡,搏於血氣,變傳多症,或生驚風,漸致危篤,傷生害命,可不慎乎?然表裡不可不知,蓋表裡不分,汗下差誤。古人云: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
傷寒有表症、有里症、有半在表半在裡症、有表裡二症俱見、有無表裡症。然表者宜汗,有里者宜下,在半表半裡者宜和解,表裡俱見,隨症滲泄,無表裡者,大柴胡湯下之。
其表症者發熱惡寒,身首俱痛,無汗、脈浮、項強、腰脊痛,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宜汗之。然傷寒發表,當隨病輕重而汗之。頭痛發熱兼驚,只用蔥白湯主之,甚則麻黃各半湯、解肌湯之類。
其表症惡熱不惡寒,手足心並腋下濈濈汗出,胃中乾涸,燥糞細聚,潮熱大便結,小便如常,腹滿而喘,煩躁而渴,脈實而滑,內熱而譫語,此屬足陽明胃經也,宜下之,可用大小承氣並四順飲、洗心散斟酌而用之。
其在半表半裡者,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堅,脈沉細,是里症,當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即當汗。此兩症俱見者,仲景所謂半在表半在裡也,小柴胡湯主之。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診其脈弦緊者,小柴胡湯主之。此屬足少陽膽經也,宜和解之。
白話文:
[傷寒]
這個藥方有加減變化的方法,這裡說的兩個經脈(指少陽和陽明)的病症,不論是從病症的表面還是根本去治療,都是以病症的「中」為考量。我經常使用小柴胡湯加上葛根和芍藥來治療少陽和陽明同時發病的狀況,效果如同撿拾草芥般容易。如果這樣治療還沒有好轉,那就表示病邪已經傳入陽明的深層,轉為內部的實熱證,這時就要用針對實熱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外在的症狀都消失了,例如沒有頭痛、畏寒,脈象呈現沉實不浮的狀態,出現胡言亂語、發熱怕熱,六七天沒有大便,口乾舌燥想喝水,輕微的可以用大柴胡湯,嚴重的就要選用大承氣湯。
《傷寒蘊要》說:一般來說,小孩子得了傷寒會怕冷、身體僵硬、發燒,這三個症狀會同時出現,持續在身體表面發作,直到出汗才能好轉。他們會畏寒怕風,一定要依偎著人、躲藏起來、把衣服拉緊蓋住自己,鼻子塞住、流很多鼻涕,這是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例如解肌湯、蕭氏小青龍湯、敗毒散等藥方。如果是怕熱、內部有實熱的,就會表現出頭面外露、手腳亂動、掀開衣服、呼吸急促、煩躁口渴、大便乾燥,這是裡證,應該用疏通腸道的方法治療,例如小柴胡湯、四順飲等藥方。
如果出現頭額冰冷、手腳冰涼、口氣冷、臉色黯淡、腹瀉並且大便呈青白色,這是陰證,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例如五積散、理中湯等藥方。嚴重的則使用四逆湯。如果是夾雜驚嚇的,是因為在受到驚嚇的時候又感染了風邪,或者是因為傷寒發燒導致熱極生風,這表示熱邪侵入了心臟。心臟主管血脈,心神容易受到影響,因此被熱邪侵擾就會導致抽搐。切記不要使用治療驚嚇的藥物,應該用疏通的方式來治療,例如王氏薄荷散、人參羌活散等藥方,更嚴重的則使用抱龍丸。
如果是夾雜食積的,可能是先受寒後傷於飲食,或者先傷於飲食後受寒,導致發燒、呼吸急促、口氣有酸味、肚子發熱腹脹、上身發熱下身寒冷,或者大便酸臭,都應該先用解散的方法治療,接著用消食導滯的方法,嚴重時則用瀉下的方法,先用敗毒散,再用藿香正氣散加上神麯、麥芽、棠毬子、砂仁、香附等藥材。如果還是沒有好轉,就用大柴胡湯來瀉下。
湯氏說:大致上小兒傷寒的治療方法,一歲以前發熱較輕微的,服用惺惺散即可,一歲以後則必須趕快解表,用微汗的方式最好,在一晝夜之內能發汗才能確保平安。現在的醫生大多不使用發汗的方法,導致病邪五六天都無法解除,傳入經絡,侵入血氣,引起多種病症,甚至產生驚風,逐漸變得危險,傷害生命,不可不謹慎啊!然而表證和裡證不可不知,因為表證和裡證不分,就會導致發汗或瀉下的藥物使用錯誤。古人說:「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
傷寒有表證、有裡證、有半表半裡證、有表裡兩種症狀同時出現、也有沒有表裡證的。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裡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半表半裡的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表裡症狀同時出現,就應該針對症狀來治療,沒有表裡證的,可以用大柴胡湯來瀉下。
表證的症狀是發燒、畏寒、全身疼痛、沒有汗、脈象浮、脖子僵硬、腰背疼痛,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受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然而傷寒發汗,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發汗的程度。如果頭痛發燒又伴隨驚嚇,只需要用蔥白湯來治療,嚴重的話可以使用麻黃各半湯、解肌湯等藥方。
如果表證的症狀是怕熱不怕冷,手心腳心和腋下都大量出汗,胃部乾燥,大便乾燥並且結成小塊,出現潮熱、大便不通、小便正常,腹部脹滿且喘,煩躁口渴,脈象實而滑,有內熱且胡言亂語,這是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病症,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大小承氣湯以及四順飲、洗心散等藥方,斟酌使用。
半表半裡的症狀是胸口痞悶,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象沉細,這是裡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出現頭部出汗,稍微畏寒,手腳冰冷,就應該發汗。如果以上兩種症狀同時出現,就是張仲景所說的半表半裡證,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太陽病的病邪沒有解除,傳入少陽,出現胸脅脹滿、想吐卻吐不出來、不想吃東西、忽冷忽熱,還沒有吐或瀉,診斷脈象弦緊的,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是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病症,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