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25)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5)

1. 腹痛

總括,脾經不睦胃家虛,邪正交爭氣不舒;熱痛面紅並尿赤,冷知青白口唇黧。

脈法,陰弦則腹痛,弦急則小腹痛,尺脈緊則臍小腹痛,尺脈伏則小腹痛。

瘕疝痛心腹痛,痛不息,脈細小遲者生,緊實大者死;腹痛脈反大而長者死;臍下大痛、人中黑者死。

《內經》曰:寒氣入經則稽遲,澀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鬱,故卒然而痛云。

按《內經》言,寒邪外客而痛者,甚為詳悉,未能盡述,後學自宜檢閱。

《原病式》曰:熱鬱於內則腹滿堅結而痛,不可例言為寒也。

丹溪曰:如腹痛欲以物按住者屬虛寒;如手不可按者,屬實熱。痛類不同詳列於後:

有鎖腸痛者,一月後,嬰兒忽乳不下咽,肚硬如石,面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氣俱冷是也,始因斷臍時不緊繫,故為風冷所乘,症亦危急,以白芍藥湯、烏梅散投之,日久則難愈。更參考臍風症內,論癥瘕痛,乃積久所致,亦能成疳,此皆榮衛俱虛,外則感受風寒,內則過傷乳食,停滯既久,不能克化。邪並於陰為癥,陰則專靜凝而不移;邪並於陽為瘕,假物象形,動而不息。

此二症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積,或兩脅間有塊如石,按之則痛,不按則輕,或面黃肌瘦肚硬而脹,及有青筋,晝涼夜熱,蒸熱無時,乳食減少,愛吃土泥,或大便酸瀉,痛則身冷如冰。法當調脾養胃,用醒脾散;磨積理疳,用化癖丸;治釀瀉,沒石子丸。然此積滯之疾,非七劑可療,必須次第調理,日久自然平復矣。

痃痛者,始則腹內一小長塊,其硬如臂,從腰纏轉,或左或右,良久痛甚,則見於皮下,不思乳食。其症先因有痰,表解未盡,遽爾下之太過,氣虛寒搏,鬱結而成,法宜益氣。脾虛用參苓白朮散、沉香檳榔丸。為治蛔蟲動痛,口吐清水涎沫,或時吐蟲,痛不堪忍,其疾因食肥甘葷腥太早,故胃寒蟲動作痛,其蟲吐出,或生或死。兒小者此痛若甚,亦致危難,先以理中湯加烏梅煎服,使胃暖不逆,次使君子丸。

有兒大者,面㿠白色而帶黃,肉食倍進,肌體消瘦,腹中時痛,此有血鱉蛔蟲集乎其間,以二聖丸下之可也。

又有胃受極寒極熱,亦令蟲動,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當安蟲為上,若治蟲反傷胃氣,固不可也。因寒而動者,用理中湯加烏梅煎。因熱而動者,用五苓散加烏梅,水姜煎服。

積痛者腹中隱隱而痛,面黃不食,兒大吐酸溲氣,先治積滯,後調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虛實。和解治法詳傷積論。

癖痛者癥瘕痃癖,四症大同小異,總名積聚。詳見積聚論中。

臟寒痛附胎寒論內。

盤腸內吊痛在夜啼論內。

吊腎偏墜痛,當理腎和氣,論在陰囊腫內。

寒疝痛詳在疝症內。

〔附方〕

白芍藥湯,芍藥,澤瀉,薄桂,甘草

烏梅散,鉤藤,乳香,元胡,沒藥,烏梅肉,粉草

醒脾散,人參,砂仁,黃芩,藿香,白朮,丁香,南星,甘草

化癖丸,見積聚症內。

沒石子丸,沒藥,赤石脂,訶子

參苓白朮散,見霍亂症內。

沉香檳榔丸,沉香,檳榔,木香,丁香,三稜,莪朮,神麯,厚朴,蒼朮,青皮,陳皮,砂仁,益智,枳殼,

良薑,香附,穀芽,使君子

理中湯,見驚風症內。

使君子丸,檳榔,大黃,使君子,酸石榴皮

二聖丸,檳榔(一兩),巴豆(十五粒,去殼膜心,略去油),入檳榔木杵丸,如綠豆大,服後蟲下,飲稀粥自安,或用黑醜亦可。

五苓散,見驚風症內。

白話文:

腹痛總論:脾經與胃的功能失調,導致虛弱,邪氣與正氣互相抗爭,造成氣機不順暢。如果是熱痛,會臉色發紅、小便赤黃;如果是冷痛,會臉色青白、嘴唇發黑。

脈象診斷:脈象呈現陰弦,表示腹痛;脈象弦急,表示小腹痛;尺脈緊,表示肚臍及小腹痛;尺脈伏,表示小腹痛。

腹部腫塊或疝氣引發的疼痛,如果痛不停歇,且脈象細小遲緩,表示病情尚可治癒;如果脈象緊實粗大,表示病情危重。如果腹痛時脈象反而變大變長,表示病情危重。肚臍下方劇痛,且人中發黑,表示病情危重。

《黃帝內經》說:寒氣進入經脈,會導致氣血運行遲緩、阻塞不暢,寒邪停留在經脈外,會導致血虛;寒邪停留在經脈內,會導致氣滯,所以會突然發生疼痛。

《黃帝內經》提到,因寒邪侵襲而導致的腹痛,已經敘述得很詳盡,無法在此全部列舉,後學者應該自行查閱。

《原病式》說:熱邪鬱積在體內,也會導致腹部脹滿堅硬而疼痛,不能一概而論說是寒證。

朱丹溪說:如果腹痛喜歡用東西按壓,表示是虛寒;如果腹痛不能按壓,表示是實熱。各種不同的疼痛類型詳細列於後:

有一種「鎖腸痛」,發生於嬰兒滿月後,突然無法吞嚥乳汁,肚子硬得像石頭,臉色紅得像朱砂,嘴巴緊縮著哭,臉色發青,嘴唇發黑,手腳及口氣都冰冷。這是因為剪斷臍帶時沒有綁緊,導致風寒侵入,情況非常危急。可以用白芍藥湯、烏梅散治療,但時間拖久了就很難治癒。可以參考「臍風」的相關論述,關於「癥瘕痛」,是長期累積所致,也可能變成疳積,這些都是因為榮衛之氣虛弱,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積滯太久,無法消化。邪氣停留在陰經,稱為「癥」,陰屬靜,所以腫塊固定不動;邪氣停留在陽經,稱為「瘕」,腫塊像有生命的物體,會移動不止。

這兩種病如果久治不癒,也會變成脾疳積,或者兩脅間出現硬塊,按壓會痛,不按壓會減輕,或者臉色蠟黃、肌肉消瘦、肚子又硬又脹、出現青筋,白天涼爽、晚上發熱,時常發熱,乳食減少、喜歡吃土泥,或大便酸臭腹瀉,疼痛時身體像冰一樣冷。治療方法應該調理脾胃,用醒脾散;消除積滯、治療疳積,用化癖丸;治療腹瀉,用沒石子丸。但是,這種積滯疾病,不是吃幾帖藥就能治好的,必須按部就班地調理,時間久了自然會痊癒。

「痃痛」,開始時腹內出現一小長塊,硬得像手臂,從腰部纏繞,有時在左邊,有時在右邊,過一會兒疼痛加劇,可以在皮下摸到,不想吃東西。這種病起因於有痰,表證沒有完全解除,就過早地使用瀉下藥,導致氣虛寒邪侵入,鬱結而成。治療方法應該補益氣血。脾虛可以用參苓白朮散、沉香檳榔丸。另外,治療蛔蟲引起的腹痛,會吐出清水痰涎,有時會吐出蟲子,疼痛難忍,這種病是因為太早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導致胃寒蛔蟲活動而引起疼痛,蟲子吐出來,可能是活的也可能是死的。如果嬰幼兒這種疼痛很嚴重,也可能導致危險,先用理中湯加烏梅煎服,使胃部溫暖不會逆氣,然後再用使君子丸。

有的兒童長大後,臉色蒼白帶黃,食慾大增,肌肉消瘦,腹部時常疼痛,這是因為有血鱉蛔蟲寄生在體內,可以用二聖丸瀉下。

另外,胃部受到極寒或極熱的刺激,也會使蟲子活動,可能會輕微疼痛,也可能不痛,但會突然吐出蟲子,治療方法應該以安蟲為主,如果治蟲反而損傷胃氣,那是不可取的。因為寒冷而導致蟲子活動,可以用理中湯加烏梅煎服。因為熱而導致蟲子活動,可以用五苓散加烏梅、生薑煎服。

「積痛」,腹部隱隱作痛,臉色發黃,不想吃東西,大一點的兒童會吐酸水,小便有腥氣,應該先治療積滯,再調理脾胃,疼痛自然會停止,但仍要辨別虛實。關於和解的治療方法,請參考「傷積論」的相關內容。

「癖痛」,癥瘕、痃癖四種症狀大同小異,總稱為積聚,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積聚論」的相關內容。

「臟寒痛」的內容,可以參考「胎寒論」。

「盤腸內吊痛」的內容,可以參考「夜啼論」。

「吊腎偏墜痛」應該調理腎氣,詳細內容可以參考「陰囊腫」的相關內容。

「寒疝痛」的內容,可以參考「疝症」。

(附方) 白芍藥湯:芍藥、澤瀉、薄桂、甘草 烏梅散:鉤藤、乳香、元胡、沒藥、烏梅肉、粉草 醒脾散:人參、砂仁、黃芩、藿香、白朮、丁香、南星、甘草 化癖丸:請參考「積聚症」內的內容 沒石子丸:沒藥、赤石脂、訶子 參苓白朮散:請參考「霍亂症」內的內容 沉香檳榔丸:沉香、檳榔、木香、丁香、三稜、莪朮、神麯、厚朴、蒼朮、青皮、陳皮、砂仁、益智、枳殼 良薑、香附、穀芽、使君子 理中湯:請參考「驚風症」內的內容 使君子丸:檳榔、大黃、使君子、酸石榴皮 二聖丸:檳榔(一兩)、巴豆(十五粒,去殼膜心,略去油),將巴豆放入檳榔中,用木杵搗成丸,如綠豆大小,服用後會排出蟲子,喝稀粥即可痊癒,也可以用黑醜代替。 五苓散:請參考「驚風症」內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