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25)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5)

1. 傷寒

總括,傷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詳便覺難;面目俱紅時噴涕,氣粗身熱是傷寒。

脈法,《難經》曰: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浮澀而緊為傷寒。

傷寒傷風何以判,寒脈緊澀風浮緩。傷寒惡寒風惡風,傷風自汗寒無汗。陽屬膀胱並胃膽,陰居脾腎更連肝。浮長弦細沉微緩,脈症先將表裡看。

凡論脈息,若早晨小,至晚反大,病為未愈;若早晨大,至晚反小,病欲愈。所謂大則病進,小則病退也。

《內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日傳二經病名兩感,兩感於寒者則不免於死矣。第大人與小兒病原治法雖相去不遠,然用藥不可太熱,蓋小兒系純陽之體。仲景云:春氣融和,夏氣炎熱,秋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冬受寒毒之氣,其即時而病者,頭疼身疼肌熱惡寒,此為正傷寒。(自批:傷寒一日在太陽,腰脊頭痛不可當;二日陽明胃家熱,目痛鼻乾眠不得;三日少陽傳膽經,胸脅疼痛耳聾鳴;四日太陰脾受病,腹滿咽乾傳裡應;五日少陰腎家病,口燥舌乾煩渴定;六日厥陰肝經盡,舌卷囊縮傳裡症。

)其不即時病者,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致春夏陽氣發生,則寒毒於陽氣相搏於榮衛之間,其病與冬時即病無異。但至春而發名曰瘟病,至夏而發名曰熱病。陽熱未盛,寒為所制,故病為溫。陽熱已盛,寒不能制,故病為熱,此均謂之傷寒也。又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時而有其氣,病無長幼率相似者,此俗謂之天行是也。

小兒感冒寒邪者,多因乳母解脫衣服,飲食起居不避風寒,或夏秋之間天氣盛熱,乳母當風取涼,致風寒之氣傷之,是以亦病傷寒也。然小兒是患此,口不能言其致病之由,脈不能診其必然之理,但只煩啼發熱而已,視之其不可盡心乎?故初得之時,以虎口指紋之紅色驗之。長而童稚,則以一指按其三關,按左手人迎之緊盛而斷之,斯得之矣!

陶節庵曰:凡症有頭痛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非也,何則?傷寒惡寒,傷食惡食,理固然也。惟在冬時,惡寒殊甚,蓋冬時為正傷寒,寒風猛冽,觸之者惡寒殊甚。其餘時月,雖惡寒亦微也。蓋冬時之氣寒,腠理微密,非辛溫不可,故以桂枝等藥治之。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先塞腠理以發邪,汗止即愈。

《經》曰:甘辛發散為陽者是也,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能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太峻,亦有可代之者,其非冬時,有惡寒頭痛之症,宜羌活沖和湯,辛涼之劑兼表裡以和之,兼可代大青龍湯也。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乎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亦不沉不浮,外症至陽明則有咽痛、鼻乾、不得眠之症,脈似洪而長以葛根升麻湯治之。在少陽則心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以小柴胡湯加減而和解之。

白話文:

傷寒總論

傷寒的症狀有很多種,要詳細說明很困難。但總的來說,如果看到臉和眼睛都紅,又打噴嚏,呼吸粗重,身體發熱,那就是得了傷寒。

脈象

《難經》說:傷寒的脈象是陰陽都旺盛而緊澀,摸起來浮澀又緊,就是得了傷寒。

如何區分傷寒與傷風

傷寒與傷風要如何判斷?傷寒的脈象是緊澀,而傷風的脈象是浮緩。傷寒會怕冷,而傷風會怕風。傷寒不會自己出汗,而傷風會自己出汗。傷寒屬於膀胱、胃和膽,而傷風屬於脾、腎和肝。脈象如果出現浮、長、弦、細、沉、微、緩等狀況,要先從表裡兩方面來判斷。

一般來說,如果早晨脈象微弱,晚上反而變大,表示病還沒好;如果早晨脈象強大,晚上反而變小,表示病快好了。脈象變大表示病情加重,變小表示病情好轉。

《內經》與傷寒的起源

《內經》說:人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發熱。熱病雖然嚴重,但不至於死亡。但如果一天內接連侵犯兩個經絡,那就是「兩感」,兩感都是因為寒邪侵襲,那就難以倖免於死亡。大人和小兒的病因和治療方法雖然差不多,但用藥不能太過溫熱,因為小兒屬於純陽體質。

張仲景說: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規律。冬天嚴寒,萬物都潛藏起來,君子也應該保守秘密,不讓自己受寒。如果冬天冒著嚴寒受凍,就稱為「傷寒」。

人體受四季之氣侵襲都可能生病。冬天受到寒毒之氣,馬上就發病,會出現頭痛、身痛、肌肉發熱、怕冷等症狀,這就是「正傷寒」。 (自批:傷寒第一天侵犯太陽經,會腰脊和頭痛;第二天侵犯陽明經,會眼睛痛、鼻子乾、睡不著覺;第三天侵犯少陽經,會胸脅痛、耳朵聽不清楚;第四天侵犯太陰經,會腹脹、咽喉乾燥;第五天侵犯少陰經,會口乾舌燥、煩躁口渴;第六天侵犯厥陰經,會舌頭捲曲、陰囊萎縮。)

如果不是馬上發病,寒毒會潛藏在皮膚肌肉之間。等到春夏陽氣旺盛時,寒毒就會與陽氣在體表互相搏鬥,發病狀況與冬天立即發病相同。但如果到了春天發病,就稱為「瘟病」,到了夏天發病,就稱為「熱病」。如果陽熱還不夠強盛,寒邪佔據優勢,病就表現為「溫病」。如果陽熱已經很強盛,寒邪無法壓制,病就表現為「熱病」。這些都屬於「傷寒」的範疇。

如果春天應該暖和卻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寒冷,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這種違反時節的氣候,不論大人小孩都會生病,症狀都差不多,這就是俗稱的「天行」疾病。

小兒傷寒

小兒感冒受寒,大多是因為乳母穿太少、飲食起居不注意避開風寒,或者在夏秋季節,天氣很熱時,乳母在有風的地方乘涼,導致風寒之氣侵入。所以小兒也會得傷寒。但小兒無法用言語表達病因,脈象也無法診斷出必然的病理。只能以哭鬧和發熱來表現。這難道不應該用心觀察嗎?

所以,小兒剛得病時,可以看虎口指紋的顏色來判斷。如果指紋是紅色的,就表示有病。年紀稍長的孩子,可以按壓他的三關,按壓左手人迎穴,如果脈象緊盛,就可以判斷他是否得病。

陶節庵的觀點

陶節庵說:凡是出現頭痛、怕冷的症狀,都是傷寒,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傷寒。為什麼呢?因為傷寒會怕冷,吃東西消化不良會怕食物,這是很自然的道理。特別是在冬天,怕冷的症狀會非常明顯,因為冬天是「正傷寒」,寒風凜冽,接觸到就會特別怕冷。其他季節,雖然也會怕冷,但比較輕微。

冬天寒冷,毛孔緊密,需要用辛溫的藥物來治療,所以要用桂枝等藥物。風寒常常同時出現,寒邪會損傷營氣,所以會出現怕冷、頭痛、脈象浮緊且沒有汗的症狀,可以用麻黃湯來打開毛孔,發汗驅散邪氣,汗出來病就好了。風邪會損傷衛氣,所以會出現頭痛、怕風、脈象浮緩且自己出汗的症狀,可以用桂枝湯來閉合毛孔,發汗驅邪,汗止住病就好了。

傷寒的治療

《黃帝內經》說:辛甘發散的藥物屬陽。如果營衛都受到損傷,就不是單純用麻黃湯或桂枝湯能治好的,需要用大青龍湯。但大青龍湯藥性太過峻猛,也有可以替代的藥物。如果不是在冬天,出現怕冷頭痛的症狀,可以用羌活沖和湯,這種藥物屬於辛涼,可以同時調理表裡,也可以替代大青龍湯。

病情如果繼續發展,就進入少陽經和陽明經,這兩個經絡處於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象不沉也不浮。外症如果到了陽明經,就會出現咽喉痛、鼻乾、睡不著覺的症狀,脈象洪大而長,可以用葛根升麻湯來治療。如果到了少陽經,就會出現胸脅痛、耳聾的症狀,脈象呈現弦而數,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