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上卷 (7)
上卷 (7)
1. 瘧疾
(瘧母詳細當與積聚參看)
總括,面黃發豎瘧之因,外感風寒暑濕成;內郁七情飢餓後,故令寒熱往來生。
脈法,瘧脈因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白話文:
總括來說,臉色發黃、頭髮直立的瘧疾,是由外感風、寒、暑、濕所造成;內心抑鬱、七情六慾以及飢餓之後,因此會產生寒熱交替的情況。 在脈診上,瘧疾的脈象通常呈現弦狀,如果脈象微弱則表示虛症,若脈象出現代散則預示著病情危重,可能致命。
《內經》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又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丹溪曰:痎瘧皆生於風。此前人論瘧之大概也。殊不知風寒暑濕邪自外來,飲食居處邪由內作,豈特夏傷於暑,秋必發瘧哉!蓋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深者遠而為痎,痎者久瘧也。要知瘧之寒熱,乃陰陽之二氣互相勝負而作也。
白話文:
《內經》說:夏季暑氣嚴重,汗不出的人,到了秋天就會演變成風瘧。又說:夏季受到暑氣傷害,秋天一定會得瘧疾。丹溪說:瘧疾都由風引起的。這是前人對於瘧疾的大概論述。不過,他們不知道風、寒、暑、濕、邪等外部因素,以及飲食起居造成的邪氣,都可以引起瘧疾。豈止是夏季受到暑氣傷害,秋天一定會發瘧疾呢!受到的傷害比較淺的,發作時間比較短,比較猛烈;受到的傷害比較深的,發作時間比較長,就成了瘧疾,瘧疾就是長期的瘧疾。要了解瘧疾的寒症和熱症,是陰陽二氣互相影響,互相勝敗而產生的。
邪並於巨陽則陰實陽虛,故寒作;邪並於巨陰則陽實而陰虛故熱作,此陰陽相移也。病氣舍於皮膚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日行陽、夜行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是以日作,此受之淺也。其氣之舍深,薄於五臟,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終爭不得出,故間日作,此受之深也。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爭,故休數日乃作,此受之最深也。
白話文:
邪氣侵犯了巨陽經脈,就會導致陰氣實盛,陽氣虛弱,所以會出現寒證;邪氣侵犯了巨陰經脈,就會導致陽氣實盛,陰氣虛弱,所以會出現熱證,這就是陰陽相互轉化的道理。病邪侵犯了皮膚,與衛氣相並居。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經,在夜晚運行於陰經。衛氣得到陽氣就會外發,得到陰氣就會內收,所以病邪在白天發作,這是病邪侵犯較淺的緣故。病邪侵犯較深,直達五臟,陽氣獨發,陰邪內伏,陰邪與陽氣終究爭奪不出,所以病邪在隔日發作,這是病邪侵犯較深的緣故。病邪與衛氣客於六腑,有時會互相失去聯繫,不能互相爭奪,所以病邪在休息數日後才發作,這是病邪侵犯最深的緣故。
然瘧之狀不一,足太陽瘧(膀胱經)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然,熱止汗出乃已;足少陽瘧(膽經)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則惕惕然,熱多汗甚;足陽明瘧(胃經)令人先淅淅寒,寒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火氣乃快;然足太陰瘧(脾經)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足少陰瘧(腎經)令人嘔吐甚,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矣;足厥陰瘧(肝經)令人腰痛,小腹滿,小便不利,如癃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此六經之瘧也。
白話文:
瘧疾的症狀不完全一樣,足太陽經的瘧疾(膀胱經)會讓人腰痛、頭沉重,寒冷從背部開始,先發冷後發熱,身體灼熱感,熱退汗出後才停止;足少陽經的瘧疾(膽經)會讓人身體四肢無力,發冷和發熱都不甚嚴重,討厭見人,見到人就心驚膽顫,發熱多汗很厲害;足陽明經的瘧疾(胃經)會讓人先發抖發冷,發冷很久後才發熱,熱退汗出,喜歡見陽光,火氣才暢通;足太陰經的瘧疾(脾經)會讓人不開心,喜歡嘆氣,不愛吃東西,常常寒熱交替發作,汗出,病情發作時喜歡嘔吐,嘔吐後才衰弱;足少陰經的瘧疾(腎經)會讓人嘔吐得很厲害,發熱多發冷少,希望閉門獨處,這種病很難治;足厥陰經的瘧疾(肝經)會讓人腰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好像得了尿閉又不是尿閉,頻頻想上廁所,害怕氣虛,腹部悶悶不樂,這六種就是經脈的瘧疾。
肺瘧者令人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心瘧者令人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鳴,鳴已汗出;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眩眩然,此五臟之瘧也。
白話文:
肺瘧會讓人感到寒冷,冷得很時隨後會發燒,發燒之間會容易驚嚇,好像看到什麼東西;心瘧會讓人非常煩躁,想喝清水,反而多數時間感到寒冷而不太發燒;肝瘧會讓人的面色變得蒼白,呼吸時像歎氣一樣,看起來像是快要死了;脾瘧會讓人感到寒冷,肚子痛,發燒時腸子會咕嚕作響,作響之後會出汗;腎瘧會讓人感到全身發冷,腰背痛,身體彎曲,大便困難,眼睛會暈眩,這就是五臟的瘧疾。
東垣云:寒瘧屬太陰,熱瘧屬陽明,風瘧屬少陰,溫瘧屬厥陰。又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屬少陰,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屬厥陰,作於辰戌丑未日者屬太陰,蓋三日一作故耳。而丹溪又有食瘧、痰瘧、風瘧、暑瘧、老瘧、瘧母之名,皆不越乎五臟六腑經之所主也,但所感不同耳!然因其所挾而立名也。今並及之,以備參考。
白話文:
東垣說:寒瘧屬於太陰,熱瘧屬於陽明,風瘧屬於少陰,溫瘧屬於厥陰。另外,在子、午、卯、酉日發作的屬於少陰,在寅、申、巳、亥日發作的屬於厥陰,在辰、戌、醜、未日發作的屬於太陰,這是因為每三天發作一次的緣故。丹溪又有食瘧、痰瘧、風瘧、暑瘧、老瘧、瘧母之名,這些都離不開五臟六腑經的支配,只是所感受到的病邪不同而已。但是,這些名稱都是根據所夾雜的病邪來命名的。現在一併介紹,以便參考。
若夫小兒抱持解脫,不避風寒,又冒暑濕,致令邪氣客於皮膚,痰飲乳食潰於臟腑。初起雖先於消導,然抉胃氣為本,後隨其得病所由而調理之。如邪瘧及暫發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延綿不休。凡熱多寒少,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如果小兒沒有保護好自己,不避風寒,又冒著暑濕,導致邪氣侵襲皮膚,痰飲乳食積聚在臟腑。初期雖然要先消導,但以調理胃氣為根本,之後再根據患病的原因來調理。如果是邪瘧和暫時發生的,可以用散寒和截斷病邪的藥物。如果是虛瘧和長久發生的,應該補益氣血,如果服用過多截斷病邪的藥物,會損傷脾胃,則必定會延綿不斷。凡是熱證多,寒證少,沒有汗的,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汗多者,柴胡桂枝湯。汗多而渴者,白虎加桂枝湯。小便赤,熱多寒少者,小柴胡湯。寒多熱少者,用清脾飲、養胃湯。久不止者,鬼哭散止之。熱多汗出,腹痛而渴者,大柴胡湯下之。久瘧不愈,腸中結塊者,鱉甲飲調之。凡脾虛而患瘧者,不論三陰六經,悉以六君子湯為主,熱多加柴胡、山梔、黃芩,甚者加知母、地骨皮、鱉甲。寒多加乾薑、肉桂。
白話文:
出汗多的人,使用柴胡桂枝湯。出汗多而口渴的人,使用白虎加桂枝湯。小便赤黃,發熱多,畏寒少的人,使用小柴胡湯。畏寒多,發熱少的人,使用清脾飲、養胃湯。長久不止的人,使用鬼哭散來止住出汗。發熱多、出汗、腹痛、口渴的人,使用大柴胡湯來下泄。久治不愈的瘧疾,腸中結塊的人,使用鱉甲飲來調和。凡脾胃虛弱而患瘧疾的人,不論是三陰六經哪一經,都以六君子湯為主,發熱多的話,加上柴胡、山梔、黃芩,嚴重的話,再加知母、地骨皮、鱉甲。畏寒多的話,再加乾薑、肉桂。
有汗加黃耆、浮麥。無汗加蒼朮、葛根。元氣下陷及肝木乘脾並加升麻、柴胡為善。若用青皮、常山、草果之類,正氣益虛,邪氣益深而變症百端矣。
白話文:
如果有汗,加入黃耆、浮麥。沒有汗,加入蒼朮、葛根。元氣下陷以及肝木乘脾,再加入升麻、柴胡效果很好。如果使用青皮、常山、草果之類的藥材,正氣會更加虛弱,邪氣會更加嚴重,而且會變出百種症狀。
有小兒瘧疾,變作虛浮,外腎腫大,或食傷脾胃,以致浮腫。夫浮者脾之外應也,宜大腹皮湯、草果飲治之。然後以實脾補劑進之可也。若乳母七情六慾不調及飲食不節,或寒熱似瘧,肝火熾盛,致兒為患者,又當治其乳母斯無誤矣。
白話文:
有些兒童患有瘧疾,病情轉變成虛證,外腎腫大,或者因為飲食損傷了脾胃,以至於浮腫。浮腫是脾的病變在體表表現出來的症狀,應該用大腹皮湯、草果飲來治療。然後再用健脾補益的藥劑調理,就可以了。
如果乳母的情緒不佳,飲食不節,或者寒熱像瘧疾一樣,肝火旺盛,導致兒童患病,那麼就應該治療乳母,這樣才能治好孩子的病。
有陰虛症,每日午後惡寒發熱,似乎瘧者,至晚亦得汗而解,若作瘧治,而用常山、草果等藥,誤矣!且陰虛脈虛濡而數,瘧脈弦數為辨耳。有癖痞而為寒熱似瘧者,亦不可作瘧治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有陰虛症狀,每天下午感到畏寒發熱,類似瘧疾患者,到了晚上就會出汗而緩解。如果按照瘧疾來治療,而使用常山、草果等藥物,那就錯了!而且陰虛的人脈搏虛弱、濡滑而數快,瘧疾病人脈搏弦緊、數快,這可以作為辨別的依據。有痞塊而導致寒熱類似瘧疾的,也不可以按照瘧疾來治療。
(批:久瘧則元氣虛損,若誤服清脾飲,多致不起,慎之。截瘧飲亦不宜服。瘧後食少無力,面黃身弱,以四君子湯加大棗、薑汁炒黃連、枳實。若草果常山性猛善驅逐,病人稍虛者勿用。)
白話文:
(批註:長期瘧疾會導致元氣虛弱,如果誤服清脾飲,多半會導致不起牀,要小心謹慎。截瘧飲也不宜服用。瘧疾後食慾不振、無力,臉色發黃、身體虛弱,可用四君子湯加上大棗、薑汁炒黃連、枳實。若草果常山性猛善驅逐,病情稍微虛弱的病人不要服用。)
瘧脈弦數腎胃虛,外感內傷共有之,歸芎人參鱉甲飲,半樸檳青甘草施。二術烏梅薑黑豆,桃枝煎酒露飲之。寒多加桂因寒盛,熱多柴苓酒炒宜。渴加知母天花粉,元氣不足升麻提。夜發升麻加桔梗,久瘧常山草果隨。截法常山蒼厚朴,陳皮黃連檳榔果,七味烏梅酒水煎,何首茯苓三四兩,二三陳樸不須言,十分甘草煎宿露,藥飲空心瘧遇仙。
〔附方〕
白話文:
瘧疾脈象弦數,是腎氣虛弱之症,外感和內傷都會導致瘧疾,可用歸芎人參鱉甲飲治療。
半夏、蒼術、檳榔、青皮、甘草、施萊。二術、烏梅、生薑、黑豆,用桃枝煎湯,再加入露水服用。
如果寒氣較重,加上桂枝,寒氣盛加上柴苓酒炒。
口渴加上知母、天花粉,元氣不足加上升麻。
晚上發作加上升麻、桔梗,長期瘧疾加上常山、草果。
截劑法加上常山、蒼術、厚朴、陳皮、黃連、檳榔果。
七味藥加上烏梅、酒、水煎服。
加上何首烏、茯苓各三四兩。
二三年的陳樸不用說,加上十份甘草,用露水煎服。
藥物服用前空腹服。瘧疾遇仙藥自然痊癒。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白芍,麻黃,甘草,杏仁,生薑,大棗
白話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
- 桂枝:溫陽解肌,調和營衛。
- 白芍:養陰柔肝,斂陰和營。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甘草:補氣益中,調和藥性。
- 杏仁:宣肺平喘,潤腸通便。
- 生薑:溫中散寒,發汗解表。
- 大棗:補氣益血,健脾和胃。
此方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證,證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痰多,口渴咽乾,苔薄白,脈浮緊。
柴胡桂枝,柴胡,桂枝,黃芩,半夏,人參,甘草
白虎加桂枝湯,石膏,知母,桂枝,甘草
小柴胡湯,見諸吐症內(去薄荷)。
白話文:
柴胡、桂枝、黃芩、半夏、人參、甘草 白虎加桂枝湯,石膏、知母、桂枝、甘草 小柴胡湯,用於多種嘔吐症狀(去掉薄荷)。
清脾飲(初起者宜服),蒼朮,半夏,草果,青皮,黃芩,柴胡,厚朴,陳皮,茯苓,枳殼,紫蘇,甘草
白話文:
清脾飲(初期患者宜服用):
- 蒼朮:具有健脾燥濕、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
-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 草果:具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的功效。
- 青皮:具有疏肝理氣、化濕消痰的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退熱止痛的功效。
- 厚朴:具有燥濕化痰、理氣消脹的功效。
- 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健脾的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 枳殼:具有行氣消脹、寬中除滿的功效。
- 紫蘇:具有宣肺化痰、理氣消脹的功效。
- 甘草: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藥性的功效。
養胃湯(病虛者宜服),藿香,蒼朮,厚朴,半夏,陳皮,草果,茯苓,人參,甘草
白話文:
養胃湯(虛弱者宜服),藿香,蒼朮,厚朴,半夏,陳皮,草果,茯苓,人參,甘草
養胃湯 (適用於體虛者),由以下藥材組成:藿香、蒼朮、厚朴、半夏、陳皮、草果、茯苓、人參、甘草。
鬼哭散,大腹皮,常山,茯苓,鱉甲
大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芍藥,枳實,甘草,大黃(酒製)
白話文:
鬼哭散,包含大腹皮、常山、茯苓、鱉甲。 大柴胡湯,由柴胡、黃芩、半夏、芍藥、枳實、甘草、大黃(酒製)組成。
鱉甲飲(李自才用何首烏紅白各半,酒煎服),白朮,陳皮,草果,川芎,芍藥,
白話文:
鱉甲飲:(李自才使用何首烏的紅色和白色各一半,用酒煎服),白朮、陳皮、草果、川芎、芍藥。
檳榔,黃芩,厚朴,鱉甲,甘草
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
大腹皮湯,枳殼,蒼朮,檳榔,甘草,三稜,蓬朮,大腹皮
草果飲,厚朴,青皮,草果,藿香,半夏,丁香,甘草,乾薑,神麯
白話文:
檳榔、黃芩、厚朴、鱉甲、甘草 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 大腹皮湯,枳殼、蒼朮、檳榔、甘草、三稜、蓬朮、大腹皮 草果飲,厚朴、青皮、草果、藿香、半夏、丁香、甘草、乾薑、神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