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十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5)

1. 夜啼論

小兒夜啼者。證候甚多。其所專者。不出三種。一者冷。謂脾藏寒則腹痛而啼。其候面青白。手冷腹肚冷。口中氣亦冷。曲腰而啼。不肯吮乳。又有從生下多啼。入夜則甚者。此胃寒也。亦曰胎寒。聖濟經言積冷而夜啼。夜則為陰。冷則作痛。故夜間痛甚。令兒啼哭也。二者熱。

謂心藏熱則煩躁而啼。其候面赤。小便赤。口中氣熱。心腹亦暖。仰身而啼。不肯吮乳。又有多饒驚悸惕跳。或睡中忽然叫啼。此風熱也。亦曰驚啼。心主熱。其候驚。故熱則生驚。又心為火。熱則火旺。故熱邪燥甚。令兒啼哭也。三者邪祟。謂有鬼氣所持。其候睡臥不穩。

或作疼痛。且鬼祟者。陰物也。入夜則旺。小兒精神怯弱。血氣嫩微。夜間被鬼所持。故令兒啼哭也。以外客忤蟲動。重舌口瘡等病。亦皆能為夜啼。其治方各逐本項下具之。非若此三等之為專也。今敘方於後。

蒜香膏

治冷證腹痛夜啼。以大蒜一顆。慢火煨香熟。取出切細研爛。於日中爆。或火上炕半乾,可丸時即以好乳香秤半錢。研細如粉拌入。再研極勻。丸如芥子大。每服七丸。乳頭黏服。或乳汁送下。食空。

當歸丸

治如前。

當歸(去蘆洗淨焙乾秤),白芍藥,人參(去蘆各一分),甘草(炙),桔梗(去蘆),陳皮(不去白半分)

上為細末。每半錢。水煎時時服之。

龍角丸

治小兒五驚夜啼。

龍角(一分),黃芩(半兩),牡蠣(一分半火煅一作牡丹),蚱蟬(去土二枚),牛黃(小豆大五塊),川大黃(一分半)

上為末。煉蜜和丸麻子大。蓐中兒二丸。大小以意加減。

芎藭散

治小兒夜啼。至明則安。芎藭白朮防己各半兩。為末。以乳和與兒服。以意量大小多少。又母用手掩入兒臍中。及摩兒頭脊。大驗。兒生二十日以內。未能服者。以乳和麻子大一丸。置兒口中。乳汁送下。

又方,取道中土伏龍肝各一把。同研細。水調少許飲之。

治小兒夜啼,以蟬蛻去土為細末。用生薑蜜水調塗兒下唇。

又方,治小兒驚啼夜啼。以臘月縛豬繩燒灰。水調服。以蝟皮三寸燒灰。著乳飲之。療如物刺啼。

燈花丸

治如前。能祛邪止痛。以燈花二十個。乳香皂子大兩塊。同為末。粟米飲和丸芥子大。每服七丸。桃心湯下。無時。

萬金散

治藏寒氣弱。面色青白,遇夜多啼。狀若神祟。

沉香(銼),丁香,人參(去蘆),五味子(去枝梗炒),當歸(去蘆洗焙各一兩),白朮(銼),赤芍藥(各半兩),桂心(一分)

上為細末。每用一錢,淡漿水一小盞。煎至五分。放溫。時時滴口中。兒大稍稍飲,立效。

當歸散

治胎寒氣啼不止。久能變癇。以當歸為末,每用小豆許。乳汁調抹兒口中。日夜五服。

白話文:

小兒夜間啼哭,原因很多,但主要不外乎三種:一是冷,指的是脾胃虛寒導致腹痛而啼哭。這種情況,小孩臉色會呈現青白色,手腳冰冷,肚子也冰涼,嘴裡呼出的氣也是冷的,會彎著腰啼哭,不肯吸吮乳汁。另外,有些嬰兒從出生就愛哭鬧,到了晚上哭得更厲害,這也是胃寒的表現,也叫做胎寒。《聖濟經》說,積寒會導致夜啼,因為夜晚屬陰,寒冷會導致疼痛,所以夜晚疼痛加劇,使得嬰兒啼哭。二是熱,指的是心火旺盛導致煩躁而啼哭。這種情況,小孩臉色會發紅,小便也會發紅,嘴裡呼出的氣是熱的,心腹也暖熱,會仰著身子啼哭,不肯吸吮乳汁。還有些小孩會經常受到驚嚇,身體會顫動,或者睡覺時突然尖叫啼哭,這也是風熱引起的,也叫做驚啼。心主熱,熱則容易驚,所以發熱就會導致驚嚇。而且,心屬火,發熱會導致火氣更旺,熱邪過盛,也會使得嬰兒啼哭。三是邪祟,指的是受到鬼怪邪氣的干擾。這種情況,小孩睡不安穩,有時會感到疼痛。鬼怪邪祟屬於陰物,到了夜晚會更活躍,小孩精神和血氣都比較虛弱,夜晚容易受到鬼怪的干擾,所以會啼哭。此外,還有一些像是外來的蟲子侵擾、舌頭腫脹、口腔潰瘍等疾病,也可能導致夜啼,這些情況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不像上面說的三種情況那麼專一。現在把一些相關的藥方列在下面:

蒜香膏

治療因寒冷引起的腹痛夜啼。取一顆大蒜,用慢火煨烤至熟透,取出切碎搗爛,在太陽下曝曬或用火烘烤至半乾,能搓成丸時,加入半錢研磨成粉的乳香,混合均勻,製成芥菜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丸,塗在乳頭上讓嬰兒吸吮,或者用乳汁送服,空腹服用。

當歸丸

治療方法同上。

藥材:當歸(去除蘆頭洗淨烘乾)白芍、人參(去除蘆頭)各一分,甘草(炙)、桔梗(去除蘆頭)、陳皮(不去白)各半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半錢,用水煎煮後隨時服用。

龍角丸

治療小兒五種驚嚇引起的夜啼。

藥材:龍角(一分)、黃芩(半兩)、牡蠣(一分半,煅燒)、蚱蟬(去除泥土兩枚)、牛黃(小豆大小五塊)、川大黃(一分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麻籽大小的丸子。剛出生的嬰兒服用兩丸,可根據情況酌情增減。

芎藭散

治療小兒夜啼,到天亮就好了。藥材:芎藭、白朮、防己各半兩,研磨成粉末,用乳汁調和給嬰兒服用。用量根據嬰兒大小酌情增減。也可以讓母親用手輕輕按壓嬰兒的肚臍,並按摩嬰兒的頭部和背部,效果很好。對於出生二十天以內的嬰兒,不能直接服用的,可以將藥粉調和成麻籽大小的丸子,放在嬰兒嘴裡,再用乳汁送服。

又方

取路邊的土伏龍(一種植物)的根莖各一把,一起研磨成細末,用水調和少量飲用。

治療小兒夜啼,將蟬蛻(蟬脫下的殼)去除泥土,研磨成細末,用生薑蜜水調和塗在嬰兒的下嘴唇。

又方

治療小兒驚嚇引起的夜啼,用臘月捆豬的繩子燒成灰,用水調和服用。或者將刺蝟皮三寸燒成灰,用乳汁送服。還可以治療因有異物刺傷引起的啼哭。

燈花丸

治療方法同上,能驅除邪氣,止痛。藥材:燈花二十個,乳香、皂角子各兩塊,一起研磨成細末,用小米湯調和製成芥菜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丸,用桃心湯送服,不限時間。

萬金散

治療因體內虛寒、氣血不足,導致面色青白,夜晚多啼哭,表現像被鬼怪纏身的情況。

藥材:沉香(銼)、丁香、人參(去除蘆頭)、五味子(去除枝梗炒)、當歸(去除蘆頭洗淨烘乾)各一兩,白朮(銼)、赤芍藥各半兩,桂心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用一錢,用一小盞淡漿水煎至剩五分,放溫後,時不時地滴入嬰兒口中。嬰兒稍大一些可以稍微喝一些,效果很好。

當歸散

治療因胎寒引起的啼哭不止,時間長了可能導致癲癇。用當歸研磨成細末,每次用小豆大小的量,用乳汁調和塗在嬰兒口中。早晚各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