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十四 (16)
卷十四 (16)
1. 咳嗽論(附痰飲上氣)
治痰實肚熱。心膈煩悶。氣不調順。不早治。恐生驚癇。
枳殼(一兩去穰麩炒),乾薑(半兩炮),甘草(半兩),前胡(去蘆一兩),木香(一兩),半夏(一兩湯洗七次)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薑三片。陳皮一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溫脾丸
治脾胃宿冷。口角涎流。(若涎漬頤頷。口角生瘡。名曰滯頤。別立於後)
丁香(一兩),木香(一兩),半夏(一兩用生薑六兩同杵爛炒令黃),青皮(去穰半兩炒),白朮(半兩),乾薑(半兩微炒)
上為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不拘時候。
丁香湯
治如前。
丁香(一兩),白朮(半兩),肉豆蔻(麩裹煨半兩),半夏(半兩白礬水浸一宿洗淨炒黃),乾薑(半兩炮),甘草(半兩),人參(去蘆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小兒口中涎出,以白羊屎納口中。
麻黃湯
治小兒風中肺經。喘急肩息。氣上不安。
麻黃(去根節二兩),半夏,生薑(各二兩制曲),甘草(一兩),桂心(半兩),五味子(去枝梗半升)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無時。
馬通粟粒丸
治小兒喘急肩息氣逆。脅下作痛。寒熱往來。不進乳食。漸成羸瘦。
馬通中粟粒(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紫菀(去蘆),細辛(去苗各半兩),石膏,秦艽(去蘆),半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五味子(去枝梗各一分)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加至十二丸。不拘時候。
白話文:
咳嗽論(附痰飲上氣)
治療痰液積聚、腹部發熱、胸口煩悶、氣息不順暢的情況。如果不及早治療,可能會引發驚厥。
藥方: 枳殼(一兩,去除內瓤後用麩皮炒過)、乾薑(半兩,炮製過)、甘草(半兩)、前胡(一兩,去除蘆頭)、木香(一兩)、半夏(一兩,用湯水洗七次)。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加入生薑三片、陳皮一片,煎煮至剩六成。濾掉藥渣後溫服,不限時間服用。
溫脾丸
治療脾胃虛寒、口角流涎的情況。(如果口水沾濕下巴,嘴角生瘡,這叫做「滯頤」,會在後面另外討論)
藥方: 丁香(一兩)、木香(一兩)、半夏(一兩,用生薑六兩一起搗爛炒黃)、青皮(半兩,去除內瓤後炒過)、白朮(半兩)、乾薑(半兩,稍微炒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小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不限時間服用。
丁香湯
治療與上述溫脾丸相同的情況。
藥方: 丁香(一兩)、白朮(半兩)、肉豆蔻(半兩,用麩皮包裹煨過)、半夏(半兩,用白礬水浸泡一夜後洗淨炒黃)、乾薑(半兩,炮製過)、甘草(半兩)、人參(半兩,去除蘆頭)。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八分,加入生薑兩片,煎煮至剩五分。濾掉藥渣後溫服,不限時間服用。
治療小兒口中流涎,可以用白羊糞塞入口中。
麻黃湯
治療小兒風邪侵入肺經,引起喘息急促、呼吸困難、氣息不穩的情況。
藥方: 麻黃(二兩,去除根部和節)、半夏(二兩,用薑汁拌製)、生薑(二兩,用薑汁拌製)、甘草(一兩)、桂心(半兩)、五味子(半升,去除枝梗)。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杯,煎煮至剩六成。濾掉藥渣後服用,不限時間。
馬通粟粒丸
治療小兒喘息急促、呼吸困難、氣逆、脅肋疼痛、忽冷忽熱、不肯吃奶,逐漸變得瘦弱的情況。
藥方: 馬通中的粟粒(三分)、杏仁(半兩,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和尖端)、紫菀(半兩,去除蘆頭)、細辛(半兩,去除苗)、石膏(一分)、秦艽(一分,去除蘆頭)、半夏(一分,用湯水浸泡七次)、茯苓(一分,去除外皮)、五味子(一分,去除枝梗)。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生薑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可增加到十二丸,不限時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