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十三 (5)
卷十三 (5)
1. 食氣積癖論
小兒積聚癖症者。其證不同。積聚乃氣之所患。又不與治。脾胃既已虛冷。飲食先已不化。乳哺再稍失宜。即便乃成傷也。其候身體壯熱。口中氣溫。面黃腹脹。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喜睡。四肢垂嚲。畏食肚熱。大便酸臭。或為吐瀉。水穀不消。須宜穩藥克化。不可便行駃藥取轉。
小兒氣實。脾胃壯者。患之有漸。若氣怯脾胃弱者。但稍失調養。便成傷也。昔錢乙治黃承務子二歲。因傷食而瀉。他醫與止之,十餘日便青白。乳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醫謂困篤而召乙。乙先與益黃散補肺散。三日而身溫不哽氣。後以白餅子微下之。復與益脾散。而痢止得安。
或問何以其然。乙曰。此本脾虛傷食而作痢。初不與下之。留連十餘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則引肺亦虛。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補脾府。病退身溫。不哽氣是也。然後下其所傷。又問既有所傷。何不先下而後補。乙曰。糞青白為虛冷。若先下之。必大虛也。故先實而後下。則不虛矣。
後更與補之乃安。此乃治所傷也。若傷重而不與急治。則停滯留結而為癖症。其候與食傷相似。而更加困重。及一向不食。但微飲少乳。或渴而飲水。時作寒熱。亦與潮熱相似。昔錢乙治曹宣德子三歲。病面黃時發寒熱。不食而微飲乳。及飲水不止。眾醫以為潮熱。用退熱藥不愈。
又用止渴藥反吐。請乙至。乙曰。此乃癖也。與白餅子下之。後補脾。乃以消積丸磨之。果愈。或問何以故。乙曰。不食但飲水者。食伏於胃脘。內不能消。致令發渴。服止渴藥吐者。藥衝於脾。氣逆不得下故也。下之乃愈。又錢乙論小兒癖症。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
飲水不止。或喘而嗽。與潮熱相似。不早治之。必成疳勞。以其有癖症。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發熱。故引飲也。飲多則盪滌腸胃。亡矢津液。脾胃不能傳化水穀。脈沉細。益不能食。遂漸羸瘦而成疳也。錢乙所用之方。本集載之。及脾胃虛冷。米穀不化下痢者。已具於前瀉門之下外。
合用諸方敘後。
半兩丸
治五積六聚。巴豆去皮。大戟銼碎各半兩。二味同入銚內。油炒焦黃為細末。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量虛實大小加減與服。臨臥米飲下。乳食前。
三稜汁
治諸氣積氣聚氣癖。以京三稜取汁。作羹粥米麵任為。與乳母食之。每日取棗大與兒吃。大者漸加之。又治十歲以下至百日。無辜疳癇諸痃癖。神妙大效。功不可述。
三稜煎丸
治氣積氣聚氣塊痃癖。水氣奔豚。腎餘五嗝五噎。及一切氣滯凝結。
京三稜(炮),蓬莪朮(炮各四兩洗淨),芫花(一兩去枝梗)
上將前二味入瓷瓶內。以米醋五升浸滿。封閉瓶口。用炭火攢煮之。度量微干時取出。以余醋炒芫花。至醋盡藥干為度。同前二味銼。焙乾為末。醋煮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生薑鹽湯下。乳食前。更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小兒的積聚和癖症,情況各有不同。積聚是氣血方面的問題,如果沒有好好治療,脾胃就會變得虛弱寒冷,消化功能也會變差,食物無法消化吸收。如果加上餵養不當,就很容易造成積食。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口中氣溫較高,臉色發黃,肚子脹大,眼神無光,或者眼白較多,喜歡睡覺,四肢無力,厭食但肚子發熱,大便酸臭,有時會吐或腹瀉,水穀食物難以消化。這時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來幫助消化,不能馬上使用強力的瀉藥來解決。
小兒如果氣血充足,脾胃強健,即使生病也是逐漸發展的。但如果氣虛脾胃弱,只要稍稍沒有照顧好,就容易造成積食。以前錢乙治療黃承務的兒子,兩歲時因為吃太多東西而腹瀉。其他醫生給他止瀉藥,十多天後,孩子臉色變得青白,乳汁無法消化,身體發涼,還出現打嗝昏睡的症狀。醫生認為病情嚴重,就請錢乙來看。錢乙先給孩子服用益黃散和補肺散,三天後,孩子身體轉溫,不再打嗝。之後用白餅子稍微導瀉,再用益脾散,腹瀉就止住了,恢復了健康。
有人問為什麼這樣治療,錢乙說,這是因為脾虛導致食物積滯而腹瀉。開始沒有使用瀉藥,拖延了十多天,導致上面積滯,下面虛弱。脾氣虛弱也會引發肺虛,這是因為脾和肺之間是母子關係。現在先補益脾胃,病症消退,身體轉溫,不再打嗝就是證明。然後再用藥來排除積滯。又有人問,既然有積滯,為什麼不先瀉再補?錢乙說,大便青白是虛寒的表現,如果先用瀉藥,身體會更虛。所以要先補益身體,然後再導瀉,就不會虛弱了。
之後再給孩子補益身體,就完全康復了。這是治療積食的方法。如果積食嚴重,不及時治療,就會停滯積結,形成癖症。癖症的症狀和食積相似,但更嚴重,而且會出現不吃東西,只喝少量乳汁,或者口渴喝水的情況,有時會發冷發熱,也像潮熱。以前錢乙治療曹宣德的兒子,三歲時臉色發黃,時而發冷發熱,不吃東西,只喝少量乳汁和水。很多醫生以為是潮熱,用退熱藥卻沒有效果,用止渴藥反而吐出來。請錢乙來看,錢乙說這是癖症。給孩子用白餅子導瀉,然後補脾,再用消積丸來磨粉服用,病就好了。有人問原因,錢乙說,不吃飯只喝水,是因為食物積在胃裡,無法消化,導致口渴。服用止渴藥吐出來,是因為藥物沖擊脾胃,氣機逆亂,無法向下運行。所以要用藥來導瀉才能治好。錢乙還認為,小兒的癖症是因為乳汁和食物不能消化,積在腹中,導致時冷時熱。
不停喝水,或者喘息咳嗽,症狀像潮熱。如果不早點治療,就會變成疳勞。因為有癖症,所以導致孩子不吃飯,引起脾胃虛弱而發熱,進而導致喝水不止。喝水過多會沖刷腸胃,消耗津液,脾胃不能轉化水穀,脈搏沉細,更加吃不下東西,逐漸消瘦,最後變成疳症。錢乙使用的藥方,都收錄在醫書中。至於脾胃虛寒,米穀不能消化,導致腹瀉的情況,之前在腹瀉篇中已經提到。
以下是綜合使用的藥方:
半兩丸
治療五積六聚。用巴豆(去皮)、大戟(切碎)各半兩,將兩味藥一同放入鍋中,用油炒至焦黃,研成細末,用麵糊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根據虛實情況和年齡大小酌情加減。臨睡前用米湯送服,要在吃奶或吃飯之前服用。
三稜汁
治療各種氣積、氣聚、氣癖。用京三稜取汁,加入羹、粥、米飯或麵食中,給哺乳期婦女食用。每天取棗子大小的量給孩子吃,年齡大的孩子可以逐漸增加用量。還可以治療十歲以下到百天大的嬰兒,不明原因的疳症、癲癇等各種積癖症,效果神奇,無法用言語形容。
三稜煎丸
治療氣積、氣聚、氣塊、痃癖、水氣上衝、腎餘、打嗝、呃逆,以及各種氣滯凝結。
用京三稜(炮製)、蓬莪朮(炮製)各四兩(洗淨),芫花(去枝梗)一兩。
將前兩種藥材放入瓷瓶中,用五升米醋浸泡滿,封閉瓶口,用炭火慢煮。等到醋稍微變乾時取出。用剩下的醋炒芫花,直到醋用完,藥材乾燥為止。將以上三種藥材一起切碎,烘乾研成細末。用醋煮麵糊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生薑鹽湯送服,要在吃奶或吃飯之前服用。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