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十三 (1)
卷十三 (1)
1. 卷十三
2. 諸蟲論
經言人臟腑中有九蟲。內三蟲偏能發動為病。人臟腑實強。則不能為害。若臟腑虛弱。則隨蟲所動而生焉。故經亦別立三蟲之名。一曰蛔蟲。(又曰長蟲)居胃脘之間。動則令兒吐青白沫。或吐青水。心腹刺痛。若蟲貫心者即死。二曰蟯蟲。居洞腸之間。多則發動為痔瘻䘌蝕。
瘡疥痂癩。三曰寸白蟲。居腸胃之間。動則損人精氣。令腰腳痛弱。更有一蟲。形若細絲。或如馬尾。故俗呼謂之馬尾蟲。此蟲不拘九蟲之數。或云。飲食中誤咽油發所變。亦居胃中。動則令兒腹中攪刺發痛。不可忍受。小兒蟲動者。多病於諸病之後。臟腑虛弱故也。患疳勞吐瀉者尤甚。
錢乙論小兒蟲動之證。面㿠白。心腹痛。唯是口不吐沫。及無清水出也。故乙又言心腹痛而吐者。蟲痛也。心腹痛而不吐水者。冷痛也,但吐水不心腹痛者。胃冷也。又蟲痛亦與驚癇證略略相似。但目不邪。手不搐也。以此別之。則無誤矣。乙治蟲痛者。用安蟲散。然世人用治蟲之藥。
多於臨臥服之。並無日分。故多不驗。唯於每月初四五日間。在五更時服之。至日午前。蟲盡下矣。後以平調藥一兩服和之。不可多也。凡蟲在人腹中。每月上旬頭向上。中旬橫之。下旬頭向下。是以中下旬服藥。則不入蟲口。所以不驗也。亦如牛馬生子。上旬生者行在母前。
中旬生者並母而行。下旬生者行在母后。又如貓之食鼠。上旬則食前段。中旬則食中段。下旬則食下段。此物理之自然。莫不知也。然蟲痛極者。雖不貫心。亦能斃人。昔錢乙治辛氏女五歲病蟲痛。他醫以巴漆硇砂之屬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而俯仰。臥睡不安。自按心腹。
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或白或黑。目無光而慢,唇白吐沫。至六日胸高而臥轉不安。召乙至。詳而視之。用蕪荑散三服。見目不除青色。大驚曰。此病大困。若更加瀉。則為逆矣。至次日見辛曰。夜來三更而瀉。乙於瀉盆中看如藥汁。以杖攪之。見有藥丸。乙曰此子肌厚。
當氣實。今證反虛。不可治也。何以然。師曰。脾虛胃冷則蟲動。今目青。此肝乘於脾。又更加瀉。知其氣極虛也。而藥丸隨糞下。即脾胃已脫。兼形為癖症。乃食飲所作。經言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乃五臟所生。其發有常處。
其痛不離其部。氣之所聚名曰聚。乃六腑所成。其發無根本。其痛無常處。是以積聚皆氣之所為也。癖症者。其始因脾胃虛冷。乳食不化。而以成傷。不為早治。停滯留結。乃成癖症也。癖者邪癖也。所居在脅下。症者正證也。所居在腹中。皆有其形。或長或短。或塊或片。
其狀不一。皆堅硬作痛。其因乳得者。名曰乳癖症。俗云奶癖者是也。其因食得者。名曰食癖症。其因水漿得者。名曰水癖症。若因按之或因轉動時。自有聲響者。此乃水癖症也。是以癖症皆飲食所作也。故小兒常當節適乳哺。調順寒溫。若少失保衛。則病從而生矣。如或乳哺不時。
白話文:
經典說人體內臟有九種蟲。其中三種蟲特別容易引發疾病。如果人體內臟強壯,這些蟲就無法作怪。但如果內臟虛弱,蟲就會隨之活動而產生疾病。所以經典中也特別列出三種蟲的名字。
第一種叫蛔蟲(又叫長蟲),住在胃部和食道之間。它活動時會讓小孩吐出青白色泡沫或青水,引起心口和肚子刺痛。如果蟲跑到心臟,就會死亡。
第二種叫蟯蟲,住在腸道中。數量多時會引發痔瘡、肛門潰爛、皮膚潰瘍、瘡疥和癩病。
第三種叫寸白蟲,住在腸胃之間。它活動時會損耗人的精氣,使腰腿痠痛無力。
還有一種蟲,形狀像細絲或馬尾,所以俗稱馬尾蟲。這種蟲不在九蟲之列。有人說,是因為誤食了帶油的頭髮而形成的。它也住在胃裡,活動時會讓小孩肚子裡絞痛難忍。
小孩的蟲病,大多是在其他疾病之後發生的,因為內臟虛弱的緣故。患有疳病、勞病、吐瀉的小孩更是如此。
錢乙認為,小孩有蟲病時,臉色會發白,心口和肚子會痛,但不會吐泡沫,也不會吐出清水。所以錢乙說,心口和肚子痛並吐出來的是蟲痛,心口和肚子痛但不吐水的是寒痛,只吐水而不心口肚子痛的是胃寒。蟲痛的症狀也和驚嚇抽搐的病症有些相似,但蟲痛的症狀是眼睛不會斜視,手也不會抽搐,用這些來區分就不會搞錯了。
錢乙治療蟲痛用安蟲散。但現在的人用驅蟲藥,大多在睡前服用,沒有固定的時間,所以大多無效。只有在每個月初四、初五的凌晨服用,到中午前,蟲就會全部排出。之後再服用一兩的調和藥來調理,不能多服。
蟲在人肚子裡,每個月的上旬頭部朝上,中旬橫著,下旬頭部朝下。所以,在中下旬服藥,藥就難以進入蟲口,這也是藥效不佳的原因。這就像牛馬生小牛小馬,上旬生的小牛小馬會走在母親前面,中旬生的會和母親並排走,下旬生的會走在母親後面。又像貓吃老鼠,上旬吃前段,中旬吃中段,下旬吃後段,這是自然規律,大家都知道的。
蟲痛如果很嚴重,即使蟲沒有跑到心臟,也會要人命。以前錢乙治療一位五歲辛姓女孩的蟲痛,其他醫生用巴豆、漆樹、硇砂等藥都沒效。到了第五天,女孩經常哭鬧,身體彎曲翻動,睡不安穩,自己按著心口肚子,時不時大叫,臉色不是正常的顏色,時青時黃時白時黑,眼睛無神遲鈍,嘴唇發白吐沫。到了第六天,胸部抬高躺著,更加不安穩。請錢乙來看,錢乙詳細檢查後,用了蕪荑散三服,發現女孩眼睛的青色沒有消退,大驚說:“這個病很嚴重,如果再用瀉藥,就會逆轉。”第二天,錢乙對辛家的人說,女孩昨晚三更時拉肚子,錢乙在糞盆裡看到像藥汁一樣的東西,用棍子攪拌,發現有藥丸。錢乙說:“這孩子肌肉厚實,應該氣很足,現在反而虛弱,沒法治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錢乙說:“脾虛胃寒,蟲才會活動。現在眼睛發青,是肝氣侵犯了脾。又用了瀉藥,就知道她氣虛到了極點。”而藥丸隨著糞便排出,說明脾胃已經脫虛,同時形成了積聚的症狀,這是飲食造成的。經典說,積是陰氣造成的,聚是陽氣造成的。陰氣沉伏,陽氣浮動。氣積聚的地方叫積,是五臟產生的,發病有固定部位,痛也只在那個部位。氣聚合的地方叫聚,是六腑產生的,發病沒有固定根源,痛也沒有固定部位。所以積和聚都是氣所造成的。
癖症,起初是因為脾胃虛寒,乳食消化不良,沒有及早治療,導致停滯留結,最終形成癖症。癖,指不正之邪,在脅肋下。症,指正病,在腹中。兩者都有具體的形狀,或長或短,或塊或片,形狀不一,都是堅硬而且會痛。因為吃奶而得的,叫乳癖症,俗稱奶癖。因為吃飯而得的,叫食癖症。因為喝水或漿而得的,叫水癖症。如果按壓或轉動時有聲音,就是水癖症。總之,癖症都是飲食造成的。所以小孩平時要適當控制奶的餵養,注意寒溫變化。如果稍有不注意,疾病就會隨之而生。例如餵奶時間不規律,也是導致疾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