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十二 (1)
卷十二 (1)
1. 卷十二
2. 五疳論
小兒疳病,諸論叢雜,唯五疳之說為當。其證候外則傳變不同,內則悉屬五臟:一曰肝疳,其候搖頭揉目,白膜遮睛,遍身多汗,喜覆面而臥,眼中澀癢,色澤青黃,發豎頭焦,筋青胸熱,腹中積聚,下痢頻多,日漸羸瘦;二曰心疳,其候渾身壯熱,頰赤面黃,心胸膈脘煩燥滿悶,口舌生瘡,盜汗多驚,下痢膿血,神彩衰耗;三曰脾疳,其候腹大如鼓,上多筋脈,喘促氣粗,心腹壅脹,多啼咳逆,水穀不消,唇口乾燥,好食泥土,情意不樂,憎明好暗,痢多酸臭,肌肉內消,形枯力劣,甚則大肉陷下;四曰肺疳,其候咳嗽氣逆,皮毛焦落,咽喉不利,揉鼻咬甲,口鼻生瘡,腹內氣脹,乳食不進,大腸不調,泄痢不常,憎寒體慄,糞中米出,洞下白泔;五曰腎疳,其候上熱下冷,寒熱時作,齒齗生瘡,耳焦胸熱,手足逆冷,吐逆滑泄,下部生䘌,脫肛不收,夜啼饒哭,漸成困重,甚則高骨乃敗。
小兒疳疾,乃與大人勞瘵相似,故亦名疳勞。大人勞者,因腎臟虛損,精髓衰枯;小兒疳者,因脾臟虛損,津液消亡,病久相傳,至五臟皆損也。大人勞疾,骨削而氣耗;小兒疳疾,腹鼓而神羸。以其病之始也,其臟之傳受不同故也。至於傳久,五臟皆損則一也。
故五損者,經言一損於皮毛,皮聚毛落,肺也;二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肉,脾也;三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心也;四損於筋,筋緩不能白收持,肝也;五損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腎也。病極則大肉陷下,高骨敗壞,以至死矣。
凡小兒疳疾,多是下藥所壞。小兒臟腑嫩軟,易虛易實,一切於諸病誤行轉下,致脾胃虛弱,津液內耗,皆能成疳。且如潮熱,日中時發者,是脾藏虛,心藏實(日中乃心用事之時),而內發其熱,法當先補其肝母(肝乃心之母也),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平,而潮熱乃愈。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便以大黃牙硝等冷藥利之,利既多而不能禁,則津液內亡,漸成疳也。又如癖病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而硬痛,法當用藥漸消磨之。醫見有癖,便以巴豆硇砂輩駃藥下之,下既多而津液耗,則漸成疳也。又如傷寒五六日之後,有下證,因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虛而津液耗,即便引飲不止而熱生,如此則熱氣內耗於津液,肌肉外消而羸瘦,他邪相干,證變百端,亦因成疳也。又如吐瀉病久,津液耗亡,亦能成疳也。又如小兒食肥甘物多,因傷為積,則蘊利發熱,津液內耗,亦能作疳,故甘為疳也。《聖濟經》云:「肥甘之過,積為疳黃。」乃謂是矣。故諸病皆能成疳也。
甘疳之候:眼澀多困,或生白膜,唇口淡白,身色黃黑,食泥土生米,喜臥冷地,疥癬頭瘡,洞泄青白黃沫,下痢膿血,腹滿喘咳,耳鼻生瘡,發稀作穗,頭大項細,肚大青筋,腳手垂軃,瘦瘠飲水,筋痿骨重,形劣尩羸,皆其證也。本因脾虛津耗,久則傳變而成。傳緩者則為慢疳,傳緊者則為急疳,又當辨認冷熱肥瘦,其肥熱疳者。
白話文:
小兒疳病,各種論述眾多而雜亂,只有五疳的說法比較恰當。它的症狀表現外在變化不同,但內在都與五臟有關。
第一種是肝疳,症狀是搖頭揉眼睛、眼睛有白膜遮蔽、全身多汗、喜歡臉朝下睡、眼睛乾澀癢、臉色青黃、頭髮豎起且枯焦、筋脈青紫、胸口發熱、腹部有積塊、腹瀉頻繁、日漸消瘦。
第二種是心疳,症狀是全身發熱、臉頰發紅且面色發黃、心胸和胃部煩躁悶脹、口舌生瘡、盜汗且容易驚嚇、腹瀉帶膿血、精神萎靡。
第三種是脾疳,症狀是肚子大如鼓、肚子上多青筋、喘氣急促、心腹脹滿、經常啼哭咳嗽、消化不良、嘴唇乾燥、喜歡吃泥土、情緒不佳、討厭光亮喜歡黑暗、腹瀉多為酸臭味、肌肉消瘦、身體虛弱無力,嚴重時肌肉凹陷。
第四種是肺疳,症狀是咳嗽氣喘、皮膚毛髮枯槁脫落、咽喉不適、揉鼻子咬指甲、口鼻生瘡、腹部脹氣、不愛吃奶或食物、大便不正常、腹瀉不定時、怕冷發抖、大便中有未消化米粒、腹瀉時排出白色黏液。
第五種是腎疳,症狀是上身發熱下身發冷、時冷時熱、牙齦生瘡、耳朵枯焦、胸口發熱、手腳冰冷、嘔吐腹瀉、下身生瘡、脫肛難以復位、晚上啼哭不止、逐漸身體虛弱,嚴重時股骨會損壞。
小兒疳疾,和成年人的勞瘵很相似,所以也叫疳勞。成年人的勞瘵是因腎臟虛損、精髓枯竭所致,而小兒疳疾是因脾臟虛損、津液耗損所致。病程久了,會導致五臟都受損。成年人勞瘵會骨瘦如柴、氣力耗盡,而小兒疳疾會腹脹如鼓、精神萎靡。這是因為發病初始臟腑受損的部位不同,但如果病久了,五臟都受損,結果就一樣了。
所謂的五損,根據醫書上說,第一損是損在皮膚毛髮,表現為皮膚乾燥、毛髮脫落,這與肺有關;第二損是損在肌肉,表現為肌肉消瘦,飲食難以轉化為肌肉,這與脾有關;第三損是損在血脈,表現為血脈虛弱,無法滋養臟腑,這與心有關;第四損是損在筋,表現為筋脈鬆弛,不能自主收縮,這與肝有關;第五損是損在骨骼,表現為骨骼痿軟,無法下床活動,這與腎有關。病情嚴重會導致肌肉凹陷、骨骼損壞,最終死亡。
小兒疳疾,很多是因亂用瀉藥所致。小兒的臟腑嬌嫩,容易虛弱或實熱。如果因為各種疾病誤用瀉藥,導致脾胃虛弱、津液耗損,都會形成疳病。例如,潮熱,在白天發作,是因為脾臟虛弱,心臟實熱(白天是心臟主事的時候),所以內發熱。應該先補養肝臟(肝是心之母),肝臟強壯後再瀉心火。心臟得到肝臟的滋養就會平靜,潮熱也會消失。但醫生如果看到潮熱,就誤認為是實熱,用大黃、芒硝等寒涼藥物來瀉火。瀉的次數多了就控制不住,導致津液耗損,逐漸形成疳病。
又如,積聚病發作,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喜歡喝水,脅下有硬塊且疼痛。應該用藥慢慢消磨,但醫生如果看到積聚就用巴豆、硇砂等猛藥來瀉。瀉的次數多了,津液耗損,也會逐漸形成疳病。又如,傷寒五六天後,有腹瀉的症狀,如果用寒涼的藥物過度瀉下,會導致脾胃虛弱、津液耗損,引起口渴不止、發熱。這樣,熱氣會消耗津液,導致肌肉消瘦。其他邪氣入侵,證狀千變萬化,也會因此形成疳病。又如,嘔吐腹瀉時間長了,津液耗損,也會形成疳病。又如,小兒吃肥甘厚膩的食物過多,形成積食,會導致內蘊發熱,津液耗損,也容易得疳病。所以甘味能導致疳病。
《聖濟經》說,吃太多肥甘厚膩的東西會積聚成疳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各種疾病都可能導致疳病。患甘疳時,眼睛乾澀疲倦,或生白膜;嘴唇顏色淡白;臉色黃黑;喜歡吃泥土或生米;喜歡躺在冰冷的地方;容易生疥瘡、頭瘡;腹瀉時會排出青、白、黃色的泡沫,或膿血;腹脹咳嗽;耳朵和鼻子生瘡;頭髮稀疏且呈穗狀;頭大脖子細;肚子大青筋暴露;手腳下垂無力;身體瘦弱口渴;筋脈萎縮骨骼沉重;身體虛弱。這些都是甘疳的症狀。根本原因是脾虛津液耗損,時間長了會發生變化。變化緩慢的叫慢疳,變化急劇的叫急疳。還要辨別是寒證還是熱證,是肥胖還是消瘦。肥胖且發熱的疳病,多因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積聚生熱所致,多發於發病初期。錢乙用黃連丸來治療。消瘦且體寒的疳病,多因過度瀉下導致腹瀉、食用生冷食物所致,多發於病程後期。錢乙用木香丸來治療。錢乙還用如聖丸來治療各種寒熱疳病。治療小兒疾病,必須根據虛實寒熱的情況用藥,不能胡亂使用瀉藥,以免導致疳病。如果病情剛開始是脾虛津液不足、口渴想喝水,應當生胃中津液,煎煮錢乙的白朮散服用,多服效果才好。錢乙的其他藥方,本集都有記載。
還有一種疳病,症狀是腹中有硬塊、身體消瘦、毛髮枯焦稀疏、腹脹喘氣、寒性腹瀉且脫肛、吃東西容易吐。俗稱「無辜」。《寶鑑》中記載,《玄中記》說有一種鳥叫無辜,又叫姑護,又叫鈞星鬼,喜歡在夜晚飛行。如果有人把小孩的衣服和包裹暴露在外,這種鳥就會飛來停在上面,導致小孩得這種病。我喜歡查閱各種奇書,十多年來,都不知道《玄中記》出自哪裡。而且這種鳥既然說是在夜間飛行,肯定有形狀,但是世間也從來沒有人見過。這肯定是巫婆神棍假借鬼怪之名來欺騙人。現在我來揭示這種說法的荒謬,其實這就是疳疾的症狀。特此破除這種邪說,以消除大家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