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升合分兩

古之方劑,錙銖分兩,與今不同。謂如㕮咀者,即今銼如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即今之大白盞也。云銖者,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二十四銖為一兩也;云三兩者,即今之一兩;云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足矣。

白話文:

古代的藥方,重量單位很精確,與現在不同。比如說「㕮咀」,就是把藥材研磨成芝麻大的顆粒;「一升」,就是現在的大白茶杯;「銖」,六銖等於一分,也就是二錢半;二十四銖等於一兩;「三兩」,就是現在的一兩;「二兩」,就是現在的六錢半。重量很大的藥材,只需要四分之一的量就足夠了。

2. 君臣佐使法

帝曰:方制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謂也。帝曰:三品何謂?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白話文:

黃帝問:配製藥方的君臣佐使是什麼意思?

岐伯答:治療疾病的主要藥物稱為君藥,輔助君藥的藥物稱為臣藥,配合臣藥的藥物稱為使藥,這並不是指上藥、中藥、下藥的三種等級。

黃帝又問:三種等級是什麼意思?

岐伯回答:這是用來區分藥物好壞的標準。

凡藥之所用者,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主病者為君,假令治風者,防風為君;治上焦熱,黃芩為君;治中焦熱,黃連為君;治濕,防己為君;治寒,附子之類為君。兼見何證,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說,上品藥為君,各從其宜也。

白話文:

所有用於藥物的東西,都是以氣味為主要依據。補虛和瀉實取決於藥物的味道,隨時根據病症的變化調整藥物的氣味。主治疾病的藥物叫做君藥,例如治療風疾,防風是君藥;治療上焦熱症,黃芩是君藥;治療中焦熱症,黃連是君藥;治療濕症,防己是君藥;治療寒症,附子等類藥物是君藥。針對其他不同的症狀,佐藥和使藥配合君藥分工治療。這是配製藥方的基本原則。根據《本草》,上品藥物作為君藥,依病症選擇使用。

3. 治法綱要

《氣交變論》云: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無所運行。故動必有靜,勝必有復,乃天地陰陽之道也。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

白話文:

《氣交變論》裡說:四季運行就像天平和秤桿,高的要壓低,低的要舉高,變化中的要順應,變動後要復原。這便是生長化收藏的道理,也是氣運行的一般規律。如果失常,天地萬物就會閉塞不通。失常的原因在於,天地四季之氣無處運行。所以,動必然有靜,勝必然有衰,這是天地陰陽的法則。打個比方,高的要壓低,不是因為高的本來就應該壓低,而是因為其本質是低的,卻過度高了,所以要壓低它讓它下去。

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舉之,非下者固當舉之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舉而使之高。若本下,何舉之有?

白話文:

如果樹木的根基本來很高,為什麼還要把它壓低呢?假設樹木的下部把它往上舉,並不是下部本來就要抬起它,而是因為樹根太高,才會把它舉起來讓它降低。如果樹木的根基本來就低,為什麼還要把它抬高呢?

如仲景治表虛,制桂枝方: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湯方:芍藥,味酸寒,主收,補中,本乎地者親下,故芍藥為君,桂、甘草佐之。一則治表虛,一則治裡虛,各言其主用也。後之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不致差誤矣。

白話文:

  • 如仲景治療外感虛弱,制定桂枝湯方:桂枝,性辛溫,能發散陽氣,身體輕盈,遵循「天輕清揚」的自然規律,所以桂枝為主藥,芍藥、甘草為輔佐。

  • 陽脈澀阻,陰脈弦緊,按照法則會導致腹中急痛,制定小建中湯方:芍藥,性酸涼,能收斂,補益中氣,遵循「地重陰凝」的自然規律,所以芍藥為主藥,桂枝、甘草為輔佐。

  • 一方治療外感虛弱,一方治療內在虛弱,各有所長。後世使用古方時,類推學習,就能避免錯用。

4. 藥味專精

至元庚辰六月,許伯威年五十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藥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傷脾胃,四肢冷,時發昏憒。予診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心亦悸動,吃噫不絕,色變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倦臥,惡人語笑,以炙甘草湯治之。成無己云:補可去弱。

白話文:

元朝至元庚辰年的六月,許伯威五十四歲,平時中氣不足,因患上傷寒已八九日,醫生見他發燒挺厲害,就用寒涼的藥物讓他腹瀉,他又吃了三、四個梨子,導致脾胃受損,四肢發冷,時常昏迷糊塗。我診斷他的脈象,脈搏跳動了一會兒就停止,過一會兒又自己恢復,這是結脈。他的心臟也悸動不已,不停地打嗝,面色青黃,精神衰弱,眼睛都不想睜開,疲倦地躺在牀上,厭惡別人說話和笑,我用炙甘草湯來給他治療。成無己說:用補益的方法可以消除虛弱。

人參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之辛,以益正氣。五臟痿弱,榮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是也。加以人參、桂枝,急扶正氣,生地黃減半,恐傷陽氣。銼一、兩劑,服之不效。予再候之,脈證相對,莫非藥有陳腐者,致不效乎?再市藥之氣味厚者,煎服,其證減半,再服而安。

白話文:

人參、大棗的甘味,可以補益不足的氣;桂枝、生薑的辛味,可以增強正氣。五臟虛弱,氣血運行不暢,濕劑可以滋潤它們。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的甘味,可以滋養經絡、益氣補血,恢復脈搏暢通,達到通心的目的。再加上人參、桂枝,快速扶正氣,生地黃減半,以免損傷陽氣。煎服一、兩劑,病情沒有好轉。我再次診治,脈象症狀相互對應,難道是藥物陳腐導致無效嗎?重新購買藥物,味道濃鬱,煎服後,病情減輕了一半,再服後痊癒。

凡藥之昆蟲草木,產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矣;失其時,則性味不全矣。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擇而用之,其不效者,醫之過也。《內經》曰:司歲備物。氣味之精專也,修合之際,宜加謹焉。

白話文:

所有藥物中的昆蟲、草木,不同的地方產生地不同;不同的根、葉、花、果實,採收的時間也不同。如果沒有產在適當的地方,它的性質和味道就會有些差異;如果沒有採收在合適的季節,它的性質和味道就會不完整。再者,新採收的和存放時間久的藥材不同,品質好壞也有差異。如果沒有仔細挑選就直接使用,藥效不佳,是醫生的錯。《內經》中說:四季按照時間準備藥物。要精確掌握藥物的氣味,在調配藥物時,應該非常謹慎。

5. 湯液煎造

病人服藥,必擇人煎藥。能識煎熬製度,須令親信恭誠至意者煎藥,銚器除油垢、腥穢。必用新淨甜水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數。用紗濾去渣,取清汁服之,無不效也。

白話文:

病人在服藥的時候,一定要挑選適當的人煎藥。能瞭解煎藥的步驟和方法,最好是請親近信任、又有誠意和耐心的親友煎藥。煎藥的器皿要先清洗乾淨,去除油污和異味。用新鮮乾淨的泉水煎藥最好,根據藥材的量調整水量,用小火慢慢熬煮,分多次熬取藥汁。用紗布過濾掉藥渣,取清澈的藥汁服用,這樣服藥效果才會好。

6. 古人服藥活法

在上不厭頻而少,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

7. 古人服藥有法

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後藥;病在心下者,先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者,宜飢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心上,先吃東西再吃藥;如果疾病在心下,先吃藥再吃東西。如果疾病在四肢,宜在早上吃飽;如果疾病在骨髓,宜在晚上吃飽。

8. 察病輕重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效。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存。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於診脈,孰能知未病之病乎?

白話文:

想要治療疾病,首先要了解其根源,並觀察其徵兆。五臟未虛弱,六腑未衰竭,血氣未紊亂,精神未渙散,服藥一定會有效。如果疾病已經形成,只能得到部分的痊癒;病勢已惡化,性命就難保了。除了高明的醫生能通過聽診、察色和診脈,誰能知道未發病前的疾病呢?

9.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白話文:

把氣味相合的藥物配合服用,可以補充精氣。這五味辛、酸、甘、苦、鹹,各自有不同的益處:有的能散利,有的能收斂,有的能緩和,有的能急攻,有的能堅固,有的能軟化。根據四時節氣及五臟情況,疾病的治療應遵循五味相宜的原則。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蓋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白話文:

毒性強的藥物治療疾病,死亡率約為60%。毒性一般的藥物治療疾病,死亡率約為70%。毒性弱的藥物治療疾病,死亡率約為80%。沒有毒性的藥物治療疾病,死亡率約為90%。

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可以滿足人體營養需求,但過量食用會損傷正氣。

陰氣的產生源於五味,五臟所對應的經氣會受五味的影響而受傷。因此:

  • 過酸的食物會導致肝氣過盛,而脾氣虛弱。
  • 過鹹的食物會損傷骨骼和肌肉,導致心氣抑鬱。
  • 過甜的食物會導致心氣喘促,面色發黑,腎氣失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白話文:

味道太苦,脾臟氣血不足,胃氣就會旺盛。味道太辛辣,筋脈會鬆弛無力,精神也會萎靡。因此,必須謹慎調和五味,才能讓筋骨強健,氣血通暢,腠理緊密。這樣才能精氣充沛,遵循正確的養生之道,才能延年益壽。